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09
恩施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富强、创新、法制、文明、幸福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宏伟蓝图;恩施州委第六届七次会议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赋予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和新的重要地位,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多功能作用,为建设美丽恩施提供绿色支撑。

一、恩施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一)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林业生态建设战略布局的调整,恩施市已完成从过去的单纯木材生产型林业向现代复合生态型林业的发展转轨,并在生态资源管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为恩施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恩施市历史上素有的“恩施林海”、“世界硒都”、“华中植物后花园”、“天然氧吧”和“华中药库”的美誉正在逐步得到恢复。

1、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造林成果得到了巩固,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森林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2000年以来,恩施市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据调查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89.87万亩,实施天然林资源管护257万亩。目前,全市拥有林业用地396.6万亩,比1999年的385.99万亩增加了10.61万亩,增长2.7%;森林面积313.61万亩,比1999年的241.87万亩,增加了71.74万亩,提高了30%;全市现有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111.1万立方米,比1999年的378.5万立方米增加了732.6万立方米,增长了193.6%;森林覆盖率已达63.11%,比1999年的58.42%上升了4.69%。

2、水土流失状况及石漠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1999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042.8平方公里,比上世纪50年代初增加了2.5倍,占国土总面积的51.4%,平均侵蚀模数5301吨/平方公里·年,年平均流失量1082.9万吨,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后,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1396.9平方公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125吨/平方公里·年,年平均流失量296.8万吨,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31.6%、59.9%、72.6%,森林植被的增加,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改善。

3.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进一步完善,林种结构、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布局,国土生态安全、动植物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按照“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害设防、集中连片”的原则,全市以清江干流为主线,以十二条支流及汇水区、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为重点,加大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全市区划生态公益林198.71万亩,区划商品林200.78万亩,分别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9.58%、50.42%;同时建立省级自然小区9个,保护面积达到10.9万亩。714株古树名木全部建立了档案,并实行了挂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得到了加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陆续回归出现,多年不见的猕猴在清江河岸结群出没,獐、鹿、豹、青羊能继续成功繁衍,基本要消失了的鸟类成倍增长,生态系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4、以商品林、木本油料林、中药材、生态旅游为主的四大产业基地及林下种养殖业初具规模,林药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林业生态产业已形成雏形。据统计,全市商品林基地累计达到40余万亩;全市新建油茶、核桃、漆树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已达6万余亩;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7.66万亩,其中木本20.31万亩,草本7.35万亩。以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为主的林下多种经营初具规模。在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达到6家。以恩施大峡谷5 A级景区及其它生态农庄休闲基地为主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

5、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努力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市从保护森林资源的思路出发,率先在全国创新的提出了农村住宅“实行改用自来水、改进户泥路为水泥路、改用卫生厨房、改用封闭式厕所、改猪牛栏圈和建沼气、建经济庭园、建家园”的“五改三建”新农村建设模式,同时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注重乡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组织开展了身边增绿行动,有80 %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最大的亮点是沼气池建设有力的推动了生态能源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改燃节柴,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使森林资源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林区森林资源已进入“休养生息”。全市已累计建成沼气池102076口,年节约木材消耗达31万立方米。城市绿化按照“园林式”、“花园式”绿化标准分单位实行责任绿化,交通枢纽、水系生态建设已基本完成。200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城市”,2007至2008年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湖北省绿化模范县(市)”,2012年被授予“湖北省森林城市”,目前正在申报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源总量仍显不足,生态体系依然脆弱,产业基础泛力。作为山区县(市)和林业大市,全市人均森林面积3.92亩,人均森林蓄积12.1立方米,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土流失状况仍然比较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较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仍然不能保障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森林经营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树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多为大面积纯林,地力衰退,林分稳定性差,并潜伏着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隐患,特别是松线虫病危害在本市仍然严重;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面积高达246.75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88.2%,近、成、过熟林仅有17.53万亩,实际可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极少,林龄结构低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3、林业经营水平不高。一是林地利用率低,单位蓄积量不高。全市森林面积仅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9.1%,而且林地单位蓄积量也不高,全市林地平均单位蓄积仅有2.45立方米/亩,森林平均单位蓄积只有2.1立方米/亩,远远达不到国家森林资源水平和标准,没有充分发挥出本市山的优势和效益;二是低效林面积大,林分质量较差。据统计,全市用材林资源中I类林仅占34.6%,主要表现为天然残次林分较多,且林相破碎且不整齐、林层结构单一,单位面积蓄积量小。

