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11-09
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十四五”发展基础3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效3

第二节“十三五”存在问题18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环境SWOT分析24

第一节“十四五”发展优势(S24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劣势(W26

第三节“十四五”发展机遇(O28

第四节“十四五”发展挑战(T31

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思路33

第一节 指导思想33

第二节 基本原则34

第三节 发展目标36

第四章 “十四五”重大任务38

节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38

第二节 全面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39

第三节 全面提升壮大特色产业40

第四节 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41

第五节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42

第六节 全面推进农业质量安全建设43

第七节 全面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4

第八节 全面创新乡村治理体系45

第九节 全面繁荣乡村文化46

第十节 全面壮大农业实用人才队伍47

第十一节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48

第十二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49

第五章 “十四五”重大工程50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程50

第二节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程51

第三节 特色产业提升工程53

第四节 农业科技装备及信息化工程56

第五节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程58

第六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60

第七节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62

第八节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64

第九节 乡村特色文化繁荣工程66

第十节 乡村人才振兴工程68

第十一节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70

第十二节 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工程72

第六章 “十四五”产业布局74

第一节 产业空间布局74

节 “一核”布局77

节 “两翼”布局79

节 “三区”布局81

第五节 “四带”布局                                                   84

第七章 “十四五”保障措施                                            87

第一节 坚持党建引领,落实规划先行                                    87

第二节 健全财政保障,完善金融支农                                    88

第三节 优化供地用地,加强环境治理                                    89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培养实用人才90

第五节 推进依法治农,加强组织协调                                    91

第六节 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协作环境                                    92


前 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总主线,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总思路,力争在恩施特色产业发展上挖掘新潜力,在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恩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

本规划系统回顾恩施市农业农村“十三五”的发展成就,深入剖析农业农村“十三五”时期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对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科学设计恩施市农业农村“十四五”的发展思路与有效路径(“双12”模式即紧紧围绕恩施市“十四五”时期的“十二大”重点任务,科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十二大”系统工程,着力推动恩施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力构建“一核—翼—三区—四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筑牢恩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融入恩施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N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及“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区域新发展布局,厚植恩施市农业农村生态底色,加快恩施市农业农村绿色崛起,全面开启恩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十四五”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恩施市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各项目标。

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646.60亿元增长至202063.09亿元,增加了11.71亿元,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4.43亿元,较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7.85亿元)上升了23.63%见图1-1

1-1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时期,恩施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4.739.445.9调整为2020年的9.6:36.0:54.4,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见图1-2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2 2016年恩施市三次产业结构 图1-3 2020年恩施市三次产业结构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037上升至202012327元,上升36.41%见图1-4

1-4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突飞猛进有机绿色基地认证20万亩,烟叶、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常年达124万亩,建成有机茶基地5000亩、“恩施硒土豆”标准化基地10万亩。

2.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恩施市累计统筹财政资金51.36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42户,实施危房改造19321户,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4.78万人次,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54234户,社会保障兜底111.12万人次,20165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全年减贫1377840927人。2017年全市脱贫销号683520871人,2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8年全市实现减贫918526340人,2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19年脱贫人数为31111人,34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见图1-52019年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08%下降至0.25%54627174933人脱贫,145个贫困村出列,整市“摘帽”目标如期实现见图1-5。“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三大工程”、东西部扶贫协作、“616”工程、孝感市对口帮扶、中直省直单位定点扶贫成效显著,军地协作扶贫“131”路径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1-5十三五”时期恩施市脱贫户数、人数及贫困村出列数

3.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产业特色鲜明。“十三五”时期,恩施市茶园总面积达38.05万亩,干茶产量2.48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果园面积达9.25万亩,水果产量4.18万吨,实现产值4.13亿元。蔬菜面积稳定在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由1.52吨提高到1.86吨,产值由期初5.78亿增长到7.56亿。蔬菜产业总体规模居全州第11-6

1-6十三五”时期恩施市部分特色产业产量变化图

——品牌影响力更加凸显。“十三五”时期,“生态、绿色、富硒”是恩施产业发展最竞争力、最发展潜力的品牌优势,以“恩施玉露”、“恩施马铃薯”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形势喜人,生态优势全面转化为发展优势。生猪养殖业实现恢复性发展,全省排名第十二、全州排名第一,连续13年获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恩施玉露”成功入选2018国事活动用茶,品牌价值高达23.07亿元,2019年成功入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指定用茶;“恩施富硒茶”备受市场青睐,品牌价值高达18.48亿元,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叶百强县”荣誉称号“恩施土豆”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契机,多地建成“恩施土豆”标准化核心基地、“三薯合一”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优质商品薯基地;“恩施土豆”已成功进驻淘宝、硒施农业、1688网等多家网上商城,“硒施农场”网上销售的“恩施土豆”价格达到每公斤27.2元,外销近万吨。

4.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农工融合。“十三五”时期,“一区五园”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进驻企业10家,完成投资10亿元,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新增“规上”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4家,实现硒食品精深加工总产值18亿元,硒产业总产值122.18亿元。

——“互联网+农业”。“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发展形式喜人,其中,2018年恩施市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成功入围“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9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取得新的进展,再次突破10亿元

——农旅融合。“十三五”时期,农旅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其中,二官寨入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恩施旅游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成功举办恩施旅游杭州推介等活动,2019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2300万,获“中国最美县域”称号。通过探索,形成了一批可供全州,乃至全省、全国学习借鉴的先进典型,“旅游+扶贫”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恩施大峡谷减贫经验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典型案例,芭蕉侗族乡“茶旅融合”、恩施土家女儿城“文旅融合”模式入选全国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全域旅游扶贫模式在人民日报刊文推广。

5.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和清产核资工作。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改革不断深化,构建了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将农村产权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后续工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民合作社已达1971个,注册资金29.70亿元,成员总数43345见图1-7。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5个,省青年示范社3个,州级示范社17个,州“百强”社3个。家庭农场已达524个,注册资金总额2.26亿元,从业人员达2270见图1-8。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州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


1-7恩施市农民合作社产业分类情况

1-8恩施市家庭农场产业分类情况

6.农业科技不断完善

——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恩施17个乡镇办先后建立“千亩”酸化治理示范点。通过采取施用石灰、有机肥、配方肥、调理剂、种植绿肥等综合农艺措施进行土壤酸化改良治理,土壤酸化改良面积累计达到22.5万亩。开展高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建成高效模式试验示范项目2。完成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4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采集调查土样120个。

