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5-05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现将《恩施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5月5日

恩施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全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三农”工作部署,突出战脱贫、保供给、兴产业、促振兴,农业农村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十三五”末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6亿元,年均增速3.1%,增速高于全省0.66个百分点(图1)。


图1  全国、全省、恩施州农业总产值增速对比

——农业增加值平稳上升。“十三五”末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2.6亿元,年均增速2.8%,增速高于全省约1个百分点,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下简称30个州)第21位(图2)。


图2  全国、全省、恩施州、30个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对比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三五”末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7元,年均增速8.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0个州0.1、1.6、0.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图3)。


图3  全国、全省、省内增速前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对比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1.4:36.4:42.2调整为2020年的18.1:22.6:59.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个百分点,比全省多下降1.6个百分点,比全国多下降2个百分点(图4);农业内部结构比(农林牧渔副)由2015年56.3%、4.1%、38.3%、0.5%、0.8%调整为2020年53.4%、6.0%、33.7%、0.4%、6.5%。


图4  全国、全省、恩施州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趋势对比

——产业扶贫稳步推进。按照“一村一个规模化产业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村集体经营公司、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有一长两短产业项目”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两消除”〔1〕行动,探索推行“121+X”〔2〕利益链接机制,形成了彰显特色、依托主体、产销对接、帮扶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特色产业带贫率为94.6%,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夯实了8个县市脱贫摘帽、729个贫困村出列的产业基础。

——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全州粮食生产总面积达到554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菜篮子”工程实现了从数量保障向质量保障的转变。全州特色农产品基地总面积698万亩(不含马铃薯),年均增长7.9%,人均达到2.3亩,基本形成“烟、茶、菜、药、果、畜”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其中烟叶、茶叶、高山蔬菜、马铃薯种植规模处于全省第一位。

——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进全域绿色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减。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绿色防控、种养结合等新技术新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17个,总面积达到140.2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5%以上。全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品数量达到460个。

——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0420家,其中合作社13393家、家庭农场4673家、社会化服务组织2354家。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8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8家,占全州规上工业企业数的57.3%。州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恩施土豆国家级品牌创建取得突破性成效,建成725家品牌直销店、专营店、体验店,品牌价值不断凸显。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22个。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农村通组公路26115公里,修建农村供水工程12897处,完成24.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农村危房改造率、硬化路通村率、砂石路通组率、饮水安全普及率、稳定用电覆盖率、4G信号覆盖率“百分之百”。建成高标准农田182万亩。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完成297万亩土壤酸化治理任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

——农业科技服务全方位发展。新建一批农业科研机构,硒产业发展“六大平台”〔3〕体系日趋完善。成立富硒生物食品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3个、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成立国家级富硒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组建硒产业发展技术专家智库。制定56个种养殖、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转化各类技术、成果35项。选派产业扶贫指导员1179人到村开展技术指导。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进步。“十三五”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9.9万千瓦,增长11.8%;农机拥有量达到156.8万台套,增长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2%,增长9%。获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67万元,惠及4.1万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入资金2.8亿元,购置各类农机具5.7万台套。农机作业水平、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机化管理水平取得较大进步。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新(改)建农村户厕36.2万户、农村公厕2621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新(改)建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77个(日综合处理能力2500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所有村,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铺设乡镇生活污水管网725公里。对13700棵古树(一、二级)实行了挂牌保护,村级绿化率达84%,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乡村振兴试点逐年推进。成功创建20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4个乡村振兴试点村,探索形成了具有恩施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经验。

——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4〕体系初步确立。恩施州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典型示范区,共确认家庭承包农户89.2万户、承包耕地面积692.9万亩。全州流转土地96.9万亩,占承包耕地总数13.98%。恩施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顺利推进。完成2431个村清产核资,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47万人,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06.7亿元。开展农村金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改革探索,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形势

