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施州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4-11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施州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1471174/2022-22393 主题分类: 国内贸易(含供销);对外经贸合作
发文单位: 恩施州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恩施州政办发〔2022〕15号
文件类型: 州政办发 文件类别: 规范性文件
发文日期: 2022年04月11日 效力状态: 有效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恩施州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1日

恩施州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现状………………………………………………….4

一、发展成效…………………………………………………….4

二、存在问题……………………………………………………11

三、面临形势……………………………………………………12

第二章总体要求…………………………………………………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基本原则……………………………………………………15

三、发展定位……………………………………………………16

四、发展目标……………………………………………………18

第三章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

一、持续深化招大引强…………………………………………20

二、提升招商引资实效…………………………………………21

三、加大产业招商力度…………………………………………22

四、深入实施招商行动…………………………………………24

五、保障项目落地见效…………………………………………26

第四章建设武陵山绿色商贸中心………………………………29

一、培育市场主体,夯实绿色商贸发展基础…………………29

二、建设商贸市场,构建特色产品营销体系…………………31

三、提高流通效率,构建高效便捷流通体系…………………33

四、发展电子商务,赋能特色产业加快发展…………………36

五、激发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基础动能…………………38

六、推进绿色发展,全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42

第五章打造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节点……………………44

一、推动口岸功能拓展升级……………………………………44

二、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46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2

第六章保障措施…………………………………………………57

一、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57

二、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57

三、打造一流商务营商环境……………………………………57

四、强化商务发展政策支持……………………………………58

五、加强商务人才队伍建设……………………………………59

六、注重分步实施和重点督办…………………………………59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州商务系统持续推进内贸流通转型升级,加快外贸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奋力建设大通关平台,不断深化商务领域重点改革,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招商引资成效斐然

全州招商引资实现量质双升,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累计354个、174个,年均分别增长39.9%、50.1%;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864万美元,是“十二五”的1.6倍。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明确为州委、州政府“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组建了州、县两级招商引资服务中心,招商队伍不断壮大;招商方式从搭台招商、展会招商、组团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向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班招商、中介招商等精准招商转变,招商维度更广、准度更精、成效更优。全州“4+N”产业集群初见雏形,恩施高新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城、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城、生物医药产业城“三城并举”新支撑,县市初步形成重点突出、产业明确、龙头带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立讯精密、达翔技术、洲际食品、一正药业、江汉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恩施并投产达效,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口岸建设增效提速

恩施海关和恩施航空口岸相继开放,架起了恩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州内企业可享受本地报关、就近全国通关一体化等通关便利服务。完成恩施国际航站楼改造,推进联检单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恩施一类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先后开通直飞澳门、柬埔寨、越南、泰国四条国际(地区)航线,完成进出境2.76万人次,顺利纳入国家口岸开放年度审理计划,实现了“一次建成、一次报批、一次通过”,创造了口岸建设的“恩施速度”。

(三)外贸规模稳步上升

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总额是“十二五”的近两倍。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州建成茶叶、蔬菜、薇菜、魔芋、中药材等出口基地120多万亩,较“十二五”增长了1倍;建成省硒产品出口基地、宣恩县国家级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7家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和一批省级中药材出口基地。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持续开展“自营出口倍增行动”,“十三五”末全州出口过100万美元企业达到18家,过500万美元企业达到5家,过1000万美元企业破零。产品结构日趋优化,由单一以农产品出口为主逐步向农产品、医药化工、轻工品、机电设备和医疗防护品等多行业出口发展,自营出口比重由2016年的8.4%增加到2020年的51.1%,医疗防护品出口实现新突破,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出口规模年均增长17.5%。出口市场不断拓宽,出口市场由亚洲、非洲为主逐步延伸到欧洲(欧盟)、美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十三五”末全州产品出口市场达到83个国家或地区,成功举办2017年国际茶业大会。贸易环境逐步优化,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进出口贸易的意见》《关于支持外贸自营出口企业发展的六条意见》等政策,首家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在恩施高新区建立,首家进口交易市场在宣恩县开市,组织近百家企业参展和观摩国内重要展会平台,宣传推介硒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持续开展“百家企业服务行动”“课堂进千企”知识培训、欧盟业务知识培训等外贸人才培养活动。

(四)内贸流通提档升级

消费规模稳步增长。“十三五”前四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500.3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63.8亿元,年均增长11.15%;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实现562.59亿元。“十三五”时期,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3000.02亿元,是“十二五”的2.15倍。

商贸主体不断壮大。坚持本土培植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全州商贸流通主体呈现“龙头引领、竞相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末全州限上商贸企业主体达到365家。以恩施华硒市场、恩施好又多、新景添、正中时代、锦联华、美美百货、九立方、武陵都、瑞享酒店、华龙城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中百集团、武汉工贸、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贸龙头为恩施州零售业注入了新活力。以“一红一绿”为代表的“恩施硒茶”系列品牌快速成长,以恩施玉露、皇恩宠赐、云心食品、凤头姜为代表的湖北老字号、“荆楚优品”等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以恩施帅巴人为代表的4家中国绿色饭店(餐饮)企业引领绿色消费理念不断提升。以铁路物流港、硒食品加工物流园、八县市电商产业园(快递物流中心)等为代表的仓储物流配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商贸物流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全州共建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8个,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以大型市场为龙头、中型市场为骨干、乡镇商贸中心为依托、农村便利店为基础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州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30%。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争取中央资金1.55亿元、省级资金2250万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县级电商运营公共服务中心8个(其中电商产业园区3个)、乡村级电商网点1415个、快递物流企业118家,投递量累计7372.29万件。开展各类电商培训300场次,累计培训致富带头人3万人;电商从业主体超过8000个,电商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开设恩施消费扶贫馆,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主播”培训挂牌工程,在杭州市建成首个电商助农直播基地。利川市获评为“2017—2018中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全国首个农民网红县”和“首批淘宝直播样板县”,利川市电商产业园获评为湖北省2020—2021年度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农民文叔”“农家阿妹丫丫”和“土家辉”等诸多农民网红诞生,3人荣获“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市场活力有效激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以展会平台、电商助农、直播带货、产销对接、社会帮扶等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消费扶贫活动,拓展产品出山渠道,建成10个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专馆、54个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专区,消费扶贫金额累计达 37.4亿元。积极推进“百企千品进万店”“百企千品进央企”“硒品入京”“硒品入杭”“硒品入津”“硒品入汉”“硒品五进”等产销对接活动,21家企业195种产品进驻中石化“易捷”便利店,6家企业55种产品进驻中石油44家加油站便利店,23家企业85种产品进入中百50家卖场。坚持以展促销,相继举办恩施硒博会、国际茶业大会、中国马铃薯大会,组织参加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武汉电博会、杭州电博会、中国(武汉)食品博览会等展览展销活动,着力拓展恩施特色产品销售市场,提升恩施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商务扶贫深入推进

