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对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第039号建议的答复
栏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08-01 加入收藏
许甫林、马占军、胡丹、胡明荣、杨学再、陈春芳、叶小缅代表:您们提出的“关于支持武汉发挥‘一主引领’作用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非常感谢对我省特别是武汉市数字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们的建议中肯,对于我省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衷心感谢您们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指出,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总书记贺信为我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1万亿元,全国第8、中部第1;同比增长20%,GDP占比达到42%,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1.25%。(一)基础设施建设中部领先。5G网络覆盖持续深入。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5G宏基站6.46万个,全省乡镇及以上地区全部通达5G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布局。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在用机架数11.3万架,居中部第一。区块链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全国首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去年11月在汉建成上线并向全球提供服务,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已于今年1月在汉率先上线。江汉区创建国家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十堰市、三峡集团等骨干节点加快布局建设。顶级节点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国家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76.65亿个,接入二级节点个数达28个,接入企业2696家。全省建成20个企业级、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湖北格创东智成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充电服务网络稳步提升。今年一季度,全省新投运充电站42座、充电桩212台,改造升级充电桩174台。截至3月底,全省累计运营充电站785座、充电桩4528台,充电桩建设量和利用率大幅提升。车联网+网联车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载人载物商业化试运营,目前已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642公里,发放54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测试里程超200万公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国内领先。已建成国内首个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网以及省级数据中心,长江智联的北斗终端应用到全国10万辆中石化的运油车上,应用规模国内领先。(二)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优势凸显。科教资源富集。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图像识别及武汉大学的测绘科研实力居国际领先水平;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创新主体中部领先。截至2021年底,全省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达63家,居全国第6,中部第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560家,列全国第7、中部第1。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业企业中,50%以上为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科研平台能力强劲。我省数字经济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5个,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聚焦光电子信息、空天科技、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领域布局成立了光谷、珞珈、江城等一批湖北实验室。研发实力雄厚。我省集成电路、光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研发优势明显,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128层QLC 3DNAND闪存研发成功,中国信科集团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研究取得突破且单通道速率世界领先;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省内高校在遥感、地理信息、导航定位(3S)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在导航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武汉梦芯研发成功的北斗“启梦”芯片,是国内体积最小、国际领先的消费级导航智能芯片。(三)数字产业化加速跃升。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核心产业竞争力较强。中国信科、华工激光、长江存储、长飞光纤等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加速抢占世界技术高点,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202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6348亿元,今年一季度达到1118亿元,同比增长26.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跑中部。2021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184.74亿元,约占中部地区的52%,稳居中部六省之首,今年一季度达到359.6亿元,同比增长13.9%。电信业务增长全国靠前。2021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515.3亿元,同比增长33.8%。今年一季度达到129.9亿元,同比增长34.3%,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二。(四)产业数字化动能强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持续开展“技改提能”“双联双百”“科技副总”等系列活动,全省建成全球灯塔工厂 2家。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52家,工业企业上云达到4.02万家,上云覆盖率超过38.6%。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9%,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96 家、在建5G全连接工厂达到108家,在汽车、电子信息、钢铁等行业涌现了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农业信息化建设增效提能。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机累计安装北斗终端25659台套,完成监测作业面积5192万亩,数据交换汇聚总量达6000多万条。2021年,全省共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68.1亿元,占全国比重2.9%。数字商务带动消费成效明显。今年一季度,我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58.1亿元,同比增长21%,网络消费规模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九。跨境电商进出口超过35亿元,其中进口2.7亿元。全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79%;离岸执行额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30.14%。武汉是我省数字经济发展雁阵的“头雁”,实施“一主引领”战略,发挥武汉超大城市海量数据、丰富应用场景以及自身科教和产业优势,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对引领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要素为引导的全省数字经济区域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支持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我省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我省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突出‘一主引领’,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的决策部署。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数字湖北建设的意见》《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在顶层设计上突出武汉龙头作用,明确提出“打造‘武汉数字经济牵引极’,建设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实施“中国光谷”产业集群培育、“5G+”创新应用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引领、国际数字消费中心等重大工程,支持武汉在“新基建”“硬制造”“软服务”“网业态”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辐射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平台。二是强化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会印发贯彻落实“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协调运营企业省公司、武汉市分公司加大武汉市5G建设投资力度和建设进度,推动武汉市在2021年底率先建成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二是加强规划布局。组织开展5G基站布点专项规划,形成了《武汉市移动通信5G基站布点专项规划》,将23309个5G宏基站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一张图”,统一5G基站、机房和管道设置标准,为5G建设提供保障。三是优化建设环境。制定印发《关于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高校5G网络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着力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加快重点场所5G建设。2021年,武汉市转改直已完成827个站址,压降金额1247.96/年万元。全市累计完成转降价1928个站址,节约电费成本2469.99万元/年。各企业申领“转供电费码”站址数共1570个。推动建立省、市疑难站点滚动督办机制,协调解决武汉市1133个5G疑难站落地。四是深入推进共建共享。推动武汉市58桥隧移动通信网络共建共享。2021年,第一批27桥隧已经全部完工,第二批31桥隧已完成26处。五是持续开展网络质量攻坚。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网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的通知》,开展网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武汉市通信管理局连续两年开展移动网络质量提升工程。经过多年努力,武汉市移动网络覆盖率达从98.91%上升至99.16%,移动网络质量明显提升,用户感知显著增强。