——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十三五时期,恩施市筛选18项农业主推技术办示范样板80个。建设5个高标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00个。推广配方肥使用,普及率达到60-80%以上。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项目建设共筛选适合农业主推技术92项,建示范样板68个,推广示范面积100余万亩畜牧推广示范约600万头(羽),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9.5%。实施特色优势区项目,获“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项目”“茶树育繁一体化基地建设项目”等荣誉,为茶叶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病虫害防控及安全生产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开展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与防控,完成草地贪夜蛾防控和粘虫危害防控,建立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检测点。其中,2019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场会4次,开展茶网蝽防控面积达到15万余亩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77次,其中实施增雨作业31次,防雹作业46;开展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开展了6次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排查活动2次农机道路安全联合执法行动。

——科普宣传力度加大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6万人,培训农民16.93万人次,培训各类人才3.2万人,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就开展农民教育培训682、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121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77人、致富带头人25人、完成师资培训1人。扎实开展“一村多名大学生”工作,共有107人到职院报到注册。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

7.农业安全成效显著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十三五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初级平台及网上信息平台已完成建设。其中,2019年已建成标准化农残速测室14个,抽检样品24154个,总体合格率99.97%2020恩施市17个乡(镇、办事处)均建立有标准化农残检测室用以开展农残速测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迅速推进,已有2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和30家农资经营单位纳入追溯平台管理,可实现生产销售数据的同步上传并实现农资市场进销台账的管理,有192家企业登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十三五时期,开展农残速测27221批次,合格率达99.99%。开展监督抽检(定量检测)完成600批次抽样送检。推广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已试行合格证制度生产主体103家,共开具合格证20455张。开展“二品一标”工作。申报绿色食品企业21家,认证面积21351.34亩,认证产品47个;申报有机食品企业25家,基地面积10525.46亩,认证产品2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恩施青钱柳”、“板桥党参”已通过初评,完成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高山蔬菜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续展申报及认证工作,10000亩有机茶的管理井然有序。严格管控农药经营管理。在恩施市设立了60个绿色食品用药专柜,在17个乡镇均设立1个限制使用农药定点销售门店,严格做好销售登记管理。

——有效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十三五时期,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有序开展。其中,2019整改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219个问题。“河长制”“山长制”有效落实,办理生态环境案件379起,查处水政渔政案件45起、涉林案件238起,生态环境保护高压态势持续保持。2020共出动执法车辆100余台次、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分别对280个农资经营门店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共检查水稻、玉米等两杂种子品种151个,农药品种113个,肥料品种37个。共查处农资经营违法案件3起(立案2起)。开展渔政执法工作。严格落实渔政执法监管责任,以打击电捕鱼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联合水利、公安、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开展“渔政亮剑2020”专项执法行动30

8.乡村治理显著提升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实施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工作,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其中,龙凤镇党委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位一体”镇村治理体系有效建立。十三五时期,矛盾纠纷层级调处经验有效推广,完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便捷高效的网格化体系,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推进了综治视联网建设,动员了全社会参与基层治理,促进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体制。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普遍依法制定,村务公开实现了全覆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村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加强。

——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十三五时期,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居民自治、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自治服务网络,形成了村医村教进村级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乡风文明促进会“四位一体”基层治理方式。“一统三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得到有效推广,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恩施市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十三五时期,以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为重点,全力推进城乡建设,持续推进“六城”同创,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城乡社会更加繁荣稳定。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特色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乡集镇配套功能更加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实施“十个一”建设,大力推动特色民居、主导产业、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特色民居改造2.1万户。

9.美丽乡村创建成绩斐然

——“十三五时期,按照“丰富内涵、突出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重点打造鸦沙生态旅游线示范片、清江画廊示范片、马鹿河示范片、龙马示范片、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示范片、五峰山示范片、梭布垭生态走廊示范片等7大示范片,成为全国第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新建改农村公厕184座,建改户厕43708,“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建成1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完善。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全面竣工,城乡污水治理取得新成效。白杨坪镇跻身全省首批“擦亮小城镇”行动试点镇名单,麻茶沟村、戽口村等7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里渡村、杉木坝村等8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莲花池村荣获“省级绿色乡村”称号。

——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十三五时期,特色文化村落保护中发展,21个村寨被评为国家、省、州级特色文化村。精品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优秀文化作品层出不穷。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成了“村村响”“户户通”阶段性任务,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见表1-1

1-1 “十三五”期间恩施市乡村文化事业成果

种类

取得成就

特色文化村落

盛家坝镇二官寨村、白果乡金龙坝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湖北特色文化村”。共有9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12个村落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三岔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2018年恩施市荣获“湖北省土家女儿会文化之乡”称号。

精品文艺创作

民歌《幺姑筛茶来》、原创舞蹈《摆手幺妹等等我》、恩施扬琴《再访吊脚楼》、歌曲《龙船调的家》、舞蹈《喜乐莲厢》等文艺作品相继获得国家奖项,诗集《乡愁安魂曲》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获中国作家协会支持并正式出版发行。

文化体育活动

恩施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近800场,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5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恩施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了1个抗战历史文化陈列馆、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67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0余个村级文体广场。

——农村面源污染防控不断加强。十三五时期,完成了畜禽养殖“三区”的划定,建成17个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区,以点带面完成作物专项配方肥面积达到40.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7.6万亩。建立“千亩”土壤酸化治理示范点17个,辐射带动恩施市完成各类酸化土壤治理面积21.55万亩。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加快,创建“三沼”优质示范工程和“茶(果、菜)--畜”农业循环示范点,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加快推进,综合利用率达95.2%

第二节“十三五”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坚持创新探索不畏难、突出重点抓落实、整合优化聚合力,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2016年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688元,2020年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979元,由此可见,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见图1-9

1-9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及恩施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粮油生产增减不一。“十三五”时期,粮食播面达88万亩,较“十二五”时期110万亩,粮食播面减少20%;产量20万吨,较“十二五”时期23.7万吨,下降15.6%。其中,水稻面积4.5万亩,较“十二五”时期12.85万亩,播面减少65%,产量2.36万吨,较“十二五”时期4.3万吨,下降45%。玉米面积32万亩,较“十二五”时期21万亩,播面增加52%;产量10万吨,较“十二五”时期9.6万吨,增加4%恩施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持在29万亩左右,年产量在30万吨左右,每年的产量增幅在5%左右见图1-10

1-10十三五”时期恩施市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十三五”时期,恩施市主要以茶叶、烟叶、蔬菜、水果生猪养殖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其中,水果产量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但烟叶总产量逐年减少;蔬菜和水果的产量不稳定;而生猪产业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出栏数明显减少2019年末,生猪存栏61.13万头,比上年下降28.9%见表1-2综合研判,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1-11

