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追踪】加大古城保护打造州城靓丽新名片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11-05
【提案追踪】加大古城保护打造州城靓丽新名片

【提案追踪】加大古城保护 打造州城靓丽新名片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实习记者 田露 梁盼盼

10月28日,清晨的阳光,洒在恩施老城的每一个角落。年近八旬的奉谷秀老人发现,老城的青石板路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歪了十几年的柱子挺直了腰,关于老城的诸多记忆顿时涌上心头。

修其形、还其魂,彰显古城韵味。近年来,恩施市围绕“一江一古城”建设,出台老城保护改造规划,建设施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保护性修复问月亭、武圣宫、城墙、门楼等,打造两条文化旅游街,形成文化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恩施市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认知不足、保护意识欠缺、缺少切实可行的法律程序’等问题。”2021年,市政协委员何玲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受到了恩施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叫停毁坏性建设,抢救保护好剩余的历史遗迹;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建立文物保护多个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管……接到提案后,恩施市文旅局与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市投资建设服务中心、施州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立即行动,对提案进行“回应”,并拟定重新工作方案。

老城改造,如何改?这是多年以来一直研究的课题。六角亭解放路西后街原的一段石板路,系解放路社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街巷整治时改造,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但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因下水道深度和宽度不够,经常堵塞且污水外溢,居民通行不便,反映强烈,施工单位报请市投资建设服务中心、六角亭街道办事处研究同意,决定用现浇混凝土面层及沥青面层铺设路面。

“这样的施工改造是保护老城,还是在毁掉老城仅剩不多的遗迹?”政协委员何玲提出疑问,石板路、老城墙、老城门不仅仅是老城人民的记忆,更是恩施历史文化变迁的印记,直接用沥青铺设路面,不免让人感到痛心。

古老的街道是古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施州古城建设项目上,恩施市文旅局吸取经验教训,将青石板修复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在其他建设项目中,深化项目规划设计,加强施工管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

近年来,市政府通过修建廉租房、公租房,迁出安置了部分老城居民。但随着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加上老城基础设施滞后,开发利用难度大、困难多,老城居民通过文物保护获得实惠不明显,也无法通过拆建、改建房屋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景,致使文物保护法律意识不强。

“文物就是破烂”“文物保护是包袱”,为了改变这一思想观念,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在社区不定期开展“讲好老城故事”活动,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记忆断层问题,让老城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古文化遗址、古建筑“活起来”,增强老城居民文化自信。

“随着周老娓娓道来,我们仿佛回到明清时期,漫步在历史画卷中。”2020年12月22日,解放路社区邀请老城文化专家、州博物馆义务讲解顾问周学聪为社区居民讲述老城街巷地名故事。

周学聪从南门外武圣宫讲起,至白衣庵(原二街北门外)终结,途经南正街、大十街、北正街、西后街、东正街。老城里的饶抚台宅、周家石门,鳌脊山上的文昌祠、张王庙,公园街的施南署衙、洗马池,一处不落。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此外,恩施市还通过召开街道社区现场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倾听居民心声,解决实际困难,提升老城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文物保护法》对建设项目文物前置审批的相关规定,较好的坚持了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申报审批制度,维护了重点文物的环境、风貌和安全。但仅凭借《文物保护法》行事,文物保护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何玲表示,部分建设单位在建设审批过程中往往没有通过文物部门的批准就让施工方擅自动工、造成文物部门对此不知情,信息了解少,得不到及时执法、阻止。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所有部门均有文物保护职能职责的思想意识。”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把文物保护、利用、宣传等纳入重要议题专题研究,发挥各级政府、文物权属单位、管理单位、使用人的文物保护职责,强化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