——从机遇方面看,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类资源、资金、项目和人才向乡村集聚;全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模式,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土、硒、茶、凉、绿”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彰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从挑战方面看,在逆全球化、气候变化、地区形势不稳、粮食安全问题、疫情影响长期化等因素冲击下,粮食安全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大,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全新期待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

——从问题方面看,“三农”领域发展短板仍然突出,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第一产业占比(18.1%)远高于同期全省(9.5%)、全国(7.7%)水平。二是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全州特色主导产业亩均效益、农产品加工水平、龙头企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与全省、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较低。三是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全省、全国差距较大,农田“宜机化”改造不足,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备设施建设滞后,技术含量不高。四是农业基层人才队伍培养滞后,农村实用人才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层次不高,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人员不足。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民增收为基点,以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建设农业产业强州,努力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贡献“三农”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落实“四个优先”〔5〕的要求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二)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谋划农村“五大振兴”,推进全州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坚持绿色引领。坚持绿色为底色,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聚焦八大主导产业〔6〕,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路径,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7〕,把特有资源、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变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畅通科技成果下乡通道,纵深推进“三乡工程” 〔8〕,激活农民主体、农业要素以及农村市场。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主要发展指标处于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全域绿色化战略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强州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建成全国富硒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恩施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速

〔累计〕%

指标

属性

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370.6

450

4.0

预期

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212.6

250

3.3

预期

3

粮食产量

万吨

145

145

/

约束性

4

蔬菜产量(含魔芋)

万吨

268.7

280

0.8

预期

5

肉类产量

(其中生猪、牛、羊等)

万吨

25.5(22、0.9、0.9)

35(28、2.55、1.95)

6.5(4.9、23.2、16.7)

预期

6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28

0.35

4.6

预期

7

茶叶产量

万吨

12.2

16

5.6

预期

8

烟叶产量

万吨

3.8

4

1.0

控制性

9

水果产量

万吨

36.9

44

3.6

预期

10

中药材产量

万吨

9.6

11

2.8

预期

11

马铃薯产量

万吨

29.5

35

3.5

预期

12

中蜂

万群

25

45

12.5

预期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万亩

182

332

12.8

预期

14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

综合机械化率

%

36.1

46

〔5.0〕

预期

15

农产品加工产值

与农业总产值比

/

0.5:1

0.7:1


预期

16

“两品一标”数

430

600

6.9

预期

17

有机绿色基地认证面积

万亩

140.2

300

16.4

预期

乡村

宜居

宜业

18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63.6

100

〔9.5〕

预期

19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5

95

〔2.2〕

预期

2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5

>60

〔>5.9〕

预期

2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93

〔0.6〕

预期

22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75

>80

〔>1.3〕

预期

农民

富裕

富足

23

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87

17466

8.0

预期

24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2.72

2

〔-6〕

预期

第三章  主要举措

一、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强化防止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稳定脱贫“331”工作体系〔9〕,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建立农户主动申报、村级走访排查、乡镇集中研判、部门信息比对、县市建档立卡的防止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二)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五基”〔10〕工程,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进集中安置点纳入基层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200人以上的安置点设置管理中心或服务中心。全面落实“五有”〔11〕要求,加强集中安置点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医院(卫生室)、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扶贫车间建设,50户以上安置点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

(三)强化兜底保障政策落实。调整全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对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退出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农村低保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家庭,加大对享受低保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对象的临时救助力度。

(四)强化扶贫产业基地后续管护。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后续管护,落实各方管护责任,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尽早受益;品种不适合的,及时改种补种。新发展产业遵循农民意愿、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先试验再推广,不盲目大面积发展新、奇、特品种,确保产业发展成功率。

(五)强化村级公益设施管护。加强农村道路、小型水利、公墓等公益设施管护,全面建立“谁受益、谁管护”的村民自主管护机制。设置一批基础设施管护公益岗位,细化管护责任,实行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优先安排本村返贫致贫或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

