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栏目: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08-02
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7月27日,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监察工作(电视电话)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下半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有新进展。具体来看,在总量上,今年上半年各项贷款新增13.5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新增1.4万亿元,保险赔付7651亿元,同比增长21%。在结构上,信贷资源持续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1.7万亿元,涉农贷款增加3.03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同比增长23.7%,主要银行绿色信贷增加超过1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16.4%、8.6%。同时,金融机构继续让利于企,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全年水平下降0.23个百分点。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依旧是金融“必答卷”。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国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量”和“质”均有提升,尤其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短板弱项的支持力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下一阶段,金融业还要以更高效、精准、优质的服务推动经济走稳走实。

服务小微企业不松劲

2020年以来,在一揽子纾困政策支持下,我国大量小微企业经受住了疫情考验,渡过了生死危机。

但从小微企业的感受来看,融资难特别是信用贷款难、首贷难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企业发展。对此,会议指出,围绕改善经济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继续实施系列纾困政策,不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要继续在纾困小微企业方面出实招、见实效,而拓展首贷、信用贷等成为重要突破口。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此前在银保监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协同发力:内部是银行机构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外部是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构建良好外部环境。

要啃下首贷、信用贷这些“硬骨头”,也要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发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关部门要完善制度安排,在资本计量、贷款风险分类、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作出差异化安排,对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激励。今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大型银行将“首贷户”纳入内部考核评价指标。商业银行应在考核中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好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等措施,提高首贷不良率容忍度。

谈及如何大力拓展信用贷款,董希淼表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信用基础设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用金融科技手段获取企业各类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同时提升风控水平。

“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是困扰小微企业融资的难点。”在采访中,周茂华强调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金融机构应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运营能力,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水平。

支持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经济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自然也离不开金融业支持。会议指出,要研究出台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可以想到,金融业将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尤其是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上继续发力。

不过,当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痛点、堵点。比如,科创企业资金需求大,但普遍缺乏抵押物且经营风险较高,与银行信贷准入标准不匹配。

“金融机构要转变风险管控理念,加快从传统的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企业发展前景、交易信息、资金动向、供应链等多维度的授信模式中来。”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业要围绕科技企业融资中的主要痛点,加快优化金融供给、转变风险管控理念,形成跨市场、跨境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比如,聚焦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投、贷、债联动,完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安排。

努力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也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之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未来要通过制定专项扶持计划、绿色上市融资通道等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优质科创企业,促进形成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此外,专家表示,保险资金也大有可为,要深入推进与银行等机构合作,为支持科技创新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和风险分担机制。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产业、能源等的结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构建激励机制等手段,促进资金流入绿色行业和领域。商业银行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非标代理投资、绿色租赁融资等方面加快创新实践。保险机构也推出多种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如:巨灾保险、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天气保险、碳汇保险等。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会议指出,“围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传统高碳企业降耗升级、绿色转型和安全保供”。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次大考,也是重要机遇。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必须因形势变化而主动作出调整。

对于下一步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方向,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近期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要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发展;二是碳排放权将来可作为有效的抵(质)押品;三是银行业有潜力识别和挖掘绿色信贷资产,以资产证券化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资产。

相关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