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11-25
(受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111月6日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向子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极其难忘、极富成效。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确定的“316”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前行,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战胜了世纪疫情与罕见汛情,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较好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县域经济考核连续六年位居全省三类县市前列,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单。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5505417568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摘掉贫困县帽子。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六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连续三年被评定为“好”。

——城乡风貌迭代更新。城镇化率达58.83%,城市核心区面积由60平方公里拓展至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50万,迈入中等城市行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改革开放谱写新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先后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国马铃薯大会、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提供现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一统三治”(1)基层治理体系全面形成,村级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农村和社区“尖刀班”成为基层善治的新名片,“律师进村、法律便民”经验全国推广,首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以强投入对冲下行压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64个,完成投资5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2%。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占比超过45%,拉动民间投资4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被评为“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由271亿元增加到410亿元,年均增长6%预计,下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7.3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6亿元增加到193亿元,年均增长4.3%;服务业增加值由139亿元增加到220亿元,年均增长7.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6559元、9037元增加到37066元、13621元,年均分别增长6.9%、8.5%。5个指标绝对值在全州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以强统筹凝聚攻坚合力,全面小康如期实现。举全市之力决战贫困,193个村“尖刀班”扎根基层,1.1万名干部结对帮扶,中直省直部门、武汉市、孝感市、杭州市江干区等社会各界倾力支持,统筹资金88.37亿元,聚焦“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42户、危房改造19768户,建成农村公路4530公里,“村村通”客车通车率、保持率均达100%,自然村通动力电、行政村通光纤全覆盖,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州级乡村振兴试点2个。杉木坝、稻池等8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双河岭、朱砂溪等63个村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乡村”,花枝山、阳天坪等16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二官寨、洞下槽乡村振兴试点经验获央视推介。

以强特色培育增长主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0.445.943.7优化为9.136.254.7。农业产业化稳步提升,茶叶、硒土豆等特色产业基地达128万亩,“两品一标”(2)认证企业达87家、认证产品达153个。州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72家、家庭农场达630家。恩施市连续14年获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恩施土豆荣膺“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称号。“恩施玉露”成为2018国事活动用茶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指定用茶,品牌价值突破25亿元。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建成投用,恩施市蝉联“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获授“‘三茶统筹’(3)先行县域”。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组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做实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兑现各类政策资金3.23亿元。园区标准厂房达50万方,全州唯一化工区落户白杨坪产业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94家、42家,工业总产值和高新产业增加值突破175亿元、20亿元。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限上”商贸企业达92家,建成特色商业街)7条,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旅游接待突破85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700亿元,荣获“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称号。

以强建管彰显恩施魅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四高”理念(4),新建城市道路97公里,金龙大道、高旗大道中段等32条城市主次干道建成通车,中等城市轮廓基本成型。城区7个高速路口全面升级,大沙坝污水处理厂、二水厂迁建、喻家河补充水源、中心客运站等项目投入运行,女儿会、七里坪等24个城市游园竣工开园,清江带状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58%,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现一体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初战告捷,森林覆盖率达68.8%,州城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沙坝国控断面、长沙河省控断面、大龙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达标。“河长制”“山长制”有效落实,“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5)全面完成,城乡环境持续改善。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已整改销号281个,剩余11个达到序时进度。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117个。

以强改革激活内生动力,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基本完成,宅基地制度、国有企业等重大改革稳慎推进,全省首批宅基地不动产权登记证书发放到户。探索实施产业项目“先建后验”承诺审批、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查办分离”、园区内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行政效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办事资料精简23.1%,承诺办理时限提速91.13%,新增市场主体44351户,代表恩施州参加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跻身第一方阵。建恩高速建成通车,新建国省干线163.28公里,恩施海关正式通关,一类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新增国际国内航线15条,航点达23个,铁路、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298万人次,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6个,签约金额345亿元,大北农、湖北灿业等40余家企业落户恩施,直接利用外资3578万美元。