行业扶贫成效明显。全州729个贫困村已有529个建成电商综合服务网点,贫困村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72.6%,电商扶贫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0000人。引导800多个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近30万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贝店“一县一品”帮扶恩施土豆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典型案例汇编》,成为电商精准扶贫“中国样本”。全州累计建成13个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专馆、100个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专区,803家供应商、3231个产品进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数量位居全省前列;1687家供应商8527个产品进驻“扶贫832”平台,实现线上销售总额8.16亿元。

东西部扶贫协作亮点纷呈。借助杭州对口帮扶机遇,扎实推进“硒品五进”工程,恩施硒产品进驻杭州市世纪联华、华润万家等知名连锁超市,全州八县市在结对区设立硒产品展销中心,展销单品1000余个,打造了“硒品入杭”品牌。“十三五”末杭州市累计销售恩施州农特产品17.79亿元,带动5.8万贫困人口增收。深入推进“浙企入恩”,共招引落地东部企业(投资项目)102个,新洲茶叶、洲际食品、东南网架、菜大师、明康汇、红太阳集团、开元集团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恩施,落地企业(投资项目)实际到位投资额40.6亿元,吸纳贫困人口4352人就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20738人。

(六)商务环境持续优化

着力构筑营商环境高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力有序推进政务服务“一网覆盖、一网通办”改革和“四减”工作,商务系统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办,审批办件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僵尸”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州商务技工学校整体并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严格落实市场负面清单制度,商务市场准入持续放宽。切实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恩施州荣获“2020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荣誉称号。商务诚信建设快速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红黑名单”制度进入常态化。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商务领域基本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平稳向好。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持续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商务领域长期保持安全稳定。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2020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全面建立组织领导、产销对接、市场调度、信息研判、市场巡查等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生活必需品物资保供、农产品滞销、商贸流通企业复商复市等难题,全州商务系统参与保供的800余家商超市场未发生疫情。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市场监管、冷链和非冷链货物管控、物资保障等工作有序推进,有力保障了市场物资供应充分、价格稳定、消费安全。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共兑现落实商贸在营企业保供补贴资金4342.65万元,争取省商务厅保供政策资金680万元。

助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全州完成成品油油气回收治理、221座地下油罐双层罐改造或防渗改造、9座销售5000吨汽油站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加油站厕所改造、商贸行业金融防范风险排查等任务。广泛开展绿色商场、绿色饭店创建和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全力组织绿色采购、绿色回收,积极开展湖北诚信家政服务楚天行、全州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湖北老字号品牌创建等工作,树立了一批绿色餐饮企业、家政服务行业标杆。

专栏1  恩施州商务“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三五”

规划目标

实际情况

完成情况

累计

增速

累计

增速

招商

引资

招商引资(亿元)

1750

15%

--

--

2016—2018年完成阶段目标,2018年后,省考核指标调整,不再考核到位资金额,重点考核新开工、新投产项目个数,完成目标。

2016-2018

招商引资

(亿元)

--

--

985

17.9%

2018-2020新开工

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个数)

--

--

290

17%

2018-2020新投产

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个数)

--

--

134

23%

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24558

10%

20864

是“十二五”的1.6倍

未完成

外贸

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36.3

11.5%

14.2

--

未完成

内贸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亿元)

3128

11.5%

3000.02

前四年递增11.15%,是“十二五”的2.15倍

未完成

二、存在问题

全州商务发展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招商引资质效有待增强

招商项目规模不大,全州招商项目占比不足全省的4%,与省内其他地市差距较大,与我州面积、人口所占全省比重不符;项目结构不优,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不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力不强,头部企业、税源型项目和外向型企业较少,项目分布散、集聚少,链未成型,群未成势;招商队伍能力不足,在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等专业技能上有待提高,捕捉招商信息、谋划优质项目和推动项目落地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开放型经济短板仍然突出

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开放平台发挥支撑作用不足,外向型产业聚集效应不强;外贸主体弱、规模小、质量不优,外贸产品层次偏低、附加值影响力小;对外贸易依存度占全省比重极小,对全州经济贡献率不高;中小民营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较弱,利用外资受外界环境及偶然因素影响较大,增长大起大落明显,抗风险能力弱。

(三)消费增长动能有待加强

限上商贸主体结构不优,缺乏大型、知名、支撑型、辐射型商贸主体,社零增长拉动力不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不强,以电商、团购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线上消费迅速拓展,对实体销售企业冲击较大。物流配套短板明显,制约消费市场发展。

(四)专业市场发展明显滞后

中心城区商业设施以百货和街铺为主,缺乏复合度高、全业态、重体验的新型商业模式,品牌大多以本地商家为主,具有新型理念、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的知名连锁品牌相对较少,建材家居、蔬菜食品、手机电脑等专业市场缺乏统筹规划。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消费格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生深刻调整和变革,我国正处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时期,为我州加速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创造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国际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面临新的多重挑战,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长期化、复杂化的特征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遇到了“逆全球化”思潮的阻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影响,对全球消费和生产形成严重冲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面临陷入新一轮衰退的极大风险。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处于中西部结合地带的恩施州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以及全省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也为我州商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影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迫切需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走出一条更多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和更多依靠强大国内市场牵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从恩施州发展实际看,我州商务发展正迎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发展突破期、“大通关”“大口岸”“大开放”提档升级期、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期和乡村振兴加速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加速形成,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投产,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前景可期、未来大有可为。

未来五年,恩施州商务发展必须抢抓历史战略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深度合作,拓展商贸发展空间、深化区域贸易关系、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商务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开创招商引资新格局,加快推进内外循环“双引擎”,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努力建设“一示范区、一中心、一节点”〔1〕,奋力谱写新时代恩施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保供应、促消费等领域落实更多惠民举措,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实施招商强州战略,引进高质量项目,扩大优质外商投资规模,培育壮大商务经济主体,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商务发展质量。

