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08-03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湖北长阳清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县城发集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县十届人民政府第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年月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湖北长阳清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县城发集团: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县十届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1日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长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教育现代化2035》《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长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长阳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县一中、二中完成整体搬迁,基本实现了“高中进城、初中进镇、联村办小学,多数乡镇至少拥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学校布局。强化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县一中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复评验收,县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示范学校,县二中进入市示范高中行列。全县成功创建6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6所现代化先进幼儿园、31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91%,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3%,初升高比例达99%。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均衡化程度大幅提高。

  2.课程改革呈现新气象。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起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书香校园”、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品牌项目培育。县实验小学荣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长阳二中和鸭子口乡中心学校荣获“湖北省科普实验示范学校”,龙舟坪镇中心幼儿园舞蹈《我从清江来》在央视参加两岸三地全国少年儿童电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录制。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倡导并积极推进生本教育理念和生本高效课堂,加强校本研修,全县建立了29个学科工作坊,促进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围绕特色化、多样化目标,稳步推进新高考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综合办学水平和高考成绩名列宜昌市前列。职教中心基本具备完善的集教、学、研、训、赛于一体的办学条件,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作用逐步增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现。

  3.教育投入实现新增长。“十三五”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全县教育经费投入28.62亿元,比“十二五”增长53.46%。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7.93亿元,“两费一金”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教育支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制度相继建立并稳步提高。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制度,适时调整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和高职中住宿费标准,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大教育建设项目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县各类学校教育建设项目投资达7亿多元,实施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高中攻坚计划、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中职发展引导奖补)等项目建设工程,教育园区一期工程高中部全面建设完成,总投资约3.3亿元。全县教育信息化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教育城域网、班班通、计算机教室、录播室、科技实验室、校园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改善,完全小学以上规模的学校全部实现平台数字化管理,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4.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十三五”期间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等不同形式,共招录高职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幼儿教师624名。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援助工程,93名教师参与城乡交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以专业荣誉评选为突破点培养优秀教师,建设16个长阳名师工作室、12所教师发展基地学校,现有565名长阳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18名宜昌杰出校长、宜昌名师,1名省特级教师,1名获“楚天园丁奖”。为乡村教师开辟职评绿色通道,实行指标单列、单审,2019年评聘33名高级教师、50名一级教师。教师“国培”工作获教育部表彰,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稳妥推进学区化集团教育改革,组建了9个学区和两个教育集团。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县管校聘工作,理顺了“县管”机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行“总量控制、统筹调配、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实现“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推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动态管理”的教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

  5.教育扶贫取得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助力全县脱贫摘帽。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成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及其他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不落一人”。“十三五”期间,国家资助资金6691万元,办理贫困大学生申贷资金3100多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用16万多套共计970多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4979多万元,投入地方资助资金420多万元资助学生8163人次,争取社会爱心资金2700多万元,惠及学生18000人次。“英子姐姐”刘发英网络助学成为享誉全国的教育名片,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最美志愿者”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一个都不能少”和“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原则指导下,对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扶贫正在持续加强,教育扶贫公平有效地得到落实。

  6.校园安全践行新理念。“十三五”期间,全县校园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推进“平安法治校园”建设,共有37所学校达到了“平安法治校园”示范单位创建标准,51所学校达到了“平安法治校园”合格单位创建标准。全县中小学坚持开展生命安全及心理健康教学,坚持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教育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等三项校园安全教育;规范落实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社会化治理等三项校园安全管理;全面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封闭式管理、保安配置、一键式报警与公安联网,达到“三个100%”全覆盖。坚持“三化三定”(规范化要求、网格化管理、流程化操作,定岗定责定人),继续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大检查、校园环境大整治、师生安全常识大培训,校园安全理念和师生防范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春,全县教育系统“新冠”疫情防控扎实有效,线上教学和复学复课井然有序,师生员工都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受到各界好评。