1-2 “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表

主要指标

单位

2016

2017

2018

2019

烟叶总产量

万吨

1.03

0.74

0.75

0.59

蔬菜总产量

万吨

62.87

60.68

59.23

61.73

油料总产量

万吨

1.86

1.82

2.18

2.02

茶叶总产量

万吨

2.13

2.21

2.34

2.65

水果总产量

万吨

2.79

3.26

3.87

4.06

生猪出栏

万头

95.01

87.30

85.94

61.13

牛出栏

万头

4.82

4.9

2.21

1.76

羊出栏

万头

18.5

18.78

14.24

9.75

1-11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农业特色产业雷达图

——农业现代化步伐缓慢。“十三五”时期,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全面落实,严重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提升,恩施市属武陵山区,耕地多为沟壑,难成规模种植,种植大户或公司用工投入大,难以实现产业与经济效益双赢,阻碍了山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十三五”时期,恩施市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家,2015年减少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仅1家(湖北思乐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仅8家(恩施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市华硒生态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有限公司、恩施亲稀源硒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徕福硒业有限公司、湖北山友特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市楚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体上,恩施市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2.农业人才缺乏

基层农技队伍老龄化。十三五”时期,机构改革后,农业部门职能增加,药材产业发展、渔政执法等工作尚无专业技术力量支撑专业力量跟不上。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素质不高农业队伍年龄老化,农业人才缺口较大。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且空壳村组、老龄化现象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农业投入不足

十三五”时期,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业投入见效。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薄弱,受年中洪涝灾害等影响,2020恩施市农作物受灾总面积达到6.61万亩,造成经济损失8278.40万元。仅仅争取各类救灾资金299万元,面对农业面广量大的情况,农业恢复重建慢,农民损失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贷款难、融资贵问题依然较突出

4.产业链条不完善

十三五”时期,茶叶、蔬菜、药材等传统产业多停留在“原材料”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设施存在短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由于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不强,且尚无规模化的深加工企业,富硒等资源有效利用效率不高,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5.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

十三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发展受耕地、水资源、劳动力、环境的约束日趋严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农药,耕地、水源地等环境综合治理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秸杆综合利用程度低,露天焚烧情况依然严峻见图1-12

1-12十三五”时期恩施市秸杆综合利用情况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环境SWOT分析

第一节“十四五”发展优势(S

——交通区位优势渐显恩施市交通便利,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贯穿全境,与318209国道互为补充,形成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运输大动脉,是全国179个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恩施机场可全天候起降波音737客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航线;清江通航里程达到127公里,300吨级运输能力距长江巴东港195公里。陕西安康经重庆奉节、湖北恩施、湖南张家界至常德的安张常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立体的交通网络为恩施市招商引资、生态旅游、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搭建了便捷的平台见图2-1

2-1恩施交通区位示意图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恩施市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环境良好,素有“华中药库”、“鄂西林海”之称,是全国三大后花园之一。境内民族风情浓郁,发源并传承至今的“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摆手舞、撒尔荷等民族舞蹈古朴豪放,土家吊脚楼、侗乡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凝炼厚重。“十三五”期间,恩施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点。

——硒资源蕴藏丰富。恩施市境内含硒土壤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拥有"世界唯一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核心优质资源,利用好富硒资源,加大乡镇产业调整是发展全市富硒产业的基础。

——绿色发展基础逐步增强水能蕴藏丰富,清江落差568米,城区以下河段为水布垭电站水库的一部分,城区以上河段落差422米,水能理论蕴藏量75.6万千瓦,可开发量69.83万千瓦;大力发展光伏能源,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光伏发电站93座,通过“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贫困户”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板桥风电项目顺利推进,六角亭、芭蕉天然气利用项目全面完工,清洁能源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劣势(W

——农业现代化起点较低。恩施市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而言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缺少高质量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创新投入仍然不足,科技的转化能力较弱。特色农产品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三产融合度偏低,精深加工不够,企业缺大少强。

——农产品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出现倒挂现象

——农业实用人才相对不足。农业实用人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恩施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亟需加强,特别是基层农技队伍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知识偏旧、人员老化等问题,难以胜任指导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

——市场主体带动作用不够。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不强,且尚无规模化的深加工企业,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富硒等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等方面影响,导致农业产业链不粗不长。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足,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虽多,但整体质量还存在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

——农旅融合不够。产业为例,恩施玉露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省、州、市各级各部门都对恩施玉露品牌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打造,但受限于品牌底子薄、时间短等因素影响,存在源头保护不够、文化发掘力度不足,品牌策划和管理力度不,农旅融合未达到最佳状态恩施玉露在全国名优茶市场的占有率仍然很低。

第三节“十四五”发展机遇(O

——国家和省多重战略叠加为恩施市跨越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作为承东启西的支点城市,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恩施市将继续得到国家区域差别政策支持。作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三峡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湖北省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最大城市和州域首善之区,湖北省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持续发力,积极融入恩施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N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及“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区域新发展布局,恩施市将迎来前所未有之机遇

——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扩散给恩施市带来发展机遇。近年来,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等带动“创新发展”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以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技术支撑,资源和资本等发展要素的融合速度将因此加快。这是恩施市富硒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更是恩施市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富硒等特色资源优势得以彰显的绝佳机遇。

——乡村振兴为恩施市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提出一系列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湖北省委省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的“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推进实施湖北省乡村振兴“二十一条”和“八大工程”。恩施州相继出台了关于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恩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实施条件。作为恩施州的首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增长极,恩施市农业农村发展也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强带来了市场机遇。乡村产业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全方位向农村渗透,推动农村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乡村不再是传统的乡村,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功能提出新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题。这为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融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培育壮大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绿色发展为恩施市走绿色繁荣发展道路带来难得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快速提升期,我国将进入绿色发展驱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资源环境问题凸显带来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和需求变化的需要。可以预期,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按照国家要求,深入推进“一红一绿”发展战略。恩施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背景下将迎来“绿色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第四节“十四五”发展挑战(T

——在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难度大农业增产增效与投入品减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在保护区域内环境、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安全的基础上,如何将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粗放模式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模式,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是“十四五”期间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在“双重挤压”背景下,恩施市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难度大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和生产成本地板效应的“双重挤压”日趋突出,金融支持恩施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系及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担保机构发育不充分,农业抵押物缺乏的问题仍未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恩施市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农业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价格补贴遇到“天花板”,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适度规模化经营占比不高,农民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较慢;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2-1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发展SWOT分析