(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开放模式创新,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商务发展新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本着“统筹规划、适当超前、分期实施”的方针,坚持全州一盘棋,做好县市之间、部门之间和项目类别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做到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培育精品,打造品牌。

三、发展定位

(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不动摇,聚焦“3121”大产业体系〔2〕要求,瞄准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关键性技术潜力企业以及枢纽型、节点型机构,探索“点式、链式、群式”招商引资新路径。抢抓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转移新机遇,深入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圈”和武汉城市圈等重点区域,着力引进链主式、母体型、旗舰型、税源型企业及配套企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园、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清洁能源产业园基本成型,恩施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基本形成支撑全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格局,积极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武陵山绿色商贸中心

聚焦新发展格局,抢抓武汉市对口帮扶机遇,积极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聚焦恩施绿色崛起,着力打造一批提供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商贸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全州绿色商贸经济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硒产品博览交易中心、武陵山现代商贸流通中心、湖北省绿色商贸示范区,着力建设武陵山区流通效率领先、物流成本较低、服务体系完善、商贸环境良好、对比优势明显的区域高质量绿色商贸发展中心。

(三)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节点

利用中西部交通枢纽优势,深度发掘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的潜力,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对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服务全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推动全州贸易创新,增强贸易功能,招引壮大外贸外资经营主体,实现贸易与投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一般贸易与贸易新业态互动发展,加快外贸转型基地建设,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打造湖北产品出口新的增长极。实现恩施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完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口岸安全有序运营,打造武陵山区高水平开放新平台。

四、发展目标

围绕“把恩施建成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的目标,统筹考虑我州商务新发展的阶段、环境、条件,“十四五”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招商引资。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个数年均分别增长20%以上,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累计达到1000个、500个,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二)利用外资。双向投资合作质效显著提升,在我州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跨国投资经营质量和效益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十四五”末达到1亿美元,累计突破4亿美元,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

(三)国内贸易。高效便捷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成,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武陵山绿色商贸发展中心城市地位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

(四)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发展稳中提质,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层次不断提升,贸易模式不断创新,贸易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州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专栏2  “十四五”时期恩施州商务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2025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

内外引资

招商

引资

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个)

285

20

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个)

150

20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0000

20

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00

12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190

20

对外贸易

进出口额(亿元)

17

20

第三章 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按照“聚焦产业、突出工业、引链建群、绿色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要素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持续大招商、招大商,谋划招引一批拉动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税收、补齐链条的产业项目,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一、持续深化招大引强

(一)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

聚焦“3121”大产业发展体系,强力招引头部企业、税源型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和外向型项目,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行业100强、主板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母体型、旗舰型、链主式的大项目,力争引进一个头部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条、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围绕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八大”产业链〔3〕,按照“1+1(或1+2)”〔4〕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强力招引工业项目,发展“绿色工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快、市场前景好的牛羚、瞪羚、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推动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强力招引外资、外贸等涉外企业,不断提高全州经济外向度。

(二)落实高速度增长要求

招商引资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项目个数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当年新开工项目资金到位率超过35%,当年签约项目落地转化率超过60%,实现恩施招商引资在全省从“跟跑”到“并跑”转型。

(三)建立高效率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敲门对接→反复跟进→确定重点→协商谈判→大员出马→拍板定案→签订协议→实施项目→重点调度”的完整招商工作链条,建立健全招商信息周报、招商工作月通报、招商项目落地协调服务、招商工作督办调度等工作机制,构建“主要领导带头招、招商部门专业招、产业园区全员招、产业部门配合招、职能部门服务招”的招商工作格局,推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落实落地。

二、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一)坚持税源型项目导向

把招商成效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着力招引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税收贡献大的优质税源型项目,开辟新的税源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瞄准税收“过百万、超千万、达亿元”的税源型项目,恩施高新区和各县市每年至少要招引2个税收过千万元的税源型项目。

(二)坚持项目落地导向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千方百计解决项目落地难、落地慢问题,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落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入库入统联动机制,切实强化项目备案、项目入统业务培训指导,确保达到形象进度和投资强度的项目“能统尽统”“应统尽统”,及时、客观、准确反映招商引资成果。

三、加大产业招商力度

围绕全州“3121”大产业发展体系,强力招引关联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推动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引进“千百十”企业(产值或市值过千亿、过百亿和过十亿的企业),到2025年力争实现招商引资“三千”目标(即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累计达1000个、招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0亿元、招商企业产值达1000亿元)。

(一)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优质休闲康养基地的目标,变旅游资源型招商为旅游要素招商、旅游新业态招商,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投资恩施,鼓励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接待游客过百万的核心景区。

(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立足“世界硒都”金字招牌和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等硒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引进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关键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硒功能食品、硒生物制品、硒高端日用品和含硒农特产品,全力建设国际硒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

(三)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我州“华中药库”资源优势,重点引进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养殖、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民族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推进中医药产业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产业型“华中药谷”。

(四)清洁能源产业

引进国有和大型能源开发利用企业,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建设,推进页岩气、天然气勘探开发,巩固发展水电,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五)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承接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推进恩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利川市锂电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依托立讯精密、达翔技术、太楚科技等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新型连接器、分离器、传感器、微马达、5G天线、射频器件、无线充电、电磁阀、柔性线路板、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生产项目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六)现代服务业

大力引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科技服务、高端商务、现代商贸、文化体育、旅游服务、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重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深入推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强化5G、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招商,快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发展“制造+服务”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

(七)绿色建材及新材料产业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整合非煤矿山,改造升级水泥产业,延伸发展钙基深加工产业,打造新型建材示范基地。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水泥建筑构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配式建筑材料。发展以氧化钙、氢氧化钙、氟化钙晶体材料为主的钙基深加工产业和纳米碳酸钙及下游非金属新材料产业。

(八)其他产业

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招引成长性强、创新能力强、技术竞争能力强、示范带动效应好的企业,着力招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围绕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挥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抢抓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机遇,引进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工艺品制造、服装鞋帽和其他传统制造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块状经济,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四、深入实施招商行动

充分整合运用各类招商资源,构建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平台,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着力推进靶向招商、以商招商、配套招商和园区招商,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新渠道,实施精准招商,提升招商引资针对性和成功率。

