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荆楚百川——如歌如诉澴川水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7-02-09
【湖北日报】荆楚百川——如歌如诉澴川水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唐磊 陈述益 天祯福 祝伟

河流档案

澴河,发源于河南信阳,干流全长150.8公里,流域面积3618平方公里。在孝昌花园以上共分三支:东支为大悟河,中支为广水河,西支为应山河。花园以下沿京广铁路西侧南下,经白沙、陡岗、河口大桥至卧龙流入府河。府河与澴河汇合后,即为府澴河。

河名释源

据《广舆记》记载:澴河,在江西德安府孝感县,唐置澴州。《明史》“志·卷二十”中记载:西有鸡头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涢水。东有白泉河,与澴水合,入孝感县界。

澴河从毗邻大悟县的河南信阳发端,在与另两路支流汇合后,一路向南蜿蜒流淌。

澴河是一条会唱歌的河,她会哼唱轻快的乡村小调,也会高唱激昂的进行曲,她的歌里,偶尔会带着嘶吼、咆哮。

更多时候,她会像母亲一样,踏着柔和的节奏,唱着悠然的歌。她从武汉后花园淌过,滋养着大悟、孝昌和孝南三个县市区,孝感人习惯地称她为“母亲河”,将家乡冠以“澴川大地”的美名。

九里关鄂豫共享一库清水

从大悟县城一路向北36公里,我们穿越大新镇,来到三里城镇的最北端,一泓碧盈盈的湖水呈现眼前。轻风拂过,湖水在阳光下泛起微波。这就是界牌水库。拦库的一座大坝,即是河南与湖北的分界线。

大悟县防办副主任乐谱介绍,目前公认的澴河水正流发源地,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李家寨镇阳岗村胡家湾。1970年修建的这座界牌水库,就将澴水其中的一股支流拦腰截住,以缓湖北大悟、孝昌等地防洪、灌溉用水之需。因水库在河南地界,其所有权及水产归河南所有。湖北、河南双方出资筹劳,联合建成后,由两省共享水资源。

其实,河南人更爱叫它九里关水库。此处东为观阵山,西为擂鼓台,“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盘踞山险,最为险要。”

大悟县三里城镇退休干部夏良家告诉记者,九里关与平靖关、武胜关一起,并称“楚北三关”,是大别山和桐柏山在鄂北豫南交界处自然形成的隘口,非常险要。几千年来,这里曾经是华夏兵马要道。古时商贾结队、快马传书,必越三关,尤其在战乱烽火年代,更是金戈铁马,兵家必争。

自春秋以来,大小战争达60余次。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孙武率兵夺取三关,进逼汉水。南宋岳飞挥师过三关,抗击金兵,有“直捣黄龙”之势。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义军会合跃马三关直取信阳。古人有诗云:“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何年戎马地,空有昔人踪。”

修建水库之前,三里城镇这里的澴河河道是现在的两倍宽,可以往汉口行船。据夏良家回忆,从他记事时起,每隔10年左右就会发一次大洪水。比如1954年,曾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河堤基本冲垮,三年没有收庄稼。不过,在1975年又一次山洪到来时,由于界牌水库的庇护,这次水患再不像往年那样肆无忌惮。

威震澴水两岸的双桥大捷

大悟县城区北部七八公里处,有一座背靠青山的小镇——双桥古镇。小镇的东边,澴水缓缓流淌。这里,因小镇南北各有一座石拱桥而得名。小镇街道古朴,两边多为天井式的店宅街屋,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还留着过去繁华年代留下的车辙印。

街道两侧的房屋,亦住亦商。悠闲的老者,嬉戏的孩童,时光仿佛在这儿停滞了。只有那天天流淌的澴水,将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红色记忆深深珍藏。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双桥镇大捷。

1930年冬,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投入8个师、3个旅,共计10万兵力,采取四面合围的办法,企图将根据地红军一网打尽。

1931年1月,红一军在麻城县福田河与红十五军胜利会合,合编为红四军,归鄂豫皖特委直接领导,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全军1.2万余人编为第10、11两个师。3月2日红11师袭占李家寨车站,截住一列兵车,全歼敌人—个旅。

3月4日,敌34师师长岳维峻率部从孝感出发,8日进抵双桥镇。其师部、两个旅部及山炮营均驻双桥镇,距红军主力集结地大新店、三里城仅30公里。红军决定留一个团在三里城监视北面敌人,集中6个团连夜南袭双桥镇。

9日10时左右,红军迂回部队29团占领了双桥西南的尖鸡岗,罗山独立团亦抵东南的小魁山一带。敌34师陷于我四面包围之中。方圆十里的群众自发拿起土枪、大刀、长矛前来参战,冲锋号声、枪炮声、吆喝声,响彻澴水两岸!