以强保障提升服务能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民大附小、高旗实验小学等9所学校建成投用,“全面改薄”任务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提档升级,超级大班有效化解。高考、中考改革顺利落地,课后托管服务、“市管校聘”改革启动实施,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市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26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基本建成,“五化村卫生室”(6)实现全覆盖,“健康硒都”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恩施傩戏、恩施扬琴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名单,恩施市荣获“中国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之乡”称号。成功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全国老甲A足球明星赛等一批精品赛事,州八运会、九运会奖牌位居榜首。首创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4+3”模式(7),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4%、99%。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2.4亿元,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以强机制增强治理效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七五”普法圆满完成,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恩施市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关停非法金融场所24家,清退类金融机构22家,7个矛盾突出房地产项目遗留问题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应急处置机制更加完善,有效应对州城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沙子坝滑坡避险入选2020年度全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十大案例。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被评为“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1.4万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积极参与共驻共建,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1+4+14+N”城区巡逻防控体系(8)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评价位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平安县市”。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民兵、兵员征集、退役军人、“双拥”等工作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外事侨务、审计、档案、宗教、移民、保密、供销、气象、水文、人防、科学技术、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增强,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党史学习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7件、政协提案45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坚持以上率下,发扬“拼抢实”作风,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了一批大事难事取得实质性进展。

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以优异成绩向党百年华诞献礼的信心和决心,砥砺实干、开拓奋进,打赢了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0.5%,经济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

各位代表!五年风雨兼程、笃定前行,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来之不易的成绩是拼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关键在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省、州各部门的悉心指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倾力相助和全市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恩施市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市最大的市情与实际。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外界疫情反复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财政收支平衡矛盾突出。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公共服务还有短板。少数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把握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安排

未来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推动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多项重大战略关联恩施市,多重利好政策惠及恩施市,多层区域布局突显恩施市,机遇前所未有、发展大有可为。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恩施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总体部署,以奋斗创造历史,用实干成就未来!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当好龙头、稳居前列、绿色崛起、冲刺百强”(9)发展定位,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省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省改革开放示范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区、全国宜居宜业宜旅示范区,勇当“两山”理论的实践者、绿色崛起的引领者,奋力开启恩施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2%、8.3%。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做大做强市域经济,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加快推动市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构建“大生态”支撑体系,严守“三区三线”(10)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从严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扎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州城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创建成果,着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恩施样板。构建“大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七纵六横三环”城市骨架路网(11)、“四干两支”铁路网(12)、“两环三纵三横四射多联”公路网(13),实现乡乡通二级路;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恩宜段、安恩张铁路、恩黔铁路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恩施机场迁建项目在市域内落地,打造内畅外联、多式联动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大旅游”集散体系,优化“一心两极三廊四区”(14)旅游空间布局,推进恩施大峡谷、土司城等核心景区精品提升;以“旅游+”“+旅游”为路径,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全面提升旅游“六大要素”(15)品质;丰富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谋划建设恩施旅游港,打造全国优质休闲康养基地,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构建“大产业”发展体系,主动融入全省“51020”产业集群(16),围绕“一区引领、园区联动、全域支撑”(17)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做好“五字文章”(18),建强“十大产业链”(19),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品种、品质、品牌一体推进,基地、加工、销售一同推进,模式、产品、服务创新一并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全面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强化驻村帮扶,抢抓定点帮扶、对口支援机遇,实施“十大工程”(20),把47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特色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乡风文明引领村、基层治理样板村、富裕富足幸福村,着力打造“四条示范带”(21),推动实现“五个振兴”(2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村级电商物流节点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全域绿色化和“一村一品+”行动,支持3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字号”品牌,促进产业兴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着力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重,构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核心的“一站一室一会一榜”(23)道德实践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发挥村“尖刀班”作用,完善法治、自治、德治体系,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治理实效。