(一)靶向招商

按照全州产业发展规划,深度开展产业链招商研究分析,建立目标企业投资信息库、客商信息库、优惠政策库、谋划项目库,绘制主要产业、集群产业招商地图,为优质项目落户恩施精准导航。瞄准“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圈”和武汉城市圈等产业密集、创新领先的经济发达地区和产业转移地区,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行业100强、主板上市公司、产业龙头企业、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及绿色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每一类产业选择500家目标企业,建立目标企业库和客商信息库,绘制全州招商引资“作战地图”,深入研究,精准对接,推动产业招商实现“按图索骥”“靶向招商”。

(二)以商招商

注重发挥落地企业“红娘”作用,深度挖掘运用其信息流、产业链、客商群,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不断拓展招商渠道。依托菜大师集团、立讯精密、达翔技术、华润三九、人福药业等已落地企业,深度谋划对接传化集团、雾芯科技、海尔集团、纷美包装、水塔陈醋、福源馆等企业,力争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放大效应。对因市场环境、产能过剩、技术瓶颈、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发展困难的企业,实施“二次招商”,推进其转型脱困、技改扩能、股份改造,焕发新生。

(三)配套招商

聚焦“建群引链”目标,着力建好“群主”、引好“链条”。深度谋划产业链招商项目,全力招引一批产值过亿元、过5亿元、过10亿元的重点头部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群主”带动引领作用。围绕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企业,加速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各县市及恩施高新区要分别培育5—10个产值过10亿元、过3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实现龙头引领、链条带动、集群发展。

(四)园区招商

创新园区投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推进高新区“1+8产业园区”、“标准厂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项目承接能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创造便利条件,推动园区成为招商引资“主战场”和产业发展集聚地,夯实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

五、保障项目落地见效

(一)突出规划引领

督促指导恩施高新区、各县市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精心编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能落地的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增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性。抢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遇,强化高新区“1+8”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为产业发展布局、招商项目落地和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

(二)完善政策配套

根据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结合上级政策和全州财力实际,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修订完善《恩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八项政策清单(2018年)》,对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奖补、设备补贴、装修补贴、物流补贴、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奖励等方面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切实提升招商政策针对性、操作性、吸引力和含金量。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履约机制,及时兑现惠企政策,严格履行招商承诺,坚决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等违约现象。

(三)优化要素保障

恩施高新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以上产业园区,各县市至少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完善水、电、路、气、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推行“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力争企业“拿地即开工”、项目“签约即入驻”。加快完善园区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学校、医院、住房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商业配套服务,着力提升园区转移产业承接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强化金融支撑

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实产业投融资平台和融资担保平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建立州县两级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施金融资本招商,实现资本与项目有效对接,以投促招,让招商插上金融的“翅膀”。加强银企对接,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对招商引资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发挥州县两级国投、高新投、城投等国有投资企业投融资职能,对优质项目配套入股,强化重大项目落户融资支持。

(五)做好人才服务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恩商回归”工程,鼓励支持异地恩施籍企业家和高技术人才回乡创新创业,积极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聚集一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活力和产业创新动力。积极引进一批符合恩施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投资项目,吸引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家来恩施投资。围绕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加大招工力度,切实做好企业用工保障。采取“校企联合”等方式,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定向培养,强化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家门口”就业,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现代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引进大型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出台一揽子稳岗政策措施,着力破解招商引资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留工难问题。

第四章 建设武陵山绿色商贸中心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下沉扩容,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优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致力“培育大主体、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电商、激发大消费”,努力建设武陵山绿色商贸中心,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进恩施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市场主体,夯实绿色商贸发展基础

坚持把限上企业培育作为推进社零工作、促进消费振兴的关键,切实加大限上商贸企业招引力度,每年新增100家以上限上商贸企业,力争到2025年限上商贸企业达到700家以上。建成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限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增速和限上批零企业商品网络零售额增速不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力推进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健康发展。

(一)培育一批本地商贸龙头企业

培育商贸企业进限,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湖北老字号、荆楚优品品牌,推动商贸流通企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运营、规范化发展;立足“土硒茶凉绿”产业发展优势,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产业链条,打造知名消费品牌。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扩大商品网络销售额,增强线上信息交换、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提升线下商品集散、真实体验、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功能。支持企业在州外建立营销网络,逐步建立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网络体系,提高恩施产品在州外市场的占有率。

(二)发展一批商贸业集成服务商

引导龙头商贸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采供、货运、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形成一批具有生产基地、制造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控制能力的商贸集成服务商。引导企业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推广新型价值链管理模式,鼓励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实现产品创意设计、原材料采购、质量管理、生产控制、物流配送、分销促销联动、售后服务等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三)引进一批知名商贸流通企业

坚持“招商兴贸”,加大商贸行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商贸企业对外经贸合作,引进国内外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大型仓储物流企业、知名连锁企业、电商零售头部企业,学习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我州设立区域性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提升市场消费水平和商贸发展核心竞争力。整合各类资源,共建线上线下、产业融合、内外一体的供应链生态圈,引导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对接国际产品产地和消费市场,构建全球采购和分销渠道,培育一批联通内外市场、内外贸融合、经营能力强的现代流通龙头企业。

二、建设商贸市场,构建特色产品营销体系

切实优化商品交易市场布局,全力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商贸大市场。科学规划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性商品交易市场为骨干、城区(县城)各类农集贸市场(连锁零售店等)为节点、乡镇(社区)菜市场(便利店等)为终端,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商品交易网络。强化区域协作,推进产销对接,稳步推进特色产品销售市场由内向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构建辐射全国的产品营销体系。

(一)加快交易市场规划建设

积极参与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行动计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并重,合理规划建设并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大力实施“农改超”,促进城乡消费提档升级。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支持培育农产品云端交易市场、在线采销平台等新型农产品经营模式,拓展和强化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和中转集散等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引领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硒食品、硒茶、中药材、特色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立稳定高效的产销链,确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达亿超十亿争百亿”市场培育推进工程,支持有基础的交易市场整合上下游资源,着力培育一批过亿元、达十亿元、争百亿元的商品交易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

(二)提高专业市场发展能级

支持引导恩施专业市场通过规划整合,明确市场定位和功能业态,提升专业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强化专业市场和交易市场运营管理,增强专业市场集聚辐射功能,完善餐饮、仓储、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推进专业市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消费品市场建设,扶持本地商贸企业,支持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加快5G、充电桩、公共厕所、停车场及智能服务系统、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业配套设施。

(三)强化终端消费市场布局

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强化终端消费市场布局。开展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实施电商助农行动,开拓农产品线上营销渠道,支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鼓励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推动特色和品牌农产品产地建仓、区域上行、全网销售,加快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