敌我双方反复冲杀,阵地几度易守。鏖战到中午,敌人已疲惫不堪,红军下令预备队出击。28团、33团以迅猛之势对敌猛烈分割、穿插,直扑双桥镇内。敌人的指挥中心顿时瘫痪,很快被分割全歼。这场战役前后历时7个多小时,共毙敌千余人,俘敌5000多人,缴枪6000余支,山炮4门,迫击炮10余门,岳维峻被活捉。双桥镇大捷,壮大了红军声威,宣告了敌人第一次“围剿”的彻底破产。

如今,这座古色古韵的双桥镇,已成为大悟县有名的红色旅游及摄影创作基地。

旱涝两重考验治水之路

生长在澴河边的人们,对澴水多变的性格,总有深刻的记忆。

孝感作家、“澴川文学社”创办人陈圣芳告诉记者,他幼时的家在原孝感县朝阳公社六湾大队,也就是今天的孝南区陡岗镇新堤村。“小时候,村里的房屋是在澴河河床上依势而造的。老一辈肩挑背扛,在澴河岸边修了一条绕村半圈的防洪堤,每年农闲时还要岁修一次。”

他回忆,1968年,他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当时的一场洪水将一家老小逼上了狭窄的阁楼。原指望三两天洪水就能退,没想到一呆就是五天。呼啸的洪流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房屋,全家人又饿、又冷、又怕。正当他们绝望时,一位族叔摇着小船迎着洪流赶来了。船小,只能先将几个小孩子接走。“晚上,我们在大队的小学教室地上睡着了。这时我的母亲终于平安赶来,一看到熟睡的我们,禁不住放声大哭……”

好在,1977年澴河改道工程实施后,村湾搬到了河道对岸的堤院里,终于能够旱涝无忧,再不怕洪水了。

在水利专业人士的记忆中,澴河旱与涝确实让人捉摸不透。孝昌县水务局副局长蒋志刚回忆:“我1993年调到孝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抗旱。”与大悟一样,孝昌也有旱包子之称,澴河虽然流经其王店、卫店、花园、白沙等多个乡镇,且花园镇除了澴河主道之外还有两条支流,三面环水,但过去几乎没有堤防。

然而,1996年7月17日,受上游暴雨影响,一次特大洪水毫无征兆地袭来。这天是烈日当空,洪峰却涌进了城区,澴河花园站水位猛涨7米,达到39.95米。“流量达到每秒6080立方米,比松花江的流量还要大。花园镇全部淹没,京广铁路被迫中断了13小时。”在这次洪水之后,孝昌县开始兴建防洪工程。从2003年至今,又多次实施堤防加固,慢慢压下了澴河的脾气,再未遭遇特别大的洪水了。直到今年7月1日,一场特大暴雨袭来,澴河水位暴涨、孝昌白沙镇的几个村庄又被淹没于一片汪洋。

齐心共护水乡澴城

2016年11月29日,孝南区广场街星火社区、九真社区、熊咀社区组织80余名居民和志愿者,到老澴河沿线开展“为母亲河洗脸”活动。半天时间,近一公里老澴河沿线的几百公斤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清理干净。

星火社区负责人介绍,“为母亲河洗脸”活动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志愿者和居民队伍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80余人。在志愿者、居民的身体力行和倡导下,老澴河沿线垃圾数量有所减少,老澴河水质也比半年前有了较大改善。“儿时的澴河,碧蓝见底,河里全是小鱼小虾。”陈圣芳回忆,那时兄弟几个在河里游泳时,还曾玩过拿着浴巾捕鱼的游戏。

遗憾的是,与不少河流一样,澴河也没有逃出遭遇污染和非法采砂的老路。据《孝感地区水利志》记载,1981年,大悟草店段氨氮最高浓度值即为每升11.7毫克,超标22.4倍;1986年10月浓度值达每升80.3毫克,超标159.6倍。

好在近几年,沿线县市纷纷拿出硬措施来治理澴河污染。如大悟县于2013年开工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目前长达2公里的一期工程已建成,为居民们奉献了一座滨水的“澴河公园”,成为大悟城区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河道治理,澴河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了30年一遇,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

位于孝感市城东的槐荫河,是澴河的支流,昔日曾是一条臭水河。从2004年开始,孝感市接连投入6.5亿元,利用河畔近4000亩的黄金地段,建起了总长达6.5公里长的绿色生态走廊——槐荫公园,成为我省面积最大的城中人工湿地公园。它切换着城市的繁华与自然,为孝感人打造了一片独特的绿色河滩。

 

责任编辑:州水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