  7.教育党建彰显新活力。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控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机制,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优化教育党建工作机制,完成了11个乡镇中心学校党组织关系转接,建立了79个基层党组织,为22所民办幼儿园派遣党建指导员,理顺了教育党建管理体系,探索形成了教育党建制度规范。推行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和“双向进入”,形成“一点三线”党建管理模式和“三考联通”党建考核体系,充分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着力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先后有25个基层党组织、300余名党员受到上级党组织通报表彰,县一中党委获得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建成示范支部19个,教育系统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100%。

  (二)“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1.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依法治教,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以凸显。

  2.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优化教育结构,用创新的办法和发展的眼光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坚持加强党建,改进作风。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用优良的工作作风树立形象,用教育发展业绩凝聚人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4.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三)“十四五”长阳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开好局、奠好基。未来五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将更为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未来五年,也是自治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现长阳“12345”目标、人民生活全面迈向小康、教育体系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的战略机遇期。因此,《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应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是自治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突出行动性、操作性,重在问题导向,以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指导推进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确保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势头,这是自治县教育事业的基本面,也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坐标原点,但我县教育面临的形势、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我县教育的发展离社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和事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这些短板、弱项和漏洞都是“十四五”期间我们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存在明显差异,优质教育普及程度低。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仍然滞后,公办幼儿园资源特别是城区严重不足,远不能完全满足广大适龄幼儿入好园的需求。义务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区学校学位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安全压力也尤为凸显,加大城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教育投入总量不够。生均办学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由于学生数少,公用经费仅能维持日常开支,校舍维修、课桌椅更换、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理化生、图书资料、安全管理等设备购置费保障不充分,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中央配套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附属设施建设经费缺口大,高职中债务压力大,教育发展包袱沉重。

  三是教育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教育发展需要存在明显差距,教师待遇偏低。现代学校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学区制”“集团制”等新型办学模式还有待深入探索,还远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效益。教师结构性紧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干部严重短缺。全县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仅为60%,师生比为1:25,远远低于专任教师持证率80%、师生比1:15的要求。教师政策性待遇没有充分落实,优秀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四是学校办学水平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存在差距,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健全。学校文化建设仍不健全、人文底蕴仍然单调,办学理念仍然缺乏前瞻性,唯分数轻素质等“五唯”顽瘴痼疾严重,教育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义务教育在培养学生认知思维能力,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农村学校家校结合教育严重滞后。高中发展模式单一,选课走班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高考改革滞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不相适宜,不能有效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直接服务。

  二、“十四五”长阳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标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思路

  围绕中央和省、市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县情,坚持“健全体系、补齐短板、稳固支撑、提升内涵、加强党建”的整体工作思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健全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补齐短板。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民生重点,破解“入园难”“入园贵”,“乡村弱”“城镇挤”“关爱少”“服务弱”等难题,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程度,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努力为所有孩子“上好学”创造条件。

  稳固支撑。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持续强化和稳固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支撑”,即教育现代化的投入支撑、教师队伍支撑、教育信息化支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

  提升内涵。以高质量发展为时代主题,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

  加强党建。以党建统领事业发展格局,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职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致力打造民族地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实现全县教育现代化。

  1.形成更加优质均衡的城乡教育普及水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普及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办学规模与班额标准化,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巩固率达到9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2.形成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享有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优质公平。建立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健全特殊群体教育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完善助学体系,实现困难群体帮扶、资助精准化。省级示范高中的招生指标100%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

  3.形成更加便捷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需求,推进“互联网+教育”,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校园,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4.形成更加高效的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学区制”“集团制”等现代办学模式,深化育人关键环节改革,形成完善的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办法,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师德、促发展、优管理、立尊严,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强党建,建立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5.形成更加完善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广泛开展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加强科学教育、实验教学、读书活动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增强美育熏陶,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基本构建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6.形成更加畅通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大幅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强化职教中心的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基本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对外开放运行机制,有效拓展教育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升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三、“十四五”长阳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新时代育人机制

