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10-01
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全媒体记者 陈航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各地、各行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展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凝聚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报今起推出“喜迎二十大”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千年梦想,一朝圆梦!十年艰苦卓绝,十年攻坚拔寨,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路上,恩施州滚石上坡,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不平凡的岁月里,全州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精准决策;驻村“尖刀班”尽锐出战,抓铁有痕;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真帮实扶;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州上下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战贫斗穷,敢啃“硬骨头”,高成色、高质量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累计投入资金769亿元,24万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现行标准下11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县市全部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消除。数字背后,是脱贫地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到扶贫成效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世界硒都”这块金字招牌得到国际认可……“十二五”历史新跨越,“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精彩开局。十年时间,广袤恩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产生活大幅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恩施各族干部群众将精彩答卷书写在恩施大地上。

一诺千金

不落一个贫困群众

消除绝对贫困,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夙愿。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恩施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长期以来,贫穷落后是恩施的代名词,“治穷病、拔穷根”,摘掉贫困的帽子是全州人民最大的心愿。

村民期盼什么,“尖刀班”就回应什么。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老百姓最期盼的事,就是解决“靠天吃水”的问题。这个村吃水难问题由来已久,采取了很多办法却始终没有彻底解决。驻村“尖刀班”花了近2个月时间四处找水,也没有找到理想水源,村内唯一没去的地方只有背后那几百米高的绝壁。驻村“尖刀班”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迅速成立悬崖探水队,“尖刀班”成员罗方宇、杨文清身先士卒,在几百米高的绝壁岩洞中找到清泉,彻底解决了村里183户780人的饮水难题。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州围绕“一管清水进农家”工作目标和“安全饮水问题清零”底线要求,累计新建集中供水工程4490处、分散供水工程8407处,解决了147.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落实双线控辍保学责任,精准实施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交通费补贴政策、营养餐计划等,5年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21.76亿元,惠及贫困学生209.85万人次。

实行农村低保、孤儿、优抚对象等特殊人群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财政全额补贴、其他贫困人口补贴50%的补贴政策,5年累计资助参保金额2.5亿余元;建立“四位一体”医疗保障机制,累计为贫困人口报销住院费用37亿余元。

立足基本生活有保障,编织兜底社会安全网。截至2020年,共有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对象252545人,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15.33元提升至416.81元,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50580人次,累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45.4亿元。

在脱贫攻坚路上,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一个个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精准扶贫

聚焦问题决战制胜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我州聚焦解决精准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核心问题,紧扣国家标准,把握精准要义,立足恩施实际,强化精准施策,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有一套量身订制的脱贫方案,都是一个相互协同的系统工程,还是一场改变命运的硬仗。

利川市柏杨坝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民间山歌传承久远,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从这里启程,唱响全球。

该镇抢抓乡村旅游新机遇,在易迁安置点永兴家园充分注入文化和旅游的元素,倾力打造“利川网红街——龙船调民族风情街”,根据不同群体的消费特点,打造旅游扶贫2.0模式,在易迁安置点增设豆干文化蜡像馆,举办民歌民舞体验节目等,同时推出体验网红直播带货、品购“利川红”等诸多文旅项目。

安置小区诞生网红店和网红直播间6个,易迁安置户“幺妹儿”成为本土直播带货网红,安置小区的扶贫车间抢抓网络直播带货机遇,纷纷上线各大网络平台直播间,推广旅游线路和民宿,累计销售柏杨豆干、土家腊肉、硒土豆等本土农副产品20余种400余万元,吸引游客8000余人次前来旅游。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州探索推行“易地搬迁+乡村旅游”“易地搬迁+农业特色产业”“易地搬迁+电商扶贫”等搬迁扶贫模式,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5年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1425个,累计搬迁24.3万人。

有效衔接

巩固成果谋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州“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里海拔高空气好,是避暑胜地,离火车站又近,夏天生意很火爆。”今年夏天,建始县高坪镇青里坝村,昔日的贫困户李德凯将老屋装修成农家乐,赚取了“第一桶金”。

距李德凯家不远,总投资15亿元的青花田园综合体和温德姆度假酒店已投入试运营。“目前有1000多名村民在田园综合体就业,今年还将有400多人进入度假酒店务工,村民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青里坝村党支部书记唐瑛介绍,该村通过发展避暑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凭借资源禀赋,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百姓持续增收致富,是我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做法。

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文化潜力,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气质与价值,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景区开发、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养生度假、旅游消费,变山水资源为美丽经济,通过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风景变“钱”景,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在家门口走上致富路,谱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回首非凡十年,恩施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坚决圆满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今,我州在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同时,正努力谋划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带领全州400多万各族人民携手共进,沿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

记者手记

在希望的田野上

粮归仓,鱼满塘,风吹稻浪瓜果香。今天的施州大地,“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正在彰显,烟叶、茶叶、畜牧、中药材、干鲜果、绿色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业蓬勃发展,一年四季,时序轮转,山川沃野,丰收不断……丰收里满载幸福,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心里甜得像蜜糖。

自2012年脱贫攻坚序幕拉开以来,全州各地脱贫攻坚报道我们写过不少,我们去过不少偏僻的村落,发掘脱贫故事,不仅记录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更记录了恩施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而今,漫步在咸丰县曲江镇,鳞次栉比的白墙青瓦、绿意盎然的民居院落,波光粼粼的曲江河,美成无数游子心头的乡愁。

行走于恩施市三岔镇莲花池村,特色庭院错落有致,雅致微景观随处可见,赏诗画美景,尝农家美味,住特色民宿,有花有果的美丽生态乡村,正张开怀抱热情欢迎游客。

徜徉在利川市毛坝镇,青山叠翠,溪流清澈,乡间村野,茶香悠然,这里有你想要的诗和远方。

驻足于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一亭一舍一路皆成景,一花一木一隅尽如诗。

……

这是一条条乡村旅游路,更是一条条小康路。老百姓沿着这条路,送走贫困,迎来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不断迸发向上生长的力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