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2-17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现将《恩施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7日

恩施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恩施州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已成为全州促增长的主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服务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时期全州经济总量实现了千亿元的历史性跨越,年均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期末的18.3:30.1:51.6调整为18.1:22.6:59.3。2020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63.03亿元,占GDP比重比2015年末提升7.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6.2%,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速8.8%。

——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十三五”末,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17.6%,游客满意度多年蝉联全省第一。2019年接待游客7117.71万人次,比2015年年均增长17.77%;旅游综合收入530.45亿元,年均增长20.7%。2020年全力应对疫情、洪灾冲击,接待游客3499.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2.16亿元,稳住了旅游业发展基本盘。全州A级景区达到33个,其中5A景区3个,4A景区17个;湖北旅游强县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0个,恩施市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腾龙洞、大清江、野三峡、地心谷和坪坝营成功入选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重点品牌。全州星级饭店52家(五星级农家乐14家),旅行社147家。

——商贸服务加速发展。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59亿元,比2015年增加116.59亿元;批发零售业销售额500.35亿元,增加110.35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86.6%。全州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建成县级电商运营公共服务中心11个,其中电商产业园区3个,乡村级电商网点1415个。

——现代物流持续发展。全州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通道和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实现网络覆盖。恩施海关正式通关,一类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0余条,全年航班起降0.87万架次;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0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119公里,高速公路588公里,利万高速、建恩高速、宣鹤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内河航道通航里程628.5公里。货物运输量3804.02万吨,货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95亿元。邮政行业业务总量从2015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17亿元,同比增长155%。

——康养服务稳步发展。“健康恩施”深入推进,建成医联体17个,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960个,其中医院6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7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个;实有床位数2.67万张;开展健康体检28.1万人,健康管理率为79.54%。国家级森林硒养生旅游康养基地10个;富硒保健食品、中医药产品等地理标志商标达35件。

——金融行业稳健运行。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稳妥出清70家类金融机构,政府债务管控体系不断健全,政府债务率下降至54.9%,2020年,全州金融业增加值73.07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2.73亿元,贷款余额1297.71亿元。

——信息服务提速发展。以“一部手机游恩施”统领智慧旅游建设,已初见规模,正在试运营阶段。启动“智慧恩施”政务云平台(一期)建设。以“万企上云”为抓手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科技服务提质发展。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全州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到121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州级“星创天地”4个,恩施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9个,州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达到101个。

——家政服务快速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初步统计,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24个。

——房地产业稳中有进。2020年全州商品房销售额154.12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1679.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9.4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78.89万平方米。

——文体服务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19年“送戏下乡”1800余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活动1225场,农村文体活动10172场,《连厢幸福歌》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主场、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演出;《唐崖土司夫人》《金竹背篓情悠悠》等优秀剧目登上全国舞台;以张富清同志事迹为原型的歌曲《大山的情怀》在全省推广。推动大众体育发展,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山地马拉松利川站、巴东高山森林国际马拉松2项国际赛事,举办宣恩水运会、巴东长江冬泳、梭布垭自行车爬坡赛3项全国赛事,举办各类群众赛事2000余场。

恩施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恩施市、利川市跻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城市品牌13个、省级城市品牌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三品一标”有效企业144家,认证产品370个,“湖北老字号”4个,15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及产品纳入湖北省荆楚优品目录。全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3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恩施硒茶”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重要国事活动和国际赛事指定用茶。

服务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凸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催生了共享经济、数字支付、跨境电商等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一批“智慧+旅游”“互联网+硒”“互联网+农业”项目建设。

服务业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相继印发《恩施州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恩施州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恩施州服务业“三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

全州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仍亟待提升,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二是服务业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偏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相对滞缓,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三是市场主体不强,缺乏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四是重点品牌打造有待强化。五是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人才供给、监管体制等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形势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国家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服务业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恩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新动能。

从省内看,湖北省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恩施州发挥联通东西部地区的重要廊道和桥头堡作用,为打造恩施全域旅游、大健康+硒产业、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新机遇。

