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1-08-11
宜府发〔202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宜昌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23日(此件公开发布)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

宜府发〔202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基础教育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结合宜昌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推动创新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引领智慧教学、培育全能教师、释放办学活力为重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宜昌特色、中部领先、全国前列的“宜学之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聚焦需求与服务大局结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结合。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提升教育条件标准化、现代化配置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办好每所学校,上好每一堂课,成就每位师生,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整体推动与重点突破结合。坚持系统设计、综合施策,准确把握各项改革耦合性和关联性,争取发挥最大综合效益。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与稳中求进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度相协调,在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开展结构性改革和原创性探索,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改革合力,实现稳中求进。

  坚持市域统筹与基层创新结合。在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基础上,强化市级顶层设计,加大在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措施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各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验,激发基层改革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行动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优质均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从刚性保障向弹性供给转变,从外延拓展向内涵深化转变,从基本满足向更加满意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办好高中教育,融合发展特殊教育,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生态更加优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县域、城乡、学校之间高位均衡,育人质量明显提高,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获得感、教师荣誉感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综合改革示范。主动承担国家、湖北省教育重大改革任务,聚焦“五育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教育改革创新创造“宜昌经验”。

  优质均衡领跑。建立健全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公平、更加多样的优质提供“宜昌方案”。

  教师发展高地。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及名师名校长培育长效机制,教师育德、课堂变革、课程创新、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全面提升。建好教师培训学院,培育一批教师发展基地学校,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贡献“宜昌智慧”。

  教育治理先行。深化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改革,为实现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宜昌路径”。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党建引领体制机制。

  改革重点:构建党建绩效指数管理体系,将党建工作量化为考核指标,把党建工作的“软性要求”变成“硬性指标”,解决党建责任意识不清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等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道,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1.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和“第一议题”研学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等途径,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开发应用地方课程,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筑牢学校意识形态阵地。

  2.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市、县(市、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统筹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内涵建设,构建“目标-路径-保障-考核”一体化综合考核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校(园)长负责制试点,选优配强中小学、幼儿园党务干部,创新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党建工作模式。加强党建工作专项督导,创建一批党建示范校(园)。加强学校团组织和少工委建设,发挥团组织、少先队组织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育人作用。

  (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改革重点: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紧扣“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落实机制改革,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3.推进德育综合改革。突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实施德育“熔炉工程”,建立学校“德育加油站”,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中小幼贯通、家校社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一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持续开展“生态小公民”主题教育,打造“宜昌市新春第一课”、汉语言文化知识大赛等德育品牌。利用各类教育基地以及人文、自然资源,建好社会实践大课堂。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开展“立校训、唱校歌、讲校史”活动,凝练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建设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学校。

  4.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系列化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校外课程多样化共享,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有机融通的学校课程体系。落实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新课标,研制推进“课堂革命”指导意见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各学科教学指引,建立“全域网上巡课系统”,实时了解一线课堂情况,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强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放大“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特色课堂效应。实验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化教学,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和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式。在各学段各学科打造一批名师精品课程,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和案例,引领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力争培育2—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

  5.强化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创新“大课间”形式,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建立体育课堂质量标准,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以学生体育社团、学校全员运动会为抓手,推动每所学校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公示制度,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95%、60%以上。加强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运动场所与学校共管共用。重视中小学公共卫生,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设立心理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常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巡回宣讲,完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服务网络。加快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优化推广宜昌研学旅行管理“1+4”模式,发挥国家级研学营地辐射作用,指导研学旅行基(营)地联盟和旅行社协会形成行业监管和自律机制,共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健康成长。

  6.实施美育提升行动。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落实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聚焦艺术浸润、传承文化、厚植人文,优化学校艺术项目布局,构建以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为主体,其他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的多元美育课程体系。坚持“面向人人”理念,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持续推进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及“非遗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办好黄鹤美育节、长江钢琴节、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展演活动。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中小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艺术团队,建设一批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培育一批艺术拔尖后备人才。完善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机制,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每位学生养成1—2项艺术爱好和特长。

  7.创新落实劳动教育。以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契机,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格局。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研制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和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教育周,建立校内校外劳动清单制度,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劳动过程和结果,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好中小学综合实践等基地(营地)资源和社会资源,指导实践基地开发活页教程,确立劳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全市建成5个劳动教育示范县(市、区),2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0个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全面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8.推进家校合力育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常态化联动合作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家长志愿者管理办法,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活动组织和学校课程建设等工作。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研制家庭教育手册和家长手册,加强家庭教育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家长教育家长”课程,分享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实施“家校共读”计划,探索建立家长学习积分奖励办法和家长教育课程合格证书制度,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制定教师家访规范,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三)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重点:合理配置教育公共服务经费,打破城乡障碍和壁垒,大力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促进教育资源地域化、特色化、多元化共建共享。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让每类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9.实施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变化情况,统筹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优化调整。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和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有效解决“城镇挤、乡村空”问题。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有机衔接,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人口集中居住地投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城市发展新区学校建设。

