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说事流动评群众心结群众解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7
流动说事流动评群众心结群众解

(通讯员 孙国林 郭晓亮)高坪镇石桠子社区为就近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实行基层民主集体决策,在驻点单位和镇政府支持下设立“流动评理说事点”。哪家有矛盾,评理说事点就来到他们院坝中“评评理”;哪个组在产业发展、工程建设中有疑虑,就将评理说事点流动过来答疑解惑“说说事”“评评理”;对于涉及多个群组的集体事项,评理说事点直接搬到家门口共同商议、共同决策。

四棵杜仲应归谁?

“沈大爷,我们今天来是看看您,顺便问一声您的那几棵杜仲树处理的没有问题吧!”

“没问题!现在误会消除了,请你们放心,我们再不会给你们添麻烦了……”

“那就好,上个月村里把‘评理说事点’搬到你们场坝,大家一起给你们把误会解开了,今后两家人还是好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嘛,你们年纪越来越大,平时还要互相照看着点。”

6月7日,高坪镇石垭子社区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一行看望了沈大爷和齐大爷两家,回访了引发两家矛盾纠纷的四棵杜仲树的处理情况,引导两家要和睦相处,相互守望。

原来,在十五年前,齐大爷购买了沈大爷弟弟家的房屋,成为了邻居。因两家住在一处山坳中,周边人烟稀少,多年以来和谐相处互帮互助。2023年初的时候,沈大爷想将走路边几棵杜仲树皮剥下卖钱,双方对其中四棵杜仲树的归属存在争议并发生口角,矛盾也随之产生。且双方在此后数次争辩中,险些发生肢体冲突。

由于多年前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划分的界限现在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两家人各说各话,各道各的理。社区老支书组织社区干部多次进行调解,因双方互不相让,一直未能取得成果。理清这几棵树的归属问题,成为了化解两家人矛盾的关键。

5月初,当事人沈大爷再次找到社区居委会请求帮助,县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了解基本情况后,提议用“流动评理说事点”机制办一场“院坝评理说事”,让争议双方把事实摆出来,请当年的知情人和乡贤人士一起评评理,化解沈、齐两家不大不小的争议。

第二天,社区居委会、驻村工作队、高坪派出所民警和社区老支书、老党员、两家的亲属、部分村民共聚沈家院子,请当年的知情人到现场,对当初流转土地的情形进行还原,并现场与远在外地的沈大爷弟弟视频沟通。

“评理说事”现场,老支书、老党员及周边邻居从情理、法理和乡土风俗分别对双方“说事评理”。最终,经大家协调一致,明确了四颗杜仲树应当归属沈大爷。沈大爷在“评理说事团”的建议下,主动将他家权属下位于齐大爷屋旁的竹林“转让”一半给对方,双方握手言和,并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一场长达几个月的矛盾,随着竹林的“沙沙声”烟消云散。

美丽村居如何建?

“我们的民居改造,应该更多结合土家文化或者是我们高坪本地文化,要真正体现出本地特色。如果别人一看,和外面其他地方的一模一样,没有一点新的创意,那就没得好大意思咯。”

“是的,我觉得这方面可以多和我们组老黄的大儿子沟通一下,他从专业设计院校毕业,且在外地从事这个行业也好多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坪人,他又熟悉风土人情,应该有不错的建议。”

“刘叔和王伯的建议非常好,这个特色民居就应该像你们说的那样,结合风土人情才叫特色。黄叔,请把您儿子的联系方式给我们一个,我们和他沟通一下,如果条件合适,这个项目也可以让他直接参与。”

6月12日晚上,一场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评理说事”现场会,在石垭子社区三组召开。社区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召集三组的村民,共同商议马上准备实施的特色民居改造和石垭子老街改造工程。虽然改造工程的政策已下达一个星期了,但是怎么落地实施,怎么能够展现土家特色,怎么展现石桠子社区的文化属性,却让社区“两委”犯了难。

经过再三考虑,社区“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一致认为,最好是集思广益,让涉及改造的三组村民加入“评理说事团”,共同参与具体实施方案和规划的制定,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

会上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进行宣读和详细讲解,然后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建言献策,一起完善具体实施细则。工作人员将现场群众的建议一一记录下来,对于众人一致认可的方案做出标注。现场氛围热烈而融洽,对于政府支持和个人出资共同建设的政策,一致拥护。

“如果确实像刚才规划的这样,对我们自己、对大家都有好处,我愿意配合!”

“我也支持,现在我们旅游发展的好,尽快改造了才能‘搭上车’,才能在屋里多挣点钱,过上更好生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让特色民居的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更加具体且切合实际,通过共同评说和商议,美丽村居的蓝图和村民幸福生活的新愿景逐渐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建始县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流动评理说事点”等多种方式,推行群众“心结”群众解,组织群众开门说事,评理调事,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在群众家门口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等启动实施前开展评理说事,避免“群众需求由干部想出来,矛盾纠纷在发展中溢出来”,充分听取民意、汇集民智、聚合民力,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基层治理在群众参与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