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08-11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

现将《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811

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目前形势.......................................4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4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9

三、形势研判.........................................11

第二章 总体要求.......................................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三、规划目标.........................................14

第三章 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17

一、深入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17

二、大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18

三、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19

四、加快区域绿色协同一体发展.........................20

五、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1

第四章 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23

一、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23

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3

三、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25

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26

第五章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28

一、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28

二、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33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36

四、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38

第六章 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41

一、强化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41

二、加大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43

三、持续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43

四、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44

第七章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46

一、严格落实环境治理责任.............................46

二、健全环境治理监管机制.............................46

三、完善环境治理市场体系.............................47

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48

五、构建全民环保行动体系.............................49

第八章 建立健全规划保障机制..........................51

一、强化组织领导.....................................51

二、强化资金保障.....................................51

三、强化信息公开.....................................51

四、强化动态管理.....................................51

第一章 目前形势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时期,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进林长制,森林资源管护能力不断增强,恩施州成为省内首个被纳入全国林地分等定级的试点。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累计精准灭荒1.09万亩,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5.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14%。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积极开展裸露山体生态修复,累计完成裸露山体生态修复1.84万亩,矿山生态修复220家。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林建设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938.56平方公里,巴东县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全面推行“河(库)长制”,全州5公里以上382条河流(河段)和273座水库实现河(库)长全覆盖。全州自然保护地达58个,占国土面积的12.2%,湿地保护率达81.55%。持续推进长江、清江“十年禁渔”工作,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腾龙洞大峡谷成功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巴东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恩贡水河湿地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纳入国家考核的州城恩施市空气质量2020年优良率达96.4%,较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50%,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州八县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7.6%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综合指数排名首次全部进入全省县域前十位。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长江出州境断面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1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14个跨县市界断面和1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首次进入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位(第27位),全省唯一。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省定受污染耕地治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等工作圆满完成,完成577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农药、化肥施用量持续降低。污染物减排力度加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5.85%3.71%18.54%12.63%

(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丰硕。全面推进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在全省率先出台《恩施州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奖励办法》,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1亿元。恩施州和鹤峰县、恩施市、咸丰县、巴东县、宣恩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已实现全覆盖,全州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83个、生态村734个,创建数量居全省首位。恩施州连续6年获评生态省建设考核优秀等次,利川市南坪乡政府荣获湖北省第六届环境保护政府奖。

(四)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州累计(关停)退出煤矿90家,化解过剩产能594万吨/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5个县市成为无煤矿县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累计完成燃煤锅炉治理331台、“散乱污”整治113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州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460万千瓦,建成“电气化+”项目292423个,完成替代电量1.93亿千瓦时。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铁路运营里程达307公里,长江巴东港砂石集并中心竣工投运,30余家多式联运运输企业年运量达120万吨,清洁能源城市公交车比例达72%(居全省前列)。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较2015年分别下降12.2%55.8%

(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区污水处理率由87.7%增至95.6%,乡镇污水处理率由20%增至75%77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恩施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稳步推进。环境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建成国控大气辐射自动监测站1座、空气质量监测站13座(其中国控2座、省控11座)、联网水质自动监测站23座、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2套,基本实现全州重要水体、重点断面以及县市城区水、气自动监测全覆盖。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375个(其中国控34个、省控341个)。

(六)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重点排污单位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编制完成10家涉危涉重企业、12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完成9家企业环境风险源调查工作。重金属、化学品、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危废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22/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配套建设医疗废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加强尾矿库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尾矿库五人包保责任制和库长制,完成建始县磺厂坪郭家淌尾矿库闭库工作。“头顶库”治理工作全面铺开,安全在线监测系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

(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先后颁布实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体保护条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护条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6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修订完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出台《清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相关县市政府相互签订了补偿协议。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成功审结9起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全州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持续健全。“12369”有奖举报制度持续推进,全民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八)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明显。第一轮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103项意见和交办的610件信访件,应于2021年前完成的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应于2021年以后完成的任务均达到序时进度。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州的102件信访件,已办结49件,53件正在整改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 恩施州“十三五”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

领域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2020

目标

2020

完成情况

指标

完成

情况

环境

空气

质量

1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1.4

85

97.6

完成

2

全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

2.47

1.64

低于1

完成

3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μg/m3

54

低于44

23

完成

4

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μg/m3

76

低于63

34

完成

水环境质量

5

地表河流省控断面年均值达Ⅲ类以上水质的比例(%)

