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县:以绿为笔,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4-04-18
咸丰县:以绿为笔,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创新“林长+”新机制, 筑牢林业生态安全防线

咸丰县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8.1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952.6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04%。从2021年探索推行林长制以来,咸丰县积极创新“林长+森林防火”、“林长+有害生物防控”、“林长+执法监管”等新机制,高质量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切实筑牢林业生态安全防线。

(一)以机制推落实。一是完善巡林机制。县级林长亲临一线,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重点,落实每季度巡林一次;乡、村级林长以发现问题为导向,落实每月巡林一次;各生态护林员落实每日巡林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巡林频次,在责任区域内开展常态化巡林。同时,进一步优化生态护林员队伍管理,落实绩效考核措施,巡林“打卡”既看巡护时长、又看问题解决,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二是出台举报奖励机制。以县林长令出台《全县违法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机制》,奖惩分明,建立全民防火机制,减少野外违规用火的发生。三是落实会商协调机制。共同开展全县会商研判,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适时联合开展会商。

(二)以建设促提升。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林火阻隔系统和消防蓄水池建设。完成生物防火带11.28公里、蓄水池14个,在全县重点区域搭建视频监测系统,将防火预警监测系统与林长制巡护系统并联,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大幅降低了生态环境安全隐患。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动资源向乡镇集中,力量向村组倾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检察长+生态护林员”的森林防护责任体系。全县落实县级林长13名,乡镇林长122名,村级林长194名,生态护林员2000名,充分发挥“林长+检察长+生态护林员”的“1+1+1>3”的协同效应。

(三)以源头管控防破坏。一是盯紧重点人群。建立“重点人群”台账,“包村盯人”,一对一,对重点人群盯死看牢。同时盯紧农事用火、祭祀用火、野炊用火、烟头余火、孔明灯等,做到不留死角、不出空档。二是盯紧重点区域。在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重点区域,立站设卡,扫码进山,强化人员管控。三是盯紧重点时段。在国庆、春节、清明等防火重点时段,组织专项督查,及时发现火源,早期处置火情,严防森林火灾。

深入推进“河库长制”,筑牢河流生态安全屏障

咸丰县境内溪沟交错,河流纵横,水资源跨清江、乌江、沅江三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条。咸丰县以全面推行河库长制为契机全面整治存在问题,实现河流的绿水长清,县域内河流、水库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逐步修复,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

(一)完善体系。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河库长制体系,出台了《咸丰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成立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咸丰县域内大小河流共60条,针对每条河流、每个河段的情况和特点,实行“一河一策”,并把小沟渠、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等小微水体纳入河库长制管理范围。对全县11个乡镇(区),共51条大小河流,开展水质专项采样监测,结果表明整体水质优良。

(二)联合共治。各部门通过“司法+行政”联合保护机制,开展“司法+行政”联合执法,对河流中存在的非法采砂、岸线面源污染、养殖排污等水环境问题,现场交办,现场解决,保护水环境。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办案协作,增强流域治理的聚合效应,并常态化运用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机制。创新“属地+交叉+巡回”检察工作机制,针对咸丰县大路坝区工委谭家坪村阿蓬江的一条支流“段溪河”河道沿线存在垃圾污染问题,咸丰县大路坝区工委协调黔江区小南海镇人民政府联合召开“跨省域联合公开听证会”,共同商讨整改措施,通过跨区域生态保护治理协作机制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广泛宣传。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引导和示范指引作用,分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定时发布典型案例和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白皮书,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摆在群众眼前、送进群众心里,讲好新时代长江生态环境法治故事。同时,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传统纸媒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平台与渠道,增强人民群众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和行动自觉。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咸丰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连获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美丽咸丰”正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一)聚焦绿色转化。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原则,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创建“五美乡村”,大力推进“三拆三清三建”专项行动,着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稳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目前,以曲江茶谷、泗坝酒庄、大河边美丽乡村、小村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示范带建设已初显成效,50余个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农旅结合的乡村生态产业正快速崛起。此外,咸丰立足生态优势和富硒资源,精心培育茶叶、藤茶、油茶、林果、中药材、黑猪等绿色特色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超110万亩,建设标准化管护茶园28.3万亩,年产干茶1万吨以上,产值超18亿元,“唐崖”农产品公共品牌畅销全国,居民人均“绿色”收入持续增长。

(二)实施系统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城乡更美”五大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乡镇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完成县域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统筹专项规划编制,实现了乡集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城乡卫生厕所全覆盖。同时,陆续实施了石漠化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小河流域综合治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整治、秸秆露天禁烧专项整治、土壤酸化专项治理等专项治理行动,一系列生态环境领域重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近年,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及县城野猫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30天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在全省稳居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三)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是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自然资源资产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近年,咸丰县与宣恩县签订《忠建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改善忠建河水环境质量、保护其水生态环境为目的,建立忠建河流域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协议”。该举措提高区域联防联控水平,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有效地推动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