内部能力



外部因素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 交通区位明显

  • 旅游资源富集

  • 硒资源蕴藏丰富

  • 绿色发展基础较强

  • 历史文化深厚

  • 农业市场主体众多

  • 竞争力优势不明显

  • 农业实用人才不足

  • 科技转化能力不强

  • 市场主体带动不够

机会(Opportunity


SO

  • 特色产业振兴工程

  •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工程

  • 特色文化繁荣工程

  • 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WO

  • 农业科技装备及信息化工程

  • 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 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 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

  • 新一轮技改发展机遇

  • 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

  • 产业转型的市场机遇

风险(Threats


ST

  •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程

  • 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



WT

  •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

  • 农业农村改革提升工程


  • 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 市场双重挤压

  • 速度放缓、动力转换


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总主线,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总思路,着力构建“一核—翼—三区—四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在恩施特色产业发展上挖掘新潜力,在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恩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积极融入恩施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N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及“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区域新发展布局,厚植农业农村生态底色,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崛起,全面开启恩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推动“三农”全面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城乡融合,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推出“创新版”“加强版”的改革措施,打破城乡发展的制度藩篱,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绿色引领,持续发展。注重把生态和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村环境美起来,保持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结合恩施市农业资源禀赋,以产业振兴为核心,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积极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畅通科技成果下乡通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恩施市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见表2-2)。展望2035年,力争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突破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具体目标

——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2025年,恩施市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22万吨及以上;蔬菜产量达到75.8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9.59万吨;茶叶产量达到3万吨;水果产量达到5万吨;中药材面积达到3.1万亩;马铃薯产量7.13万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二品一标”数达到176个;有机绿色基地认证面积41.67万亩

——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宜业2025年,农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6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80%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2025年,恩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 112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2-2恩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20基期值

2025年目标

均增速%

指标属性

业高质高效

1

粮食产量

万吨

22

22

-

约束性

2

蔬菜产量(含魔芋)

万吨

62

75.8

4.1

预期

3

肉类产量产量

万吨

7

9.59

6.5

预期

4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09

0.11

4.6

预期

5

茶叶产量

万吨

2.48

3

5.6

预期

6

烟叶产量

万吨

0.6

0.6

-

预期

7

水果产量

万吨

4.18

5

3.6

预期

8

中药材产量

万吨

2.6

3.1

2.8

预期

9

马铃薯产量

万吨

6

7.13

3.5

预期

10

农林牧渔总产值

亿

60

73

4

预期

11

农林牧渔增加值

亿元

34

39.9

3.3

预期

12

农业机械化率

%

50

55

/

预期

13

农产品加工产值

与农业总产值比

%

0.6

0.7

/

预期

14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万亩

45

82.18

12.8

预期

15

品一标”数

138

176

5

预期

16

有机绿色基地认证面积

万亩

19.5

41.67

16.4

预期

乡村宜居宜业

17

农村卫生厕普及率

%

63.6

100

/

预期

18

农村自来水普及

%

85

95

/

预期

1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5

>60

/

预期

2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95

/

预期

21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70

>80

/

预期

农民富裕富足

2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327

18112

8

预期

23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2.72

2

/

预期

注:主要发展指标严格对标恩施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2025GDP2020年价格计算

第四章 “十四五”重大任务

节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恩施市实际,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资源分配、党建、公共服务和就业指导培训任务,建立促进农民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实现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建立防止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落实精准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施常态化监测,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开展扶贫特色产业富农行动提升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强化土地、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支持。强化扶贫产业基地后续管护。对搬迁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就业、创业培训。

——完善兜底保障政策。农村低保向以农业生产或务工收入为主的家庭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得重病、重残和高龄老人等重点对象倾斜,向主要由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组成的家庭、一个劳动力养活多个家庭成员的家庭倾斜。

第二节 全面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实现粮食稳产保供。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产能稳定。

——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实现稳产保供;支持“恩施黑猪”“恩施黄牛”“恩施山羊”品种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畜产品屠宰、精深加工等产业,构建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水肥一体化和保护性耕作,探索实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采取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

——调整蔬菜种植结构。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合理布局恩施市蔬菜产业基地,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逐步建成能排能灌、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节 全面提升壮大特色产业

——推进“一村一品+”行动。立足恩施市农业产业现状,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围绕特色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一村一品+规模”、“一村一品+主体”、“一村一品+订单”、“一村一品+设施”、“一村一品+科技”、“一村一品+项目”、“一村一品+政策”,优化恩施市特色产业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衔接恩施州“4+N”产业集群建设战略,立足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打造“1+3+N”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新格局,综合考虑市场消费需求,以“生猪+马铃薯”国家级产业园为抓手,以“恩施玉露”茶叶产业园、恩施城郊果蔬体验园、恩施市数字现代产业园三个省级产业园为引领,中药材产业园等多个州级产业园齐头并进,不断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规模,全面壮大恩施市特色农业产业。

——提升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能力。重点打造恩施玉露、恩施青钱柳等知名品牌。加强品牌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恩施玉露”“恩施青钱柳”等品牌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力争“恩施玉露”“恩施青钱柳”等知名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前30位。

第四节 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实现水稻种植、玉米、马铃薯收获、农作物产后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组织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攻关,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推广茶叶、蔬菜、水稻、烟叶、畜牧业等生产和加工机械化技术。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做强特色优势种子种苗产业。加强与湖北民族大学、恩施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谋划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创新和突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林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

——加快农业数字化建设。按照多模式、广覆盖、重服务、求实效的要求,整合资源,共享平台,健全农业数字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推进宽带进村工程,确保宽带进村全覆盖。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

第五节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养分平衡和土壤酸化治理,完善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酸化治理。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业污染面源治理。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农业发展方式,到2025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0%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95%以上。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做好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乡村。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选择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纳污管网等配套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网维护规范,在线监测监管体系不断健全。推动城镇纳污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第六节 全面推进农业质量安全建设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以蔬菜、水果、茶叶为重点,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抓好全国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全地域、整建制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抓好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活动。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强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强化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充实和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能、人员和条件,完善、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健全市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实现“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目标。

第七节 全面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创新“农业+X”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食品短链、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积极顺应生态农业、共享农庄、农业众筹等新农业发展形势

——构建“富硒+X”产业体系。立足硒资源优势,构建恩施市“富硒+X”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富硒功能食品、富硒生物医药和富硒养生旅游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硒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富硒产业基地、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

——打造“旅游+X”融合格局。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打造农旅融合、推行“旅游+X”产业模式、实施“旅游+X”发展路径,努力建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将农业生产基地、农村生活空间、农村文化底蕴转化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资源,打造具有土苗特色、适应产业发展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第八节 全面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市级党委备案管理机制,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成员,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强化理论武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阵地。