100

100

100

完成

6

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

0

0

0

完成

土壤

环境

质量

7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

大于85

完成省定目标

完成

污染物总量

减排

8

COD排放总量(%

3

5.8

完成

9

氨氮排放总量(%

3

3.5

完成

10

SO2排放总量(%

12

18.5

完成

11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10

12.6

完成

人居

环境

质量

12

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完成

13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行政村数(个)

182

新增500

新增577

完成

生态

空间

安全

14

生态红线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待分配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

41.31

完成

15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100

100

100

完成

注:《恩施州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共设置17项约束性指标。其中:1.〔〕为五年累计数;2.“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总磷排放量”省生态环境厅未组织核算与考核;3.“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根据《恩施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要求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恩施州已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视同达标。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过去五年,全州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仍不稳固,距离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进一步改善空间较小,实现重污染天气数为零的目标压力极大,重点时段臭氧污染和细颗粒物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柴油货车及扬尘污染治理、秸秆垃圾禁烧等重点领域问题突出。全州公路货运量占全州货运总量的比例高达96%以上,交通运输结构亟待优化。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部分城乡污水处理管网配套不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滞后,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存在短板,这些问题都影响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土壤和农村污染防治方面,监测与分析能力欠缺,治理与修复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二)生态保护修复需要持续发力。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41.31%,生态保护压力较大。国土构成地质复杂,山体、水体、森林植被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生态状况脆弱,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够。水土流失面积达7145.85平方公里,在全省13个地市州中治理任务最为艰巨。矿山生态修复和小水电问题清理整改尚未完成。

(三)生态价值转化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我州仍处于产业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能源消耗需求快速上升,化石能源消耗加大碳排放减量压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和生态系统保护压力。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产业化规模严重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

(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形成,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领域不广,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信息化建设、监管能力、管理手段亟需提升。

三、形势研判

我州作为长江入鄂第一哨、清江发源地,在全省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是全省“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态格局的重要板块,是湖北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宝库,也是建成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十四五”时期,我州被纳入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

一是中央的高度重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政治保障。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写入宪法,“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是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州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处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交汇点,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政策利好叠加的新机遇。

三是省委、省政府的发展布局为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支持“宜荆荆恩”城市群打造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在全省的“大棋盘”中为恩施描绘了崭新蓝图、作出了精准定位,表明恩施州既要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在生态优先上作示范、在绿色发展上当标杆,为我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生态文明样板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巩固、攻坚、转化”的工作思路,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恩施建成美丽湖北绿色崛起重要一极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发展,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推进“两山”转化,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精准治污为目标、科学治污为基础、依法治污为保障,聚焦工作重心,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监管、科学治理。增强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从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系统治理,协同增效。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巩固治理成效。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主导推动作用。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深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体作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格局。

三、规划目标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加快,建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州八县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进一步巩固提升;辐射安全环境风险持续降低;环境和人群健康风险有效管控,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管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建成美丽湖北绿色崛起重要一极。

构建包含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人居建设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共24项指标,详见表2

2 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完成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环境

质量

改善

1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

地表水质量劣V类比例(%

0

0

约束性

3

细颗粒物(PM2.5)浓度(μg/m3

27

26

约束性

4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6.4

95.7

约束性

5

重污染天数(天)

0

0

约束性

6

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

20

20

预期性

绿色

低碳

发展

7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定目标

完成省定

目标

约束性

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2.2

完成省定

目标

约束性

9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29

预期性

绿色

低碳

发展

10

主要污染物

重点工程减排量

(吨)

氮氧化物

--

800

约束性

11

挥发性有机物

--

600

约束性

12

化学需氧量

--

5600

约束性

13

氨氮

--

210

约束性

生态

保护

与修复

14

生态质量指数(EQI

--

保持稳定

预期性

15

森林覆盖率(%

70.14

完成省定

目标

约束性

16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41.31

不降低

约束性

17

水土保持率(%

70.3

完成省定

目标

预期性

环境

风险

防范

18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0

完成省定

目标

约束性

19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

完成省定

目标

约束性

20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

0

0

预期性

生态

人居

建设

21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完成省定

目标

预期性

22

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

--

完成省定

目标

约束性

2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完成省定

目标

预期性

24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

0

0

预期性

注:1.2020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等指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明显好于正常年份

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情况待省级认定;

3.〔〕为五年累计数

4.2020年完成值标注“--表示指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或新设指标。

第三章 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深入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

