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五措并举,扎实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6-26
恩施州五措并举,扎实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

恩施州现有民族乡4个(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长潭河侗族乡,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民族村3个(鹤峰县曲溪白族村、三家台蒙古族村,咸丰县麻柳溪羌族村),民族乡村行政区划总面积1438.4平方公里,人口16.38万人。近年来,恩施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思路,通过抓“组织领导、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乡村建设”五项举措,全力推动民族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狠抓组织领导,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把民族乡村发展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夯实县、乡、村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统一指挥调度,构建了一抓到底、跟踪问效的纵向责任体系。每年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要点,明确全年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部门责任,形成多部门联合作战、协同推进的横向责任体系。建立分级包保联系指导督促责任机制,实行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推动力量下沉,协调解决民族乡村突出问题。选优配强民族乡村的村支“两委”班子,356名村支“两委”成员中高中以上学历201人,40岁以下的169人。各级各部门选派204人组成驻村工作队,实现民族乡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二是狠抓防止返贫监测,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紧盯重点人群,及时做好返贫致贫风险排查和研判,坚持分类因户施策,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确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统筹利用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设置,帮助民族乡村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共建设帮扶车间7个,设置公益性岗位1276个。同时,鼓励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与企业建立用工联动机制,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务工情况,加强就业岗位信息推送,及时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

三是狠抓产业发展,强化特色产业联农带农。立足各民族乡村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2022年,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21.33万亩,产值达43716万元,培育龙头企业19个、专业合作社261个、家庭农场84个。芭蕉侗族乡打造高标准示范茶园2000余亩,茶叶产量突破9800吨,产值达19亿元。深入挖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探索“民族团结+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新路子,以民族团结进步带动文化旅游发展,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以打造具有民族乡村特色的优质区域品牌为切入点,探索“电商+特色产业”模式,扶持农村新型带货、推介主播,提升品牌影响力,走出一条以品牌发展带动农业生态化、现代化、标准化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11690户农户(其中,监测户224户)增收。

四是狠抓资源整合,用好用活国家和省的各项优惠政策。用足用好专项资金。2022年度,累计拨付民族乡村财政衔接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05个,其中,用于产业发展3553.5万元、支持乡村建设行动1479.3万元、巩固三保障成果143.2万元、就业项目55.4万元。抢抓省内区域协作机遇,积极向外借力,努力争取帮扶资金。2022年,芭蕉侗族乡争取武汉市帮扶资金200万元、长潭河侗族乡争取武汉市和潜江市帮扶资金400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借力消费帮扶平台,依托品牌直销店、“832平台”等线上线下平台,销售农副产品。2022年,武汉大学采购芭蕉侗族乡农副产品近500万元。

五是狠抓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坚持规划引领,保护特色风貌。民族乡村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48.77公里,43个村已建设通村双车道;所有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新建5G基站25个;建成村级寄递物流网点72个;所有村卫生室均达到“五化”标准,已消灭村卫生室“空白村”,29个村实现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医;27个村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人居环境整治。2022年,完成新改建厕所791户,73个村全部实现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转运无害化处理,35个村实现污水有效治理。以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为载体,保护修缮传统建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民风民俗,打造特征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广“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共同缔造示范点5个,建成美丽庭院365个。广泛开展“五佳”“五好”“三八红旗手”“人民调解员”等评选活动,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