二、全面提升主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一)确保粮食稳产保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按照“增土豆、增杂粮、增水稻,稳玉米,提质效”的思路,扩大复种指数,实现应种尽种、种足种满,减少土地撂荒。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54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二)确保畜禽肉蛋增产保供。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优化畜禽繁育体系,推动良种全覆盖,推行企业化和农户规模化养殖,实现应养尽养。到2025年,全州年出栏生猪达到500万头,肉牛、肉羊、家禽年出栏量分别达到15万头、130万只、1500万羽,年肉类产量达到35万吨,年禽蛋产量达到6万吨。

(三)确保蔬菜丰产保供。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稳定高山蔬菜、增加城郊蔬菜、发展设施蔬菜的思路,调整生产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建设一批蔬菜保供基地,恩施市不低于15个,其他每个县市不低于10个。到2025年,全州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产量达280万吨。建成全国知名的高山蔬菜和地方特色菜生产基地。

(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要求,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新建、补建高标准农田。做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宜机化和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农田质量监控监测,建设一批绿色农田示范区。到2025年,完成150万亩新建、补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五)推进现代种业振兴。实施农作物、畜禽、水产、中药材等种子资源普查,建立种质资源目录,建设一批中期保存库、原产区保种和资源场(圃)。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培育一批地方品种、主导品种和品牌产品专用品种,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引进、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良种基地,加快推广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到2025年,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有效保护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96%,建设全国一流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专栏1  现代种业产业提升工程

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恩施州马铃薯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及种苗生产示范基地、恩施黑猪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恩施黄牛、恩施山羊、利川马保种场和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

特色新品种选育与改良项目。开展适宜恩施生态气候的特色农作物、地方畜禽品系的联合选育攻关,建立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和改良体系。

重点科研单位建设项目。推进国家级武陵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药材种质创新与质量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恩施州畜禽品种改良与健康养殖工程中心等重点科研单位建设。

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

(一)优化主导产业布局。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培育壮大“茶烟药菜果畜粮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优化空间布局发展八大主导产业,以最适宜的立地条件选择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培育1至2个特色鲜明、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利益链接紧密的全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千亿级现代农业集群,建成百亿级茶叶产业、百亿级畜禽产业、百亿级果蔬产业、百亿级粮食产业、百亿级现代烟草产业和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全国富硒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壮大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经营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鼓励支持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国有资本注资持股组建恩施硒茶集团、恩施玉露集团、利川红集团。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引进一批国家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规范建设一批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到2025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0家,“六有”专业合作社〔12〕达到5000家,“六有”家庭农场〔13〕达到3000家。

(三)建设标准化农产品供应基地。制定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一批商品化、标准化基地,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分期分批改造低产、低质、低效茶园,建设绿色、有机、生态的标准化茶园。科学划定优质生态烟田,建设一批高标准核心烟区基地。集成推广“三减三增”〔14〕蔬菜生态栽培技术和绿色种植模式,建设一批以钢架大棚和智能温室大棚为主的专业化、集约化基地。制定完善中药材、水果主导品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行高标准建园和绿色防控措施,建设精品药园、果园。推进畜禽和中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广“薯、玉、豆”等高效种植技术和模式,推进马铃薯、水稻、杂粮、专用玉米规模化商品基地建设。

(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在主导产业基地和中心集镇配套建设清洗、精选分级、切片、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气调库、冷藏库、储藏窖、通风库等仓储设施。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建或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加工厂房,配套一批电气化、智能化、全程机械化加工设备。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开发一批新茶品和茶衍生品、药食同源产品、硒功能产品和日化用品,推进马铃薯鲜食、即食产品的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生产。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大力开发畜禽蛋类传统风味、速冻冷鲜、真空干燥、旅游休闲等速食化产品。推进农业副产物综合开发,加强硒饲料、富硒有机肥、中兽药、中药材专用微生物菌肥菌剂、中药材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物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0家,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1以上(含烟草)。

                     专栏2  农产品加工升级工程

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实施一批水果贮藏、加工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项目,茶叶加工清洁化建设项目,茶叶加工厂电气化改造项目建设,茶叶加工厂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