(一)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深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路线图,确保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实施碳达峰行动。

(二)探索完善碳汇交易机制。在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等县市开展碳汇开发造林活动,增强林产品储碳能力,探索完善森林碳汇市场融资与交易机制,逐步引入农田碳汇等其他“碳汇+”交易,积极助推乡村振兴试点。

(三)探索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近零碳城镇、园区、社区、校园、商业试点。在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领域,探索研究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协同推进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

(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控制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碳排放量。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完善州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机制。加强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积极管控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二、大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严格产业准入要求。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压减低效产能。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湖北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恩施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要求,对无法整改达标排放且无法实现升级改造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强化资源环境刚性约束。

(二)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培育壮大以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富硒产业、新型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鼓励支持食品、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持续推进皮革、化工、制药、造纸、水泥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积极打造绿色循环改造试点示范园区。推行农牧、农渔结合等新型农业种养模式,发展“猪—沼—X”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与畜禽养殖、特色产业基地融合发展,加快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

(三)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联合研发、恩施制造”合作方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恩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以物联网建设、工业互联网建设等项目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速转型升级。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联盟,合作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建立“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成果应用机制。积极推进长江及清江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保成果转化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模式。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推进恩施州“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推动环境信息数据整合利用,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

三、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加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审查约束,加强能耗双控考核结果应用。持续巩固燃煤锅炉治理成效。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扩大供应侧非化石能源消费途径及比重,提高消费侧电力供应比重。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总量,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商品煤质量监管和散煤销售监管。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煤改电”“煤改气”工作,有序推进“气化乡镇”工程,提高天然气通达能力。加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全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9%,天然气年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9%,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42%以内。

(二)提高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两网融合”,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城市园林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研发再制造和再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提升锅炉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开展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应用试点与绿色发展综合试点。依托领军企业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教育示范基地,宣传推介绿色循环利用典型做法、典型经验。

四、加快区域绿色协同一体发展

(一)开展“宜荆荆恩”城市群生态环境联保共治。配合做好“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生态环保专项规划编制,协同推进碳达峰行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联合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建武陵山生态屏障和长江、清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推进利川市、恩施市、宣恩县、建始县、巴东县、宜都市、长阳县等地共同打造清江绿色循环再利用产业链。推进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机动车移动源污染防治联动监管。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跨区域污染物协同处理能力。全面推进水生态补偿,重点推进清江流域生态补偿。完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统筹建立区域环境协同监管及预警预报平台。

(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落实湖北生态省建设要求,持续推动“州、县、乡、村”四级联创,推进利川市、来凤县、建始县等3个县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到2025年,力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实现全覆盖,省级及以上生态村数量达到780个以上。统筹推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巩固创建成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模式凝练和宣传,力争将先行探索经验提升为“恩施样本”。

五、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清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省级生态补偿。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向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领域覆盖。推动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抓住长江经济带、“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等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政策支持。

(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总结恩施市、建始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成效,形成试点经验进行推广。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探索GEP核算体系,开展乡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加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推动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服务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打造生态富硒农业品牌,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品质,积极推进新产业兴林工作,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打造“两山”转化实践典范。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化,产业低碳化,夯实“两山”转化产业基础。鼓励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探索“两山”转化模式,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总结凝练通过“两山”转化补齐民生短板、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经典案例,大力推广恩施大峡谷、建始花坪、宣恩伍家台等“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放大示范带动效应。构建交流宣传平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化模式。力争到2023年,形成可向全国、全省复制推广的特色“两山”建设恩施经验。

第四章 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一、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坚决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善全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各乡镇按照功能分区整体规划、一体落实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促进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二)严格“三线一单”硬约束。加强对全州25个优先保护单元、13个重点管控单元、47个一般管控单元的分类管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和相关生态功能区域评估调整进行优化。将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规划环评、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的重要依据。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成果与各部门相关工作的有机融合,实现编制成果信息化应用和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情况监督评估机制,强化实施成效评估结果应用。

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一)深入推进长江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除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类改建项目外,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3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持续开展长江(巴东段)、清江沿线港口岸线资源清理,巩固非法码头、河道非法采砂治理工作成效。探索开展三峡库区巴东县消落区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长江岸线生态功能。实施长江干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建设清江经济带生态廊道。

