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6-09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011471174/2022-22375 主题分类: 教育
发文单位: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恩施州政办发〔2022〕22号
文件类型: 州政办发 文件类别: 规范性文件
发文日期: 2022年06月09日 效力状态: 有效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9日

恩施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州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25年,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配齐配强,课程开齐开好,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展演、实践有机结合,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心素质、艺术修养、劳动精神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二、主要措施

(一)开足课程课时。义务教育一至二年级每周开设体育课不少于4课时,三至九年级每周不少于3课时,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不少于2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周开设1节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课,组织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

小学艺术课程每周不少于4课时,初中每周不少于2课时,在课后服务中科学、合理安排艺术活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累计不少于108课时。非艺术类中职学校艺术必修课程累计不少于72课时。

中小学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期安排不少于3天的春假(或秋假),家校协同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生产劳动、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活动。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二)优化教学模式。坚持“教会、勤练、常赛”和“健康知识+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学前教育推广快乐体操、趣味田径、幼儿足球(篮球、排球)等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义务教育将健康知识、基本运动能力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普通高中发展学生运动专长,有序把专项运动技能作为必修选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坚持“教会、勤练、常赛、常展”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学前教育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提倡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普通高中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坚持“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的全方位培养,推行“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小学以劳动意识启蒙、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为主。初中兼顾校外生产、服务性劳动。高中丰富职业体验,强化服务社会意识。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劳动技能。

(三)丰富实践活动。立足校园,建立全员覆盖、人人参与的常态化校内竞赛、校际竞赛和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中小学每学期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县市按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每年举办1次不少于5个竞赛项目的学生体育比赛。州级每年举办1次分学段、不少于8个竞赛项目(含校园足球联赛)的全州“硒望杯”中小学生运动会,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少于1个。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全体学生参与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公共文化场馆体验学习等美育实践活动,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学生走进博物馆”等活动。中小学、幼儿园每学期举办一届单项艺术展演,州、县市每年分级举办一届“清江美育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遴选劳动教材,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和素材,发挥家庭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中小学每年开展学生劳动技能竞赛和举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报告(宣讲)会,州级每年举办一届全州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

(四)培育特色品牌。依托“土、硒、茶、凉、绿”特色资源,充分挖掘恩施红色革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将高脚竞速、蹴球、板鞋、跷旱船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健身操、摆手舞等民族舞蹈融入大课间活动,推进民族音乐、戏曲和民族民间手工技艺进艺术课堂,开发硒茶制作、道地药材种植、特种栽培养殖、文旅服务等特色劳动课程,促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机融合。加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培育力度,到2025年,县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达到中小学校总数的30%,培育州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所、体教融合示范校10所、体教融合示范县4个,培育州级美育特色学校30所、示范性中小学生艺术团20个,培育州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30所。

(五)完善培养体系。实施体育、艺术人才“3631”培养工程,以民族体育、艺术项目为重点,每个县市重点建设体育、艺术项目各3个,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按照就近入学、对口升学的基本原则,制定体育、艺术特长生和后备人才升学保障政策,扩大普通高中体育、艺术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范围,建立完善“一条龙”的体育、艺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围绕 “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建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实践教育基地和精品线路。到2025年,支持茶、林、果、蔬、药和旅游等企业创建5至10个州级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统筹部分闲置的学校资产改建劳动实践基地,按“一乡(镇)一品”建设州级特色劳动教育示范乡镇20个。

(六)建强师资队伍。中小学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照“退一补一”原则,统筹招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培训转岗担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落实支教走教政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解决乡村学校专业师资短缺问题。支持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引进专业机构师资开展体育、美育特长教学,优秀退役运动员可采取只面试的方式招聘为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增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职业荣誉感,将其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后服务、课外活动、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支持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推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到2025年,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占比分别达到60%、75%、80%以上,建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州级名师工作室。

(七)完善配套设施。按照国家标准配齐满足课程实施需要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工具,新建学校一次性达标,老城区学校通过改扩建达标,农村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达标。将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场地器材建设纳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计划等予以保障。建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设施设备、器材、工具等定期更新投入机制。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风险防范与处理机制,鼓励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加强大型体育、艺术、劳动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到2025年,村级以上学校篮球场或足球场不少于1个,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化足球场1个、篮球场不少于3个。

(八)统筹社会资源。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体育、艺术场馆和非遗基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国有企业等社会公共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有条件的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合作开发课程。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平台共建、赛事共办、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人才共育机制。建立学校和公共体育艺术场馆双向免费开放机制,学校体育运动场馆在双休日、假期向社会有序开放。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校教育需要,新建体育艺术场馆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周边。深化职普融通,职业院校为中小学生感知职业、体验岗位、生涯规划和劳动实践提供服务,初中学生3年内应到县域内职业院校参加1天以上职业体验课程的学习实践。

(九)强化评价督查。强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体育、美育中考内容研究,完善考试形式和计分办法。从2025年秋季入学初一年级学生开始,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到中考总分的10%以上。优化“体育高考生”教学训练方式,适应“基础素质测试+专项技能测试”的高考体育专业测试改革。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推进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和校医配备,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依据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指标。压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责任,将课程开设、活动开展、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实践基地建设等情况纳入县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对政策落实不到位,辖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素质测评合格率、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纪依法予以问责。

三、组织保障

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州教育局牵头,文旅、发改、财政、人社、卫健、民政、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经信、民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的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解决、落实重要工作。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彩票公益金和本级财力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州、县市每年提取本级留存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改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活动开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各县市要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三年(2023年至2025年)行动计划,于2022年9月底前报州人民政府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