(四)全面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构建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促进农户、基地、市场、运输、储存等环节互联互通,推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实现“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的智慧供应链服务,促进农产品跨区域大宗交易。发展多种特色农产品平台经济,与有形市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有机融合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推动农产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微经济共同发展。继续深化“百企千品进央企”“百企千品进万店”行动,巩固“硒品入杭”“硒品入津”“硒品入京”“硒品入汉”工程;全力推进武汉市对口帮扶工程,积极融入“宜荆荆恩”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兰洽会、武汉电博会、杭州电博会等重点展会,全力拓展恩施特色产品销售市场,构建辐射东西南北的重点城市产品销售体系。

三、提高流通效率,构建高效便捷流通体系

按照“立足恩施、连接武陵、辐射全国”的思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城乡商贸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城乡商品流通效率。

(一)丰富商贸物流业态

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仓储物流、生产资料物流等专业物流,探索发展第四方物流、众包物流等新物流业态,开展物流金融、供应链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整合信息平台资源,实现物流资源互联互通,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降低流通成本。推进发展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厢式半挂车多式联运及公路甩挂运输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推广物流技术标准化建设和物流设施标准化改造。

(二)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围绕“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联结全国、覆盖全州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建设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分拨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公共配送中心。以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依托,积极培育恩施特色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和都市配送型物流服务市场,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建材、茶叶、特色蔬菜等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打造武陵山富硒产品集散中心。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建成集运输、中转、仓储、商贸、配送于一体的仓储配送为主、中转为辅的物流聚集园区。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降低乡村物流配送成本,提升城乡配送效率,畅通快递进村入户“最后一百米”。鼓励支持连锁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完善连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

专栏3  武陵山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依托机场、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整合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州内物流资源与周边毗邻地区的互联互通。引进和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依托传化公路物流港、菜大师硒都产业园、华硒物流园、硒商农产品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发展冷链物流、医药物流、仓储物流等专业物流。到2025年,力争州城建成2家1000—1500亩的大型物流中心,每个县市建成不低于300亩的物流园区,有条件的乡镇谋划建设一个80到100亩的物流基地,建成以州城为核心、县(市)为支撑的武陵山区综合物流中心,构筑“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流通体系。

(三)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加快补齐县域冷链物流设施短板,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升级改造或新建低温储藏设施,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的果蔬、肉类、乳品、特色农产品等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订单农业、农产品商品化为支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农商互联,实现农产品上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仓冷链物流、冷藏设备设施建设,构建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产品供应链。

(四)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

培育与引进先进供应链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服务示范平台,积极支持供应链企业生态圈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配套。开展多种辅助性供应链业务服务,鼓励整合行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供应链智能化配送服务体系,加快供应链上线、上云,提供定制化供应链服务方案,实现采购、供货、流通等环节高效运转。

四、发展电子商务,赋能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电商优化农产品市场资源配置、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降低市场流通成本、增加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大作用,着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发展,深化县域电商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电商企业,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武陵山电商发展中心。

(一)推动电子商务广泛应用

深化电子商务多领域应用,推进电商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与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打造消费新增长点。推动电商与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八大工业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传统生产企业设立专业销售公司或建立电商营商团队,打通产业产销供应链。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及创新,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带动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引导直播电商等电商新业态发展,促进农村电商优化升级。支持数字商务企业创建工作,推进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新颖、资源整合力强的电子商务标杆企业。主动对接饿了么、苏宁易购、京东、拼多多、携程等电商头部企业,积极引进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在我州设立武陵山区总部(运营中心或零售企业)开展自营业务,吸引一批电商头部企业在我州进行项目投资。培育壮大本土电商企业,推动州内优势企业向数字商务企业方向转型,推动基础较好、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品类向电商交易“顺差”方向转型,推动电商平台企业、品牌电商企业参与“双品购物节”“中国电商扶贫联盟”,着力孵化成长一批“湖北省电商零售种子企业”(年度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培植壮大重点电商企业入选“湖北省电商零售瞪羚企业”(年度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且年平均增速20%以上)。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

充分发挥恩施硒品汇、恩施鑫硒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带动作用,对标省内“双示范”创建和评价标准,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条件成熟的县市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适时建立孵化、创业、公共服务、跨境等不同定位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抓好各县市电商产业园建设,以大型电商企业入驻为契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重点发展平台型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及核心配套产业,强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提升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全程服务能力。探索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模式,通过统一规划、政策扶持、连片开发、公共服务集成,吸引电商企业按照产业链、供应链关系有机聚合,打造“电商园区—淘宝村”多层次电商集聚发展体系,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强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恩施州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十条措施》,优化电子商务服务链,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积极引导品牌快递企业加大投入,新建或改扩建分拨中心,继续提升电子商务快递末端投送能力,解决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快递企业采取“快递+新零售”模式共享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共配模式抱团发展,提供产品、运输、配送一体化服务。加快发展生产服务型流通供应链,鼓励流通企业积极向供应链两端延伸,与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和互利共赢。

(四)推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加大电商技能培训力度,建立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

五、激发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基础动能

着力构建“州城中心商圈—县市商业特色区—乡镇综合商业网点”三级商贸消费体系,依托硒产业优势带动消费升级,壮大传统消费,激活新型消费,“十四五”末建成一批“百亿商圈”和“亿元市场”,打造武陵山区域性消费中心、湖北省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做大做强州城中心商圈

发挥商贸服务业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开展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示范创建工作,建成一批现代业态领先、购物环境领先、综合设施领先、服务管理领先的商贸中心。巩固提升州城舞阳坝核心商圈,发展壮大硒都茶城、恩施女儿城、施南古城等商贸综合体,提升消费经济。推动恩施市、恩施高新区合力推进金桂大道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引进国际知名零售品牌商,引进一批超级购物中心。积极推进龙凤新区市级商业副中心建设,推进恩施州城火车站、青树林、红庙、小渡船、西区、六角亭等六个片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集商旅文体一体的州城中心商圈。

(二)打造县市特色商业区

立足商旅文有机融合,重点打造特色餐饮城、土特产街区、时尚购物区等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明显、品牌效应好的优质商贸综合体和特色商业区。鼓励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加快配套公共设施便利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品质化、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把步行街打造成提升城市品位、聚集消费资源、吸引消费回流、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打造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争创全国、全省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改造及新增80个特色商业街区,每个县市重点打造1个地标性商业步行街,建设具有特色消费影响力的县域商贸中心。