4、林业整体生态功能不突出,森林景观层次较差,生态景观产品不能上档次。全市各地森林资源状况不一,分布不均,生态功能差异性较大,总体生态脆弱的格局未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森林植被较差,森林景观层次和林相色彩单一,季相景色变化不大,观赏价值不高,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部署不相适应。

5、林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林业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林业产业规模小、起点低、科技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产品深度开发不够,资源利用率低,规模经营效益不明显,支柱产业、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林业经济实力不强,林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低。

6、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全市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由于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高,流转林地从事林业生态建设的不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加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偏低,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7、资源管理有待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破坏情况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管理有待加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总之,我市林业仍处在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管理落后的各种矛盾交织中,处于正能量与负能量相互博弈的森林资源恢复阶段,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十三五”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州委、政府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大局,坚持生态立市、精准扶贫、绿色发展,把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的新超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把建设生态安全体系作为推进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空间优化,严格保护林地及各类生态用地;坚持改善民生,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坚持依法治林,完善生态安全法制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全市“十三五”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全面实施“绿满恩施”行动,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市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地、森林面积逐步增加,森林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长,生态扶贫和产业扶贫精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升。到2020年,全市林地保有量达到412.6万亩,森林保有量达到335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乡村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森林单位面积蓄积达到4.3立方米/亩,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95%以上,一级古树挂牌保护率达到100%,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市森林资源各种效益达到100亿元/年,其中:用材林、经济林、中药材等多种经营产品加工增值等直接效益年达到20亿元,森林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增产粮食等间接效益可达30亿元,森林活立木储备效益达到50亿元。

三、主要建设途径

(一)加大植树造林,促进森林资源提档升级。一是利用国家实施重点工程的机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二是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三是开展好“绿化示范乡村建设”。

(二)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建设。一是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特别是利用国家建设储备林的机遇,形成以国有林区为点向四周辐射的重点商品林区域,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以油茶、核桃、生漆及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林产业建设。三是加强中药材基地和精深加工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四是强化林业产业建设的引导和调控,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五是推广龙凤试点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三)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一是正确引导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培育交易市场。二是拓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扩大林业利用社会资本的规模,发展林产品加工业。三是开展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全国集体林业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林业建设的财政投资力度,把公益林业建设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提高造林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五)强化科技兴林。健全和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稳定林业科技队伍。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确保生态安全,抓好人才培养工作,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强化林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征滥占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生态安全。

四、主要建设措施

(一)依托项目建设,打造四大重点工程。

---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信息化及资源监测、科技服务为主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以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以人工商品林培育、特色林产品、苗木花卉、生态旅游休闲、野生动物驯养和利用、林下经济、林产品交易和物流为主的生态产业建设工程。

---以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古树保护、生态文化宣传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二)利用行动平台,打造七大生态文明体系。

——以生态示范县建设行动平台,力争全市到2020年,达到生态示范县建设标准。

——以绿色示范乡村建设行动平台,力争到2020年全市95%以上的村达到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标准。

——以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行动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强生物多样性及古树名木保护,加大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先进典型,引导人们崇尚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明。

——以绿色生态新产品供给能力建设行动平台,保护和扩大生态产品生产空间,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林业生物能源,加快碳汇计量、监测、审定、核查和交易步伐,促进碳汇林业发展,推动林业产业升级。

——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行动平台,在森林得到生态修复的同时,生态产业得以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平台,加强重点野生动物的拯救和保护。

——以森林生态资源管护行动平台,全面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林地定额管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保护好林地红线,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效益。