做强州城“一核支撑”,建设美丽恩施。坚持“一轴四区一完善”(24)区域布局,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深入实施“强州城”战略,着力打造生态之城、旅游之城、文化之城、智慧之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高品质州城。重点打造恩施清江景观风貌主轴,谋划建设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加快推进城北龙凤新区、城南临港新区、城东临空新区和城西休闲度假新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区域协同。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大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优化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强化州市共建共管,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以城带乡、多点支撑、镇村联动、全域一体”的思路,加快白果、屯堡、新塘等“乡改镇”步伐,着力打造沙地康养小镇、沐抚旅游小镇、芭蕉硒茶小镇、白杨坪三产融合小镇,支持其他乡镇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深入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不断改善集镇面貌,保护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乡村风貌。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严格落实承接性改革,积极探索自主性改革,加快实施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扩权赋能强县等重大改革项目。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用活用好“博士服务团”“院士工作站”等资源,强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强化区域生态合作、产业合作、商贸合作,持续办好女儿会、硒博会、茶博会等节庆会展活动,搭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平台。建好铁路监管场所,推动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建设,不断开发国际国内航线,建好航空产业园,健全开放物流网络和跨境邮递体系,改善大通关环境,着力构建内陆开放重要窗口。探索发展“总部经济”(25)“飞地经济”(26),大力发展疫后开放型经济,完善促进消费提质机制。紧盯“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清、减、降、放”专项行动,大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突破100个,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年均增长10%以上。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均衡、高中教育优质高效、职业教育特色多元、特殊教育特惠特办。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强市域医共体,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深入推进“健康硒都”建设,争创“中国长寿之乡”。加快“四馆三场两中心”(27)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办好恩施州第十届运动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房住不炒”,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推动殡葬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关爱等机制,构建分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全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全面深化基层治理,坚持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治理理念,强化重点领域管控,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水平,推动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聚焦“解放思想、绿色崛起”,构建“四大体系”,做好“五字文章”,以重点突破促进整体跃升,推动绿色崛起尽快成势见效。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抓产业,优环境,全力夯实发展底盘

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打破地域概念,优化考核方式,用好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突出资源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格局。强化“四个一”服务机制(28),严格落实合同履约,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服务质量。主动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探索发展“飞地经济”,盘活园区资源。围绕产业招商,重点招引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大健康等项目,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个,力争高端智能数控机床、不锈钢厨卫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

做优发展环境。深化“十大专项行动”(29)举措,积极借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巩固先行先试创建成果。启动智慧恩施二期项目建设,深化城乡一窗通办“综窗”改革,全面推行“领办、代办、帮办”,拓宽“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领域,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持续为企业减负松绑,支持鄂旅投、咿呀牙科上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开放包容市场环境。深入推进审慎监管,完善繁简分流、简案快办等机制,减轻涉诉企业司法成本,依法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做强产业链条。聚焦“十大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专项行动,促进集群化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着力打造茶叶、生猪、硒土豆、中药材4条全产业链,积极组建“恩施玉露集团”,培育3家主营业收入过亿元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七里坪、白杨坪产业园二期,三岔建材园建设,打造新塘、三岔硒资源开发利用示范乡镇,发展富硒农产品核心示范基地2万亩,种植蔬菜40万亩、中药材25万亩,逐步补齐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产业链条,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0亿元。加快推进青龙水电站生态流量电站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形成多能互补格局。推动旅游业重振复苏,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加快A级景区、精品民宿等市场主体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休闲示范街区1个、五星级饭店1家,力争全年接待游客达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以上。

抓项目,强落地,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2.5亿元以上,新增政府债券资金6亿元以上。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投融资平台,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经营城市能力,推动恩施城投与央企合作,加快龙凤新区、西部片区开发,支持福达产投开展AA评级授信,发行首期公司债,力争孺子牛公司完成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有效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健全市场主导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在新经济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力争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稳定在60%以上。

加快项目实施。健全重大项目推进责任机制,加快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等重点环节进度,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瓶颈。严格落实“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时限节点化”,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先建后验”承诺审批、园区内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加快推动项目实质性开工。强化建设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确保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大龙潭抽水蓄能工程、龙凤大道等9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交投康硒城、351国道改扩建工程等100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七里坪污水管网、鄂西南茶产业集群等40个项目建成投用,力争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投资总量的65%以上。

抓实项目谋划。精准把握政策投向,深度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健全项目谋划机制,加强可行性研究,实现项目可审批、可操作。强化项目前期动态管理,落实资金保障,加快前期进度。用好项目管理平台,实现策划、推进、达效良性循环。强化规划成果转化,持续放大州市同城优势,建立重大项目推介库,健全项目入库、退出机制,新谋划9个大交通项目、10个大旅游项目、25个大产业项目、70个其他类大项目,力争3个以上进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