(三)完善全域乡镇商业网点

加快推进集镇综合商贸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商贸、文化和旅游消费明星乡镇。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生活,提供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商品配送、废旧物资回收等多种服务的消费服务综合体,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消费中心。结合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建设,在集镇交通便利之处建立集零售、批发、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乡镇商贸中心。引导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供应链、拓展农村市场,通过技术赋能、特许经营、供应链整合等方式,改造升级传统网点,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

(四)壮大传统消费

促进大宗商品消费。扩大汽车消费,鼓励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畅通二手车流通交易,发展汽车后市场,打造汽车消费新增长点;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变,鼓励城市新增出租车、公交车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家电家具消费,激活家电家具市场。

发展会展经济。立足于“世界硒都·中国硒谷”,打造国际硒产品博览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标志性品牌展会,促进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女儿会、纤夫节、茶交会、旅交会、摆手节等本土专业展会品牌化发展水平。

推进餐饮消费。融合地方文化与美食,培育一批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壮大一批土家菜餐饮企业,推进特色消费品种创新发展;打造“一县一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网络平台合作,推动互联网+餐饮发展。

发展家政服务。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家庭教育和家政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激活农村消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农村商贸企业与电商深度融合,优化工业品下乡网络。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推动农商旅文消费集聚,激活农村消费。

促进夜间消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亮丽美观的地标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培育集“游、购、食、娱、文、体”一体化的夜间消费大市场,打造标志性夜间消费目的地。以恩施特色美食街、商业街等为重点,丰富群众夜间娱乐内容,支持商场延长夜间营业时间,举办特色夜市活动,提升消费活力。

(五)创新新型消费

壮大文旅体育消费。大力促进商贸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末,至少新增2家5星级酒店,扶持一批精品度假酒店。坚持全州各县市联动、政企联手,加强与“宜荆荆恩”城市群以及武陵山区域联合,立足全国、放眼全球,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提升游客黏性,扩大旅游消费。积极发展冰雪运动、智慧体育等,培育体育休闲消费新业态。

推进数字消费。加强新零售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支持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变,提升线下商品集散、真实体验、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功能,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支持百货商场、大型超市拓展线上业务,发展一批智能化、体验式零售网点。积极推动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引进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化商圈。开展“数商兴农”行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工业品下行消费工程,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推进健康消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健康消费。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鼓励线上医疗,鼓励开发与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等相关的健康消费产品。

六、推进绿色发展,全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营造诚信经营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品市场运行监测,保障市场繁荣稳定,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

(一)倡导绿色消费

加快推动商贸流通绿色转型,引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健康消费促进机制。全力推进商贸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引导流通企业扩大绿色商品采购和销售,推行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构建绿色供应链。引导流通企业加快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市场、饭店。在全州商贸流通企业中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建立绿色健康流通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模式创新、规范发展。

(二)保障安全消费

加强商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坚决打击行业违规违法行为。加强重要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全州上下一体、协同运作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体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推进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安全追溯体系与互联网融合,加大产品追溯信息在信用体系建设、行业发展促进、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应用,提升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功能。

(三)推进便利消费

协调推进便利消费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消费,提升城市管理和消费水平。在消费集聚区调整优化交通限行方式,加强重点区域出租车、网约车车量调配,增加夜间临时停车位,提高消费交通便利度。鼓励无接触配送消费模式创新,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网上菜场、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新零售业态。

(四)提升市场应急保供水平

健全重要生活物资应急保供长效机制,综合运用企业采购、跨区域调运等方式,形成以政府储备为基础、大型连锁商贸企业商业库存为重要补充的粮油肉蛋菜等重要生活物资保供机制。加强对储备商品监督检查,保障储备商品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存储安全。提高主要生活必需品监测信息化水平,对市场异常波动做到提前预警,合理设置商业投放网点,增强应急保供和投放能力。

第五章 打造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节点

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落实州委“打造内陆开放重要节点”工作要求,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推动口岸功能拓展升级

加快航空口岸申报和建设,依托海关铁路监管场所打造内陆“无水港”,启动申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一步发挥口岸在促进全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动航空口岸正式开放,提升口岸客运功能

推动口岸正式开放。有序推进航空口岸开放工作,对照国家标准和疫情防控最新要求,加快恩施许家坪机场国际航站楼查验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配置口岸动植物快速筛查设备,建设海关干部周转房,确保达到口岸正式开放条件。加大向国家口岸办和省口岸办争取力度,争取设立恩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力争“十四五”初口岸正式开放并通过国家验收。配合恩施机场迁建工程,高标准谋划新机场国际航站楼建设。

大力拓展国际航线。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相关防控政策,适时恢复国际航线,加大培育客流市场。在完成国家口岸办规定的客流量指标基础上,优化国际航线,争取开通直飞东南亚、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固定国际航线。加大恩施航空口岸和国际航线对外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发挥口岸“走出去”和“引进来”功能,以口岸“大交通”推动“大旅游”发展,保持国际客流量和入境旅客数稳步增长。

完善口岸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口岸管理,完善州口岸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海关、边检和机场公司的协作机制,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优化查验环节,优化通关服务,提高监管效能。完善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加强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开展风险防控统一行动,构建常态化口岸联防联控体系。

(二)推动恩施铁路监管作业场所建设,提升口岸货运功能

依托铁路监管场所发展多式联运。在“十四五”初期建成功能完备的海关铁路监管作业场所,完善海关职能,实现出口货物本地报关、本地封箱、快速通关。加强与沿海口岸合作,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打造内陆“无水港”,与航空口岸形成功能互补。对接中欧班列,畅通国际物流通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优化大通关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提升监管场所管理水平。引进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建立高效的监管场所运营机制,做到权责清晰、管理有效。拓展一站式通关作业,深化业务协同,加强与口岸、铁路部门的联系,提升“多式联运”效率,进一步压缩货物整体通关时间。

降低货物通关合规成本。进一步规范进出口通关环节收费,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并动态更新。争取政策对报关代理费、装卸作业费、短途运输费等进行补贴或免收,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外贸企业综合竞争力,力争本地报关、本地查验的出口集装箱业务量实现突破性增长。