  1.突出德育时代性。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并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引导中小学生读懂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真挚情感。着力构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2.深化“五育”体系建设。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开齐、开全、开好所有课程,重视中考考查科目,落实高考“学考”,发挥考查科目和“学考”在学校评优和升学录取中的作用。践行“五育融合”理念,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年级界限,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实施多样化的融合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积极开展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探索小发明、小创造和小制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着眼于“教什么、学什么”,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地位;着眼于“怎么教、怎么学”,体现以学为核心;着眼于“谁来教学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眼于“五育”和谐发展,重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3.加强体艺和劳动教育。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坚持健康第一,强化近视防控工作,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小学生至少掌握1项、中学生至少掌握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实施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长阳实际开设地方文化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至少2项艺术技能,要求学生会唱主旋律歌曲,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加强劳动教育,确保基本劳动教育课时,组织学生参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创建一批稳定的爱国主义、综合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因地制宜打造学生劳动实践大课堂。

  4.重视生命健康教育。落实学校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敬畏和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普遍开展心理筛查服务,加强心理咨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负担”等隐形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抓好常见病防治及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预警处理预案,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法治校园”建设,做到平安健康校园行动全覆盖。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5.科学调整学校布局。编制城乡学校动态调整布局规划,严格学校撤并工作程序,撤除资源利用率不高、教育质量不高的教学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到2025年,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统筹规划,加速城区中小学改扩建项目,重点围绕教育园区项目、老城区新建幼儿园项目、县二中改扩建项目、县职教中心校舍新建项目、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和原清江初中改扩建项目。扩充城区教育资源,结合津洋口片区发展规划,将教育园区(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优化调整为“三校一园一中心一基地”,即新建初中、小学、特校、幼儿园、后勤服务中心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突出旧城改造、人口流动集聚区和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满足居民就近划片入学需求。优化教育集团的建设和管理,促进集团成员均衡优质发展,有效缓解城区办学压力。

  6.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完善各类学校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与扶持,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切实通过城乡校际间的师资流动、手拉手交流活动、“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发挥城市学校的带动优势,形成城乡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学区化、集团化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7.加强乡村学校建设。结合实际,加强乡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信息化、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功能教室,改善生活卫生条件。进一步明确寄宿制学校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标准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套标准。多渠道筹措经费,适当提高生活服务人员和职工文体活动设置的配备标准,打造“乡村温馨校园”,丰富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8.创新办园治园机制。探索建立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城郊结对互助等机制,提高每一所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建立健全县、园二级质量监测机制,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价制度。健全家园共育的制度机制,促进家园互动规范化、常态化。坚持政府主导和普惠基本方向,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依法加强对民办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认真落实幼儿资助政策,确保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得到资助。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园,严格落实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求,不断扩充学前教育资源。

  9.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民办园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各类幼儿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卫生保健人员。依法认真落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畅通职称评聘通道。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幼儿园从教须经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10.提高幼教保教质量。按规定配备幼儿园满足需要的设施设备、教玩具和图书,支持引导幼儿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布局空间、设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加强园本教研,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11.强化教研服务宗旨。新时代教研工作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坚持“学科为主,课程为本,问题导向,目标管理”的教研指导思想,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着力推动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突出全面育人研究,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加强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研究。学校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把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把教学岗位作为教研与培训的主阵地,以诊断、反思性教学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参与式教研为主要形式,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引导教师边学习、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思考中提升教育智慧。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催生一批优秀教科研成果,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

  12.深化生本高效教学。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着力提高智育水平,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推进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习科学研究,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体验、感悟、创造。加强教学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得随意改变难度、调整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

  13.健全质量监测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质量检测体系,倡导“绿色评价”“增值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疾,从严控制考试次数,严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全面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突出重点,规范过程,增强可操作性,强化激励、诊断与改进功能。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

  14.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品行,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完善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

  (五)改革育人方式,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15.营造课改支撑系统。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重建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制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选修课程和学生社团。结合高中选课走班实际,优化校舍功能,建设和完善功能室、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尝试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深入宣传正确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良好氛围。

