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凉城”大地尽开颜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01-28
脱贫路上,“凉城”大地尽开颜

“二零抗疫情慎终如始获全胜,庚子战贫困凝心聚力建奇功”。新年伊始,利川市柏杨坝镇丰庄村八旬村民罗成禹特地写了一副对联。冬日暖阳下,大门上鲜红对联十分抢眼。

“十三五”时期,利川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选派干部驻村、发展特色产业等,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累计实现21.9万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4月,省政府批准利川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贫困户搬进安置房、脱贫致富有了新产业、驻村干部用心用情扶贫……记者通过三张笑脸,一窥利川市“十三五”脱贫攻坚成就。

搬进新房,开启新生活

1月8日中午,建南镇箭竹溪易迁房外,王永浩从地里回来。他刚把摩托车停好,妻子李树英带着儿子从楼道出来,拍打他身上的尘土。

“这种生活,我过去想都不敢想!”回首这些年,王永浩深有感触。

王永浩是红板云村人,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病卧床,儿子智力残疾……前些年,王永浩不仅要四处借钱为妻儿治病,还要常常照顾妻儿饮食起居。为妻儿求医问药,王永浩欠下外债18万元。

但是,王永浩从未向命运低头。他对妻儿不离不弃,被人称赞。2019年农历正月初二,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他自强不息、奋力脱贫的事迹。

老房子年久失修成危房,无法住人。2019年,被列为易迁户的王永浩一家搬进箭竹溪安置点。

村里将王永浩一家四口纳入低保,为妻儿落实残疾“两补”政策,将女儿列入“雨露计划”解决学费问题。与此同时,王永浩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年有4000元工资。为支持发展药材,政府还为他提供10万元的无息贷款。

搬进新家,王永浩开启了新的生活。

王永浩很勤劳,租下村里荒山种药材,发展黄连近30亩、贝母10余亩、何首乌4亩。

通过坚持不懈治疗,李树英扔掉拐杖,不仅生活能自理,还可以照看儿子;2019年,儿子拿到了利川市特殊学校毕业证,女儿也考上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平日的王永浩,乐观豁达,笑容常挂脸上。不用照顾妻子后,他全身心发展药材产业。今年,他种的黄连将进入丰产期,能有10万多元的收入,有望还清所有外债。

大棚内,绿油油的黄连苗冒土而出,长势旺盛,孕育着新的希望。这正如王永浩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

【感言】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必须在“精准”二字上做文章。

利川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八个到村到户”,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9亿元,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石路,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家家吃上安全水。

政策帮扶,家门口挣钱

衣着光鲜、皮鞋锃亮……这是羊倌吴艳琼平日的打扮。当他一脚踏进山林,大黄狗摇着尾巴凑过来,羊群从四处跑来,将其围在中央。

在养羊之前,吴艳琼一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要读书,家里老人也上了岁数,吴艳琼只好收拾行装,回到家乡忠路镇清坪村。

村里有人发展莼菜,吴艳琼和爱人靠帮村民采莼菜挣钱养家。可是,采莼菜是季节性的,而且收入也不高。吴艳琼要脱贫致富,还得有稳定的产业。

“你家里本身有山羊,不如就地规模化养殖山羊吧!”利川市林业局驻村“尖刀班”班长雷太权经过多方考虑,为吴艳琼出点子。“家门口发展产业,不仅有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人。”

当时,吴艳琼家有12只山羊。2016年,驻村“尖刀班”为吴艳琼争取到5万元无息贷款。吴艳琼利用无息贷款买了20多只种羊。

与此同时,村里为吴艳琼的父亲申请低保,为两个孩子申请教育补贴,还让全家搬进了易迁房,请畜牧专家为其提供养羊技术指导,通过转发朋友圈扩展市场,让他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

吴艳琼的羊全部放养,品质好,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好评。几年下来,他的羊生意越做越大,先后出栏500多只。

通过勤劳双手发展养殖业,吴艳琼不仅成功摘掉贫困帽,还住进了新房,买了一台长安面包车。

“政策这么好,只要人勤劳,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说这话时,幸福的笑容绽放在吴艳琼脸上。

【感言】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利川市立足生态优势,用足政策,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村级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目标,为高质量脱贫攻坚和对接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用心用情,脱贫有路径

“吴书记,我家明天宰年猪,到时一定来吃饭哟”“吴书记,地里有白菜,我割几蔸你带回去吃嘛”……

走在村里,凉雾乡三角村“尖刀班”班长吴祥仁总能听到村民热情的招呼。

2018年8月20日,那是吴祥仁驻村的第一天。

水泥路只通到村委会;家家户户吃水基本靠天,用电仅能照明,有时候连饭都煮不熟;村里一半的组没有网络信号,打个电话得翻山越岭……来之前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是眼前的面貌,确实让吴祥仁大吃一惊。

既来之则安之。农村出来的吴祥仁暗下决心,要啃掉这几块“硬骨头”,誓让村里发生变化。

他进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吃水问题。他一面申请建设资金,一面带村干部在山里找水源。爬悬崖、斩荆棘,一趟下来,身上的衣服经常被挂破。

300多万元资金很快下来,村里利用这笔资金建起了14口水池,村民家家吃上安全水。

不仅如此,在“尖刀班”和村“两委”努力下,扩宽公路12公里,新修砂石路6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农网改造迅速铺开,增加3台变压器;通信部门增设2个信号塔,实现4G信号全覆盖……

基础设施改善了,吴祥仁则转移“战场”,瞄准全村产业发展。三角村海拔1000多米,土地肥沃,村民往年种植高山蔬菜,但不成规模,且交通不便,市场不稳定。

“尖刀班”引进市场主体,培育本地大户,让大户带动农户发展蔬菜。村里条件好了,村民蔡忠元从城里回村,租土地种高山蔬菜。吴祥仁还找企业募捐4万元做产业基金,以每亩100元的奖补方式,发动村民加入种植队伍。

目前,全村有高山蔬菜400亩、药材450亩,并连点成片,形成了规模效应。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吴祥仁还通过评选“最美家庭”、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村容整治,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水电路明显改善、村民脱贫有产业、村里刮起文明风……回顾驻村这几年,吴祥仁笑着说:“耕耘有了收获,再苦再累也值得!”

【感言】扶贫先扶智,人才是关键。

利川市组建村级“尖刀班”,选派4800余名党员干部,吃住在村、岗位在村,近1.6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施“双强”书记培育工程和“聚力脱贫、引凤归巢”行动等,锻造了一支脱贫攻坚“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