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实施一批硒食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推进茶叶、马铃薯、猕猴桃、富硒油料、魔芋、白柚、中药材、中蜂养殖精深加工项目,推进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

农业副产物综合开发项目。开展动物皮革综合利用,推进含硒饲料加工厂建设,实施一批中兽药生产加工、有机肥加工项目。

(五)加强农业精品名牌培育。以州域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强品牌申报、注册、认证、授权、监管,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提高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加强恩施玉露和利川红在全州扩权使用、监管、宣传,塑造“清江源”特色优质烟叶品牌。围绕县市特色品种培育水果、蔬菜精品名牌,制定“恩施腊肉”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加快“恩施黄牛”“恩施黑猪”州域公用品牌培育,做大做强“恩施土豆”地标品牌,加快培育“恩施大米”“恩施杂粮”等特色产品品牌,推进“恩施山花蜜”州域公用品牌创建。

                      专栏3  农业品牌提升工程

推进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恩施土豆国家级品牌创建,做大做强恩施黑猪、恩施黄牛、恩施腊肉、恩施山花蜜、清江源烟草等州域公用品牌,巴东郡贡茶、伍家台贡茶、咸丰唐崖茶、来凤藤茶、鹤峰茶等茶叶品牌,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建始魔芋、巴东白皮大蒜、来凤凤头姜、鹤峰葛仙米等蔬菜品牌,建始猕猴桃、建始关口葡萄、建始甜柿、巴东雷家坪椪柑、宣恩贡水白柚、宣恩黄金梨、来凤杨梅、高山脆红李等水果品牌,利川黄连、利川大黄、板桥党参等药材品牌,恩施麻鸭、景阳鸡等畜禽品牌。

(六)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交易市场、集散中心、产地仓、销地仓建设力度,建设“买全国、卖全国”的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在重点产茶县市建设茶叶专业交易市场(中心)或批发市场,在茶叶专业乡镇建设茶青交易市场;在重点蔬菜乡镇建设蔬菜集散市场;建立州、县、乡三级药材交易集散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产地仓,鼓励企业改进产品包装及外观形象设计,在大中城市和重要场所开设品牌专卖店、展示店、体验店、产品营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销地仓。开展农产品“进机关、进商超、进市场、进食堂、进社区”的推广活动,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体系,增强线上销售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出口市场。

                  专栏4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重点建设恩施硒茶小镇、武陵山(宣恩)茶叶交易中心等茶叶交易市场,利川道地药材集散地、巴东柑橘集散地等特色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蔬菜、水果等田间村口的“田头市场”。

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以菜大师硒都产业园、徕福硒业生鲜农产品区域性仓储冷链物流园、利川市蔬菜冷链物流园等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蔬菜水果、肉制品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增强农产品冷链仓储能力。

四、全面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实施“一村一品+”行动。深入实施“一村一品+”行动,推动村内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遵循“本地、本来、本季”原则,精准选择符合地域优势的品种。按照绿色、有机、生态标准,依托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品牌产品专用原料基地。每个村培植1个竞争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到2025年,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强村500个。

(二)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立足乡镇,发挥乡镇上联城市、下接村(居)的纽带作用,推动农业与加工业融合,打造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突出小型加工向乡镇集聚并辐射周边,加强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以乡镇为单元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加工中心等。到2025年,每个县市打造3至5个农业产业强镇。

(三)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市场化、融合化要求,以县市为单位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产业园按区域设置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设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要突出现代农业示范、试点等功能;设置农产品加工园区,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设置设施农业园区,突出建设智能化温室、设施大棚,推广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到2025年,全州创建40个以上产业关联、空间聚集、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创建1至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

                   专栏5  农业产业园区提升工程

茶叶产业园。支持建设鹤峰县茶叶全域有机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宣恩县伍家台贡茶产业园、来凤藤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恩施玉露、利川红、建始马坡茶、巴东郡贡茶、宣恩县茶柚、咸丰唐崖茶、鹤峰太平黑茶现代农业产业园。

