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5-06-12
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整体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县域经济正由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变为重要支撑。201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4590.44亿元,增长12.1%,增幅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58.0%升至5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91.14亿元,增长14.5%,高出全省规模工业2.7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63.5%升至64.4%;财政总收入首次跃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235.56亿元,增长23.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4.78亿元,增长28.6%,高出全省8.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总额达到5911.1亿元,增长15.2%,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二是一批经济强县发展壮大。GDP过300亿元的区市发展到18个,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江夏区、仙桃市GDP过5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发展到32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江夏区、黄陂区、大冶市、宜都市过30亿元。

   “四化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13年,规模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由上年的46.9%升至49.3%。二是信息化稳步推进。推进县域信息化,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达到8.14%,比上年提升2.66个百分点;县域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发展到178家,比上年底增加71家。新兴信息服务业规模壮大,对县域工业产业和企业的支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5.5%,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22个县(市、区)的城镇化率在50%以上,比上年增加8个;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小城镇功能显著提升,城镇布局体系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四是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46.3亿元,增长19.3%。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286项,比上年减少120项;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承接项目和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截止2013年底,县域95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到1465.36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230.6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97家,增加1215家,占全省县域规模企业总数的59.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二是引资投资稳步推进。全年县域累计引进省外资金4568亿元,增长8.7%,实际利用外资25.45亿美元,增长2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84.3亿元,增长29.8%。一大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层次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落驻县域,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效。三是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1127家,比上年底净增1832家;30家县域企业跻身湖北百强企业行列,稻花香、兴发、枝江、冠捷、三宁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年销售规模过百亿元。四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32个县(市、区)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一批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建成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批产学研项目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43.3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9.5%升至9.8%。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产业发展多元化。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特产业初具规模;产品结构提档升级,县域企业“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增至107个,比上年新增30个,占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新进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14个行业的89家企业淘汰任务。全省县域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36%。二是区域发展多极支撑。“一主两副”领跑全省县域经济,武汉城市圈县域生产总值、投资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黄冈、荆州、孝感、荆门、黄石等县域经济发展提质提速;十堰、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发展亮点纷呈。三是转型方式各具特色。不少县(市)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引进技术、品牌、资本、管理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项目,加快转型发展。比如,恩施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