从全州看,围绕“大生态、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大力实践“两山”理论,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服务业进入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域发展,在全省实现争先进位。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优质高效、特色鲜明、融合共生、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实现服务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服务和联通东西部,对接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实现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率、公平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相统一。瞄准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

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服务需求。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创新建立疫情防控和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协调机制,主动防范化解风险。

创新驱动,融合共生。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增强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发展新动能,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深度和开放广度,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制度供给,健全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三、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深度融合的服务业体系,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优质康养休闲目的地、武陵山地区现代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

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60%以上。新增进规的服务业企业突破100家,新增入统的商贸企业突破500家。

结构功能明显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生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康养、商贸行业对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康养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州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下降2个百分点,建成1个以上全省物流示范园区(枢纽)。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亿元。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扩大。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全省知名服务业品牌、示范园区、企业和创新发展基地。全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达到55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4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40件,中国驰名商标7件。

创新动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超过200个。

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更加健全,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物流成本明显降低,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创新激励的发展环境。

“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十三五”末期

  “十四五”末期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663.03

1000

服务业平均增速(%)

6.2

8.6

服务业占GDP比重(%)

59.3

60

进规的服务业企业数量(家)

90

198

入统的商贸企业数(家)

320

500

接待游客数(万人次)

3499.24

10000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202.16

800

康养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

2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62.59

1000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200

200+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

-

下降2%

创新创业平台(个)

121

200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

提升1.5%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件)

370

550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件)

24

40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件)

35

45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结合恩施经济空间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形态,根据各地服务资源和需求实际,形成恩施特色的“一核多极,全域协同”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做强做优。恩施市、恩施高新区、宣恩县区域是全州的服务业发展核心,打造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健康产业引领示范区、服务业智慧化先行示范区,示范带动全州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汽车服务、软件信息、医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融合发展型龙头服务业企业,推动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多极支撑,全域协同。依托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突破性发展县域服务业,打造多个服务业发展极点。加强文旅、商务、金融、科技、信息、流通等服务功能,加快引导全域旅游、康养服务、商贸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休闲、会展、大健康等服务业,推动全州服务业提档升级。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全产融合发展大旅游

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大旅游发展。

优化大旅游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心两轴三圈”大旅游空间布局。一心引领:以恩施州城为中心,打造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城市,成为带动全州、辐射武陵地区、承接海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两轴贯联:以长江—清江为轴线,形成水陆并进的旅游环线。三圈并进: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宜荆荆恩”城市群、渝东南(北)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构建恩施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圈,辐射带动利川、建始、巴东等县市;构建西南部的人文风情旅游圈,辐射带动咸丰、来凤等县市;构建东南部的文化休闲旅游圈,辐射带动宣恩、鹤峰等县市。

凸显大旅游产品实力。推动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巴东神农溪、恩施地心谷等核心景区成为生态旅游的龙头,世界文化遗产咸丰唐崖土司城址、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宣恩彭家寨)、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利川龙船水乡等成为文旅融合的标杆,长征文化公园(恩施段)、鹤峰满山红、来凤张富清先进事迹“一馆三点”等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示范,利川南坪、宣恩伍家台、恩施洞下槽、建始店子坪、巴东牛洞坪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精品;大力发展登山、攀岩、溯溪等运动休闲旅游,规范发展红色教育、廉政教育、自然科普、文化体验等系列主题研学旅游,加快发展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大型主题乐园等文化娱乐旅游,引导发展恩施女儿城、宣恩仙山贡水、利川北夷城等夜间旅游,创新发展网红乡村、网红花海、网红民宿、网红场馆、网红田园景观等“网红旅游”,鼓励发展城市近郊游、自驾游、房车游、营地游、私人订制游等,推进单一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

完善大旅游配套设施。构建立体旅游交通体系,按照铁路网“七干两支”规划,增加始发列车,推动机场搬迁,鼓励支持通用机场建设,新增和加密机场航线航班。开工建设骨干快速旅游通道,提质升级农村公路,建立乡村旅游路网配套服务,加快恩施机场迁建和通用机场建设,推进“两江三河五港口”建设,打造1000 公里“五彩旅游公路”。完善配套服务,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公路沿线合理布设服务区、观景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引导住宿产品多元发展,提升旅游特色餐饮服务水平,开发旅游商品,打造文化娱乐精品;发展智慧旅游,做实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完善“一部手机游恩施”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功能。