马铃薯产业园。建设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加强脱毒马铃薯良种推广,支持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创建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水果产业园。以巴东柑橘、宣恩贡水白柚和黄金梨、建始猕猴桃、建始关口葡萄为重点,推广优良水果品种。支持建设咸丰余杭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巴东柑橘、宣恩贡水白柚、宣恩黄金梨、建始猕猴桃、建始关口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药材产业园。重点发展黄连、大黄、玄参、独活、党参、竹节参、白术、木瓜、贝母等10个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州城内建设武陵山中药材交易中心(集散地)。支持建设巴东县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利川市黄连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建始中药材、恩施板党、咸丰白术现代农业产业园。

蔬菜产业园。支持恩施高山蔬菜、利川高山蔬菜、利川山药、利川莼菜、建始魔芋、建始设施蔬菜、巴东高山蔬菜、巴东白皮大蒜、来凤凤头姜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畜禽养殖产业园。支持咸丰中蜂产业园、建始百万头生猪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恩施生猪、恩施黄牛、咸丰黑猪、鹤峰黄牛、来凤中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融合发展产业园。支持恩施红太阳徕福硒业国际数字产业园、利川市百里郁江茶旅画廊、宣恩农旅综合产业园、咸丰麻柳溪农旅融合产业园、咸丰曲江茶谷茶旅综合体、来凤杨梅古寨生态融合产业园、来凤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等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全地域、全环节、全产业链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主导产业跨区域联合,引导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聚集群发展转变。重点建设鄂西南名优茶产业集群,在茶园种植生态化、茶叶生产标准化、茶文化创新体验、茶商贸物流等方面体现特色和优势。协调推进鄂西南武陵山区(宜昌、恩施)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恩施、利川、建始、咸丰、来凤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五)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打造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进农业与体育融合,开展休闲运动、户外营地、徒步健身、高山滑雪、农民体育赛事等乡村体育运动,举办主客共享、参与面广的文体活动。推进农业与康养融合,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发展以富硒补硒强体、养老养生医疗服务等为主的大健康产业。推进农业与文化融合,举办农事节庆活动,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专栏6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新创建1至2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新培育10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建设谋道苏马荡、花坪小西湖、野三关、椿木营等高山避暑小镇,推介伍家台、木耳山、麻柳溪、枫香坡、洞下槽、麂子渡、牛洞坪等美丽休闲乡村,打造10条以上省内外知名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五、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一)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强化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恩施州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加大农兽药等投入品日常监管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产地巡查,排查安全隐患,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进优质农产品认证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通过创建,全州八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二)加强“两品一标”〔15〕认证。夯实认证基础,推进绿色养殖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抓绿色生产。开展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湖北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湖北省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加强对已认证基地的监管,新认证国家级、省级基地160万亩以上。开展以茶叶为重点的有机食品认证,蔬菜、茶叶、水果、粮油等作物绿色食品认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落实“两品一标”认证优惠政策,到2025年认证数达到600个。

(三)加强病疫绿色防控。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乡镇畜牧兽医服务场所,配置生物制品储备设施、动物疫情信息采集处理设备,配置冷冻库、冷藏室等冷链设备。升级改造兽医实验室,建设恩施州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扶持发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建设恩施州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室,发布预防、应急防控措施,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突出生物、物理防治,推进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病虫疫情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质储备库建设。到2025年,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

(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管控农业化学投入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开展全域测土配方施肥,推进酸化土壤治理。持续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16〕污染耕地等行为。到2025年,实现化肥农药持续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3%以上。

(五)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年度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农机深松整地,推进耕作层构建和保护利用。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监控。按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三类,开展耕地障碍物修复与综合治理。到2025年,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耕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六)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畜舍排污系统和雨污分流改造,配套粪污处理设备设施。强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处理水平,重点推广粪污能源化利用、粪便堆肥利用、粪水肥料化利用等多种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有机肥加工厂和沼肥综合利用示范中心建设,强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七)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农业废弃物区域综合处理中心,创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示范区,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开展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培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市场主体,打造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业态。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

