贡茶新生:10年有机为破局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12
贡茶新生:10年有机为破局

利川市忠路镇是千年贡茶之乡,独特的小气候、地理环境、世代相传的制茶技艺,孕育了传承至今的贡茶。

10年来,该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韧劲,发力“全域有机贡茶小镇”打造,拿到中国第一张“德米特”认证证书。

有机,已成为忠路贡茶的新内涵。

星火:一片有机茶叶,全球最高标准

3月中旬,忠路春茶陆续开园。鲜叶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茶的品质。27个茶叶专业村里,周边县市及邻近省市的茶企轮番来到忠路镇,茶山上演“鲜叶抢收大战”。

眼前这一幕,让全国首批生态农庄“庄主”谢文英喜上心头:十年坚守有机,总算有了成果。

“我们家族从事茶叶种植多年。2008年,一批出口茶叶因农残超标被海关扣下,200万元货款血本无归。”痛定思痛后,她决定自己种茶,从源头把控品质。

为选址,她遍访毛坝、文斗等多个乡镇。2010年,忠路镇杨家坡村的茶产业基础、与世隔绝的“荒凉”与谢云英打造有机茶园的理念“一拍即合”。

她重启废弃10余年的杨家坡老茶厂,深度抬刈老茶树,开荒种茶。按照全球最高有机标准打造茶园1650亩,创办湖北嘉润茶业有限公司。

为支持嘉润打造有机样本,政府为其减免部分租金。

真正将“有机”从文件上搬进茶园后,谢文英发现:其投入大、生产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等,让人心力交瘁。

“有机茶技术含量不高,通俗地理解就是传统农耕文明——施有机肥或农家肥,全程人工管护,它的最大难点是前期投入大。”谢文英算了一笔账,普通茶树生长期一般为3年,5年丰产,而有机茶生长期一般为5年,7年左右丰产,投入约每年2000元/亩。

坚守到底有多难?时任忠路镇党委书记兰光平曾见证:一问茶园情况,30多岁的谢文英就哭得像个孩子。

事不避难者进。那些琐碎的日复一日,让她看到了坚持的意义。

2012年,茶园通过瑞士有机茶叶基地认证;2014年获德国CERES有机认证机构论证,并取得欧盟和美国的有机产物认证证书;2020年,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德米特”转换期认证的茶企。2021年,嘉润茶业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农庄。

走进农庄,四周森林环抱,鲜有人烟。茶园里郁郁葱葱,每隔3至5米就有一棵厚朴树,茶树下“杂草丛生”。茶垅间,间种有洋芋、玉米等农作物。游步道上,黄牛散步,鸡群觅食。茶园一侧是“香草园”,种着蒲公英、欧蓍草、洋甘菊等植物。

正如德米特国际终身荣誉主席托马斯·鲁提访问茶园时感叹的那样,“此处,有一种置身天堂的陶醉感”。

燎原:一个有机目标,十年艰辛探索

专注于有机茶的,不止谢文英。

一直以来,顶着“贡茶小镇”光环的忠路一直在探索茶叶的出路。黄云书就是亲历者之一。

黄云书今年56岁,是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原主任,1987年被分配到忠路特产站工作。

在他的印象中,为发展茶叶,历任政府一直在摸索:规范茶叶种植技术、引进并免费发放优质茶苗、实行奖补政策……交通闭塞、茶厂数量少、茶叶出口难等多种因素叠加,致使该镇茶产业发展一波三折,许多茶农一度放弃种茶,甚至砍掉茶树当柴烧。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

谢文英的成功,恰似一座灯塔,给一直探寻发展新路的镇党委、政府提供了决策底气和方向:国内茶叶市场日益饱和,出海,成为发展关键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激增,有机,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早在当年全力支持嘉润茶叶发展有机时,忠路镇党委、政府就形成共识:让嘉润茶叶成为忠路茶企的发展标杆。

2016年,忠路镇党委、政府决定:复制“杨家坡”模式,有序在全镇推广有机,形成燎原之势。

“杨家坡能成功,我们就也能成功?”“搞得热闹,过不到好久就会放弃。”“投资那么大,几个企业着得住?”打造全域有机战略刚一出台就遇阻。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忠路镇党委、政府推动成立茶业协会,同时制定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协会主抓、企业主责、茶农主体的组织架构,决定从茶企这个关键变量打开突破口。

“按照现有模式经营40多年了,产销两旺。”

“所以更要谋划长远发展。”

“2008年就想打造有机,可投入太大,企业承受不起。”

“政府出面争取项目资金。”

时任镇党委书记龚友明至今记得,通过一次次座谈、上门宣传,他们挨个说服极叶、雾洞、临江等6大茶企根据自身实力认领基地,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一分钱掰成两分用”,给予企业奖补。由茶叶协会组织,为6家茶企的6000亩有机茶园申报有机转换证。

企业成功“攻破”后,如何引导茶农按照有机标准种茶,成为又一难题。

“施肥+农药”种植方式根深蒂固,农村留守人员大多老弱幼小,有机肥价格高……消除这些疑虑,村“两委”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村‘两委’3名成员都是党员,‘全域有机战’打响后,3人带头承包基地、办合作社、建茶厂,逐步转变村民思想。”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湖北省凤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菊方说。

作为第一个响应有机号召的村,凤凰村现有茶园近4000亩,其中有机转换面积870亩,有茶叶加工企业3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20亩以上的种茶大户20户。

传统与现代碰撞之间,所有一切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重新定义“贡茶之乡”的茶产业。

渐渐地,村民自觉不在茶园附近燃放鞭炮,更多茶农主动向嘉润学习堆肥技术,嘉润茶平均1.5至2万元/亩的收益,让更多茶企看到了有机的奔头。

“杂音”渐消,贡茶之乡也悄然转身。

不息:再用10年时间,实现4亿产值

再用10年时间,将有机茶面积增至2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打造中国“德米特”标准有机产业先行镇。

这是2021年8月,王厚军上任忠路镇党委书记后定下的第一个发展目标。

全域有机未来的道路到底如何行稳致远?政府、企业和农业部门之间达成共识:等待,沉淀。

等待茶叶自然生长。有机茶转换至少需5年时间,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政府和茶企必须摒弃浮躁,顺应茶树生长规律,耐心等待转换完成。

沉淀有机茶叶品质。以杨家坡为样板,以点带面,将“有机”延伸至整个茶产业领域,让种植有机茶成为全镇自觉,才能生生不息。

“目前,全镇共有茶园面积5.5万亩,其中5500亩可在今年拿到有机转换证,其他茶园也将有序进行有机转换。”王厚军清楚,全域有机是一场持久战、耐心战。

利川市临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奇富已做好心理准备:“今年就能拿到有机转换证。相信,好产品一定会有好价格、好市场。”

对于优质优价,恩施极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英颇有感悟:有机茶的投入是普通茶的3倍左右,收益却是普通茶的8至10倍。而且有机农业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而作,生态环保意义重大。

“大势所趋并不意味着趋之若鹜。打造有机,企业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州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州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兴明与茶结缘已20年余。

关于有机茶的出路,他建议,打造有机茶,政府或企业不可急功近利,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引导茶农种好时令茶,确保年年有收益。

他介绍,近10年来,州内不乏尝试有机茶的县市、乡镇和企业。截至2021年年底,全州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到15.22万亩。

同时,他也坦言,转型后半途而废的也有。他们的教训不在技术,而是销售。因此,企业要想实现有机茶优质优价,必须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让产业链细水长流。

“利川红”“恩施玉露”公用品牌全州授权,让忠路贡茶如虎添翼。一片小小的有机茶叶,托举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大产业,更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