在工信部组织的2021年移动网络质量测试中,武汉市测试指标排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一是不断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快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强化湖北在数字经济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支撑地位,依托光谷实验室突破光电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光电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依托珞珈实验室构建空天战略性前沿技术体系,研制自主核心软硬件;依托江城实验室布局先进存储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全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引导升级数字制造、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数字化纺织装备、人工智能与智慧学习、科技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主动布局一批数字技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二是在建设和布局数字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方面,积极推进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已建创新平台建设;在智能设计与数控、数字建造、智能芯片、激光、数字传媒、智慧水电、智慧快递物流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国家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在三维半导体集成制造、光通信、量子通信、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同时整合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组建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围绕数字技术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建设一批数字技术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综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公司)、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三是将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转化。聚焦5G、AI、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应用,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由“纸”变“钱”。培育和发展数字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打造“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健全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功能型平台,推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创新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聘用技术经纪人,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网络安全产品与服务的孵化。加大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力度。依托“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推动高校数字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我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支持武汉市在全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中的“一主引领”作用。(一)加固底座,狠抓数字新基建提速扩面。广覆盖高互联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底座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全省加快布局,从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向长江(宜荆荆)、汉江沿线(汉孝随襄十)连片布局,从以中心城区为主向周边市县广域扩散。深入推进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探索工业互联网与5G、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支持武汉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区块链产业先导区。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选址布局力度,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和“双千兆”行动,打造5G/4G协同,“高中低”频率协同,“点线面”协同的立体移动网络,推动千兆光网、IPV6、量子通信、北斗、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快布局,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算力基础支撑。支持武汉建设大数据中心并加快升级扩容。推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应用,布局超算产业链,推进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协同发展。推动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等机构参与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出台降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在绿电资源利用、电价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建设,力争2022年底实现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0个,城市地区5G基站密度达到20个/平方公里,农村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100%。(二)做强核心,狠抓数字产业化提质升级。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各地抢滩数字经济浪潮的重要突破口。做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是壮大数字经济的主题主线,要加快推进数字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补强数字产品制造,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服务。做强核心产业。突破性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狠抓数字安防、高端软件、网络通信等产业培育,对标深圳、杭州、成都,支持武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牵引极”;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融合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品深度集成。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武汉市实施互联网龙头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在市场扩展、融资服务、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狠抓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攻关核心技术。针对EDA、BIM等关键工业软件短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快瓶颈性技术攻关。加强软件基础设施研发,重点发展核心基础软件、共性支撑软件、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大力支持武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网安基地、国家信创适配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布局和企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三)拓展应用,狠抓产业数字化提能赋智。广泛的应用新场景是提升数据使用价值的关键载体,立足我省先进领域和产业平台,积极推动数字化应用升级,加快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梯度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升级,打造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打造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推进北斗导航、量子通信、超算中心、基础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领域融合应用。重点打造智能网联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等布局应用。打造平台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大平台经济支持力度。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物易云通平台、汽配人网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九州通、小药药等消费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部手机游湖北”文旅平台、大数据交易等平台做强做优,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四)集聚要素,狠抓政策环境提标创优。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培育、试点示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优化经信、科技等专项资金,发挥好省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对接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用足用好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及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试点创新力度。积极争取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和重大项目在武汉部署,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打造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加大机制建设力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着眼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探索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武汉市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建设,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支持,将武汉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许甫林、马占军、胡丹、胡明荣、杨学再、陈春芳、叶小缅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支持武汉发挥一主引领作用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对我省特别是武汉市数字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们的建议中肯,对于我省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衷心感谢您们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指出,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总书记贺信为我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1万亿元,全国第8、中部第1;同比增长20%GDP占比达到42%,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1.25%