——完善村规民约,推进“三治联动”有机结合。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推广“党建引领”“党领群治”的经验做法;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和平安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管理水平和农民文明素质,加快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强化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应急体制、健全基层应急队伍、提升基层党员团结动员群众的能力。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和工具,利用好网络信息、网格化管理优势,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

第九节 全面繁荣乡村文化

——培育农村新时代新风尚。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

——注重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土司文化”、“女儿会文化”为重点,深入挖掘恩施乡村民俗文化。打造一批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土苗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土苗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和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

——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乡村移风易俗,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注重典型示范,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出一批新时代农民的先进模范人物。深入开展“恩施好人”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卫生家庭等榜样评选活动,在农村树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

第十节 全面壮大农业实用人才队伍

——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新模式,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紧紧围绕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优化人才结构,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探索恩施市乡村人才振兴新模式,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新机制、破解乡村人才发展瓶颈、开拓乡村人才要素流动与有效供给新通道。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本地技术人才。根据恩施市实际情况,按季节、作物种类等有组织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科研、培训、良种繁育基地等硬件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通过不同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壮大科研队伍和培训所需的师资力量,盘活人才资源,对接省内科研机构及高校,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培养本地技术人才。

——突破人才“留住难”的困境。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各类农业现代化人才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方面提供优先便捷服务,积极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突出一线选人用人导向,对长期在农村工作且表现突出的人才,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在职务晋升或竞争性上岗时优先推荐,让愿意留在乡村、扎根基层的人才留得安心。

第十一节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按照“公路围绕产业走,产业围绕公路转”的要求,实施农村通畅工程及县乡等级公路改造,加大农村机耕路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发展特色产业路,建设一批旅游公路。建设农村交通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点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防汛信息化和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完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进一步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提升农村现代化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重点解决供电卡口、低电压等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电网项目库建设。大力提升农村通讯网络建设,确保网络全覆盖。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相适宜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培育沼气使用服务体系。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大力进行农村燃气管网建设。2025,力争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55%以上,乡村服务网点辐射95%以上的乡镇。

第十二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土地承包地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建立规范有序、信息快捷、网络健全、公平合理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国家颁布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为突破口,稳慎推进恩施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严守“三条底线”,结合本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际开展探索,力争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恩施模式”。

——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权责清单体系,构建权界清晰、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整体推进综合执法力度,为绿色发展以及国家级示范区创建保驾护航。

第五章 “十四五”重大工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程

建立防止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完善稳定脱贫工作体系、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的防止返贫常态化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集中安置点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医院(卫生室)、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低保、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后续管护。村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置一批基础设施管护公益岗位,细化管护责任,实行动态管理,优先安排本村返贫致贫或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

专栏5-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程

村级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化对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管使用,科学合理使用扶贫专项资金及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红,强化与户户通、改厕、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更大力度改善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脱贫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工程加强对农村低保、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农村低保家庭应及时退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家庭应及时纳入,加大对享受低保后生活仍有特殊困难的对象的临时救助力度。

第二节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打造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稳步提升耕地质量。马铃薯产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完善马铃薯精深加工体系。粮油加工园区建设工程。绿色蔬菜保供产业园建设工程。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合作,推进引种繁育一体化。建设绿色蔬菜现代产业园,保证绿色蔬菜供给。生猪产能保供工程。支持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实施生猪良种繁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工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田头冷藏保鲜等设施。

专栏5-2重要农产品保障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39.09万亩、补建高标准农田43.09万亩。主要建设内容:田地整治、灌排水工程、土壤改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机耕路及设备、设施等。

富硒马铃薯提升工程:建设马铃薯加工、物流、电商销售、研发、种薯培育等一体的产业园,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30万亩。白杨坪马铃薯产业基地;10万亩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及马铃薯产品深加工项目;平安农业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建设项目;武陵山茶油公司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

城郊绿色蔬菜保供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10000亩恩施城郊绿色蔬菜保供产业园。主要进行土壤改良,避雨栽培、绿色防控、蔬菜加工、保鲜仓储、冷链运输、安全追溯、有机肥制造等。

生猪产能保供工程:建立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消洗中心、出猪中转台、人员隔离缓冲区。同步配套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粪污收集设施、贮存设施、沼气工程设施等。围绕后备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哺乳母猪舍、隔离舍等建设养殖环境控制室。购置自动饮水、精准上料系统、料塔等自动化饲喂仪器设备。“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5个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

优质高产油菜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0000亩优质高产油菜生产、加工、冷链储存运输项目。

白杨坪粮食加工项目:在白杨坪建设粮食加工基地,产房、办公楼、仓库共6000平方米。

畜禽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新建活禽宰杀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建成现代化宰杀加工生产线1条;新建2000平方米急冻库,达到日急冻2000吨的储藏能力。新建2000平方米冷藏库,储藏能力达到4000吨;购置冷藏运输车10辆。

恩施区域性生鲜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高山蔬菜及生鲜品预处理加工包装车间、标准化多温库(保鲜-冷藏-冻藏)、物流库及配套设施。

恩施徕福硒业生鲜农产品区域性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占地30亩,建筑面积20000㎡的高山蔬菜及生鲜品预处理加工包装车间、标准化多温库(保鲜-冷藏-冻藏)、物流库及配套设施。力争高山蔬菜及生鲜品产能达到10万吨/年。

第三节 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利用恩施市特色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围绕恩施市“1+3+N”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全面壮大特色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道地中药材发展工程。加大中药材基地培育,充分利用恩施市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工程。继续推进烟水、烟房、烟路、育苗设施等常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富硒特色小水果发展工程。富硒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紧抓“精细菜”的种植、栽培建成恩施城郊果蔬体验园。茶叶强市工程。“恩施玉露”品牌推介工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线下”与“线上”并举,完善“恩施玉露”市场营销与推广体系。“二品一标”企业增量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硒食品精深加工提升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生产、加工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贯标用标工作,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指引硒食品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设立硒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硒标应用。大力开展硒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和科技入户活动,引导农民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专栏5-3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现代农业产业园:白杨坪、龙凤、三岔、白果、新塘、红土、沙地、崔坝等地建立“马铃薯+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建成种养一体循环农业、马铃薯种植28.7万亩产值8个亿,15个左右市场主体,生猪产值40亿。

恩施城郊果蔬体验园:在龙凤、白杨、三岔、沙地等地,改造升级+新建高标准水果基地6万亩等,改善升级和新建蔬菜面积12万亩,配齐相关设施设备。

恩施露茶叶产业园:2025年,全市茶叶总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含藤茶、绞股蓝),干茶产量达3万吨,亩平茶叶产值达1万元左右,茶叶总产值突破40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茶叶企业达30家以上。争创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建设茶旅融合示范村5个以上,打造休闲观光路线5条以上。

