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三万”活动民情日志选编(二)
栏目: 宜昌市司法局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1-06-08 加入收藏
“三万”活动民情日志选编(二)
日期:2011-06-08 14:54来源:宜昌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1

 

民情日记

李安鸿

  4月25日早晨,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由23名局机关干部组成的第三批工作整装出发了,经过近3个小时路程赶到渔峡口镇,午餐后,未休息就驱车或步行,翻山越岭,虽然坡陡路险,我们还是不畏艰险和疲劳,情绪高昂,精神抖数,最后到达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最终的目的地——赵家湾村五组。

  我走访了四户人家,四户人家都住在半山坡上,分别是鲁良春一家7口人,徐中举一位老人,徐中容及妻子两位老人,邓贵先一家5口人,四家的家境一般,住房还是三十多年以前的土坡房,家里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和电饭煲以外,再不见其它高档家用电器,年收入大多数不过万元。其中徐中举一人独过,儿子、姑娘都外出务工了,常年不回家照顾老人,房子还是前年村里出资为其维修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是靠种点烟叶和卖点核桃;徐中容及妻子均已是74岁人了,身边也没有什么亲人,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姑娘嫁到外地,一年也难得回娘家一次,两位老人的生活全靠自理和相互照顾;稍微好点要算邓贵先一家,他本人在镇上租了一个门面做生意,一年辛苦下来还是有不少收获,其子大学毕业后就在镇的电管站工作,姑娘大学毕业后也在县档案局上班,两个子女工作可靠,收入稳定,妻子在家耕种10多亩旱田,基本可以保障自己及公公的日常生活。鲁良春还算是一名“领导”,是该组的小组长,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一家有7口人,大儿子鲁必文现已成家,生养两个小孩,老二鲁必武目前在外打工,还没有成家,姑娘鲁必凤中专毕业后也在外面打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从家里表面来看,他们要算“富裕”,家里购买了洗衣机,三轮摩托车,还有一个小型的耕地农机。

  通过与四户村民的详细交谈了解,我们工作人员感觉到,村民对国家土地承包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农机补贴政策,低保、救助政策,扶贫到户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以及政府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科技服务、技能培训都表示非常满意。尤其是村里组织的烟叶、核桃、碰柑三大产业十分赞同,并且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山里的农民虽然文化不高,见识较少,但是也有思想和见解,注重大局和长远,懂得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在我们的交谈中,他们向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由于各家的条件不一样,各人的想法不一样,承包的土地不一样,建议村或乡的领导要积极开拓国家的富民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巩固或完善现有进山公路,不能满足于通路的基本要求,在危险地方要制作一些警示标志牌,达到通畅、安全的目的,防止雨水冲坏或冲毁,导致发生事故;建议村或乡里以单位的名义,与烟叶经销商签定烟叶种植和收购合同,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稳定烟叶的价格,统一进山收购,避免农民自己送下山,无形地增加农民的负担和风险,减少收益;建议村或乡里要对国家的补贴政策灵活应用,尽量不要农民自己垫资,垫资后也要及时返还。

  走访回来后,我深受教育和启迪,感觉到这次走访既是一次我们向农民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对自己心灵的净化。我也是一位农民的儿子,要学习农民以国家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他们深居大山,交通极不方便,去年还没有通路,都是曲径小道,从不抱怨对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要学习农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耕耘自己的几亩田地,一年收入多少都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要学习农民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用过多的描述和形容,从农民的穿着和家里生活用品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简朴和素雅。要学习农民知足常乐、善待自己的良好心态。在交谈中,我们聊起城市生活,他们淡定的一句话令我由衷的敬重和敬佩:“一家人平平安安,日子过得踏踏实实就是幸福”。要学习农民以人为善、诚信待人的高尚情操。我们每到达一家,家里的主人就早早在进家的路上等待,象盼望自己的亲人一样,对我们的到来非常热情,泡茶、递烟,有的还拿出孙子的临食,让我们十分感动。

 