(三)强化机制创新,打造八大政策支撑。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公共财政和资金投入,扶持人工商品林、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中药材、林下种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林业站基本建设投入。

——加强科技支撑,进一步健全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快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和队伍建设,引导林业科技人员扎根生产一线,创造工作实绩。

——健全政策机制,严格实行林地保护政策,完善林地审批制度,开展资源使用权、碳排放权交易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手段,完善林业规划、工程、项目等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

——加强法制保障,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林业执法的透明度、公信力和工作效率。

——提高林业队伍能力建设,完善林业机构编制设置,把林业工作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以“绿满荆楚”行动、建设林业生态示范县和绿化示范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评价考核。

——倡导全民参与,加强舆论宣传,实现林业生态文明全民共建共享。

五、功能区布局

(一)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1、范围:屯堡乡、龙凤镇、小渡船办事处、午阳办事处、六角办事处、三岔乡、沙地乡、新塘乡、红土乡、白杨镇、盛家乡、崔坝镇的清江干流及其支流等区域。

2、建设重点: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清江及其支流区域的生态屏障。限制陡坡垦殖,加强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加强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植被。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林特产品为主的特色生态林业,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1、范围:太阳河乡及石林自然保护小区,新塘乡及河溪野生动植物小区,百户湾林场野生动植物小区,盛家乡及富尔山林场、板桥镇及前山林场,铜盆水林场,白果乡,大龙潭库区及清江流域内等区域。

2、建设重点: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生态保护为主要任务,禁止乱捕滥采野生动植物,保持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护种群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三)产业建设生态功能区

1、范围:板桥镇、屯堡乡、红土乡、白果乡、龙凤镇、三岔乡、太阳乡、白杨镇、崔坝镇、沙地乡、盛家乡、新塘乡等区域。

2、建设重点:重点围绕油茶、核桃、油牡丹等木本油料、用材林、生漆、果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林产品基地。

(四)生态文化及旅游建设生态功能区

1、范围:沐抚办事处、太阳河乡、芭蕉侗族乡、屯堡乡,午阳坝办事处、六角亭办事处、小渡船办事处、望城坡林场、富尔山林场、百户湾林场等区域。

2、建设重点: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同时以城区三办及望城坡林场为中心打造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以大峡谷、梭步垭、枫香坡、望城坡及城区三办为重点建设生态休闲基地,以富尔山林场、百户湾林场为重点打造生态养生基地。

(五)林产品加工生态功能区

1、范围:城区三办及龙凤镇

2、建设重点:重点打造工业原料林和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

六、重点建设项目

(一)林业基础建设项目

1、森林防火。

建立完善市、乡、村及国有林区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火情监测、预警、通信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森林防火能力和水平。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抓好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末,根除松材线虫疫区,同时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加强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的病虫害防治,科学应对有害生物的危害。

3、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动态监测体系。

加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和完善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

4、林业科技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开展林业生态发展、森林经营、珍稀植物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确保将林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二)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森林管护215.4万亩,人工造林2.72万亩、封山育林28.49万亩、国有中幼林抚育12.3万亩。林业职工“五险”应保尽保。

2、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对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10.05万亩。

3、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以清江沿线及两侧区域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4、野生动物繁育产业建设。

充分利用野生动物的观赏、食用、药材价值,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

5、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对全市现有的国家级和地方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管护。

6、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同时开展坡改梯、排灌沟渠、拦河坝、溪沟整治、沉砂池、蓄水池、作业道、输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7、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以旅游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及重点生态治理区为平台,建立起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花卉及古树名木为核心的森林文化宣传,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8、绿色示范乡村建设项目。

对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的农户庭园、道路、田边地角等实施绿化。

9、低产林改造项目。

改造低产、低效林2.5万亩。

10、珍稀树种用材林建设。

建设以红豆杉、桢楠、珙桐、马褂木、高檫等为主的珍稀植物基地0.5万亩。

(三)生态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1、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发展以用材林为主的工业原料林4万亩。