世界硒都高山农牧特色产业综合科技开发项目:利用石窑天然独特的硒资源,大力发展以高山富硒马铃薯和高山土猪等农牧特色综合产业链。

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工程:新建烟草加工、包装、物流、科研、电商销售、烟叶肥料生产等一体的产业园,建设高标准烟叶基地10万亩。

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药材主产乡镇建设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每个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工厂及生产线。

华中中药材研发及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征地100亩,拟建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道地药材批发、零售、电商交易市场占地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中药材产品研发及加工标准化厂房占地面积4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茶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围绕基地建设、机种机收、仓储保鲜、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现代流通、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围绕茶叶、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

恩施玉露”品牌推介工程: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等全国大中城市为重点,每年布局50个场点,择优组织重点茶企开展恩施市硒茶宣传活动,提高恩施玉露的品牌知名度。参与组织茶产业交易会,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恩施硒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组织引导茶企参加国内外巡展、品牌推介活动20场次以上。积极推动茶品牌评选活动,每年举办“十佳茶企产品品牌”的评选认定活动。

硒食品精深加工提升工程。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将恩施市科研、生产、经营、推广等企业连接在一起,通过与湖北民族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省农科院、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融合,“校地企”协同,建立硒食品精深加工联盟,从而创新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机制,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全程实施标准化,从而促进硒食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富硒蔬菜产业提升工程:富硒高山蔬菜脱水加工、物流、电商销售、研发等一体的产业园,发展蔬菜基地30万亩。

第四节 农业科技装备及信息化工程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种质资源保护,推进马铃薯种繁体系建设、脱毒种薯的推广,加强农林种质资源保护,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衔接恩施州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恩施市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完善农业技术专家的服务保障,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发展。

专栏5-4农业科技装备及信息化工程

恩施马铃薯”种薯种繁体系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建设“恩施马铃薯”原种马铃薯基地2000亩,良种马铃薯基地1万亩。

魔芋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避雨栽培设施500亩、基地1万亩,建设种子通风储存库10000平米、精粉加工车间及设施设备等。

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及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实现茶叶、蔬菜、水稻、烟叶等生产和加工全机械化。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机总动力达到75万千瓦。全市茶园机耕、机采率达到65%以上,机剪、机防率达到98%以上。加强农机综合服务社和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全市成立13个农机综合服务社和农机维修网点。

智慧农业、智慧乡村示范点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乡村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建设一批智慧农业、智慧乡村示范点。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支持淘宝恩施馆、邮乐网、供销e家、集群e家、裕农网、硒图商城、硒品汇、硒可商城等电商平台建设。争创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试点县市,加快建设4个行业电商聚集园区(富硒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旅游工艺品电商产业园、茶叶电商产业园、综合电商产业园),推进武陵山区域硒产品集散中心建设,辐射湘黔渝等周边省市,打造武陵山农村电商中心。

数字农业试点工程:以设施蔬菜、茶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为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应用。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动力的成熟物联网应用模式。重点集成推广果菜茶花种植环境监测和智能控制、智能催芽育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果蔬产品智能分级等技术。

第五节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土壤酸化治理工作,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绿色生产工程。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进林下综合种养。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加强畜禽遗传保护,集中力量保护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加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

专栏5-5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山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探索实施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制度,全面取缔内河、湖库附近的非法养殖。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开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机械化免膜生产、消除土壤残留等试点。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和回收利用示范推广。

耕地地力提升项目:“十四五”期间,理全市所有酸化耕地70万亩,培肥耕地15万亩。

果茶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十四五”期间,每年对茶网蝽、柑桔大食蝇等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建设物理、生物防控设施设备,购置防控设备及药剂等。其中茶园防控面积30万亩,柑桔等水果防控面积10万亩。

农用地污染治理和修复项目:“十四五”期间,16.2597万亩农用地进行安全利用,施用石灰、土壤调节剂、有机肥等方式治理,对6.3404万亩农用地严格管控,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花卉等其他作物进行治理。

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建立非瘟检测中心1座、生猪交易平台1座、车辆洗消中心1座。

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十四五”期间,建设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链条,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

农业绿色生产工程:以乡镇为单位,选取龙凤镇、三岔镇和白果乡进行示范推广,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乡域大循环。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六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农业投入品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全市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倡导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追溯体系完善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工作,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鉴证。继续争创“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搞好可追溯系统建设管理,逐步将条件成熟的市场主体纳入系统管理



专栏5-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体系工程“十四五”期间,由农安办牵头,投资40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农业安全队伍、基地建设农产品检测系统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十四五”期间,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乡镇标准化检测室,创建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1处,配套购置病死动物提升装载、冷藏、处理设施设备、转运车辆、环境冲洗消毒设施设备、废弃废水收集处理等环保设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工程:“十四五”期间,建立可视化管理系统,联入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适时对生产、销售、质量进行安全追踪,并建立诚信档案,逐步将优质的市场主体纳入系统管理。

第七节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

进一步整合恩施市特有资源,实现农旅、农文、茶旅、药旅融合,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农文旅融合工程。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硒食品加工提升工程。硒康养旅游发展工程。打造千亿富硒养生健康产业,聚集以硒资源为核心吸引力的养生元素,逐步形成“全国休闲养生第一市”。通过强化硒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好健康养生牌,实现产业效益增值,巩固、扩大恩施市“世界硒都”地位和影响力,整体推进全市硒产业跨越式发展。


专栏5-7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

太阳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7000亩标准化蔬菜、水果、养殖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园+康养、旅游等田园综合体。

农文旅融合工程:结合现有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湖北旅游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村落资源,引导其旅游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培育旅游特色村。每年重点支持建设3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5年完成1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任务。出台恩施市民宿标准,引导恩施市民宿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硒康养旅游发展工程:依托富硒农产品基地(富硒茶、富硒粮油、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畜禽、富硒水产等),串联相关景区,做好“硒游记”旅游营销活动,打造(屯堡-板桥-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太阳河;白果;芭蕉-盛家坝;三岔-新塘-红土;龙凤-白杨-崔坝-沙地)六条恩施市硒养生旅游精品线路。

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规模设计为年茶叶交易量50万担,总投资20亿元,占地368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散茶批发市场、精品硒茶门店、硒茶博物馆、名优茶体验销售区、各县市品牌茶展示街区、全国名优茶展示街区、茶商茶农住宿客栈、市场管理用房等,配套建设水电、消防、绿化等相关辅助设施。

第八节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全面推进厕所改造,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进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严格监督考核。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启动运行,纳污管网等配套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网维护规范,在线监测监管体系全面建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整治行动,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不断健全环卫队伍,落实保洁工作。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存积垃圾堆、农业废弃物等,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村庄废弃建造物。实施风貌管控,将农房建设、风貌管理纳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范围,提供多样性差异化的农房设计图集,免费供农户选用。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接等现象,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