专栏4—1  生态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快旅慢游”工程。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力度,配套停车位、观景点、停靠点、骑行道、人行道、慢行绿道系统等建设。完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做到提升服务品质和游客体验并重,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

旅游产品提升工程。加强田园观光、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影视旅游、会展旅游、运动旅游、教育旅游等项目建设。

二、构筑特色康养服务业

建设全国优质康养基地,基本构建集养生、养老、医疗、医美、居家等为一体的康养服务综合体系。

发展硒养特色服务。围绕“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打造硒养康养宜居地。突出以富硒富氧康复养生品牌为核心的大健康服务业,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康养旅游,创建富硒生态养生小镇、度假疗养区、富硒美食区、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区等。

发展中医药特色的医养服务。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提高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特色中医药、特色民族医药运用,发展特色医疗、旅游医疗、特殊医学保健食品等新业态。将华中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资源保育、科研示范、旅游观光的精品景区。

构建多元多层次康养体系。大力发展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旅游业、农业、物流业、商贸业等产业,形成多元多层次的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康养文旅休闲。聚合健康+旅游+文化+农业特色,推动全年龄康养+旅游业发展,培育康养文旅综合体、康养旅居度假区、田园综合体等。支持苏马荡、花硒谷、巴东高山硒养,挖掘健康文化旅游资源,形成集康养、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个性化主题商业模式。

——康复疗养。融合治疗、康复与旅游观光,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利用空气富氧资源、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地域差异、丰富动植物资源开发养生项目。支持利川谋道、巴东野三关、建始花坪、咸丰坪坝营、鹤峰走马建设一批康养小镇和疗养基地,打造巴东绿葱坡、宣恩椿木营、利川齐岳山,形成避暑康养旅游产业链。

——体育健身。发展骑行、漂流、马拉松、滑雪、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建设省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开展摆手舞、肉连响、地龙灯等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宣恩县龙舟邀请赛暨贡水河水上运动会、恩施十大拐自行车赛、利川市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建始花坪鸡公岭攀岩赛、景阳河江钓大赛、巴东县野三关国际马拉松赛、漂流神农溪横渡大三峡全国冬泳邀请赛等精品体育赛事。

专栏4—2  康养服务业重点工程

创建硒康养品牌工程。通过富硒农业+富硒养生旅游结合,打造特色康养产品,建设富硒生态养生小镇、度假疗养区、富硒美食区、科普宣传教育展示区等。发展完善硒产业标准、检验检测、展会、跨境贸易等服务业态。

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养工程。推进特色中医药、特色民族医药运用,发展中医药产业新业态,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加强与健康医疗养老的结合。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小镇、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特色基地、社区服务综合站。

三、转型升级流通服务业

(一)现代物流业

围绕打造武陵山地区物流枢纽的功能定位,建设全州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与建设全州物流空间布局,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综合服务站”三级物流网络。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恩施临空物流港、国际铁路物流港、传化公路物流港建设,发挥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畅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交通优势和区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平台网络,开展多式联运枢纽城市创建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分类推进“快递进村”、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商贸物流新模式;以物流枢纽(园区、服务站)为核心加快构建城乡双向、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消费品下行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并完善全域物流大数据平台和物流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和枢纽经济。科学规划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的仓储节点布局、设施和设备标准应用。

培育城乡物流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物流、制造、商贸融合联动发展。建设具有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特点的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寄递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冷链寄递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冷链寄递物流体系。

加强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以重点物流企业为龙头,加强对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智慧化改造,完善物流统计制度。

建立安全可靠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加快专业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运输转运等设施建设,加强应急能力储备。巩固重要生活物资和其他应急物资的保供基础,强化应急物资管理,建立政府储备与市场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构建“平急”应急物资储备与保障网络体系及响应机制。