抓巩固,强示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紧盯“三类对象”(30)等特殊困难群体,因户因人施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教育、医疗、住房等综合性保障措施,深化产业、就业、金融、消费等专项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健全农村建房审批管理机制,严格管控农村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启动大峡谷水厂建设,加快杨柳溪水库建设进度,抓实农村安全饮水后期管理,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启动马者35千伏变电站建设,新建10千伏线路60千米,新建低压线路75千米,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乡镇汽车客运站7个、农村公路100公里,有序推进行政村“双通道”建设,推行“路长制”,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新建5G基站200个、4G补盲基站50个、铁塔80个,新增光纤宽带端口5万个,提升通信质量。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村村建邮站、村村通快递”工程,提升农村电商上行服务功能。

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巩固二官寨、洞下槽乡村振兴试点成果,打造莲花池、马者2个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45个市级重点村建设,推动“点上出彩、线上风景、面上美丽”。深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茶叶、土豆等特色主导产业统防统管,强化“两品一标”认证,完成5.6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深入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推进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健全乡村人才招引培育机制,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大力开展“七个一”活动(31),支持乡贤能人返乡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挖掘传承土苗文化,深入推进武陵山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三百”文化惠民工程(32),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四清四整”专项行动(33),加强景区周边、沿线和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环境整治提升,完成4万亩国土绿化营造林任务,实现景色更优美、环境更宜居。加强驻村管理,建强村两委班子,创新发展基层民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抓建设,重管理,全力改善城乡环境

强化州城核心支撑。坚持“中优、东进、南拓、北联、西控”思路,推动高旗大道1标段、209绕城线3标段等项目实质性开工,加快实现四大新区“硬联通”。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四水厂、车坝河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公交线网优化工程,新建公交始发站2个,完成公交新能源化任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推动“清江十二景”主题公园建设,实施7个公园和沿街景观带添彩增色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富家坡、龙洞河等安置小区建设,完成22个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巩固“六城”同创成果,开展“美丽街区”建设,持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对外形象。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部门、街道、社区职能关系和职责边界,健全城市管理网格体系,优化目标奖惩和督导考核办法,提高共建共管水平。大力实施城乡“十乱”行为(34)综合治理,深化“门前五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严格“两违”管控,加大历史违建分类处置力度。实施州城智慧化示范改造,强化“数字城管”运维,加快智慧恩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优化城乡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街道亮化、庭院绿化、房屋美化、路面黑色化,着力提升集镇颜值。大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确保州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省定目标,力争打造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全面落实河长制、库长制、山长制、林长制,扎实推进清江“十年禁渔”,加强“一江九水五库”(35)系统治理,持续开展421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启动大沙坝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区雨污分流等生态工程前期工作。巩固“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成果,确保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硬账硬结。

抓改革,促开放,全力激活发展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完善投融资平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大做强恩施城投、福达产投、孺子牛和信泰担保公司。完成舞阳坝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深入推进城市“村改居”“大改小”工作,不断优化治理单元。做好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等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再增10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严格预算管理,强化税收征管。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殡葬改革,建成恩施殡葬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5个。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重点企业探索“两业”(36)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大技改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5%以上。实施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37)培育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2个。深化与武汉大学、湖北民族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主动承接武汉、重庆等周边地区科教资源溢出和创新成果转移。持续实施“硒都菁英汇”聚才行动,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服务基层行动,营造招才引智的浓厚氛围。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制定“世界硒都”形象标识,全力办好硒博会、女儿会、茶博会等节庆会展活动,承办举办中国土家族女儿会情歌大赛、湖北•首届大众山水运动季等文体赛事,扩大恩施知名度。深入对接中直、省直、“616”工程帮扶单位,积极争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支持,搭建更多对外开放平台。建成恩施铁路监管场所,持续推进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建设,力争新开通国内航线1条。健全站场、配送中心等节点体系,完善恩施货运中心站公铁联运服务功能,建设高水平综合物流中心。扩大贸易出口,力争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800万美元。

抓稳定,防风险,全力加强基层治理

提升治理能力。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一统三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开展“硒都榜样”评选活动,推进“小手牵大手”文明实践,探索居民积分制管理,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雪亮工程”等平台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情指勤舆”一体化,提升治安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区治理“尖刀班”工作模式,持续推动“两长四员”(38)和党员干部下沉,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