  1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完善教学管理规范。重视学校日常考试数据分析,逐步建立学校和学生学业质量诊断评价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学科课程的育人路径,探索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促进教师发展。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和课堂的中心位置,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17.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开设覆盖三个年级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并纳入必修内容。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行全员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17.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研联合体,推动“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建立职教中心与企业合作的机制,鼓励职教中心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探索完善校企合作奖励制度。启动各专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形成企业与职校联合实施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培训职能,为社会公众、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1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省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双师型”队伍,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5个市级以上特色示范专业,打造骨干专业群,构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统筹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完善招生机制,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鼓励职教中心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支持行业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和完善“职教高考”,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19.拓宽联合办学渠道。进一步推进联合办学,巩固与高校联合办学成果,完成招生计划,提高“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转段率。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培训、学历教育相结合,开展系列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工作。完成县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继续向上争取政策,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使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职教中心集中。完善电大开放教育机制体制,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学校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其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七)深化医教结合,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20.健全残疾少儿教育体系。将特殊教育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年限的水平。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特教教师培养培训,不断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到2025年,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在特校的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县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98%,其它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多。

  21.健全特教医教结合机制。加强教育与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合作,完善医教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和专业服务体系,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园)评估和入学后评估一体化管理。加大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力度,整合资源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自发现开始的跟踪医教结合服务。

  22.健全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编制随班就读课程指南,加大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运用教育、医疗等各种资源,开展个别化教育,促进残疾儿童少年个体全面发展,整体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开发大龄智障学生以自理自立为重点的家庭服务课程等特色课程。

  (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素养

  23.依法保障教师权益。依法落实教师政策性工资待遇,切实做到教师实际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完善教职工体检制度,关心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优化教师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落实安居工程,为引进教育人才争取人才房,让他们安心从教。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强化教书育人业绩考核,落实职称评审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的政策,对乡村教师“定向评审、定向使用”,推动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相对均衡。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城镇教师校长在乡村交流轮岗期间按规定享受相关补助政策。因地制宜调整绩效工资结构,完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绩效工资核算和职称评审要体现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平等对待所有学科,重视考查学科,严禁人为提高部分学科(如中高考科目)的课时系数和评优比例,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等一线教师给予适当倾斜。

  24.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以“四有好老师”为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工作热情,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教学能力。树立科学的教师业绩评价考核观,将体育、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支持名师工作室工作,加强各类名师培训,在遴选时向乡村学校倾斜,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保障名师政策性待遇。“十四五”期间计划培养“宜昌名师”20人,市级“明星班主任”2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0人,市级“明星管理者”10人。提高校长的教育教学领导力,创新校长选聘机制,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开展校长任职资格及能力提升培训,加大校长特别是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实施“杰出校长”培养工程,计划培养宜昌“杰出校长”4人。继续办好后备干部培训班。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为教育家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25.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招聘办法,建立科学有序的教师招录、聘用、考核、交流、退出机制,确保队伍稳定。落实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及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工作方案,及时补充教师数量,缓解结构性缺编,每年招录100名以上新教师。加大编制统筹力度,采取调剂、补充、压减、引进等方式,优先保证义务教育教师需求,适当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城区中小学教师编制。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妥善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安保、校医、后勤保障服务等人员聘用问题,学前教育阶段重点解决师资总量配备不足的问题,中小学重点解决德育、体育、美育、劳动课和技术课教师等数量不足的问题,保障开足、开齐、开好课程。坚持统筹协同和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充分发挥县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加强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育人水平,实现县域教师管理“总量控制、统筹调配”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有效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支持把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到职教中心任教,对职教中心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水平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九)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信息革命教育变革

  26.完善“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更新教育城域网硬件和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平台建设,到2025年,教育城域网出口带宽提升至4G以上,大型学校千兆进校园。推进校园IP广播、校园电视台、学生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功能室、创客教室、探究实验室、智慧教室建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

