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绿叶”变“金叶”,小小箬叶打开财富密码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10-26
鹤峰:“绿叶”变“金叶”,小小箬叶打开财富密码

一片小箬叶做出共富大产业。湖北省鹤峰县拥有野生箬叶资源82.1万亩,人工种植面积0.5万余亩。据统计,箬叶产业已带动3万多农户脱贫致富,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2.5亿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箬叶已成为鹤峰县林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带动就业增收,从绿叶子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在这里干挺好的,一天能挣个一两百元。”鹤峰县五里乡湄坪村扶贫车间工人尹金年介绍,自己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曾经没有收入来源,现在有箬叶选厂,增收也有了门道。

箬叶带动了鹤峰县五里乡辖区21个行政村5000户农民增收,五里乡湄坪村的箬叶扶贫车间,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00个,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我们这个车间每天基本上有30个左右的工人,都是这附近的人,大家都是多劳多得。”湄坪村扶贫车间负责人董吉洲向记者介绍。

鹤峰县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户参与订单箬叶的生产,将原来分散的箬农集中起来,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发展,改变了箬农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生产的风险,使箬农收入得到了保障。

现如今,本地企业高质量的箬叶销往了全国各地和日、韩、澳等地,并大力延伸箬叶产品链,研发箬叶周边产品,如香水、面膜等,提升箬叶附加值,推动箬叶产业升级转型。

由“品”到“业”,从零散售卖到企业规模发展

如果说箬叶在以前是大自然馈赠给鹤峰县的一个林产品,那么现在箬叶已然成为了鹤峰县县域经济的一大产业。

如今,48家箬叶市场主体中年产值达1000万的有10家、5000万的有1家。鹤峰县发林箬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其负责人杨发林将最初的箬叶收购转卖生意做成现在初具规模的企业。

“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政府的扶持,我们公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如滚雪球似的发展,现成为一家集现代农业种植、收购、加工、出口绿色食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杨发林说。

将一个林产品打造成一项产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鹤峰县五里乡千金园村还是务农人的杨华林想要发展箬叶收购生意,却面临着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困境。但通过多年资金、经验和人脉的积累,终于在2009年8月成立了鹤峰县发林箬叶有限公司。

现在鹤峰县发林箬叶有限公司加工的天然野生无污染的速冻箬叶切叶已出口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在天津、广州、浙江、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并在线上线下销售公司箬叶产品,成功打造了“字祥”“迷妮”等箬叶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800万元以上,公司总资产达5700万元。

箬叶企业随着鹤峰箬叶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渐丰富,加强箬叶的保护管理、抚育改造、加工增值、品牌建设和技术培训成为了重点工作。现今,鹤峰县依托箬叶产业协会创建鹤峰箬叶地标产品,着力打造“鹤峰箬叶”县域公用品牌,积极申报鹤峰箬叶地理标志商标、公用品牌和“中国箬叶之乡”,着力全面提升鹤峰箬叶的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野转家”探索成功,从“靠山吃山”到筑起“金山银山”

随着多年以来一直“靠山吃山”,野生箬叶无序采摘的现象日益严重,投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解决生态关、质量关,提高箬叶品质、产量,鹤峰县积极开展箬叶“野转家”探索研究。

从2002年开始,鹤峰县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五里乡开展了箬叶“野转家”人工栽培试验并取得成功,探索出了厚朴——箬叶立体套种模式的相关技术。

“林业部门充分利用了厚朴落叶乔木、喜光、深根性和箬竹常绿灌木、耐阴、浅根性的特点,二者合理搭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营养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鹤峰县林业局局长杨年武介绍。

近年来,鹤峰县调整升级箬叶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大力发展箬叶种植,真正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筑起“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

“箬叶种植投入小、易管理、收益大,栽植后的第三年就可以采叶售卖,当地老百姓看到种植箬叶前景良好,积极性都非常高。”鹤峰县林业局产业股股长胡胜民说。

截至目前,鹤峰县已在下坪乡、五里乡、燕子乡、太平镇建成人工箬叶林基地0.5万余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鹤峰县目前箬叶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属我国最大的箬叶产区,是华中地区箬叶生产加工和出口集散地,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箬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