留守女孩的期盼

王庆荣

4月7日,晴,天较冷。早八点,我随“三万”活动第一批入村工作队上车出发了,十点半钟,到达长阳渔峡口镇赵家湾村,开始了我们的入户走访工作。

4月7日下午,我们第五小组到达赵家湾村一组,共走访了10户,感慨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搬迁以后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组的村民大多数因修水布垭电站而搬迁,分户建房搬到一起居住,两三层的楼房依山傍水,放眼可见清水绿树,良好的自然环境伴着村民的生活和劳作。村民以种植椪柑为主要经济收入,极少农户种植核桃,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在2-5万元不等,楼房多数是2001年以后修建的,粉白的内外墙面,平整的水泥地面或是地面砖,家用电器,屋内设施较自家搬迁以前得到较大的改善,加上移民政策每人每年600元扶持,村民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走访中我问村民:您的希望和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多数村民反映了两个共性的问题,一是道路硬化,二是学生上学较远。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不敢马虎,如实地记下,将问题带回工作队,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答复村民。

4月8日,吃过早餐,我和公证处严继宁主任组成一个小组,直奔村六组。走过里把路的平路,爬了一段上坡路,来到一个90度的机耕路大弯道,转过弯道远远就看到一群村民挖锄撮箕劳动的场面,正在铺路,我们加快了脚步,走到村民跟前,我没预想到的场面刹那间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眼前。走近村民时,我和严主任齐声和村民打起了招呼:“老乡都在,铺路啦”,话音刚落,眼见严主任挽起袖子,走到一大堆齐人高的土堆旁,弯下身子,端起一撮箕土走到路边去培路,边干活边向村民介绍我们的来意,村民听懂了,却有些慌了,坚持不让严主任干活儿,严说:“我们知青时下乡,这些活儿都干”,村民都笑了,边干活儿边搭话,气氛很快和谐活跃。村民张某、覃某五、六个人一个个把自家的生活、劳动说了个遍。其中一位村民咨询政策:家里岳父80多岁,只有自己的妻子一个独生女,岳母早已去逝,这种情况能不能得到计生或者民政部门的扶助?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没有计生政策上的支持的,详细的条款我们要查清楚了才能答复他,告诉他通过电话再答复他,他很满意。入户时我们问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当前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社会治安情况,村民样样都讲,并讲了一些有利于本村经济发展的想法。我们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一一记下,调研工作在1个多小时的劳动中愉快地结束。严主任衣服上灰扑扑的,拍一拍,继续前进着。

离开工地,已是上午10点半钟,我们继续前行着,爬了20多分钟的上坡路,来到覃某家,主人到田里去了,接待我们的是一个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多年的留守儿童。我们了解了详细情况,父亲在邻县打工,每年回家1-2次,母亲在上海打工,2011年春节没有回家,快两年了,小姑娘没能见到母亲。学校上10天课,放4天假,回一次家,长期随姑姑生活,小姑娘很大方的和我们交流,毫不扭捏,很懂事、乖巧。一双清水似的凤眼,有神却透着几分迷茫,看看我们又低头看看门外。从字字句句里我们听得出,小姑娘的心里该是多么地渴望见到父母,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她太无助了,因为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由不得自己想象。我们勉励她好好学习,可我们的心里有些隐隐地痛……小小年纪长期见不到父母,该是人生成长中多大的缺失呀!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系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虽生活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足保障,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我应该能够懂得小姑娘的心,因为我曾是个小姑娘。我在想,寒暑假里,能够帮助女孩见到妈妈,和妈妈在一起住一段时间,或节日里,我将她接到宜昌城里玩玩,看一看长江、大桥,女孩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是每个女孩心底的期盼、一份情感。

 

民情日记

魏士根

  4月18日,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三万”活动的指示精神,根据市司法局的统一安排,我带领我们劳教所的三名干警,同市司法局同志们一到,开展“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的走访活动。