  10.巩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联动机制,确保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在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动态调整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建立普惠性民办园补助与办学品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游戏化课程建设,持续整治“小学化”倾向,规范“幼小衔接”工作。建好远安县“安吉游戏”国家级示范区,实施全市推广计划。加强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与学区化治理,组建学区研训导共同体,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健全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1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创建工作,力争5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大班额动态清零,实现优质均衡标准班额。推广集团化、学区化、联盟办学,推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打造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0%以上。研制初中教育指导意见,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建成一批“窗口”学校。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小而优”发展。

  12.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大力实施普通高中“综合+特色”项目,推进“学校、教师、校长、管理”四位一体普通高中教育结构性改革。打破普通高中等级界限,深化城区普通高中“3+3”分类发展。加快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和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快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建设,构建100个精品课程群、50个创新实验室。加强“强基计划”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高中生素质提升计划”项目,完善具有特殊才能及超常教育需求学生的甄别、发现与培养机制,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课程、共同培养模式。

  13.深化特殊教育融合融通。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统筹规划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少儿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强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提升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水平,完善发现、鉴定、评估、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转衔一体化管理。深化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合作,办好附属学校,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4.推动创新教育不断发展。借助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创新教育指导中心及一批中小学生创新教育基地、科技体验场馆和创新学习中心。探索建设学校创新实验室,支持开发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高中创新教育选修课程,支持学生发展科技、设计、艺术等各类创意工作坊及创新社团,举办宜昌青少年创客大赛,探索创客教育、STEAM学习、设计型学习等与学科教育融合,促进项目化、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开展科创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创新素养。

  (四)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重点:巩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成果,落实教师管理新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施教师教育素养提升行动计划,落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等改革措施。

  15.健全师德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深化“三比一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四个引路人”。创新师德培育形式,完善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在年度考核、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评优奖励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16.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育部门在总量控制范围内进行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鼓励多层次校长、多学科教师跨校竞聘,推动教师“柔性流动”,实现名校长、名师资源区域共享。坚持“缺额全补”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及时补充幼儿园教师,完善教师招考“先面试后笔试”改革。建立符合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岗位管理制度,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及体音美劳教师的岗位工作量及绩效标准,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17.倾斜农村学校教师。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职称晋升、聘用考核、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学校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名校长、名师和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中小学岗位设置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开展学校校级领导与一线教师高级职称分开评审试点工作。

  18.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规划市属高校师范专业布局,支持三峡大学办好师范教育专业,开展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儿教师定向培养。完善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和“宜昌园丁奖”评选制度,实施青年名师 “千人计划”、卓越教师“百人计划”、未来教育家“英才计划”。完善教研员专业发展与实绩考核机制,完善学科教育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建立学科顾问指导制度,开展“示范科组”创建活动,健全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

  19.培育卓越校长队伍。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选优配强校长。构建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健全名校长引领机制,鼓励校长校本改革与实践研究。建立校长年度工作述职和满意度调查制度,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适时启动校长职级制改革,造就一支专业化创新型校长队伍。

  (五)加大教育评价改革力度。

  改革重点: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凝聚改革共识,加强舆论引导,有效引导预期,推动全社会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根本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发展理念。

  20.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研制以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为主的多维度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南。健全幼儿园办园质量常态化过程性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初高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构建管办评分离的评价体系,切实用科学评价标准破除“五唯”倾向。加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完善教育质量检测报告发布制度,探索开展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估,推动区域教育生态持续优化。

  21.完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理化生实验操作与体育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合20分计入中考总分等办法,引导教师依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考试命题改革,凸显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坚持普职大体相当,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示范高中按区域招生及分配生计划不低于80%、所有高中同一批次填报志愿及录取等政策,完善特色高中自主招生管理办法,促进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分类发展。

  22.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真实性、简洁性,健全信息确认、公示投诉、记录审核等监督保障与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五育”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成长观。

  (六)加强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

  改革重点:聚焦“五项管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等热点难点问题、重点领域,优化学校管理,强化家庭责任,拓展社会支持,全面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教育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3.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划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底线”,集中培育一批教育教学优质项目。推进“课堂革命”,优化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质量。创新手机管理方法,加强常态长效管理。把好入口关,发挥优秀课外读物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和身心、体质健康管理,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保证体育锻炼时间。课后服务推行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5+2”模式,探索推进假期公办学校托管服务,实现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促进课后服务扩容提质,切实做到“托得住、管理好、服务优”。

  24.提升校外育人服务能力。整合校外各类场馆及课程等优质资源,发挥其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活跃未成年人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健全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良性互动机制,共建社区学校、社区“德育加油站”等育人阵地,组织教师志愿者兼职巡回指导,推动社区成为青少年兴趣特长培训、暑期托管服务、儿童心理援助及家长教育等多项服务的综合性教育中心。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系统推进,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完善“白名单”制度,制定“高压线”,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监管,切实落实双减要求。