(二)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与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加强天然林保护,持续推进国家、省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巩固绿满荆楚行动、精准灭荒工程和长江两岸绿化造林行动成果,实施彩色森林建设等六大行动,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加大境内武陵山、齐岳山、巫山山脉保护力度,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力争新增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50个。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完善森林资源监管机制,抓实重点防火期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重点区域的宣传巡护、火源管控等,确保不发生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

(三)加强裸露山体与矿山生态修复。以城市规划区、交通干线、旅游景区、河库岸线、村庄裸露山体和裸露地带为重点,扎实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建立“1+8+X”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台账,完成220家矿山的生态修复。

(四)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三峡库区、清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做好监测点规范化管理和政策宣传教育。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

(五)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开展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摸清底数,对城市山体、水系、湿地、绿地等亟需生态修复的区域进行生态治理。严格划定山体保护核心区与一般保护区,切实加强城市山体保护与修复。加快城镇园林绿化步伐,推进绿地绿道、城市带状公园、街旁游园、社区绿地建设。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实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系统开展城市江河、湿地、岸线等治理和修复,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

三、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地质公园为重点,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定标,做好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初步建立起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宣教、森林防火预警水平,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支持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融入神农架国家公园扩区范围,全力推进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创建世界地质公园。

(二)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推进自然保护地资源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天空地人”一体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运用。实行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定期公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开展“绿盾”行动,督促重点问题依法查处到位、彻底整改到位。进一步加强星斗山、七姊妹山、木林子、金丝猴、忠建河大鲵、腾龙洞大峡谷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开展常态化监管,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

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一)摸清生物多样性底数。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探索构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二)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合理确定物种保护空间布局,重点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指示物种保护管理,持续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城市绿地等保护空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优化建设各类抢救性迁地保护设施,科学构建迁地保护群落。

(三)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做好金丝猴、林麝、大鲵、白鹭、珙桐、红豆杉、水杉等救护工作,保障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安全。全面禁止非法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加强水生生物保护,落实长江、清江“十年禁渔”,做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重点围绕源头预防、监测预警和灾害治理三个环节,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力度。推进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

专栏1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齐岳山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实施100公里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开展恩施市龙洞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三峡库区巴东县神农溪支流平阳坝消落区、长江巫峡口南岸、清江流域水布垭镇公山包等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工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三峡库区、清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工程,对长江干支流10公里范围内露天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重点,开展恩施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

第五章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一、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一)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以长江(巴东段)、清江、酉水、郁江、唐崖河、水、忠建河(又名贡水河)、马水河、野三河等河流以及大龙潭、龙洞、长顺、朝阳寺、群凤、闸木水等水库为重点,加强流域污染防治。加强清江上游综合治理,推进郁江、酉水、龙洞河、麻园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持续推进巴东县三峡库区、清江流域等重点水域清漂保洁工作。进一步完善河库长制,在全州推广“河长+检察长”和跨界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开展河流“四乱”问题清理整治,积极推进小微水体治理,基本实现小微水体无污水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

专栏2 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方向

1.长江(巴东段)。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并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加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长江干流为重点,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2.清江。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实现利川清江干流沿线汪营镇、凉雾乡等地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0%,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力度。禁止清江流域新建装机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严格限制新建拦水坝,保证生态流量泄放。严格保护清江源头及上游亚高山沼泽湿地、天然林地等资源。提升煤矿废水处理能力,完善汪营镇石坝煤业污水处理措施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大龙潭水库水华控制工程建设。

3.酉水。开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污染治理。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对农村生活垃圾实施定点存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对高罗镇、沙道沟镇、椿木营乡入河排污口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实行规范化整治,有效控制入河排污量。督导来凤县孚瑞矿业加快尾矿库治理工作进度。

4.郁江。加快推进忠路镇、文斗乡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河道生态治理,建设截污干管和生态沟渠,实施河流沿岸绿化和水体净化工程。

5.唐崖河。对咸丰县乡镇及以下水源地开展规范化建设与保护区范围污染治理,建设生态缓冲带拦截农业面源污染,采取人工湿地等措施对保护区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妥善处置,保证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开展唐崖河入河排污口排查与规范化整治,有效控制入河排污量。

6.水。推进容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开展水水生态环境健康调查评估,制定生态修复方案,积极开展水河岸缓冲带及河滨带修复,科学评估水环境风险。

7.忠建河。对忠建河区域内入河排污口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实行规范化整治,有效控制入河排污量。进一步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

8.野三河。加强流域水源地保护,加快推进流域乡镇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建设宾格石笼生态护岸、生态涵养林、入河口生态湿地等,健全水质监测断面在线监测及远程监控系统。

