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财源建设“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规划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09
恩施市财源建设“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规划

2016-2020年财政收入完成

恩施市2016-2020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单位:万元

时间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平均增速

财政总收入

280410

317469

325728

312251

222051

-5.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4732

211142

211999

203724

141915

-7.7%


2016-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5年,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财政收支压力空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抓重点、克难点,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提供了财力保障,切实做好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需求,确保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但财政收入不能完成“十三五”规划期间平均增幅8%的目标,而是在2020年末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速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2018年起受州高新区体制影响,恩施市部分财政收入划转给了高新区,2018年高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000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913万元;2019年高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712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861万元2020高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110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891万元。二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灾害影响导致企业停工停产停市,以及疫情和灾情结束后较长时间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企业面临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或中间环节梗阻、流动资金短缺、产品销售渠道受阻、营业收入大幅下滑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困难。三是为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1.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综合实力持续增长。

一是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不含高新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实现145.79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6.2%,低于全州6个百分点不含高新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7.3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0%,低于全州17个百分点。转移支付收入累计达到232.1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68.76%

二是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不含高新区: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达到366.22亿元,较“十二五”增长80.74%,高于全州2个百分点。人均支出水平4.5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三是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州民生支出总额达到316.03亿元,较“十二五”增长85.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6.3%,比“十二五”时期提高2.3个百分点。

2.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是全力支持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期间,累计统筹财政资金54.6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上级资金39.2亿元,本级资金15.4亿元。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2021年,市财政局继续按照脱贫县统筹整合工作的要求,整合财政资金5.2亿元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投入产业发展,产业投入占统筹整合资金达到51.6%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生态环保领域财政资金16.8亿元,重点支持乡镇污水处理、大沙坝污水处理厂、厕所革命,城乡垃圾处理、城乡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全市污水排放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要求,城乡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目标。

三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政府债务日常管理,通过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和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定期更新债务数据,全面掌握债务变化情况。

3.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统筹做好防控资金保障。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财政干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落实财政保障责任,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疫情防控专项资金1.37亿元,全额下达到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用于新冠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并建立资金支付“绿色通道”,及时下拨防控专项资金,做好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的资金保障,为恩施市打好疫情防控保卫战树起一块坚固的盾牌。

2021年根据疫情防控重点,积极统筹各级防控资金,截止目前已调整安排疫情防控资金0.17亿元,主要用于核酸检测、卡口疫情防控、隔离酒店费用以及冷链物流检查等方面。同时上解新冠疫苗接种医保基金0.85亿元,不折不扣地将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助力疫后重振。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出台后,及时建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科室牵头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局领导带领下赴省财政厅进行汇报对接,就抢抓疫后重振政策机遇、推动恩施发展寻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2020年省财政厅下达我市疫情增支专项补助3.5亿元,支持服务业疫后恢复发展专项补助0.78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38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调剂金0.63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3.3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26.62亿元(新增政府债券19.16亿元,再融资政府债券7.46亿元)。

4.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1)持续推进国库改革。进一步规范 “一卡通”资金发放管理,出台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实施细则;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的决策部署,及时启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财税库横向联网系统正式运行。

2)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制定《恩施市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规范和技术标准,做好基础信息收集和预算管理业务调整工作,全力保障预算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目前一体化建设工作正按步骤稳步推进,确保2022年预算编制工作在一体化系统完成。

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基本实现绩效评价预算单位、预算项目全覆盖。按照预算绩效管理要求,要求部门编制整体支出绩效目标、项目支出绩效目标,2021年上半年449个预算单位编制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占预算单位的96.76%,除政府代列预算项目外,均编制了项目绩效目标,并安排针对重点项目开展的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4)推进电子票据改革。按照省厅部署和检查督办要求,一是及时清理了全市财政用票单位,目前全市财政用票单位378家。二是重点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和学校用票改革,预计年底前实现电子票据使用全覆盖。

5)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全面摸清全市“家底”,防止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做好全市国有资产清理处置工作。组建了国有资产清理处置专班,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分类处理和盘活利用。截至6月底,已对市人武部5号楼34套还建房进行了拍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加强资产处置管理。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的规定和审批程序,并加强对资产处置收入、出租出借收入等的管理。截止到20216月底,累计完成国有资产收益为394.3万元,其中:资产出租出借收入164万元;资产处置收入43.1万元;其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0.5万元;其他资源有偿使用收入5万元。

6)推进政府采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围绕省、州、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要求,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为目的,以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抓手,全力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一是实施了分类减免保证金,政府采购招标免收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政策。二是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推进采购人预留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不得低于40%政策。三是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信息公开。四是对集中采购代理机构和从事采购代理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全面免费发放采购文件,节约供应商采购成本。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市税收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税收增长困难。税收收入中建筑业、房地产业贡献占比较大。而受经济下行、居民购买力下降、棚户区改造政策收紧、房地产去库存等多种影响,导致我市房地产业税收增长困难。