强化风险防范。严格管理政府债务,规范资金出借行为,严控本级债务规模,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努力降低债务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持续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房地产领域突出问题清理整治,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积极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力促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维护平安稳定。常态化开展“梳网清格、扫楼扫街”清查行动,积极推进“五无”村社区)(39)创建,加强闭环管理,持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建强市人民调解中心,优化专业调解委员会,做实乡镇综治中心,完善层级调处联动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能力。认真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力抓好非煤矿山、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危化品、旅游、校园等重点领域和场所监管,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

抓保障,增福祉,全力发展民生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硒谷小学实质性开工,加快清江民族学校、市职校扩建项目建设,新建清江新城幼儿园等5所公办幼儿园。启动硒都民族小学和孝感幼儿园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超级大班,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巩固提升“市管校聘”改革质效,打造课后托管服务“升级版”。强化学生“五项管理”(40),落实“双减”(41)工作任务,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市域医共体模式,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完成市应急准备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院前急救体系,建成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加快“健康硒都”建设。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质量年活动,强化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7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深化社保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民参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政策,强化服务管理。深化农村福利院体制改革,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做好鳏寡孤独、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念之基,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科学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大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各级干部专业化能力、统筹兼顾能力。

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务实担当。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树牢争先进位意识,强化政府工作目标管理,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坚决落实“一线工作法”,做到工作务实、作风扎实、成效真实,着力解决好群众所需所盼。

加强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审计监督,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纠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今天的恩施,大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大创业的舞台已经搭建,大作为的时机已经到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奋力谱写恩施市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注释:

(1)一统三治:以党建为统领,法治、自治、德治深度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2)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3)三茶统筹: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第十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评选10个“三茶统筹”先行县域,恩施市成为湖北省唯一上榜的县市。

(4)“四高”理念: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服务。

(5)“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用三年时间,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6)五化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村卫生室。

(7)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4+3”模式:4项制度加3项机制。4项制度,即农民工工资准备金制度、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制度、农民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农民工欠薪银行授信代偿制度;3项机制,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农民工工资问题追责问责机制和企业拖欠工资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8)1+4+14+N”城区巡逻防控体系:1个领导小组、4条主干巡防线、14个重点路段战斗小组、N个动态巡防点。

(9)当好龙头、稳居前列、绿色崛起、冲刺百强:当好全州高质量发展龙头,在全省三类县市和武陵山区稳居前列,坚定走绿色崛起之路,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

(10)三区三线:三区,即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优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三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11)“七纵六横三环”城市骨架路网:

七纵,即龙凤大道,高旗大道+火车站站前路,旗峰大道+土司路+市府路+航空大道+解放路,施州大道,金桂大道+土桥大道+舞阳大道+东风大道+连珠大桥,金龙大道,高新大道;

六横,即枫香大道+青树林一号路,金凤大道,金山大道,民族路+土桥大道+马鞍山路,人民路+中山路+五峰山隧道,高新中路恩利公路改线

三环,即由金龙大道、高旗大道、中山路、五峰山隧道形成的一环,由G209绕城线、G318绕城线、恩利公路改线形成的二环,沪渝高速和安来高速形成的高速外环三环。

(12)“四干两支”铁路网:四干,即沿江高铁、宜万铁路、安张衡铁路和昭黔恩铁路;两支,即腾龙洞至大峡谷旅游观光铁路、恩施物资铁路专用线。

(13)“两环三纵三横四射多联”公路网:

两环,即由209国道谭家坝至百家洞段、百家洞至向家村一级路、318国道向家村至虎岔口段、旗峰大道、高旗大道、谭家坝高速连接线构成的一环;由安来高速白杨坪至罗针田段和沪渝高速徐家垭至罗针田段构成的二环;

三纵,即242国道板桥分水岭至大峡谷+盛家坝大集209国道白杨坪奇阳坝至芭蕉木垭232省道崔家坝鸦鹊水经沙地至三岔石心河

三横,即318国道崔家坝百步梯经龙凤坝至屯堡朝东岩462省道红土赵家湾至新塘长湾+233省道新塘长湾至城区+366省道城区至白果长岩屋351国道新塘马换坝经芭蕉至盛家坝谢家土

四射,即由高速构成的二环发散出去的四个方向,东接巴东、西达利川、北连建始、南通宣恩;