9.马水河。对业州镇城镇污水处理厂因地制宜的进行扩建和提标改造,加大各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强流域内闸木水水库、木桥河水库等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问题整改。

(二)加强水污染治理。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到2023年底前整治工作基本见效;强化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散乱污”涉水企业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恩施高新区响水坝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力度。全面排查城市黑臭水体,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关系,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加大城市雨污分流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力度,鼓励建设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推进污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实现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推进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尾水净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率。加强船舶水污染物排放监管,依法依规分类储存、排放或转移处置船舶营运产生的含油污水、残油(油泥)、生活污水、化学品洗舱水和船舶垃圾等水污染物。加强重点水域和岸线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三)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车坝河水库、喻家河水库、官千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应急设施建设,巩固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利川市、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等县市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推进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优先整治一批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状况监测和评估,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

(四)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对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继续实施11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在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530%以上的县市达到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标准。

(五)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调度,对清江流域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联合调度。实施水库、拦河坝等生态泄流,强化清江干流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监测,加强清江、带水河、马水河、忠建河、唐崖河等重要水文断面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到2023年,清江、忠建河等重要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基本完成。到2025年,清江干流、野三河、马水河、忠建河、唐崖河等重点河流重要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满足程度总体达到90%以上。

(六)加强重要河流湿地保护与修复。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加大咸丰忠建河、二仙岩、宣恩贡水河等重要湿地建设与保护力度,加强咸丰二仙岩、宣恩七姊妹山等亚高山泥炭癣沼泽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修复,强化清江、忠建河、酉水、水、沿渡河等河流湿地保护,在重要入河口和大型处理设施排口建设人工湿地。优先在长江干流(巴东段)、清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周边划定河库生态缓冲带,强化用途管控。创新小流域治理方式,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美丽清江”示范样本,推进美丽河库建设。到2025年,每个县市建成1—2个美丽河库。

(七)推进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积极开展长江干流(巴东段)、清江等重点流域水生态专项调查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建设一批生态示范河流。以东南和中部武陵山脉、北部巫山山脉、西部齐岳山为骨干建立陆生生物走廊,在清江、酉水、沿渡河、水、唐崖河、郁江、忠建河、马水河、野三河等河流建立水生生物走廊,维护主要物种生境连通性。加强水生生物完整性修复,在咸丰忠建河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生境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等保护措施。

专栏3 碧水工程

1.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以清江流域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实施车坝河水库、马水河、冷水河、周家河、高桥河、梅子河、唐崖河、忠建河、酉水、麂子峡河、蓝河、新峡河、老峡河、龙洞河等流域水质改善、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黑臭水体和小微水体治理。开展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调研。

2.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恩施高新区响水坝工业污水处理厂、利川生物医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加强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3.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快推进车坝河水库、喻家河水库、官千水库水源地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完善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乡镇级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咸丰县、宣恩县备用水源建设。实施恩施市、咸丰县农村饮水工程提标升级。

二、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NOXVOCs协同减排,推进O3PM2.5协同治理。统筹考虑PM2.5O3污染区域传输规律和季节性特征,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推动城市PM2.5浓度下降,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重点加强秋冬季PM2.5、夏季O3的防控力度,常态化开展PM2.5O3来源解析与成因分析。

(二)加强区域协同防治。以恩施市中心城区为主体,建立统一协调、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区域预警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积极与宜昌市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及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减排清单与预警分级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运输,消除重污染天气。

(三)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无组织污染源排放管理,进一步强化水泥、工业窑炉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格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措施。持续推进包装印刷、家具制造、汽车维修等行业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与管控,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以中石油恩施销售分公司、中石化恩施分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强化VOCs治理设施监管。

(四)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以柴油车为重点,强化车辆环保达标监管。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监管,持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严格落实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管理。推进老旧工程机械淘汰改造,基本消除冒黑烟现象。推进城市公交车清洁能源化,切实提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使用比例。鼓励和支持清江流域船舶采用或升级改造为环保型动力。加快港口岸电设施、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强化清洁油品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环节监管,重点整治无证照经营、非法储存和销售成品油、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油品等行为。持续开展加油站、储油库等油气回收治理。

