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9-10-14
为加快补齐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短板,发挥产业在稳定脱贫中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主体带贫减贫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贫困群众因技术、市场等风险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绿色发展、精准施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立足地

为加快补齐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短板,发挥产业在稳定脱贫中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主体带贫减贫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贫困群众因技术、市场等风险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绿色发展、精准施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强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专家指导、企业带动,实施产业薄弱村提升行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培育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稳步增加贫困人口产业经营收入,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力争每个贫困县形成两至三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扶贫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和产业薄弱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一个以上增收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比例达到80%以上。到2022年,贫困地区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率显著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运行更加规范,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带贫减贫作用更加充分,贫困家庭产业经营收入占比大幅提升。

三、工作重点

(一)稳固发展主导产业。紧紧围绕柑橘、茶叶、蔬菜、畜禽、粮油、中药材等产业体系,融入区域产业大格局。对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有稳定市场渠道的贫困村,通过改良品质、培育品牌、连片发展,逐步迈向产量高、效益好、质量优的特色产业专业村。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的贫困村,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实施村企共建、依托经济强村带动帮扶等措施,实现产业共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规律,加快发展一批精品小水果、精细蔬菜、道地药材、中高端食用菌等特色村。

(二)实施产业薄弱村提升行动。全面评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绩效,筛选确定一批重点扶持的产业薄弱村,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逐村制定产业提升工作方案,每村确定一至两个产业方向、落实一个工作专班、入驻一个专家团队、对接一至两个带动主体、制定一套发展措施,培育一批村内能人,特别注重发挥好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拔尖人才作用,实现产业造血发展。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定产业总体规模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在主导产业体系内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加大品改力度,合理配置柑橘多熟期品种,适当扩大特早熟和晚熟品种比例。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扩大中端茶生产规模,兼顾加快红茶、青砖茶及黄茶、白茶等特色茶发展。优先安排贫困地区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引导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绿色防控、生态种养等绿色生产方式,保障农产品优质供应。加大品牌培育,支持贫困地区“三品一标”认定,扩大种植面积。探索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推动规模效益向品质效益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电商”扶贫,落实全市促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创建网货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网货化水平。推动“农业+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休闲农业,争创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一批“小而精、精而美”的旅游产品。发展“农业+加工业”,延长原产地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服务业”,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将科技、信息、人才、农机等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鼓励开办“扶贫车间”,根据农时农事,利用地域产业差异化,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跨区域就业务工,支持贫困地区经营主体依法使用农业公共品牌,组织开展产销对接和消费扶贫活动。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建设产地和销区市场。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建立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产业发展带贫模式,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帮助其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保底收益等多渠道收入。发挥龙头企业技术、收购、销售、品牌等方面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组织规范提升。引导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带头人,与农户的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优势进行互补,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发展成功率。鼓励机关事业单位食堂每年拿出一定采购份额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构建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文化和旅游、林业、商务、金融、畜牧、扶贫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探索实行一个工作专班领衔、一个产业规划引领、一个技术团队支撑、一套扶持政策保障的特色产业推进机制,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统筹处理好当前产业扶贫与长远产业振兴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措施的即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二)加强工作合力。扎实开展以“双包双建双带双促”为主要内容的“四双”帮扶行动。强化贫困群众主体意识,通过链接带动、示范引领、结对帮扶、政策扶持等方式,全面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农业农村技术人员定向培养、定向招录制度,扩大“三支一扶”计划中的支农名额比重。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持续培训培养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产业发展指导体系,确保产业发展指导员工作全履盖到有劳动能力户。

(三)强化科技支撑。组织科研院校,联合市县力量抓紧开展产业发展重大技术攻关,针对贫困地区水果、核桃、板栗、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优选一批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贫困地区贫困村先行先试。支持市农科院五峰分院建设,探索武陵山区及半高山地区产业扶贫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开展农业农村系统联县进村活动,支持农业专家团队到贫困地区驻点办点。允许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兼职从事产业扶贫工作并取得合法报酬。

(四)完善扶持政策。优先完成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优先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市级财政增信惠农贷和畜牧业普惠金融增信贷向扶贫龙头企业倾斜。优先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上市,为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的扶贫龙头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对成功上市企业,按照《宜昌市关于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奖励。对带贫减贫成效显著的经营主体给予财政奖补。鼓励设立贫困地区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落实“市场主体+贫困户”扶贫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开展茶叶贷、柑橘贷等涉农的信用担保贷款,继续支持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发展产业。扩大产业扶贫政策性保险,鼓励实施柑橘病虫害(冻害)、优质稻全成本、蔬菜价格、育肥猪保险等产业保险,防范因自然灾害导致返贫风险。深入实施消费扶贫,拓宽营销渠道,推进“快递下乡”,推广以购代捐,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五)落实资金保障。在脱贫攻坚期间内,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主要支持产业薄弱村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奖补、公共品牌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重大技术攻关等,其中专列2000万元用于扶持薄弱村产业发展。各县市区每年统筹的财政涉农资金增量部分、财政结余资金和筹集的各类社会帮扶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扶贫。稳步探索实施涉农财政资金作为股份资产投入新型经营主体,量化到村集体或贫困户,进一步推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生产经营性资产的产业扶贫功能工作,发挥长效扶持作用。

(六)严格考核督办。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突出对组织机构建设、政策体系构建、财政投入保障、项目建设质效、产业发展带贫减贫成效评估,将产业扶贫纳入县级政府扶贫成效考核和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加强产业扶贫监督指导和执纪问责力度,对产业扶贫工作不力、措施不实、成效不佳的地方或部门,加大追责问责力度,责令整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任务落地落实。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