  25.加快教育法治建设步伐。制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依法治校、提质强校。加强普法教育与法治建设,强化依法治教,建立涉教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工作机制。实施“放管服”改革,提高“一网一门一窗一次”办理质效,群众办事时限减少40%以上。

  26.深化教育督导机制改革。树立教育督导“长牙齿”的权威,健全督政机制,确保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逐步推进责任督学专职化。健全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开展重大教育突发事件督导,有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27.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章程,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最大限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办学活力。支持学校改革,鼓励教师创新,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中小学在副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选聘、教师招考中的参与决策权,以及学校自主评聘中高级职称、岗位和自主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自主权。

  (七)推进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

  改革重点: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建设资源平台和打造网络学习空间,破解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瓶颈,推动教育理念更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28.实施国家试验创建行动。以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为目标,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市县校一体化“宜昌教育云平台”,建成规范化的用户数据中心、智能化的资源数据中心、精准化的行为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完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平台,坚持公民同招,巩固治理“择校热”成果,市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跻身全国一流行列。

  29.实施数字资源适配行动。组织名师名家打造各学段“名师精品”课程,实现各级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和分级管理,形成多级资源汇聚和分类呈现,为学生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构建动态更新的体系化、立体化配套资源。整合部门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拓展性资源。

  30.实施学习空间融创行动。全面普及“一校一师一生一空间”,实现师生全覆盖,教师活跃空间比例达到60%。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集成能力,推出管理者数据“驾驶舱”,发布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报告,服务应用管理和决策。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与移动端、教室多媒体融合,探索建立“中小学校园学习类APP超市”,有效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的绿色管控。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位推进机制。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建立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定期会商、优先保障机制,积极争取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导与支持,细化行动方案重点任务,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综合改革项目。

  (二)健全协同落实机制。依托与市政府战略合作的高校、国内外专家资源,发挥各级各类名师作用,打造宜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智库。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联合开展重大课题与项目研究,搭建若干有影响力的教育实验平台。健全综合改革督导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效的改革经验与做法,打造一批示范学校、标杆校长、模范教师、科研名家。

  (三)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三个优先”和“两个只增不减”要求,通过政策、制度、标准设计带动投入,持续加强教育保障。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及资金使用绩效。

  (四)营造改革创新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定期举办“宜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论坛活动,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宣传改革进展与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凝聚群众共识,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附件: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重点事项

  附件

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重点事项

  一、研究制定的重要文件

  1.《中小学全面推进“课堂革命”指导意见》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指引》

  3.《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

  4.《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操作指南》

  5.《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指引》

  6.《宜昌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规范管理实施办法》

  7.《中小学家庭教育手册》

  8.《中小学家访手册》

  9.《加强初中教育教学指导意见》

  10.《控辍保学工作指南》

  11.《青年名师专项培养“千人计划”、卓越教师专项培养“百人计划”、未来教育家专项培养“英才计划”》

  12.《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措施》

  13.《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办法》

  14.《初中与高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

  15.《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修订)

  16.《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修订)

  17.《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八严禁”》

  18.《宜昌市教育局便民服务指南》

  19.《宜昌市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

  20.《宜昌市关于规范“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筹备召开的重要会议

  1.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系列论坛

  2.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期推进会议

  3.学前、义务、高中教育专项工作会议

  4.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

  5.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6.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7.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会议

  8.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博览会

  三、组织实施的重要活动和重大事项

  1.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校(园)长负责制试点,创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党建示范校(园)

  2.突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实施德育“熔炉工程”,建立学校“德育加油站”

  3.持续开展“生态小公民”主题教育;打造“宜昌市新春第一课”、汉语言文化知识大赛等德育品牌;利用研学基地、营地,建好社会实践大课堂

  4.实施“美丽校园”工程,开展“立校训、唱校歌、讲校史”活动,建设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学校

  5.建立“全域网上巡课系统”,打造一批系统的名师精品课程,培育2—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

  6.深化研学旅行工作,优化推广宜昌研学旅行管理“1+4”模式

  7.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公示制度,设立心理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

  8.优化学校艺术项目布局,推进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及“非遗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办好黄鹤美育节、长江钢琴节、中小学生艺术节等活动

  9.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加强劳动实践等基地(营地)建设

  10.推进“家校共读”计划,建立家长学习积分奖励办法和家长教育课程合格证书制度

  11.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资源供给计划,支持全面推广“安吉游戏”,创建“安吉游戏”国家级示范区

  12.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13.深入推进高中教育结构性改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开展“高中生素质提升计划”项目试点

  14.设立创新教育指导中心,举办宜昌青少年创客大赛

  15.巩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成果,改革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方式

  16.在教师职称晋升、聘用考核等方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开展学校校级领导与一线教师高级职称分开评审试点工作

  17.组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学科教育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示范科组”创建活动

  18.实施“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建立校长年度工作述职和满意度调查制度

  19.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

  20.争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打造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强市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7月23日印发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