(二)商贸服务业

打造武陵山地区绿色商贸中心,以培育商贸流通集聚区和现代商业集群为重点,培育新型业态,促进交易、购物、商品展示、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旅游、娱乐、休闲、餐饮等一体化发展,建设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商贸文化中心、商品展示中心、商品批零交易中心和夜间消费特色街区等。

全面扩大消费规模。大力吸引外来消费,培育壮大本地消费,全面促进旅游消费、康养消费、农村消费和夜间消费等新型消费,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供给,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扩大县域乡镇消费,培育壮大互联网无接触式消费等新型消费。

提档升级消费平台。完善中心城区和新建大型居住区的社区商业配套,推动社区商业连锁化、品牌化,借助“互联网+”资源参与共享,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农村电商提升工程, 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继续深入推进“村村建邮站、村村通快递”,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

扩大特色交易市场。打造全国硒产业“双创”中心、国际硒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设医药流通平台,建设武陵山中药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有效对接全国制药企业和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中药材流通体系,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储运能力,降低流通成本。

专栏4—3  现代物流重点工程

现代物流重点工程:临空、临高铁站的物流园区,各县市城市配送物流中心、数字乡村—综合性智慧物流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国家级保税物流园区等,引进集聚物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强化物流园区多式联运体系构建,逐步完善物流配套服务、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

现代商贸业: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类转型升级工程、零售业转型发展工程、“农商互通”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流通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

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一)商务服务业

积极推动商务会展服务。大力发展数字会展新业态,持续办好硒博会、中国马铃薯大会等展会,加快推进大健康会议、旅游文化会展等落户恩施。积极承办国际高端会议和论坛活动。

加快发展文化广告创意服务。以“互联网+广告”为核心,支持建设文化广告创意产业园,推进广告产业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围绕恩施巴楚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推动文创广告创意与旅游创意策划、营销策划、媒介代理、信息咨询、品牌整合等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着力发展计量检测等服务,推动“质检”向“智检”转变,提升检测质量和效能。

开展多元专业类商务服务。积极开拓知识产权、资本市场、公司治理、项目融资、涉外等领域的会计、审计、咨询、法律等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二)科创服务业

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和跨领域创新协作,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激发中小微服务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促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服务领域的转化应用。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加强对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等,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千企联百校”活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双向互动、精准对接”,支持建立专业智库、科研院所等。

大力发展研发服务。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推进富硒食品特别是茶叶、蔬菜、魔芋、薯类、葛粉、蜂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向农工商全产业链延展。提升湖北省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服务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生产型企业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和产品研发。

(三)互联网+服务业

大力发展数字化和信息服务。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与应用,丰富智能家居、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能终端、智慧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服务内容及形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渗透,运用大数据支持旅游、康养、硒产业、物流行业创新发展,开展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城管等应用示范。大力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动智慧医院、在线教育、社区生活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加快数字就业、数字文化、数字救助、数字养老、数字旅游、数字交通等服务,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旅游、硒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实施“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支持企业加强高端咨询能力、设计规划能力建设,研发富有市场前景、先进适用的大数据商务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加快移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位置服务等在认证、交易、支付、物流等商务环节的应用推广,打造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流通。围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完善相关产业链,推动文化产品或广告会展等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推进全州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服务手段数字化、智慧化。加快制造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推动工业设计集成创新、互联网应用创新,加大工业软件开发力度,实施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全链式服务;围绕智能制造、电子制造,推进软件服务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支撑能力。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落实“网络强国”要求,培育产业互联网生态,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信息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支持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安全开发与治理中心建设,开展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容灾备份等安全服务业务,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处置能力。

(四)节能环保服务业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业,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支持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回收运输中转站、分拣中心、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探索搭建清洁生产服务平台,加快生活垃圾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分类处理系统建设,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衔接,积极发展碳资产管理和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

专栏4—4  新兴服务业重点工程

商务服务提升工程。增强推动商务会展服务。推动各类检疫检验认证资质与能力提升。积极开拓知识产权、资本市场、公司治理、项目融资、涉外等领域的会计、审计、咨询、法律等服务。鼓励发展综合与专业相互协调支撑的各类高端智库。