  上午8:00,车子从市局内出发,很快就上沪蓉西高速公路、由于有赵家湾村书记贺金华同志同车前行,他便当起了向导,一路介绍起长阳县的经济建设和乡土人情,沪蓉西高速长阳段由于地势险恶,公路造价成本非常高,一路前行不是桥梁就是隧道,其中最长隧道长达八千多米。经过两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长阳县渔峡口镇赵家湾村。

  中午简单休息调整后,我们便分组开始对赵家湾三组农户进行入户走访。赵家湾三组位于我们住处对面的高山之上,远远望去,有的房屋修葺一新、有的则破旧不堪。分散在大山之上,我便带领小组成员步行拜访农户。

  走访的第一家农户是一位姓刘的孤寡老人,两个儿子早年因车祸丧生,现在生活相当困难,老人一见到我们,顿时泪流满面,激动的只是连声说‘谢谢,谢谢’,待平静下来以后,我们便拉起了家常。老人告诉我们说:“现在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惠农政策,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低保、合作医疗,这些政策很是贴心啊!村里的干部对我们孤寡老人也是相当照顾,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听了老人一席话,我紧握老人的手语重心长的说:“老覃,你说的这些都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做的,现在国家不断出台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您老要保重身体,过几年还会看到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一样的面貌呢”。老人笑呵呵的说:“就看我这把老骨头还行不行啊!”话说至此,我掏出了五百元的慰问金送到老人面前,老人开始死活不要,众人不断劝说才收下。临走时,老人硬拉着我的手不放,激动的说:“你们市里的领导干部来到我们穷山村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记得我这把老骨头……” 。说着说着,又用衣袖拭去了眼角的泪水,在场的同志们无不为之感动。

随后我们接连走访了村三组十几家农户,无不称赞党的惠农政策好,当然,在这些溢美之词以外,我们也了解到了老百姓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惠农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群众因为对政策不了解而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信任度打折扣;二是农村劳动力市场薄弱,当地就业困难,基层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老人、儿童留守,以至出现土地利用率不高,儿童早期教育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从山上回来的路上,我和小组成员讨论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心情也更加沉重。当前,随着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也在增长,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作为我们党员干部来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次走村入户活动,年轻干部受益颇多,对他们来讲,也是一次再教育,使他们看到了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困难和艰辛,更能够促进他们以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面对自身工作。我想,“三万”活动肯定也包含了此意义于其中。

 

赵家湾村的产业与司法行政的发展

李  宙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在暗自发笑。粗看,赵家湾村的产业与司法行政的发展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完全不搭。其实细细想来,两者之间却是存在许多的内在共通之处。

  在赵家湾村进行走访时候,每每问及家庭收入时候,听说村民说的最多的是“产业”这个词。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群众,他们理由一般都是:“关键是自己家里没产业”。开始听到从农民口中一本正经的说出“产业“时候,除了疑惑,更多的是暗笑:赵家湾就是一个自然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村,哪来产业一说?

  这几天走访下来,才发现自己错的很厉害。赵家湾村有产业,而且“发展产业才能致富”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赵家湾村的产业是什么?从全村来说,村两委班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全村种植业进行了规划整合,根据海拔高度,分取货对农作物种类进行了规划。从村民个人来说,发展产业的愿望更是强烈。在低山,所有能种植柑橘和桃树的地方全部都利用上了。在半山和高山,村民积极开荒种植核桃和烟叶。目前,全村实现了低山2000亩鲜果、半山5000亩核桃、山顶1000亩烟叶,各项数据均居全镇首位,形成了规模效益,农民收入也大大增加,赵家湾村已经成为“长阳立体产业第一村”,正在努力打造“中国长阳核桃第一村”。

  由上可以看出,赵家湾村的发展正是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产业。这对我们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也极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司法行政部门所涉及的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工作套用句土话是“夹不上筷子,舀不上勺子”。 那么如何找到我们工作的整体聚合点,形成自己工作的主旋律,形成对社会服务管理的放大效应,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整体形象和地位?其实局党组这两年已经做了大胆的实践,09年提出了“一三五七”的工作思路,10、11年又提出了“五大行动”。这些都是对工作的整合提升,就如赵家湾村的“立体产业”,让人印象深刻,朗朗上口,过目难忘。而且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写到这,其实个人已经有点惭愧。以前只是单纯被动的执行局党组的安排,个人主动能动的为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思维的提升并没做什么,这点上,自己的觉悟甚至不及赵家湾村的一些最普通的村民。

