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信访投诉请求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07-20
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信访投诉请求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的通知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厅直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定途径进行合理分流、依法处理,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省交通运输厅研究制定了《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信访投诉请求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2015年11月30日

  交通运输领域主要信访投诉请求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一、诉讼

  (一)工资及福利待遇争议。

  法律依据:

  1.《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十六条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3.《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九条 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总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社会保险争议。

  法律依据:

  1.《社会保险法》。

  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三)工伤待遇争议。

  法律依据: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十六条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职业病防治法》。

  第五十条 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接到申请人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决。

  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

  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第七条 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近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5.《工伤保险条例》。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2)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3)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4)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5)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6.《工伤认定办法》。

  第二十三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四)不服公路路政部门作出的下列行政许可行为:

  1.对不需要取得许可的事项进行许可;

  2.滥发许可证件;

  3.不按法定的权限进行受理或许可;

  4.不按《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发放相关许可文书;

  5.不服涉路施工许可;

  6.不服在公路及公路建筑控制区设置非交通标志许可;

  7.不服公路行道树更新砍伐许可;

  8.不服在公路及建筑控制区增设平交道口许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主席令第16号公布 1990年)。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三十七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五)公路路政管理瑕疵致人损害。

  1.路面遗落物、抛洒物致人损害。

  2.在公路上人为堆放物品致人损害。

  3.公路管理机构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存在过失致人损害。

  法律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六)公路路政管理瑕疵致财产损失。

  法律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七)因公路损害发生的赔偿案件。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9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6次会议通过)。

  第九条因道路管理维护缺陷导致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道路管理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道路管理者能够证明已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尽到安全防护、警示等管理维护义务的除外。

  第十条因在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物品等妨碍通行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道路管理者不能证明已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尽到清理、防护、警示等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五条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维修被损坏车辆所支出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车辆施救费用;

  2.因车辆灭失或者无法修复,为购买交通事故发生时与被损坏车辆价值相当的车辆重置费用;

  3.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

  4.非经营性车辆因无法继续使用,所产生的通常替代性交通工具的合理费用。

  第二十八条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可以参照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八)不服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做出的下列行政许可行为的:

  1.班线客运许可、包车客运许可、旅游客运许可;

  2.客运班线许可;

  3.危险货物、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从业资格证核发;

  4.城市公共交通运营;

  5.危险货物经营许可;

  6.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核发;

  7.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

  8.汽车租赁经营;

  9.道路货运经营许可;

  10.出租汽车经营许可;

  11.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六号)。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3.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6.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8.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9.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九)道路运输经营者合同争议。

  法律依据:《合同法》

  第五十四条 道路运输企业和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劳务合同、经营合同争议等。

  (十)不服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为的。

  (十一)不服港航海事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用征收行为的。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

  (十二)不服港航海事部门做出的下列行政许可行为的:

  1.水路运输及水路运输辅助业务经营许可;

  2.港口经营许可;

  3.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

  4.港口岸线使用审批;

  5.内河船员一类适任证书核发;

  6.在通航水域进行水上水下活动许可;

  7.在通航河流上兴建临、跨、拦河建筑物等与通航有关设施的核准。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

  二、仲裁

  (一)人事争议。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主席令第35号2005年)。

  第一百条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2.《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人社部发〔2011〕88号)。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一)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争议。

  第三条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其中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可以向聘用单位的上一级单位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关系争议。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1994年)。

  第七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席令第80号2007年)。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2009年)。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工资及福利待遇争议。

  法律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九条 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总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社会保险争议。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

  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五)工伤待遇争议。

  法律依据:

  1.《职业病防治法》。

  第五十条 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接到申请人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决。

  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三、行政复议

  (一)不服公路路政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行为:

  1.对不需要取得许可的事项进行许可;

  2.滥发许可证件;

  3.不按法定的权限进行受理或许可;

  4.不按《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发放相关许可文书;

  5.不服涉路施工许可;

  6.不服在公路及公路建筑控制区设置非交通标志许可;

  7.不服公路行道树更新砍伐许可;

  8.不服在公路及建筑控制区增设平交道口许可。

  (二)不服公路路政部门作出的公路损害事实的认定和索赔金额的行为。

  (三)不服公路路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

  (四)不服港航海事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用征收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主席令第16号1999年)。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5.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五)不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做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和暂扣违法经营车辆等行政措施。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主席令第16号1999年)。

  2.《交通行政复议规定》(于2000年3月29日经第4次部长办公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交通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交通行政机关申请交通行政复议,交通行政机关受理交通行政复议申请、作出交通行政复议决定,适用《行政复议法》和本规定。

  第三条依照《行政复议法》和本规定履行交通行政复议职责的交通行政机关是交通行政复议机关,交通行政复议机关设置的法制工作机构,具体办理交通行政复议事项,履行《行政复议法》第三条规定的职责。

  第四条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五条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交通管理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交通主管部门或者该交通主管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第六条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交通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授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管理机构的交通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七条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交通部申请行政复议:

  (一)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交通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交通部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处理

  不服本单位相关人事处理、处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主席令第35号2005年)。

  第九十条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五、调解

  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引发民事纠纷处理。

  法律依据:

  1.《湖北省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办法》(1997年4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0号公布)。

  第二十七条因水上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港监机构调解;不愿意调解或调解无效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简易程序规定》的通知(海安全[2012]885号)。

  第九条 当事人共同申请调解的,海事调查人员应当场进行调解,并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交付当事人。

  六、行政监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但不包括咨询、建议、投诉举报、质疑和反映问题等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调整范围的事项。

  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2007年)。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十三条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二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1〕17号)。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因申请内容不明确,行政机关要求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且对申请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告知行为;

  (二)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三)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制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对若干政府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四)行政程序中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政府信息公开名义申请查阅案卷材料,行政机关告知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的。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

  (十四)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对申请人申请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规定不予提供,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

  八、信访渠道

  依据:《信访条例》(国务院令第431号2005年)

  第十四条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

  (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四)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

  (五)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十六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第二十二条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