2、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

发展以油茶、核桃、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25万亩,其中油茶基地10万亩(新建6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新建8万亩)、油用牡丹基地5万亩。

3、生漆基地建设。

发展和新建生漆改性加工厂、漆籽深加工生产线、国漆地板加工厂,年加工生漆达3千吨。

4、华中药谷产业基地建设。

以专业乡镇、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重点,分年度、分乡镇累计发展中药材基地30万亩,其中发展以厚朴、杜仲、黄柏、辛荑等“四木”中药材18万亩(抚育管理15万亩,新发展3万亩),发展以党参、黄莲、白术、贝母、窑归、绞股蓝、竹节人参、川乌、吴茱萸等草本道地中药材基地17万亩,确保”十三五”期间中药材留存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5、中药材物流中心港项目。

征地1200亩,建信息情报中心54000㎡,建中药材质检及研发中心14000㎡,建展示交易中心40000㎡,建仓储保养中心400000㎡,建配送中心80000㎡,建综调服务中心80000㎡。达到仓储60万吨,年交易中药材15万吨以上。

6、恩施道地药材旅游保健品加工项目。

建板党,窑归,竹节参保健酒生产线一条,年产板党花蜜50吨;板党白条参加工厂,年产白条参5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一条。

7、富硒中药液态类日用品及膏霜类护肤品加工项目。

年加工富硒液态类日用品及膏霜类护肤品2000吨,建生产车间、实验室、原料仓、包装材料仓等总面积13000㎡。

8、绞股蓝生产加工项目。

发展基地20000亩,建绞股蓝皂苷、黄酮、多糖、氨基酸提取车间及绞股蓝速溶冲剂、绞股蓝饮料等加工生产线。

9、国有林区休闲旅游项目。

以百户湾林场、富尔山林场、大兴奄(市林科所)、铜盆水林场等国有林区为依托,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多功能山水景区。

七、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一)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推进恩施市生态建设。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到实处。建立领导干部任期林业生态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健全林业生态建设综合考评奖惩机制,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公共财政和资金投入

扶持木本粮油、珍贵树种培育、木材战略储备、生物质能源、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林业灾害监测和防治的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林业灾害防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层林业站(所)基本建设的投入。

(三)科技支撑

进一步健全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针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选育、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重大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技术改良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以林业科技的新突破带动林业事业大发展。

进一步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着力加强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大力推进林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林业生产的贡献率。进一步健全科技人员培养体系。完善林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引导林业科技人员扎根生产一线、创造工作实绩;加快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政策机制

实施严格的林地保护政策,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强化林地占补平衡管理,探索建立林地储备制度。完善林地审批制度,实施严格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预审、林地转用审批、林地征收审批和林地供应审批管理。建立生态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政绩观。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加快生态补偿地方立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赎买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政策性生态补偿。充分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通过开展资源使用权、碳排放权交易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手段,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产业发展方式。建立林业政策监测评价、效果反馈和调整优化机制。完善林业规划、工程、项目等绩效评价与监督制度。

实行环境损害问责制度,依法惩处盗伐、滥伐林木,毁坏和非法占用林地、绿地的行为。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坚决实行倒查问责机制。严肃处理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等违法行政行为。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成效评估,探索建立生态发展激励机制。

(五)法律法规

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重点查处违反林业法律法规、扰乱林业建设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取水、采砂、取土、弃土(渣)、排污及违法使用林地、湿地、采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等行为。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公信力和工作效率。

(六)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级林业机构编制设置。将林业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不断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和技术人员素质。加强资金保障能力和林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及时高效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

(七)评价考核

正确把握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建设林业生态示范县和绿色示范乡村为抓手,加强各地林业生态建设的评价考核。注重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严格守住生态红线。加快实施绿色富民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统计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市、乡、村各级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取得实效。

(八)公众参与

加强舆论宣传,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林业生态建设,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参加林业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林业生态公益活动,汇聚民智,有效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扎实开展林业生态示范县、绿色示范乡村、森林城市、文明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实现林业生态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