科创服务创建工程。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及双创示范基地等,着力深化创新研发平台、创新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特色服务平台的整合,打造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互联网+服务业培育工程。加快5G、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推动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医疗电子、陪护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消费。利用数字化推动两业融合,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节能环保提升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园等,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释放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五、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业

(一)金融服务业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市场。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发展创新金融,促进旅游、硒产业、大健康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发展旅游金融、物流金融、硒产业金融等特色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利用多层级资本市场平台挂牌、上市融资。推广“4321”新型政银风险分担和合作模式,促进全州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做强做大。探索建立“碳金融”体系。推进硒产品、农特产品、产权、技术和数据金融化,支持发展硒产业共赢基金。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深化非现场监管与“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现场监管。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推进金融知识、金融政策和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持续推进非法集资陈案和积案化解,建立健全常态化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二)家政社区服务业

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的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区域领先的医疗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推动家政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保留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发展。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健康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拓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

加强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康咨询保健、健康体检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在州、县、乡三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不同层级上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提质扩容家政服务业。完善社区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服务平台、呼叫中心平台,促进家政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家庭服务业水平,推进管理信息数字化、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在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示范性企业。打造“恩施厨娘”“恩施月嫂”等家庭服务品牌。

大力培育服务业从业人员。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重点企业用工招聘、人才寻访、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培训、跨区域劳务协作。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培训开发为主线,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行业前沿知识更新等培训,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才。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大规模开展文化创意、卫生服务、旅游业、农产品加工、茶艺、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社区教育、幼儿教育、老年教育、养老保健、职业技能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新业态和新产业服务。

(三)基础民生服务业

教育事业。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大力开办公办幼儿园,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造一批优质省级示范高中和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深化各项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化教育体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

医疗卫生。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保障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医疗联合体、医共体建设,强化区域间交流合作,实现卫生健康资源共享,实行差别化发展;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医院,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

文化服务。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三网融合和媒体融合,推动影视、工美、出版印刷等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多媒体等新产业,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市场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和研发能力。

体育服务。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和体育培训,发挥体育服务业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动作用。

(四)房地产

探索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城综合体模式。鼓励房地产企业参与康养旅居度假区、田园综合体、家居养老型地产、避暑避寒养老基地建设及精品民宿升级改造等,延伸房地产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

不断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新建商品住房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二手房市场。健全以市场为主导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评估和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专业化发展,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加快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推动物业服务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打造现代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物业服务平台,推广物业智能化管理。

专栏4—5  公共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项目

金融数字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完善全州网上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融入全省金融风险防控数字化系统,强化金融审慎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质效。规范产融结合,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资金、客户、数据、信用等优势,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等供应链金融服务。

社区服务提升工程。构建现代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家政服务体系,满足家庭生活多样化服务需求,加快家政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的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医疗保健个性化、特色化的健康体检服务。

创建人力资源平台。积极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就业创业和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平台引领示范作用,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专业性产业园,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产业园与各类小微企业园对接合作机制。

卫生健康数字化。完善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医保在线复诊、在线支付、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闭环。提供从院前智能分诊、院中智慧就医到院后健康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强化恩施州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地位,充分发挥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明确任务分工,统筹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推进重大建设项目,跟踪督促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撑

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工作推进机制,引进国内外高端服务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落实配套保障政策,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带动牵引作用,搭建人才流动服务平台。

三、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搭建各类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土地保障、资金保障、金融要素资源配置,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支持。

四、培育市场主体

引进国际国内服务业大公司,提升服务能力,培育骨干企业,给予相应奖补扶持,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强化骨干大企业聚合拉动;培育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发展“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小升规”,鼓励小微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快特色化发展,完善乡村小微企业培育扶持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价值链环节垂直升级和水平融合,促进新产品孵化和新兴行业培育,增强定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供给能力。

五、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强化鉴定、检测等中介组织管理。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协同监管机制,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完善监测评估

完善对服务业基础数据的统计监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评估机制,定期对服务业发展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重大事项及时向州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