(五)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积极推行绿色施工,城镇规划区内严格执行施工过程“六个百分百”。加强渣土车扬尘全过程管理,鼓励“阳光运输”。加强道路扬尘综合管控,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进一步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加大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城市周边道路、城乡结合部道路以及各类工地、物料堆场、渣土消纳场等出入口道路的清扫保洁力度。加强裸地、堆场扬尘污染控制,全面完成大型煤炭和矿石码头、干散货码头物料堆放场所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在城区、建制镇实施常态化禁鞭,探索进一步扩大禁鞭区域。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严格露天焚烧监管,加快建设网格化监管制度。积极防控种植业、养殖业氨排放。

(六)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深入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大幅减少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量。实施含氢氯氟烃 (HCFCs)淘汰和替代,继续推动三氟甲烷 (HFC-23)的资源化转化利用。开展汞污染源普查与登记工作,对全州大气汞污染排放现状进行摸底,全力推进电子废物减排项目建设,控制和削减二英、铅等持久性有机物和持久性有毒化学品的排放。加强高风险有毒有害大气污染源风险管控和监测。

(七)提升城乡声环境质量。以广场舞噪声、KTV等经营场所为重点,加强生活噪声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控,督促建筑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强化夜间施工管理。以铁路沿线、城市交通干线沿线、机场等噪声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噪声监管。做好噪声环境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声环境监测网络。积极支持恩施市、利川市等有条件的县市率先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加强噪声举报投诉办理,到2023年县市城区声环境质量等级达到二级“较好”水平,城市声功能区噪声夜间达标率达到85%以上,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达到二级“较好”水平。

专栏4 蓝天工程

1.污染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恩施州腾龙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恩施)有限公司、来凤县金凤新型建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鹤峰县水泥建材矿山粉尘除尘工程,推进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燃煤锅炉淘汰改造。

2.交通运输结构绿色化工程。在建始县、宣恩县开展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一)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根据土壤环境状况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持续开展农用地涉镉排查和整治。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探索建立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清单。定期开展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督性监测,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提标改造,督促企业落实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污染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等制度。以8家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白杨坪产业园(化工区)为重点,加强园区环境监管力度。

(二)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控。严格落实土壤环境保护要求,持续加大对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保护力度,确保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实行严格管控类耕地退出超标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强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分级分类制定管控办法。大力推广以农艺调控为主的安全利用技术,实现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动态调整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监管。

(三)实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地块为重点,有序推进风险管控。建立全州污染地块名录,适时动态更新。

(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逐步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广的耕地安全利用综合技术。根据污染地块名录,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逐步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加大管控力度。健全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地块的后期管理机制。

(五)实施地下水风险管控。以化学品生产企业、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为重点,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强化化工类工业集聚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城镇、农村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优化调整,推进浅层地下水型饮用水重要水源补给区划定,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保护。强化地下水环境监管,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推进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协同控制。

专栏5 净土工程

1.土壤调查与评估工程,推进恩施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与分析项目的实施,分析确定耕地污染成因并验证结论。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长江流域巴东县地下水质量状况调查评估及周边煤矿影响区生态修复、宣恩县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建始县磺厂坪老旧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等工程。

2.土壤治理修复与风险管控工程。实施恩施市、宣恩县和建始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利川市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项目,逐步积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和工程经验。加强矿区地下水修复治理,实施恩施市太阳河乡煤矿及地下水修复治理、恩施市红土乡煤矿及地下水修复治理、建始县硫铁矿选矿厂地下水污染源防控与修复、咸丰县小模硫铁矿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鹤峰县水流域周边煤矿地下水污染防治、建始县磺厂坪地下水修复治理等项目。加强对来凤县宏发钡盐公司与恒佳工贸有限公司周围地块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四、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一)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完善化肥农药使用量调查统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持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工作,推进新型肥料产品应用,推广玉米油菜种肥同播、机械深施、适期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推广适宜山区复杂地势地形作业的植保机械,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加强秸秆、农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健全秸秆收储供应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提升秸秆商品化收储和供应能力,探索构建秸秆利用奖补制度。加大整县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项目政策支持力度,推广以秸秆粉碎还田为主的综合利用模式。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建立重点区域网格化监管制度。鼓励开展农膜回收绿色补偿制度,积极推广使用标准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加大废旧地膜捡拾机械化作业力度,推进地膜源头减量。探索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绿色补偿制度。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左右,废旧地膜回收率达85%

(三)积极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组织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规范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与管理规定。建设和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配套设备设施,持续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快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合理规划养殖生产布局,巩固江河库自然水域围栏围网及网箱养殖取缔成果。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健康养殖。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