  27.构建“互联网+教育”课堂长效机制。推进“三个课堂”的软硬件建设,着力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确保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让农村孩子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行教学评比机制,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探索多元评价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基本条件。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多渠道组织、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28.实施“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行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依托县市级e教能手的先行引导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推进中小学电脑制作、创客、机器人、编程等新时代信息化能力教育普及,加快推进探究实验、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持续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和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普及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拓展、丰富、深化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十)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29.优化支出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落实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坚持促公平、提质量,教育经费的分配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和留守儿童少年较多的学校倾斜,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健全完善学生资助制度,提高精准水平,实现应助尽助。构建债务控制长效机制,防止新增债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适时将高职中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统一管理、统筹化解。

  30.加大教改投入。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县研训中心和各校教研活动经费需要,促进育人方式转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教研活动、教学改革试验等方面投入,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支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职教高考”协同推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1.科学使用经费。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依规、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推进教育部门预决算公开,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审计监督,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对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实施全过程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完善内部治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育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即时动态监管。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干部队伍定期培训制度,实现全员轮训,增强专业化管理本领。

  (十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机制

  32.稳妥推进评价改革。遵循教育规律,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并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对校长教师实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引导和促进学校持续改进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各校认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树立“好学校”的新标准,开展学校管理“校校行”,开展基于评价的学校诊断工作,重点支持薄弱学校依据诊断建议改进提升,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个“牛鼻子”,避免德育教学“两张皮”,加强质量监测常态化运行机制,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探索全面、科学引进第三方评估参与学校工作,建立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视角三方评估制度,所有规划及项目任务,最后都要经第三方评估下结论。主管部门根据评估结论下达经费预算、人员配置和资源调配。

  33.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以提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水平为课题研究重点,建设具有学区、集团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探索建立“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开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践研究,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局。以体制机制突破创新为着眼点,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城带乡、以优带潜、共同发展”原则,深化实施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着力解决人员流动和工资绩效,研究转岗培训和运行机制改革及集团化办学制度、章程,探索实施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教学互通、学生互动,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文化共育、质量共评的“四互四共”办学模式,有效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新高考改革为破解难题的切入点,加快育人方式变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和普职融通,探索普通高中与职教中心学生双向流动机制,教育和培训资源共享,推动综合高中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34.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大幅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控制面向中小学的各类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出台教师减负清单,有效减轻学校和教师负担,并加大教师“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训力度,丰富教育智慧,调适教师心态,培育教育事业新业态。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制定负面清单和处罚办法,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切实减轻学生家庭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坚持校内提质增效,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种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家庭教育走向专业化,提供专题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5.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以机制、服务、管理和转型创新教育治理。进一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科学发挥和优化学区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学区的服务、指导、研究和统筹协调功能,依法下放权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证学校在教学、人事和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着力提高基层学校办学活力。依法依规管理并指导学校完善宏观管理,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着力破解群众办事遇到的“堵点问题”,对照权职清单和负面清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逐项研究提出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避免群众办事“接不住、跟不上、管不好”的问题,真正实现群众办事“一趟不用跑”或“最多跑一趟”。进一步为师生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加快在线服务平台建设,让“数据多跑路、信息更透明、群众少跑腿、基层得实惠”,同时避免在线公文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36.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向社会最大程度开放教育资源,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教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更加开放灵活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强化县职教中心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以学习者为导向,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学习者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四、“十四五”长阳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充分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十四五”规划的中期和末期评估机制,将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部门和各学校班子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确保规划目标落实。

  (二)优先保障投入

  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体制机制,依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社会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比例。统筹兼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推动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地位待遇的各项举措,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三)依法强化督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导和督促学校遵循教育规律,聚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督导职能,围绕教育督导“长牙齿”,建立和落实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强化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

  (四)维护安全稳定

  强化“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校园安全管理职责》两个基本制度,提高校园安全风险化解和安全网络管理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综治、公安、卫健、文旅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增强学校保安力量,提升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水平。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