专栏5-8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4000万元,用5年时间,建成3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

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十四五”期间,在主要河流沿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率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对破损墙面、毁坏绿地等及时修缮、绘制文化墙、补栽绿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4000万元,在全市1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进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基础设施上的建设。

第九节 乡村特色文化繁荣工程

文明乡风培育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继续打造全国村级“乡村文明建设”优秀典型。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工程。推进乡风文明,弘扬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积极推广土苗建筑风格,修编干栏式建筑图集,突出恩施乡土和地域特色,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蓬勃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专栏5-9乡村特色文化繁荣工程

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按照不少于2人的标准配齐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岗位工作人员。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不少于1个。实施“百团千队万能人”工程,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建立群众文化团队和群众文化人才库。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不少于3支,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群众文化团队不少于1支。

文明村镇创建工程:加强动态管理,总结推广经验,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创新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净化农村网络文化阵地。

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婚丧喜庆操办流程、标准及奖惩办法,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普及信息技术、卫生保健、法律法规等现代生活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十节 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人才培养工程。采用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给予特殊农业人才设立“编制蓄水池”,方便统一服务和管理。优秀人才引进工程。继续组织实施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引导毕业生特别是农科类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工程。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创新创业。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开展以西兰卡普、土家绣花鞋等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非遗文化“手艺人”


专栏5-10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实用技术人才培育工程:2021-2025年,投入500万,由科技教育股牵头,计划培训30000人,主要是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升农村人员技术从业能力。

乡土人才培育工程:2021-2025年,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工程,培训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产业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重点培训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经营人才,培训人次不少于3000人次。

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能培训为抓手,培养一批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的“非遗传承人”积极支持技艺传承人设立工作室,表演土家西兰卡普制作绣花鞋刺绣工艺等,陈列展览服饰、挎包等作品

人才培养引进工程:2021-2025年,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与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的涉农专业相结合,定向培育农业人才。组织实施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

第十一节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强化交通安全管理。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供水融合发展、规模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电力供应强化工程。改造提升农村配电网,减小供电半径,提高线路联络率。全面解决市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问题。信息基础建设工程。推进光纤覆盖从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完成中央和本省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公共服务完善工程。提升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和村级幼儿园建设。

专栏5-1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2025年,提档升级农村公路,有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扩宽至5.5米,创建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完成20户规模以上自然村的通村公路建设。

公共服务完善工程:2025年,实现卫生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应急广播、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全覆盖、全达标。

信息基础建设工程:2025年,实现20户及以上集中居住自然村光纤通达率达98%以上、示范村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的目标。

电力供应强化工程: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8%,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3千伏安,基本实现农网现代化。

第十二节 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工程

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放大恩施龙凤综合扶贫改革效益。承包地改革工程。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积极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程。健全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经营运行、监督管理和权益分配机制。积极推进“三乡工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完善组织机构,创新运行模式,健全制度流程,完善现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打造规范高效的服务平台。


专栏5-12农业农村改革提升工程

承包地改革工程:加强农村承包地改革队伍建设,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健全乡、村土地纠纷调解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档案,强化农村土地流转长效体系建设;规范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程序。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流转方式、数量、条件和双方权利与义务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机制。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确保每个乡镇都有独立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依托交易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实现土地流转信息公开化,强化信息的反馈工作,让流转双方均可实现没有障碍的全程沟通。建立农资抵押贷款担保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工程: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网络,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好”,统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逐步推动“照后减证”。缩短报建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落实好农业企业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进一步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大力支持和保护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程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载体,处理好试点区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合村并居、农旅融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实化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明晰农户宅基地资格权,适度放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第六章 “十四五”产业布局

立足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按照近期与远期结合、示范引领与全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以及区域融合发展思路,探索构建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体系,为恩施市实施“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绿色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一节 产业空间布局

在恩施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布局基础上,结合山脉水系分布、交通发展格局、城镇发展体系,构建恩施市“一核—两翼—三区—四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见图6-1)。

一核:即打造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城郊乡村生态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核”,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战略,逐步扩大恩施市城郊对恩施农业农村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共创恩施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两翼:即形成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产业的西翼与以硒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东翼,打造助推恩施市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化发展的西两翼。

三区:即打造三大产业示范区:以三岔国家级产业园建设为主导的“畜牧+马铃薯”产业示范区;以富硒资源开发为主的“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区”;以城郊果蔬种植为主要支撑的城郊果蔬产业示范区

四带:即立足于恩施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农村产业布局实际,以及“十四五”时期恩施经济发展重点,着力打造四条以旅游发展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发展,即大峡谷生态康养带”、“大清江休闲康养”、“梭布垭田园康养”、“马鹿河流域文化康养带”。



















6-1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图

节 “一核”布局

优化恩施市农业农村发展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形成统一筹划、区域协调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支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将恩施市城郊打造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主阵地。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核。以舞阳坝办事处、小渡船办事处及六角亭办事处下辖乡村为核心,以城乡产业融合为主线,打造“绿色有机食品菜园子”、“城郊生态旅游目的地”、“硒食品精深加工及展示中心”。聚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硒食品精深加工、道地中药材加工、烟草加工及农旅融合产业,着力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商贸物流市场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劳动力培训、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农资供应等服务。发展农产品流通销售产业,对接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拓展农产品市场。发挥支点吸纳作用,强化产业支撑,打造成为带动恩施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吸纳农业人口转移集聚的主阵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综合发展条件,促进恩施市人口和产业集聚,强化城乡统筹发展见图6-2


6-2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核”布局

节 “两翼”布局

充分发挥恩施市不同乡镇的资源禀赋优势,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坚持扇面发展,将恩施市所辖区域分为东西两翼(见图6-3),整合资源,重点推动生态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

——西翼。以沐抚、芭蕉侗族乡、白果、盛家坝等乡镇为主体,依托核心景区的重要交通通道,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自驾游景观带,形成以恩施大峡谷恩施鹿院坪、芭蕉侗族乡、盛家坝二官寨等为主的西翼。打造“旅游+文化+康养+”新模式,创建一批优质乡村文化康养基地,把农业种植与旅游景观营造结合,结合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旅游,通过特色种植、农业创意,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成为生产、景观和游览功能兼具的乡村康休闲旅游胜地。

——东翼。以三岔为核心,带动沙地、红土等乡镇形成以硒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东翼,聚集“植物硒+华中药库”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富硒资源,推进硒食品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加快硒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依靠地形、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恩施生猪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经济和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6-3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两翼”布局图