(一)基础设施建设中部领先。5G网络覆盖持续深入。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5G宏基站6.46万个,全省乡镇及以上地区全部通达5G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布局。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在用机架数11.3万架,居中部第一。区块链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全国首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去年11月在汉建成上线并向全球提供服务,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已于今年1月在汉率先上线。江汉区创建国家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十堰市、三峡集团等骨干节点加快布局建设。顶级节点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国家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76.65亿个,接入二级节点个数达28个,接入企业2696家。全省建成20个企业级、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湖北格创东智成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充电服务网络稳步提升。今年一季度,全省新投运充电站42座、充电桩212台,改造升级充电桩174台。截至3月底,全省累计运营充电站785座、充电桩4528台,充电桩建设量和利用率大幅提升。车联网+网联车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载人载物商业化试运营,目前已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642公里,发放54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测试里程超200万公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国内领先。已建成国内首个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网以及省级数据中心,长江智联的北斗终端应用到全国10万辆中石化的运油车上,应用规模国内领先。

(二)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优势凸显。科教资源富集。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图像识别及武汉大学的测绘科研实力居国际领先水平;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创新主体中部领先。截至2021年底,全省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达63家,居全国第6,中部第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560家,列全国第7、中部第1。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业企业中,50%以上为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科研平台能力强劲。我省数字经济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5个,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聚焦光电子信息、空天科技、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领域布局成立了光谷、珞珈、江城等一批湖北实验室。研发实力雄厚。我省集成电路、光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研发优势明显,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128QLC 3DNAND闪存研发成功,中国信科集团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研究取得突破且单通道速率世界领先;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省内高校在遥感、地理信息、导航定位(3S)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在导航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武汉梦芯研发成功的北斗启梦芯片,是国内体积最小、国际领先的消费级导航智能芯片。

(三)数字产业化加速跃升。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核心产业竞争力较强。中国信科、华工激光、长江存储、长飞光纤等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加速抢占世界技术高点,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202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6348亿元,今年一季度达到1118亿元,同比增长26.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跑中部。2021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184.74亿元,约占中部地区的52%,稳居中部六省之首,今年一季度达到359.6亿元,同比增长13.9%电信业务增长全国靠前。2021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515.3亿元,同比增长33.8%。今年一季度达到129.9亿元,同比增长34.3%,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二

(四)产业数字化动能强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持续开展技改提能”“双联双百”“科技副总等系列活动,全省建成全球灯塔工厂 2家。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52家,工业企业上云达到4.02万家,上云覆盖率超过38.6%。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9%,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96 家、在建5G全连接工厂达到108家,在汽车、电子信息、钢铁等行业涌现了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农业信息化建设增效提能。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机累计安装北斗终端25659台套,完成监测作业面积5192万亩,数据交换汇聚总量达6000多万条。2021年,全省共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68.1亿元,占全国比重2.9%数字商务带动消费成效明显。今年一季度,我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58.1亿元,同比增长21%,网络消费规模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九。跨境电商进出口超过35亿元,其中进口2.7亿元。全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79%;离岸执行额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30.14%

武汉是我省数字经济发展雁阵的头雁,实施一主引领战略,发挥武汉超大城市海量数据、丰富应用场景以及自身科教和产业优势,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对引领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要素为引导的全省数字经济区域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支持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我省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我省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突出一主引领,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的决策部署。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数字湖北建设的意见》《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在顶层设计上突出武汉龙头作用,明确提出打造武汉数字经济牵引极,建设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实施中国光谷产业集群培育、“5G+”创新应用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引领、国际数字消费中心等重大工程,支持武汉在新基建”“硬制造”“软服务”“网业态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辐射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平台。