(五)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抓好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交通干线沿线、水源地、景区周边和有条件中心村6个重点区域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建设人工生态湿地等方式,提高污水处理率。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加大对塘堰、沟渠等小微水体污染问题整治,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库长制管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完成省定目标,村庄内生活污水横流、乱排乱倒现象基本消除。

(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恩施市、利川市、来凤县等有条件的县市率先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继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垃圾分拣中心,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衔接。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不低于50%。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广泛动员群众自觉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村庄巷道等区域的生活垃圾,及时清理村庄沟渠垃圾和村道沿线等公共区域散落垃圾,解决村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问题。

专栏6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全州八县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2.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施利川市、巴东县、宣恩县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立健全秸秆收储体系,打造综合利用示范主体。

3.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以推进粪肥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恩施市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利川市畜禽粪便治理整县推进项目,新建年产12万吨有机肥厂1座,粪肥集中收集中转站14个。在巴东县100个养殖点建设50个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第六章 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

一、强化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

(一)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措施。持续开展固体废物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推进固体废物申报登记规范化、标准化,强化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环境监管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污染转移”行为,构建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形成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网络。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应用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定期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部门联合专项行动。

(二)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鼓励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做大做强,推行危险废物专业化、规模化利用,建设技术先进的大型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健全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和利用体系,加快补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收集和处置能力短板。推动医疗废物处置企业扩能提质,在建始县、鹤峰县建设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设施。

(三)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和拥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的单位清单,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实现对危险废物全过程跟踪管理。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管,将危险废物检查纳入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检查。加大对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违法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环境监管,归集共享各类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和防范苗头性风险。

(四)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快推进恩施市、利川市、来凤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促进华新水泥(鹤峰)回转窑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尽快投入使用,提高全州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能力。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处理,持续提升餐厨垃圾回收处理能力。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各县市城市建成区严格落实“两次四分”分类方法,农村严格落实“两次五分”分类方法。到2022年底,恩施市、利川市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县城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到2025年底,全面建成农村垃圾分类体系。各县市城区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五)强化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全面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排查整治,重点核查种类、产生量、贮存量、处置量以及最终处置去向。严格限制高风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并逐步淘汰替代。严格履行国际化学品领域相关公约,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公约管制的化学物质实施禁用、限用、限排等管控措施,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以及重点污染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积极开展新污染物筛查、评估,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加强新污染物排放控制。组织开展涉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培训和演练。

专栏7 “无废”工程

1.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实施咸丰县页岩气开发“三废”资源化先导试验项目。实施医废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工程,推进恩施蓝坤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扩能提质,新增医疗废物处置能力20/日,在建始县、鹤峰县建设医疗废物中转站各一座。

2.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终端建设,加快推进恩施市、利川市、来凤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促进华新水泥(鹤峰)回转窑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尽快投入使用。在恩施市、鹤峰县建设餐厨处置项目,加快推进恩施市九岭岗垃圾填埋场、堰塘湾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

3.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在恩施市建设6万吨/年废旧轮胎再利用生产线。推进恩施市、利川市建筑垃圾再利用。在鹤峰县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实施废塑料及废纤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升利川市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

二、加大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

(一)严格涉重金属产业准入。实施全口径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清单动态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施重金属总量减量替代。

(二)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督促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明确相应的减排措施和工程,落实重金属减排目标任务。

三、持续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一)完善核与辐射执法监管体系。建立辐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辐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满足应急准备和响应需要,建设应急监测装备库,提高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实现辐射源安全监控,预防核与辐射污染事故。

(二)强化核安全文化引领。持续推进核技术利用领域核安全文化宣贯,增强公众对核技术利用安全的了解和信心。加强监管队伍自身核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对核安全理念的认同感。

四、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

(一)强化环境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控系统和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水体放射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预警,逐步实现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预测和风险预警。加强高风险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风险管控,完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危险废弃化学品预防预警信息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和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针对重点区域、流域和涉危涉重企业开展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源调查评估,协同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风险防控和生态修复,大力推进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建立流域上下游突发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园区环境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园区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园区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逐步将环境健康风险纳入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和风险评估工作,防范与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2022年底前,各县市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

第七章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严格落实环境治理责任

(一)压实主体责任。州委、州政府对全州环境治理负总责,县市党委政府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度,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责任。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继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有序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覆盖。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压态势,持续配合做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坚持州委领导定点联系县市、州政府分管领导领衔督办工作机制,全力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三)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实施排污许可制管理全覆盖,规范排污行为。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做好排污许可与环评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切实提高企业治污能力与水平。指导企业严格落实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健全环境治理监管机制

