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恩施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12-03
立足大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恩施

立足大生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恩施

全媒体记者 郑彧

清江绕山而流

“沿清江乘船顺流而下,云雾缭绕,白鹤翩跹,情景交融,仿佛置身于浩缈悠远的世外天地之间……”一位游客游览恩施大清江景区时在朋友圈“炫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恩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州城

冬日暖阳下,州城居民沿清水走廊行走,随手一拍便是一幅碧水蓝天、城山融合的美丽画卷。

今年1至11月,州城优良天数为325天,优良率为97%,“恩施蓝”成为常态。

从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管控到餐饮行业油烟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到超限超载和油气回收 ,一套套“组合拳”持续发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守护着恩施的绿水青山。

立足高远,谋定而后动。坚持规划先行,紧密衔接恩施州国土空间规划,立足市优化发展区建设, 编制完善全市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

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治理,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深入开展 “四清四整”专项行动和 “擦亮小城镇”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库长制、 林长制,高质量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曾经因煤而兴的红土乡稻池村,变身为“花果山”,从无人问津到游客“闻香”踏来,“美丽稻池”实现了蜕变。“靠山吃山”,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五年来,恩施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3个 “国字号”品牌,美丽恩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推动绿色转型

七里坪公园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

位于城区的茂和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内,以前的燃煤锅炉被淘汰,生物质燃烧颗粒和天然的相关设备“上岗”,走遍整个生产车间,闻不到一丝煤味。

鄂西卷烟材料厂内,几台新型加工设备快速运转,曾经作为废料的烟杆、烟箐在这里生产成有机肥,以约每公斤150元的成本价卖给烟农,既杀菌又肥田。

华新水泥厂刚投产的万吨水泥生产线替换了传统生产线,企业首席数字官汤峻介绍:“通过技术改造,万吨生产线污染物排放量较原来下降60%,单位熟料热耗下降40%,碳排放强度下降12%。”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恩施市将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探索高碳行业低碳发展路径。

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光盘行动”、垃圾分类、限塑令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悄然成为文明新风尚。

铸就金山银山

花枝山生态茶园

青山叠翠,茶园飘香。屯堡乡花枝山村靠着茶叶从昔日的深度贫困村蜕变成生态旅游观光园。

“有机茶园全部施用有机肥,改变了土壤,保护了生态,提升了经济效益。” 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英告诉记者。她介绍,全村发展茶园2000多亩,入社社员发展到300多人,全村95%的农户种上茶叶。

如今,花枝山村将茶文化、体验、观光、民宿等巧妙融合在一起,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一片片茶园,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就了绿色产业发展。

2021年,世界硒都茶旅生态走廊茶乡旅游线路入选“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线路”。 恩施玉露品牌价值突破25亿元。《恩施旅游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荣获年度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石林仙境迎客来

良好的自然生态如何促进全市绿色产业质效提升,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恩施市将推进“两山”实践创新,构建与区域发展布局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力争2026年,着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恩施样板。”随着《恩施市推进“大生态”“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恩施市将抢抓大好机遇,承自然禀赋,以绿色生态奠基;含山水情怀,用“两山”创建聚力。

脚步铿锵,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