二是强化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会印发贯彻落实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协调运营企业省公司、武汉市分公司加大武汉市5G建设投资力度和建设进度,推动武汉市在2021年底率先建成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二是加强规划布局。组织开展5G基站布点专项规划,形成了《武汉市移动通信5G基站布点专项规划》,将233095G宏基站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一张图,统一5G基站、机房和管道设置标准,为5G建设提供保障。三是优化建设环境。制定印发《关于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高校5G网络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着力降低5G基站用电成本,加快重点场所5G建设。2021年,武汉市转改直已完成827个站址,压降金额1247.96/年万元。全市累计完成转降价1928个站址,节约电费成本2469.99万元/年。各企业申领转供电费码站址数共1570个。推动建立省、市疑难站点滚动督办机制,协调解决武汉市11335G疑难站落地。四是深入推进共建共享。推动武汉市58桥隧移动通信网络共建共享。2021年,第一批27桥隧已经全部完工,第二批31桥隧已完成26处。五是持续开展网络质量攻坚。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网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的通知》,开展网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武汉市通信管理局连续两年开展移动网络质量提升工程。经过多年努力,武汉市移动网络覆盖率达从98.91%上升至99.16%,移动网络质量明显提升,用户感知显著增强。在工信部组织的2021年移动网络质量测试中,武汉市测试指标排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一是不断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快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强化湖北在数字经济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支撑地位,依托光谷实验室突破光电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光电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依托珞珈实验室构建空天战略性前沿技术体系,研制自主核心软硬件;依托江城实验室布局先进存储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全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引导升级数字制造、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数字化纺织装备、人工智能与智慧学习、科技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主动布局一批数字技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二是在建设和布局数字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方面,积极推进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已建创新平台建设;在智能设计与数控、数字建造、智能芯片、激光、数字传媒、智慧水电、智慧快递物流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国家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在三维半导体集成制造、光通信、量子通信、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同时整合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组建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围绕数字技术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建设一批数字技术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综合体、专业型研究所(公司)、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三是将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转化。聚焦5GAI、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应用,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由。培育和发展数字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打造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健全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功能型平台,推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创新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聘用技术经纪人,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网络安全产品与服务的孵化。加大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力度。依托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推动高校数字技术成果就地转化。

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我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支持武汉市在全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中的一主引领作用。

(一)加固底座,狠抓数字新基建提速扩面。广覆盖高互联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底座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全省加快布局,从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向长江(宜荆荆)、汉江沿线(汉孝随襄十)连片布局,从以中心城区为主向周边市县广域扩散。深入推进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探索工业互联网与5G、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支持武汉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区块链产业先导区。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选址布局力度,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和双千兆行动,打造5G/4G协同,高中低频率协同,点线面协同的立体移动网络,推动千兆光网、IPV6、量子通信、北斗、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快布局,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算力基础支撑。支持武汉建设大数据中心并加快升级扩容。推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应用,布局超算产业链,推进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协同发展。推动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等机构参与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出台降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在绿电资源利用、电价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建设,力争2022年底实现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0个,城市地区5G基站密度达到20/平方公里,农村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100%

(二)做强核心,狠抓数字产业化提质升级。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各地抢滩数字经济浪潮的重要突破口。做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是壮大数字经济的主题主线,要加快推进数字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补强数字产品制造,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服务。做强核心产业。突破性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狠抓数字安防、高端软件、网络通信等产业培育,对标深圳、杭州、成都,支持武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牵引极;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融合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品深度集成。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武汉市实施互联网龙头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在市场扩展、融资服务、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狠抓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攻关核心技术。针对EDABIM等关键工业软件短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快瓶颈性技术攻关。加强软件基础设施研发,重点发展核心基础软件、共性支撑软件、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大力支持武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网安基地、国家信创适配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布局和企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拓展应用,狠抓产业数字化提能赋智。广泛的应用新场景是提升数据使用价值的关键载体,立足我省先进领域和产业平台,积极推动数字化应用升级,加快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梯度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升级,打造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打造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推进北斗导航、量子通信、超算中心、基础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领域融合应用。重点打造智能网联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等布局应用。打造平台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大平台经济支持力度。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物易云通平台、汽配人网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九州通、小药药等消费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部手机游湖北文旅平台、大数据交易等平台做强做优,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

(四)集聚要素,狠抓政策环境提标创优。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培育、试点示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优化经信、科技等专项资金,发挥好省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对接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用足用好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及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试点创新力度。积极争取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和重大项目在武汉部署,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打造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加大机制建设力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着眼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探索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武汉市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建设,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支持,将武汉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