(一)完善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区立法优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生态环境领域立法,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

(二)健全环境治理监管机制。强化执法监管能力,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推进跨部门联合检查和监管全覆盖。推行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创新执法方式,加强无人机船等新技术新设备运用。

(三)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之间的协同配合,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与行政处罚、刑事司法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有效衔接。支持和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四)加强财税支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现行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稳定的地方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财力保障力度。

三、完善环境治理市场体系

(一)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环保政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积极构建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

(二)健全绿色价格机制。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原则,创新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抑制不合理资源浪费,鼓励加大生态产品供给,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一)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州城增设PM2.5O3协同控制监测站点,推进机动车“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加强重污染过程预报和综合分析。深化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加快推进长江流域国家新增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在省控断面逐步实现自动监测。拓展流域水生态监测,在清江、带水河、水、芭蕉河等重点水体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和生物完整性评价,不断完善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调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污染行业企业和县市行政区域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构建重点区域地下水质量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国控大气辐射自动监测站运维服务。建立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监测站点。优化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到2025年,全面建成水陆统筹、空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强化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逐步配齐配全执法装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加大基层人才交流培养力度,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州生态环境系统队伍综合素质。创新科研合作形式,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培养环保专业人才。通过特聘、合作、兼职等灵活的用人机制,解决业务难题。强化乡镇(街道)环保队伍建设,探索组建环保协管员队伍。加强对管理人员和网格员培训指导,结合信息化手段实现闭环监管,提高基层环境治理效率。

五、构建全民环保行动体系

(一)强化社会公众监督。严格按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相关要求,全面公开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污染源等环境信息。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依法公开环境质量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畅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环保官网等渠道,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及时回应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典型。

(二)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环保组织、社区、媒体等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商会、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在村规民约里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三)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推进宣教工作从城市向农村拓展。加大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力度,研发推广环境文化产品。

(四)推进绿色低碳生活。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和各类节水载体建设。探索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积极执行限塑令,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使用易降解、能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替代产品。推进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深化公交都市建设,全面推进恩施市省级公交示范城市创建,倡导“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推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和自行车互联网租赁规范发展。

专栏8 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

1.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工程。建设恩施州智慧环保平台,将污染源、空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机动车尾气等多个监测系统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推动环境信息数据整合利用,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

2.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加强大气监测网络建设,实施建始县、咸丰县、来凤县大气遥感监测系统及空气自动监测站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全州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建设,在恩施市建设高能扫描颗粒物激光雷达项目。在巴东县购置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检测仪,检测设备等,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执法监督能力。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实施恩施市、鹤峰县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加强恩施市、咸丰县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与治理。提升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清江桅杆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长江流域(巴东段)入江污染物通量监测与总量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林草资源“空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网络项目。实施鹤峰县、宣恩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3.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州本级和各县市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全州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实施利川市环境监管能力及信息化平台建设。

第八章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统筹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清单。建立推进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优化完善工作措施,有序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对我州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市场化、产业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保护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

三、强化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定期公布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确保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四、强化动态管理

强化动态管理,定期调度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和项目进展情况。2023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25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附件

重大工程实施计划

充分衔接《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州直部门专项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专项规划,结合本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要求,设置生态保护与修复、蓝天、碧水、净土、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无废以及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七个领域重点工程196个,总投资183.60亿元。

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项目库

序号

类 别

项目总量

(个)

总投资

(亿元)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一)生态修复工程

21

24.38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2

0.7

小 计

23

25.08

蓝天工程

(一)污染治理工程

8

1.25

(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化工程

2

1.1

小 计

10

2.35

碧水工程

(一)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

31

56.58

(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15

16.35

(三)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程

22

15.49

小 计

64

88.43

净土工程

(一)土壤调查与评估工程

3

1.6

(二)土壤治理修复与风险管控工程

15

3.69

小 计

18

5.29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7

10.66

(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5

7.02

(三)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5

2.99

小 计

27

20.67

无废”工程

(一)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4

1.88

(二)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3

26.25

(三)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6

6.67

小 计

23

34.80

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

(一)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工程

2

0.50

(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

16

4.98

(三)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13

1.51

小 计

31

6.98

总 计

196

183.60


抄送:州委各部门,恩施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州政协办公室,州监察委,州中级人民法院,

州人民检察院。

恩施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811日印发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