  最后套用在走访经听到的村民的话:“上面的政策那么好,如果自己不想做,如果还是穷,那就只能怪自己了!”来作这边日志的结束语吧:“现在司法行政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是那么好,如果我们还自怨自艾,如果我们还指望靠获得更多的公权力来推进工作,那么就只能坐以待毙,真只能怪自己了!”

 

党的关怀暖民心

郑  静

  4月18日至19日,我参加局机关第二批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小组,与局机关23名干警一起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赵家湾村的四个村民小组进行走访。两天时间里,我们第二批组员共走访农户287户,其中我们小分组走访了25户。

  赵家湾村位于渔峡口镇的西北部,依山伴水,这里的村民大多数因修水布垭电站而搬迁过来的,一路颠簸随处可见村民的二至三层的小楼房,我们沿着蜿蜒的村路行进着,也不知拐过了多少个弯道,辗转间,我们被眼前一片片的“小树林”吸引,仔细一看全是一片一片的柑橘林,的确太美了,蝶飞蜂舞,我们在贪婪呼吸清晰自然空气的同时,真诚希望农户们有个好收成。

  下午我们在村民小组覃组长的带领下走访。每到一户我们便和村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存在的种种困难并做好记录,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征求每户家庭对政府及基层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山里的人,朴实、真诚、热情,无论走到哪家,听说是“三万”小组的工作人员,村民都是格外热情的招呼,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拿出自家种的椪柑拨开递到我们手中,我们之间一点距离也没有,话夹子也随之打开。

  我们首先走访是村组的果树大王,看上去只是2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这几年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村民积极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赵家湾村由于地理条件,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椪柑为主,小伙子年轻有闯劲,又有知识,在加上政府的政策好,凭着自己的勤劳科技致富,椪柑年年丰收,并住上了二层楼的小洋房,现在惠民政策好,买家电还有补贴,于是家里慢慢添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家里几口人现在都参加了医疗保险,治病可以部分报销,省去了不少家庭开支,年收入在3万以上,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看着小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心里倍感欣慰。当问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有什么困难时,小两口腼腆的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致富的热情也高,就算有困难,我们也能够克服,不想给政府添麻烦,希望政府能加快网络建设,加强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扩宽我们的致富门路”。临走时我们祝福小两口收入更可观,生活更幸福。小两口笑得合不拢嘴,他们的笑容是在告诉我们,党的政策是真好,他们是真的很幸福、很开心、很快乐!

  在入户走访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山腰的覃大妈。当我们在覃组长的引导下,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时,来到覃大妈的家。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坯房,一个清瘦、穿着破旧衣服的大妈扛着锄头走过来,听说我们的来意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这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女人在家,儿子在外打工,老公回老家照顾老人,好多年也没有回来过,家里种有二亩地和几亩椪柑,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由于劳累成疾身体非常差,交谈中我发现50多岁的她脸上布满了皱纹,一脸沧桑,手上的茧清晰可见。但是覃大妈非常乐观地告诉我们,多亏党的政策好,每月都会有低保,不愁吃,医疗保险也有基本保障,不愁看不了病。她是一个特困户,这几年党和政府及村干部一直都很关心她的家庭,没有政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就没有她的今天。她家的困难虽然很多,但她不好意思再向政府要求什么。现在家里就她一个人,但是她还能下地干活,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她没有太多的要求,她只希望孩子在外一切都平安,如果没有村里的帮助,儿子可能早进牢房了。说着说着覃大妈有些哽咽,多么质朴善良的母亲呀!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当我们离开她家时,她依依不舍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很远的地方,我回头看她,她还站在那里微笑目送我们,我感觉那是对我们的一种信任、对党的关怀的感激和深切期盼!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