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书写“鄂西屋脊”的“塞罕坝”史诗——记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李能阳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04
【新华网】书写“鄂西屋脊”的“塞罕坝”史诗——记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李能阳

11月1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巴东县三尖观林场场长李能阳荣登榜单。

李能阳带领职工,自力更生,踏冰卧雪,将500亩荒山扩展成1.38万亩人工林,近200万棵不同年轮的树木苍翠欲滴,营造出一片林海,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打造出恩施版“塞罕坝”。

曾经,李能阳卖耕牛、借用大儿子结婚钱、小儿子购房款为职工发工资、偿还林场债务,举全家之力守护亲手打造的万亩林海。他勇于探索,在“林业+”中找出路,发展苗木、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推进“两山”转化,林木价值2.4亿元。

踏冰卧雪,筑起恩施“塞罕坝”

三尖观林场位于素有“鄂西屋脊”之称的巴东县绿葱坡镇,建场初期仅有荒山500亩。1981年,李能阳高中毕业,选择到条件艰苦的三尖观林场造林。

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双雨靴、一个水壶,这是李能阳巡山护林、上山造林的“标配”。1994年,李能阳被任命为林场场长,带着10余名工人上山,每天种树300株到400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几十年如一日,是场长又是工人。

树是李能阳心中的命根子。2008年,一场罕见大雪袭击林场,树木断裂倒下的声响如针扎在李能阳心上。他和工友们花半年时间补植,林场才恢复“元气”。

林场高寒,只有春秋两季可以种树。李能阳和护林工人抢抓春秋两季,清早上山、深夜下山,争分夺秒植树造林。林场忌火,他和工人一起喝冷水、吃冷洋芋。

因三尖观林场建设管理成效显著,绿葱坡镇党委、政府先后将黄阳坪、天三坪等集体林场等划归三尖观林场统一管辖,在李能阳的带领下,曾经的秃岭荒山变得郁郁葱葱、松涛叠韵。

清苦坚守,以场为家三十年

李能阳刚当场长的时候,职工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酸菜萝卜,林场欠债20万元……场里没钱购买物资,食堂缺什么,他就从家里背,改善职工伙食;缺水,他就组织职工找水源、建水池、埋水管,再也不用每天两趟从三公里外挑水;他带领职工用3年时间,挖通从国道线到林场的1.47公里道路以及林间公路,解决职工出行难的问题,同时也保护林场防火通道畅通;制定目标、量化管理,带领职工育苗造林,商品木材经营走入正轨,职工收入逐步增加,林场发展一天比一天好。

可是好景不长。2000年,“天保工程”实施,禁止砍伐商品木材,三尖观林场一下断了经济来源。之后,绿葱坡镇把经营不善的八一林场并入三尖观林场,一下子又增加了20万元债务,林场负债翻了倍。“组织把担子交给我,场长就是家长。”

李能阳四处借钱还债务、发工资,2001年,他将小儿子李显的十几万元积蓄拿去周转;2002年,林场急需一笔建设资金,李能阳700元卖掉了家里的耕牛;后来,大儿子李飞结婚,恰遇林场要建苗圃、修进场公路,李能阳“挪用”了李飞8万元资金。妻子税典芝患有颈椎病,不能背重东西,收粮食全靠一双手往家里提,从林场走回家不到两小时,李能阳却从没回家帮过忙。妻子一人种6亩地、养6头猪,每年宰3头猪无偿送给林场职工享用。

李能阳早已把林场当成了第二个家,在林场过了30个春节。大儿子李飞曾经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冷战。李能阳说:“孩子是自己的,受点委屈我能补上;职工受伤了,我补偿不了。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工人吃苦。”孙女儿出生时,他取名“李依林”,希望孙辈把林业接力棒传下去。

林场职工背地里都亲切地称他为“傻场长”,“我是为林场生的,林场就是我的归宿!”李能阳深情地说。

勇于探索,实现精彩蝶变

“用材林不能砍伐,我们就发展苗木基地、种植经济林,林子下面还可以种药材。”政策因时而变,我们也要因时应变。

李能阳考虑林场自身优势,首先把眼光投向苗木基地。珙桐、水杉等珍稀树种幼苗,是园林市场的“抢手货”,育苗成功后,李能阳与园林市场对接,一下打开了销路。这使他信心倍增,于是他开始研究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红豆杉的育苗技术。都知道红豆杉育苗难,李能阳不信邪,查资料、钻技术,成天“泡”在苗圃里,5年间失败3次,终于取得成功。

2016年,李能阳又把目光投向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发展黄连300亩、猕猴桃30亩,开办“凌云居”农家乐。

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时。2019年,三尖观县级森林公园正式挂牌,三尖观林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万木葱茏的三尖观林场已成为绿葱坡镇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山外人前来旅游康养、投资兴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30年初心坚守,30年矢志不移,换来“鄂西屋脊”精彩蝶变。李能阳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优秀基层干部”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