                  专栏7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工程

生态能源工程项目。实施一批能源生态型沼气、生物天然气、秸秆固化成型生物燃料工程和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利用、清洁能源项目。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改良、耕地土壤障碍物修复与治理。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一批养殖业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机械化处理水平,加大有机肥加工厂和沼肥综合利用示范中心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猪—沼—果、猪—沼—菜等种养结合、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开展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

(八)落实长江、清江“十年禁渔”。聚焦禁捕水域和水生生物保护区,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捕捞行为。常态化开展巡江巡河、市场整顿和船网清理工作。完善落实群管群护、联勤联动机制,按标准建立协助巡护员队伍。实施“天网工程”,建立完善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体系,精准划定管理区域、管理单位和责任主体,实现上岸船只监管全覆盖。

(九)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及尾水治理。结合山区实际,因地制宜遴选实施复合人工湿地尾水处理、“三池两坝”〔17〕尾水处理、池塘“零排放”圈养、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生态种养、养殖池塘底排污、池塘工程化循环水以及陆基推水集装箱循环水治理等生态、健康、低排放养殖模式。到2025年,池塘改造面积达到2000亩。

六、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加强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州农科院、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恩施州特色农业研究院作用,组织开展关键环节、核心领域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引领企业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成果转化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等。联合重点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推进国家级硒研究中心,谋划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加强硒领域基础研究、标准研究、应用研究,抢占硒与健康研究的制高点。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优化农机结构。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推广适合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机耕、机种、机防、机收等农机化服务。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农机应用人才队伍、农机设施、农机安全等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6%。

(三)加强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的实时动态监测。强化科技应用,加快智慧农业装备应用和农机智能化改造,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机构组建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长效培养机制,建设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创新团队。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技能。

                 专栏8  农业科技和装备提升工程

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恩施州国家水稻新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武陵山区种业科技园、农博园等科研基地。打造恩施中药材科技中心,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规范化技术、药食同源产品研发攻关。

农机装备项目。实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跨越项目、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项目、山区农机装备研发推广项目、宜机化改造项目、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与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武陵山区(建始)农机化示范园(农机化大市场)。

智慧农业数字乡村项目。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构建恩施智慧农业云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全覆盖。

(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提供多种服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技术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农业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等服务;培育劳务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入开展种、管、收、防、治等劳务服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类服务;培育壮大营销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上游对接营销型龙头企业或者消费市场,下游对接农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畅通销售渠道。到2025年,每个乡镇建设1家示范性服务组织。

七、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杭州标准、恩施特色、多规合一”要求,围绕“一年启动、两年见效、五年建成、辐射周边”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编制。规划立足重点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对宅基地、强弱电线路、公墓、交通干线等设施用地进行合理布局,明确村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建筑风貌管控、乡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任务。

(二)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重点村。选定一批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村、产业基础好的产业强村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村。把重点村建设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乡风文明引领村、基层治理样板村、富足富裕幸福村。到2025年,建成269个乡村振兴重点村。

(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有序、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5年户厕普及率达到95%、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采用小型、分散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运行成本,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治尽治、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改善农村公共环境,实施林相改造,推进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实现村庄绿化美化,绿化率达到85%以上。

                专栏9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一批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探索推广农村集中住户治理和相对集中住户的联户治理模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

(四)大力改善乡村风貌。推行乡村工程建设生态化,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留乡村山、水、河、田、树等乡村生态和自然风貌。设计和推广具有乡村特色、满足农村使用功能、不同梯次造价的农村住宅图集,提高建设质量。突出治理农村房屋乱建、各类标牌滥立和通信线路“蜘蛛网”问题。