(三)谋划保税物流中心,提升口岸仓储功能

立足当前,长远谋划。结合全州招商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对照保税物流中心(B型)设立指标评估体系,适时谋划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铁路监管场所形成“区港联动”,实现口岸物流、仓储功能融合,增强口岸聚集辐射能力。

专班运作,积极争取。组建筹建专班,积极向省人民政府、海关总署、武汉海关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力争获得保税物流中心(B型)名额,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启动申报。

完善配套,协同发展。配套建设一批外贸综合物流园、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构建畅通便捷的外贸现代物流运输体系,促进跨境电商等产业协同发展。

二、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以建设三大产业出口集群为目标,打造湖北农产品出口新增长极和新兴产业集群,“十四五”末全州进出口总额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

(一)扩大出口规模,提高贸易比较优势

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量和质量,巩固保持传统农副产品、轻工产品出口优势,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出口,着力打造硒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出口集群,推进产品出口结构多元化。

专栏4  外贸三大产业出口集群

硒食品产业出口集群。依托建设“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和硒食品加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硒产品精深加工出口,打造硒食品产业出口集群。“十四五”末,全州硒食品加工产业出口总值力争突破1亿美元。

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集群。依托恩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促进工业制造、电子等新兴产品出口,采取“一产一策”“一企一策”,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集群。“十四五”末,全州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总值力争突破1亿美元。

生物医药产业出口集群。依托恩施华中药库药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富硒保健品加工等中高端产品出口,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出口集群。“十四五”末,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出口总值力争突破1亿美元。

(二)优化主体结构,壮大市场经营主体

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自营与贸易并重,以引为主、以育为辅,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贸力度,引进一批生产型出口企业、贸易型总部企业、外贸新业态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企业,争取一批重点企业供货转自营,优化经营主体结构。持续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建设和“破零攻坚”行动,突出抓好骨干企业跟踪服务、成长企业主体培育和开口企业孵化扶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十四五”时期,力争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5家以上;到“十四五”末,力争当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20家以上。

专栏5  外贸主体培植“三项工程”

骨干龙头工程。重点抓好现有农副产品及轻工品重点企业扶持,突出抓好电子信息、工业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型高新产业企业培植,开展“一企一策”个性化帮扶,筑强外贸企业中坚力量。“十四五”末,全州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力争达到15家,出口过5000万美元企业力争达到10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力争超过3家。

成长壮大工程。加大成长潜力企业培植,壮大中小微外贸企业队伍。在茶叶、工艺品等行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外贸企业。“十四五”末,全州出口过100万美元企业力争达到50家,出口过500万美元企业力争超过20家。

开口倍增工程。开展“破零攻坚”行动,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帮助备案企业出口“破零”,培育行业、单品新的增长点,推动实绩企业加速“倍增”。实施外贸回归工程,找准目标,“一企一策”,吸引“在我州生产、在外地出口”的外贸企业转回本地出口。“十四五”时期,力争年新增开口破零实绩企业超过15家。

(三)优化市场结构,促进双循环融合发展

积极融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亚非传统市场,拓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逐步延伸欧美国家的新兴市场。以开展“百展计划”〔5〕为载体,推动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和政府促进相结合的开拓国际市场新机制,实施“双线百展行动”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帮助企业畅通国际大循环通道,“十四五”末全州产品出口市场力争超过120个。充分利用“楚贸通”和“荆楚优品”等省级营销平台和国内重点展会,搭建州级营销活动平台,帮助企业扩大国内市场销售份额,每年组织开展国内产品对接活动5次以上。

(四)优化县市布局,培育县域特色外贸产业体系

实施县域外贸振兴行动,发挥恩施市、恩施高新区和宣恩县“一核”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恩施州外贸全域发展。深度挖掘县域特色产业,制定“一县一业”县域外贸产业目录,推进县域外贸产业升级,建设一批优势明显、带动效应突出、服务体系完善的县域外贸产业聚集地,做大建始县、巴东县、鹤峰县和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两翼”外贸县市群体板块,形成支撑全州外贸协同发展的格局。“十四五”末,年进出口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县市力争达到3个。

专栏6   “一县一业”县域外贸产业

县市

县域特色外贸产业

恩施市

(含高新区)

硒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利川市

硒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

建始县

电子信息、轻工、生物医药等产业

巴东县

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硒食品加工、先进制造等产业

宣恩县

硒食品加工、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

咸丰县

建材、制造、硒食品加工等产业

来凤县

硒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轻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

鹤峰县

硒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产业

(五)优化贸易结构,增强贸易功能

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培植加工贸易主体,大力实施“招商引贸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承接“两个转移”〔6〕,大力引进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大企业培育,支持企业由加工组装向注重技术、品牌、营销环节转变,鼓励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升级,支持电子信息、移动通信等辐射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发展。“十四五”时期,加工贸易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年均增长20%以上。

扩大进口规模。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口与出口均衡发展。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紧缺物资、优质消费品进口,吸引高端消费回流。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效应,开展多层次、多领域进口业务,扩大投资贸易合作。“十四五”时期,全州进口贸易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

(六)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出口商品影响力

加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展模式创新,发挥基地延链、补链和产业配套聚集效应,完善“外贸产业聚集地→省级基地→国家级基地”梯次发展模式,围绕硒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创新驱动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型专业型基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完善配套支撑产业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十四五”末,力争全州创建省级特色产品出口基地5个,建成国家茶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专栏7  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梯次发展

省级特色产品出口基地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以资源为优势,以县市为主体,以项目为支撑,引导支持县市和企业立足茶叶、果蔬、中药材、轻工、电子、生物医药和其他有机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出口基地。

充分利用“世界硒都·中国硒谷”资源优势和茶产业优势,在现有省级“恩施市茶叶出口基地”“利川市茶叶出口基地”“咸丰县茶叶出口基地”和宣恩县、鹤峰县国家级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础上,申建集研发、生产、营销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茶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培育企业国际化品牌,推进企业品牌创新建设,引导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品牌价值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企业国际营销网络,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新变化,设立海外办事处或营销网点,开拓海外市场发展新局面,促进中小微企业借船出海,带动品牌、双创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专栏8  外贸企业品牌及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培育企业国际化品牌。鼓励企业创立品牌,以绿色创新理念打造企业发展新优势。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外注册保护,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企业国际品牌的保护力度。开展产品认证、建设国际通行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

