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栏目:宜都市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10-11
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

  指导思想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高品质生活取得新成效、高效能治理跃上新台阶、高素质人文获得新提升,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综合实力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城乡融合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宜都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发展定位

  三示范

  建设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建设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市

  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市

  四节点

  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关键节点

  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

  打造中部多式联运枢纽关键节点

  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关键节点

  主要任务

  一、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城乡协调新发展

  形成“一主引领、一带支撑、一区协同、一体发展”的区域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

  (一)发挥区域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发挥区域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宜荆荆恩”城市群关键节点。加快推进经济总量升级、动力升级、结构升级、质效升级,突出“双核”战略中的核心引领带动作用。

  (二)推动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一主引领”。加快主城区建设,有序扩大“主”的规模,发挥政治、经济、文教、商贸引领作用。加快主城区提质扩容,实施“北控、南联、东拓、西展”战略,全面提升主城区龙头作用。

  “一带支撑”。加快沿江产城人集聚带建设,持续提升“带”的能级,发挥引擎支撑作用。推动红花套、高坝洲、姚家店、陆城、枝城同城化发展,一线串珠、组团成带、链式驱动。

  “一区协同”。加快绿色生态发展区建设,不断丰富“区”的内涵,构建生态经济高地。推动五眼泉、聂家河、潘家湾、王家畈、松木坪山区乡镇连线成片、块状组团、协同发展。

  “一体发展”。坚持点面支持、多点发力,统筹推进“一主一带一区”一体发展。坚持规划同筹、交通同网、设施同布、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推进设施共联、产业互促,实现协同发展、一体发展。

  (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市。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巩固拓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公园城市,打造“山水环城、田园入景、生态宜居”滨江公园城市。

  (四)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大脑”。抢抓宜昌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打造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重大机遇,打造中部多式联运枢纽关键节点。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抢抓宜昌建设清洁能源之都重大机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制造业强市战略,持续推进以制造业产业升级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着力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断点、堵点,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抢抓宜昌建设精细磷化中心重大机遇,依托化工园,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促进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发展。抢抓宜昌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重大机遇,依托高新技术示范园,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三)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建成全国重要产业基地。抢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化。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对接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四)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

  抢抓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打造大康养产业发展新高地。抢抓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重大机遇,推进大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构建“一心三轴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抢抓宜昌建设长江咽喉枢纽重大机遇,推进大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水铁公联运基地。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五)加快数字化发展

  抢抓数字化产业发展机遇,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加快数字宜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六)优化园区平台布局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化工园、双创园、高新技术示范园、康养产业园建设。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创新园区市场化管理模式,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集聚发展、用地节约、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平台。

  到2025年,力争精细化工产值达250亿元、装备制造产值达36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达3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值达4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达130亿元、文化旅游业产值达200亿元。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成科技强市。

  (一)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化国家“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试点,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高标准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推动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双创园区,打造国家级双创平台。

  (二)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深入实施制造企业“5G+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规上制造业企业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00亿元以上。

  (三)提升重点产业科技水平

  完善高新产业链配套体系,打造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3个以上。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持续推进宜昌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协同运行,大力实施“智润宜都”项目,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

  (五)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政策体系。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普工作,创建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县(市)。

  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开放新高地

  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服务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加快形成开放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主动对接“汉新欧”班列和宜昌自贸片区。

  (二)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打造区域性消费热点城市。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积极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构建多样化、融合发展的消费生态体系。

  (三)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集群式招商。加快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设施、重大平台。探索和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

  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新活力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打造宽松便利市场环境。全面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打造公平完善法治环境。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完善要素市场体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更大力度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和税收共治管理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和税收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完善PPP合作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行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创新活跃的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等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宜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全国一流柑橘主产区,实施柑橘质效提升工程,打造全国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柑橘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百里高效生态茶叶走廊,扩大宜都宜红茶、出口精制绿茶优势。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打造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到2025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00亿元。

  (二)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农业市场主体建设,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接全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打造柑橘、茶叶、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和企业兴乡“三乡工程”。

  (三)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优化形成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乡村国土空间。科学划定乡村空间管控边界,优化村庄分类布局,科学制定村庄振兴方案。创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市。统筹城镇和村庄建设管理,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防止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以及不可抗力因素返贫。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七、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塑造文明城市新内涵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一)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坚持“塑形、铸魂、惠民”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理念,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常态化。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先进一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标杆。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目录。加大政府文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度,促进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保护,在保护传承长江文化上走在全国前列。提升精品文艺创作水平,推动宜都文化生产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提供更多昂扬向上、精湛精深的精神食粮。

  (四)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形成宜都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教育、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新增15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亿以上。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绿色发展新环境

  推进“三峡生态屏障”建设宜都实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都。

  (一)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

  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统筹推进长江岸线综合治理。构建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的长江共同体,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关键节点。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森林蓄积量达416万立方米。

  (二)深化环境综合治理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到2025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供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国控断面达Ш类水质标准以上,其余控制断面达相应水质功能标准。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落实生态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边界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分级分类管控,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安全。健全源头保护制度。

  (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25年,力争用水总量控制在2.54亿立方米以内,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

  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享发展新品质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相挂钩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擦亮“宜学之都,宜教之都”金字招牌。

  (四)推进健康宜都建设

  提升健康宜都建设水平,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创成三甲综合医院1所、三甲中医医院1所,努力建成宜昌江南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

  (五)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深入推进全省“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市,当好宜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湖北样板”。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和谐平安新宜都

  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确保广大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一)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加强国家安全和能力建设。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二)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保障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坚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能源安全。

  (三)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创新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健全高效防灾减灾体系。创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

  (四)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提升应急联动指挥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和监管机制。

  (五)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分级,制定数据安全共享管理办法,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风险评估和安全审查。完善数据共享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大数据安全应急机制。

  (六)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十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奋力实现全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切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民盟、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统筹,形成定位清晰、边界清晰、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的衔接,逐年落实到年度计划。强化政策统筹,明确实施责任。坚持以规划引领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加大规划宣传力度。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