多联,即365省道白杨坪至太阳河石乳关233省道新塘长湾至太山庙233省道屯堡大龙潭至大峡谷、沙地至景阳、沙地至红土等联通道路。

(14)一心两极三廊四区:一心,即武陵山片区旅游服务中心;两极,即以大峡谷5A级景区、青云崖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打造恩施旅游发展两大增长极;三廊,即以大清江、高速、国道为主的旅游廊道;四区,即城区文化展示区、山水观光体验区、世界硒养度假区、仙居乡村休闲区。

(15)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16)51020”产业集群: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17)一区引领、园区联动、全域支撑:以州高新区为引领,七里坪产业园、白杨坪产业园、产业转移园等园区联动发展,多个乡镇产业园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

(18)五字文章:

“土”字文章,充分彰显土苗优秀民族文化优势,加大对特色建筑、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力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文创产品、文旅精品,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让吊脚楼、摆手舞、白虎图腾、西兰卡普等走出“山门”;

“硒”字文章,充分彰显“世界硒都”资源优势,保护开发硒资源、制定完善硒标准、创新发展硒产业,切实提升产品含金量和品牌附加值。

“茶”字文章,充分彰显“恩施玉露”品牌优势,优化恩施茶叶的品种、品质,提升名优茶,延伸大宗茶,推动茶叶产业结构化调整、规模化种植、多样化发展;

“凉”字文章,充分彰显地理优势、海拔优势,加大望城坡、青云崖、茅坝槽、天池山等开发建设力度,打造武汉、重庆两大“火炉”之间的纳凉避暑、康养度假胜地;

“绿”字文章,充分彰显绿色生态优势,不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让恩施的绿色生态成为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座富矿。

(19)十大产业链: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大健康、硒土豆、茶叶、生猪和蔬菜。

(20)十大工程:脱贫成果巩固工程、农村产业就业提质工程、农村建房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深化农村改革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力量帮扶工程、试点先行工程、工作开展保障工程。

(21)四条示范带:三岔-新塘-沙地-红土富硒康养示范带、芭蕉-白果-盛家坝恩施玉露产业示范带、屯堡-大峡谷-板桥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龙凤-白杨坪-太阳河-崔家坝三产融合示范带。

(22)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23)一站一室一会一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事纠纷调解室、道德理事会、红黑榜。

(24)一轴四区一完善:即以清江为主轴,打造城东临空新区、城西休闲度假新区、城南临港新区、城北龙凤新区,加快建设州城“七纵六横三环”城市路网和以污水垃圾处理、教育卫生等为主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州城功能。

(25)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26)飞地经济:指打破区划限制,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把因区位不同、资源制约、规划限制、产业配套等因素不宜在原区域即飞出地发展的项目转移到承接区域即飞入地的经济合作模式。

(27)四馆三场两中心:四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传承馆;三场,即剧场、排练场、文体广场;两中心,即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28)“四个一”服务机制:针对市级及以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组建由一位牵头市级领导、一个秘书单位、一名秘书、一份项目工作清单组成的项目服务专班跟踪服务。

(29)十大专项行动:思想大解放、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数据互联共享、规范中介服务、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治理、创优金融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优化监管服务、诚信体系建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30)三类对象: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31)七个一活动:开展一次摸底、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建设一个乡贤能人馆、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实施一批发展项目、建立一套协作机制。

(32)“三百”文化惠民工程: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展厅、百姓大讲堂。

(33)“四清四整”专项行动:四清,即清乱搭乱建、清乱停乱放、清电线网线、清红蓝屋顶;四整,即整治集镇秩序、整治道路沿线、整治裸露山体、整治坟墓散葬。

(34)城乡“十乱”行为:屋顶乱搭、房屋乱建、摩托乱窜、行人乱穿、山体乱挖、管线乱牵、污水乱流、垃圾乱扔、渣土乱倒、车辆乱停。

(35)一江九水五库:一江,即清江;九水,即带水河、龙洞河、蔡家河至洗爵溪、高桥河、盐水溪、麻园河、四道河至巴公溪、沙河、高井河;五库,即大龙潭水库、山沟溪水库、金马水库、高桥坝水库、月亮岩水库。

(36)两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

(37)瞪羚企业: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38)两长四员:两长,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四员,即卫生员、信息员、治安员、文体员。

(39)“五无”村社区无毒、无赌、无邪、无访、无诈。

(40)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41)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