二是我市税源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我市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几十家大型纳税企业,而大型纳税企业又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其他行业纳税比例较低。其他行业的大型纳税企业少,例如2020年制造业税收集中在恩施州腾龙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恩施石力建材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我市需加大招行引资力度,引进新的税源企业。

三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减收多。为市场主体减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值税税率由16%下调为13%,小规模纳税人不超过10万元的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2019年以来,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密集落地,2020年因新冠肺炎影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优惠政策又连续出台,累计减免税费金额19.2亿元。

四是财政支出连年增长,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不断加大。为做好“六保”“六稳”工作,以及“三保”等刚性支出连年增长,支持乡村振兴、债务付息以及执行中央陆续出台一些新的增支政策等都需要新增安排大量资金,加大了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

三、“十四五”规划

(一)主要指标规划

十四五”期间,计划财政总收入每年按照5%增长,到2025年达到28340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每年按照5%增长,到2025年达到181123万元,详见下表(《恩施市“十四五”财政收入指标规划表》)。

恩施市“十四五”财政收入指标规划表

单位:万元

时间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平均增速

财政总收入

222051

233154

244811

257052

269904

283400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41915

149011

156461

164284

172499

181123

5%


(二)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全市财政工作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加强财源建设的有效途径,创新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挖掘潜在财源,开发增量财源,统管存量财源,将强化财源建设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全力为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四)工作重点

1.在“开源”上下功夫

(1)依托资源优势,增强基础财源。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一是聚焦产业管理,保产出质量。围绕全域绿色化标准全面做好产业基地管理工作,针对恩施市已建成的茶叶、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干鲜果五种主导产业基地,提高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质量。二是着力主体培育,保产业供应。重视市场主体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产出、销售核心地位,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好的市场主体牵头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通过资金补助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三是狠抓品牌打造,保供应市场。本着“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商品率更高”的原则,着力打造以“恩施玉露、恩施马铃薯、恩施黑猪、恩施黄牛、板桥党参”等为主的本地优质品牌群,真正扩大恩施市本地“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增收目的。“十四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5%,财政总收入达23亿元以上。

(2)加快项目建设,壮大骨干财源。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增强市场活力,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稳固主体税源产业的财税贡献,继续推进房地产业、建筑业、烟草业、批发零售业的提质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企业最大的支持,同时,在“引资”的同时,注重“引税”,将财税贡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参考标准,以促使企业全面履行纳税义务;三是管好用好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和政府性投资基金。大力支持发展绿色工业、新型工业,继续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和市场主体倍增、企业“小进规”成长、税收过千万企业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壮大“四大工程”。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四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既定政策,综合运用预算安排、政府债券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补短板力度,确保重点领域资金需求。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加强外资贷款债务管理,维护恩施信誉名片。

(3)拓宽增收渠道,培植新型财源。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行的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拓宽新型财源渠道,,通过减税降费引导实体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以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于恩施历史文化悠久,森林、药材等自然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独特,自然风光优美等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培育新型财源,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同时向内挖潜提质效,充分整合税源监控信息平台及部门信息联动,如:加强公安与税务部门联动,从宾馆入住率、房屋租赁数量等信息中,精准捕获税源信息。以旅游业为纽带,关联住宿、餐馆、交通、商业、娱乐等行业组成的“1+N”产业模式,在恩施大峡谷等旅游景区积极推行门票电子化,实行电子门票“一票通”,为搭建税收大数据共享平台,提升“以数治税”信息化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2.在“节流”上做文章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从“严”从紧。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各项要求,敢于动真碰硬,一般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坚决压减,继续压减“三公”经费,严控会议差旅、培训等经费。二是以上“率”下。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观念,狠抓作风转变,发挥带头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以“民”为先。把过紧日子省下来的钱,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民生领域,用到民生上,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办好“急难愁盼”的事情,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3.在“监管”上求突破

(1)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深入分析经济运行、减税降费及疫情防控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监测力度。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加强与税务部门和非税执收部门的协调配合,压实收入征管责任,依法加强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及时收回结余资金。

(2)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严格绩效目标管理,规范绩效运行监控,开展多层次绩效评价,建立健全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迈进。

(3)严格筛选项目,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对策划类项目仔细论证,严格审查,对经济发展拉动不明显的项目不上,对超越财力承受能力的不上,着力在“补短板、有效益和强基础”上下功夫,开工一批有资金来源对经济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精心谋划,强力推进,争取早上马、早竣工、早出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