(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创建,逐步推进通村主干道、双车道建设,改善乡镇、村、产业基地等重要农村节点通行条件,推进重点产业路、旅游路、村组路硬化,常态化推进危桥改造和安防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州农网平均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8%,户平均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7.5%。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100%,自然村通光纤比例达到70%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标升级工程,加强水质管理、水源地保护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实现供水网络互联互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成山地土质灾害调查和地面沉降、裂缝、塌陷调查和科学治理。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到2025年,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村民自办“体育运动会”和“文艺晚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县乡养老机构区域布局。全面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不断改善条件、增加设施、完善功能,推行“全科便民服务”模式,实行网上办、上门办、马上办、全程代办,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失独失能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关爱服务,建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八、全面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一)培养农业生产经营性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做好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分类培育计划,大力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培训力度。支持来凤县建设国家级农民培训基地。

(二)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围绕乡村产业,以提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遴选支持一批“农业创业创新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引导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办实业,带动就业。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开展乡村企业家培训,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推进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挖掘培养乡村旅游讲解员、农村种养能手、农村规划建设人才、非遗传承人等人才,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示范带动明显的乡村工匠。围绕“恩施月嫂”“恩施保姆”“恩施厨娘”等特色劳务群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劳务输出品牌。

(三)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优秀教师。定向培养一批本乡本土的大学生乡村医生。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师生、体育科研人员参与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支持熟悉乡村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团队参与村庄规划设计,提高设计建设水平。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培育水电、改厕、建房等方面的乡村本土建设人才。

(四)培养乡村治理人才。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建强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驻村(社区)工作队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为补充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中发展党员。

(五)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人才资源,以乡镇为单元,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咨询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大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农机能手、技术骨干中公开招募特聘农技员的力度,建设一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田秀才”“土专家”队伍。继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依据村内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学习对象,设置学习课程,学员结业后担任本村产业技术指导员,按程序吸纳为村干部(后备干部),服务本村产业发展。

九、全面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一)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实现乡镇实践所、村实践站建设全覆盖。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进村入户。强化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乡村精气神。

(二)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村民团结友善、遵纪守法、勤奋节约、崇尚科学等风尚,引导形成良好民风家风。发挥乡风文明理事会作用,推行道德评议积分制、清单制,逐步推动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现实难题。大力推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村全覆盖。开展诚信教育、科技普及等活动,杜绝非法宗教活动。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到2025年县级及以上的文明乡镇和文明村占比分别达到75%、60%。

(三)推进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传统村落、古建筑、红色遗址等物质文化保护,推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传统美术、民间传说、歌舞、民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推进以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来凤藤茶等制茶技艺为主体的展示馆、非物质文化传承馆建设,加强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传承基地建设。打造龙船调、黄四姐等一批乡村文化特色品牌,推广南剧、堂戏等本土戏剧,开展“西兰卡普”等非遗技艺培训、传承人带徒弟学艺等传承活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入村等文化惠民活动。

(四)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加大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力度,建立革命遗址、红色遗址“一址一策”保护机制。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精神,以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老兵》编创为契机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创建鄂西红色教育品牌。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专栏10  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工程

农耕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申报、宣传、保护和传承。

特色村落保护项目。选择发展基础较好、民族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等进行建设保护。

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能培训为抓手,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提高传统工艺产品制作水平,形成地方品牌。

十、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一统三治”基层治理模式。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成员,建强党员队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简化村规民约,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耳熟能详,有效发挥正面清单引导、负面清单约束作用。强化基层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一村一警”和行政村法律顾问全覆盖。

(二)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运营、服务创收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承接除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以外的村级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开展村级债务清理,按照“摸清旧债、严控新债、落实责任、分类处置、逐步化解”的工作思路,分阶段逐村制定债务化解方案。到2023年,负债10至50万元的村实现清零;到2025年,负债5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化解率达20%以上,严禁新增村级债务。

(三)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实施“清源固廉”工程,落实村务公开,严格集体“三资”监管,科学制定小微权力清单,构建大监督格局,推进阳光村务。实施“清浊扬廉”工程,开展专项督查,严查“微腐败”,织密监督网络。实施“清风育廉”工程,以“文化进万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普纪普法“大篷车”等为载体,宣传推广清廉文化,强化宣教引导。