构建企业国际营销网络。加大企业品牌海外推介力度,鼓励企业在境外建设品牌推广效果好的展示中心、集散配送功能强的分拨中心、区域辐射半径大的批发市场、市场渗透力强的零售网点、服务能力强的服务网点和备件基地、区域辐射能力强的临港经济合作区等商贸物流性经贸合作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应对,争取合法权益。

(七)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增强外贸发展动能

提升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全覆盖,围绕外贸产业聚集地、外贸新业态聚集地,建立线上线下功能齐全的“一站式”对外贸易综合服务体系,鼓励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档升级,增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在企业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上的服务能力,实现县市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大招商引贸力度,引进国内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或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聚集中心。建立和完善部门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工作机制,完成跨境电商产业链配套服务,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促进企业对企业(B2B)业务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海外仓”,力争全州跨境贸易取得实质性突破。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服务贸易支持力度,盘活现有企业存量,拓展新型企业增量,稳定开放教育、医疗、文化旅游、数字技术等领域,建立完善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引进优质资源和人才,培育服务贸易主体,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技术进出口和文化旅游贸易,夯实服务贸易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州服务贸易取得突破性发展,力争实现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提高利用外资质效

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持续推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扩大开放,突出“高、新、绿”导向,推动完善并全面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有效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发展。

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加快完善与《外商投资法》相适应的外资管理体系和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完善信息报告平台,优化数据报送流程,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履行信息报告义务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推动建立外商投资全周期监管体系,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探索外国投资者信用管理和境外追偿保障机制,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机制,有效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

优化外资来源地布局。进一步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调整拓宽利用外资区域,打破实际使用外资中香港、台湾区域占比较高的传统格局,重点吸引欧盟成员国对全州电子信息、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投资,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到恩施投资兴业。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外资,在交通、能源、市政、水利、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领域吸引国外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融资租赁、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州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引导跨国公司在恩施州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营运基地等。

推动县域利用外资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县域利用外资破零攻坚行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县域对外开放,促进县域利用外资增数量、提质量、强体量。各县市和恩施高新区每年至少招引1家过10亿元以上外向型项目,每年举办或合办不少于1次外向型经济专题活动。

(二)促进高质量对外投资合作

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多双边国际合作机制,围绕“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深入研究RCEP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抓住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机遇期,以RCEP区域市场为重点,进一步深耕非洲、东盟、东南亚投资市场。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打造“恩施投资”品牌,加强与亚洲、欧洲、非洲国家在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合作。鼓励以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加强与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等合作。

引导企业“走出去”对外承包工程。鼓励州内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开展境外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向设计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方向综合发展,力争打造1—2个质量标准高、综合效益好的精品项目,实现全州对外承包工程零的突破。

提升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水平。鼓励、引导我州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引导企业开辟对外劳务市场,推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大中专院校加强合作,培育高素质外派人员,切实推进全州对外劳务合作水平。

提高对外援助执行质量。争取省商务厅等部门的支持,密切跟进援外项目信息,不断加强援外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精准对接,支持州内企业通过援外项目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援外工作取得突破。

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政策促进体系。对照高标准国际投资规则,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顺应新的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切实增强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的责任意识。鼓励企业加入湖北省“走出去”企业战略合作联盟,依托“鄂企聚航”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投资合作环境分析、市场风险咨询等服务,健全行业指导、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投资促进、人才培训、风险预警防范等全流程的境外投资合作服务机制。

加强对外投资合作风险预警与防范。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引导企业遵守国际惯例、当地法律及风俗习惯,积极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加大与境内外相关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风险管控特别是合规管理,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确保全州对外投资合作安全平稳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对重大商务问题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增长实践才干,培养选拔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干部,增强党领导商务工作的专业化能力。

二、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

健全商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加大协调解决力度,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坚持“多规合一”,将商务发展重点项目纳入县域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商务行业发展。强化商务经济目标任务督办考核,完善州县乡三级纵向考核机制和商务、市场、税务等部门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实行“月推进、月通报、月研判、月督办”,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专员、一跟到底“五个一”机制,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实行“挂图作战”。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对全州开放、流通、口岸等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上好“市场大学”,强化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推动商务事业发展。

三、打造一流商务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良好氛围。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非禁即入”,打造市场化、诚信化、法治化商务营商新环境。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建设一批覆盖线上线下企业的示范型信用信息平台。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严格政策兑现,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加强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监测,强化市场运行分析、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着力提升市场运行调控能力和风险防范应对能力,进一步发挥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作用,妥善处理贸易纠纷。

四、强化商务发展政策支持

加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推动招商提质增效、消费扩容升级、外贸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多措并举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制定和完善州级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政策,为创新贸易业态模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激活社会资本,促进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发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用好财政工具,支持外贸自营出口企业发展。加强政企银保合作,拓宽出口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外汇管理和出口退税绿色通道,加大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信用保险政策性工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大中央、省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强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引培并举,充实完善内贸流通、开放型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极组织全州商务系统和相关企业参加各类培训,完善商务领域人才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商务领域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与高等院校、相关科研院所和知名行业教育机构开展商务战略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商务领军人才、优秀专业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积极推动人才队伍结构的改善。

六、注重分步实施和重点督办

强化各级商务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政府法规、资源配置、监督评估等方面完善任务落实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加强依照规划行政的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确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保持衔接和协调,对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逐步落实,建立规划的年度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大全州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力度,并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调整。各县市商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措施、认真落实。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如遇重大变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照相关程序,适当调整本规划的预期目标。

附件:相关用语解释

附件

相关用语解释

〔1〕“一示范区、一中心、一节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绿色商贸中心、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节点。

〔2〕“3121”大产业体系: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现代农业集群、千亿生态文化旅游业集群、千亿新型工业集群;12个百亿级产业,即:百亿级茶叶产业、百亿级畜禽产业、百亿级粮食产业、百亿级果蔬产业、百亿级硒精深加工产业、百亿级现代林业产业、百亿级现代烟草产业、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百亿级清洁能源产业、百亿级新型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级现代金融与物流产业;1个支撑体系,即:现代职业教育。

〔3〕“八大”产业链:清洁能源、硒食品精深加工、绿色建材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烟草、生物医药、通用机械零部件、轻工纺织。

〔4〕“1+1(或1+2)”:各县市及高新区在发展硒精深加工这个主导产业外,再明确1—2个其他主导产业。

〔5〕“百展计划”:由省商务厅实施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每年安排一百多场境内外重点展会,通过线上线下组展开拓国际市场。

〔6〕“两个转移”:承接加工贸易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承接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