节 “三区”布局

从“供需两侧”发力,完善“种养加”、“产学研”乡村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区域协调合作、差异化发展的富硒特色产业示范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引领示范的原则,围绕马铃薯种植、畜牧养殖、茶叶、蔬菜、水果等富硒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统一筹划、区域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支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建设一批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的特色发展示范区(见图6-4)。

——“畜牧+马铃薯产业示范区。以三岔国家产业园建设为核心,在杨、龙凤、白果等地区发展生猪养殖以及在白杨、龙凤、新塘、红土、沙地、崔坝、太阳河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在盛家坝等乡镇重点发展肉牛产业,在崔坝镇等乡镇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稳步推进家禽产业发展,在三岔、龙凤、芭蕉等乡镇重点发展肉鸡产业的规模养殖。积极开展“品一标”产品的申报,加大对“大派”“思乐”等品牌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富硒马铃薯的宣传,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完善马铃薯精深加工体系,积极发掘具有恩施地方特色的传统马铃薯风味食品,开发马铃薯旅游休闲食品,打造推广恩施地方马铃薯饮食文化。

——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区。恩施玉露茶叶产业园建设为抓手,芭蕉、白果乡等乡镇茶叶基地为支撑,依托硒都茶城、硒茶小镇等引进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建设规模的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为恩施市茶叶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每年改造升级低产、劣质茶园3万亩。同时整合发展绿色富硒茶叶加工业,形成以绿茶为主,藤茶、绞股蓝、青钱柳为辅的“一主三辅”产品开发生产格局,大力开发茶叶旅游产品。引进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完善茶产业链条,推进茶叶精深加工,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速溶茶系列产品、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提取物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利用茶叶提取物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茶饮料、个人护理品等终端产品,推动精深加工转化增值。

——城郊果蔬产业示范区。以白果、恩施市城郊等为重点,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合理布局城郊精细蔬菜产业基地、特色小水果产业种植基地。在龙凤、白杨、三岔等适度规模发展柑橘、猕猴桃、葡萄等名特优时鲜特色小水果种植,重点围绕旅游景点建立特色小水果采摘产业带。依托恩施市农产品加工园及恩施市华硒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集配中心,发展集蔬产品保鲜、配送、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研发于一体绿色果蔬加工配送中心。强化绿色果蔬精深加工,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果汁饮料等新型果蔬加工制品的订单生产,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绿色果蔬加工产业带。

6-4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三区”布局图

第五节 “四带”布局

推进“乡村旅游+”模式,以旅游景区的理念和标准,打造养眼、养耳、养口、养胃、养生的乡村生态旅游区,以恩施著名景区为核心,依托核心景区发展生态观光、避暑度假、运动休闲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等乡村旅游综合体,以景区标准建设乡村,将农业生产基地、农村生活空间、农村文化底蕴转化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景区周边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开放景区提档升级,推动景区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见图6-5

——大峡谷生态康养带。保护和开发以恩施大峡谷为发展轴心的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一中心四景区”格局——即女儿寨度假中心、云龙地缝景区、七星寨景区、女儿湖景区、《龙船调》剧场文化旅游区,从而发挥大峡谷富硒生态康养游优势。开展自行车挑战赛、硒都文化节、女儿寨风情节等丰富的自然民俗活动,让生态康养的理念通过自然风光深入人心,从而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大清江休闲康养大清江红花淌石林、大岩洞瀑布等景区景点为主要增长极,突出三岔傩戏傩面文化、石灰窑女儿会文化、农耕休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沿线农家乐提档升级,把农家乐打造为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引领恩施市民宿产业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高层次的乡村休闲康养综合体。

——梭布垭田园康养依托田园风光,以大米、茶叶等优质生态农产品为基础,以梭布垭、麂子渡核心景区景点为节点,突出女儿会文化、稻渔农耕文化,根据区域特色,依山就势,将农作物合理搭配,分主题打造依山傍水、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小桥流水、陌上花开、篱笆小径、艺术农田等乡村休闲农业景观打造一批田园康养综合体。

——马鹿河流域文化康养带。以特色文化为基点,协调发展马鹿河流域历史文化景点,特别是芭蕉侗族文化、盛家坝二官寨古村寨文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充分依托富硒茶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文化+康养+”新模式,打造一批优质特色民族文化康养基地

6-5恩施市农业产业发展“四带”布局图

第七章 “十四五”保障措施

第一节 坚持党建引领,落实规划先行

——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建示范基地,运用科学规划引领村组集体经济和农户同步发展,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开展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轮训。

——加强统筹协调。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为促进恩施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规划先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各乡镇各部门要明确时间表,加快村级规划完善落地,突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真正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第二节 健全财政保障,完善金融支农

——加大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市财政支出优先安排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不得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能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第三节 优化供地用地,加强环境治理

——拓宽乡村用地供给渠道。在保证集体土地性质不变、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通过出让、出租、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合理编制村庄或泛村庄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村域产业用地布局。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用地综合整治行动,提升农地的生产、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进行整合以提高集约利用效率为目标开展集体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在尊重历史文化传承、挖掘村庄特色的基础上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开发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治调整优化用地布局,鼓励村庄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将产生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统筹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严格管制乡村的各类开发活动,禁止城镇污染产业向乡村转移行为,有效利用各类要素资源,有序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打造一批生态小镇、生态村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有序搬迁。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培养实用人才

——强化科技创新。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科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

——强化基层干部队伍保障。落实好工资待遇和津补贴向乡镇倾斜的具体政策,继续执行好乡镇浮动转固定工资、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等优惠政策。定期组织健康体检,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子女学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政策倾斜,为乡镇干部队伍安心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基层干部队伍提升学历,积极制定并落实体制内人员和村级干部学历提升补助政策。落实好村组干部报酬待遇稳步增长机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

——强化下沉人才激励保障。加强待遇保障力度。完善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对组织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村开展工作的,落实食宿补助和乡镇工作津贴标准;加强职称评聘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有关职称申报、评审及聘任等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工资待遇鼓励提升学历。支持乡土人才提升学历,对有一定带富能力的乡土人才,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后,作为驻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村支“两委”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第五节 推进依法治农,加强组织协调

——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加强组织协调。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村现代化为载体,农民现代化为核心,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进步。建立恩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深入农业发展第一线,加强对农业各领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服务意识,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服务效率。

第六节 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协作环境

——加强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分阶段分重点制定宣传方案组织实施,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辟专栏、组织专访等形式推出一批典型,推广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内部协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衔接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大格局。

——扩大对外合作。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深入推进招商引资,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对外合作,在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入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广区域内特色品牌农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