十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乡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乡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探索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办法。实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两不变、一稳定”〔18〕,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土地跨村、跨乡镇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做到账、物、款、表“四相符”;全面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名册和登记备案制度;全面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以户为单位出具股权证书;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机构,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组织登记证书。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做好年度清查工作,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各类要素参与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努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标。

(三)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监管,防止土地占用失控。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每年安排5%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大力推动废弃房屋拆除和土地复垦,坚决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构建责任明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农业农村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依据规划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工作部署,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明确任务分工,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推进重大建设项目,跟踪督促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监测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根据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定期组织督导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重大事项及时向州政府报告。

二、加强要素保障

(一)加强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确保财政支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加强金融支农力度。全面推广整村授信模式,推动授信结果银行机构互认。推广“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手机在线操作”新机制,实现“农户贷款不出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破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融资抵押担保难题。建立完善行业主管部门推荐、金融管理部门协调、金融机构对接支持的常态化“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制度。安排银行机构跟进服务帮扶车间融资需求,强化融资担保服务。

(三)加强农业农村用地保障。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年度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保障县域内农业农村发展建设需求。

(四)充分发挥保险分险功能。利用农业保险有效防范化解农业各类灾害风险、生产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保农业产业发展、保农民增收致富。持续推进水稻保险、油菜保险、马铃薯保险、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等中央和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突出发展茶叶、肉牛、蔬菜、中药材、中蜂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发展其他农业保险。建立和发布农业保险政策清单,并实行年度动态调整。大力引导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符合恩施州实际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含农户)采取分散投保、联合投保、依托企业主体等方式积极参保。

(五)盘活农业农村资产。盘活并村、并校、撤并卫生院形成的闲置公益性资产,以及集体荒山、荒地、荒坡等闲置资源性资产。鼓励农村集体资产通过自主开发、入股合作、联合抱团等多种形式,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租赁物业等多种业态,实现保值增值。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突破农村产权乡村内部交易限制。探索建立绿色农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成果进入碳交易市场。

三、加强依法治农

(一)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按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条目,统一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扎实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按照最新修订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列出有害植物种类清单,开展植物检疫。完善兽医兽药、生猪屠宰、种子、化肥、饲料、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渔业等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改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条件,配置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基础装备、取证设备和应急专用装备,建立罚没物品临时存储设施和场所,发展“互联网+”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对执法队伍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入市场化法律服务供给主体。实施“法律明白人工程”,推进法制宣传进村入户。创新法治教育模式,使农业农村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附件:相关用语解释

附件

相关用语解释

〔1〕“两消除”:消除产业空白村,消除产业空白户。

〔2〕“121+X”:一村1个主导产业,建立2个合作组织,对接1个龙头企业,带动若干个贫困户。

〔3〕“六大平台”: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园区平台、智库平台、会展平台、交易平台。

〔4〕“三权分置”: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5〕“四个优先”: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

〔6〕八大主导产业: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水果、畜禽、粮食、中蜂。

〔7〕“一村一品+”:在一村一品基础上,突出“特色”“规模”“主体”“订单”“设施”“科技”“项目”“政策”重点发展农业产业。

〔8〕“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9〕“331”工作体系:聚焦产业、就业、创业“三业”,织密边缘易致贫户监测网、脱贫不稳定户监测网、疫后灾后致贫返贫户监测网“三网”,开发一套“防贫保险”产品。

〔0〕“五基”:基本产业、基本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1〕“五有”:有人员专班、有制度体系、有运行机制、有办公场所、有经费来源。

〔2〕“六有”专业合作社:约定有合同、服务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产品有监督。

〔3〕“六有”家庭农场:有合法登记注册、有适度经营规模、有规范财务管理、有先进生产技术、有稳定主导产业、有良好经营效益。

〔4〕“三减三增”: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收、增效。

〔5〕“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6〕“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7〕“三池两坝”:采用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池多级组合处理工艺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处理。

〔18〕“两不变、一稳定”: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