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解读
栏目: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1-10-08
一、出台背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疫后发展的重振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期、区域强大市场的培育期、城市群发展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升华期、社会治理体系的革新期。“十四五”时期,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开局五年,是育新机开新局、奋力实现&ldqu

  一、出台背景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疫后发展的重振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期、区域强大市场的培育期、城市群发展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升华期、社会治理体系的革新期。“十四五”时期,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开局五年,是育新机开新局、奋力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的关键五年,也是加快建设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遇五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疫后重振相关政策指引下,在中央、省委对宜昌发展的期望重托中,中共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六大定位”、建设“五大中心”、发展“九大产业”的目标导向,系统开展“十四五”时期宜昌城市建设新思考及住建事业新谋划,对于宜昌提升城市能级助推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满足民生新期盼、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5月以来,在市发改委、市“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市住建局组织编制《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先后4次组织听取规划思路、成果汇报,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先后向市直部门、各区政府、县市区住建局等30家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共收到59条反馈意见,其中43条反馈意见完全采纳,16条意见未予采纳;开展“青年干部献计十四五”活动,共征得具体建议75条,能吸收的尽量吸收,51条被采纳。先后共同组织5轮次修改,与上位规划、各类行业专项规划充分对接,经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经专家咨询后修改形成《规划》(送审稿),报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发布实施。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有7个章节和1个项目库,明确了如下主要内容:

  (一)总体考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及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对住建行业发展、城市建设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举措,统筹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公园城市建设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兼顾城市建设与住建事业,客观评估现状,厘清发展思路,系统谋划目标任务,提出落实措施,对“十四五”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做出系统安排。

  (二)主要内容。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现状认知评估。主要是《规划》文稿的第一章,“十三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主要是总结评价“十三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问题分析。第二部分是发展形势分析。体现在《规划》文稿的第二章,发展形势,主要是从宏观政策、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等维度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使命、新机遇、新动向,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向及重点。第三部分是总体发展谋划。主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外部发展环境,深入思考“十四五”时期宜昌城市建设的发展规模、发展重点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与指标。体现在《规划》文稿的第三章(宜昌市“十四五”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和第四章(住建事业“十四五”总体思路)。第四部分是重点任务安排。制定安排城乡统筹、市政基础设施等10大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反映在《规划》文稿的第五章(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十项具体任务。第五部分是行动计划支撑。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库,提出保障工作落实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规划》文稿的的第六章(重点城建项目谋划)提出实施绿色交通系统构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公园城市基底提升工程、公园城市场景营造工程、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工程、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工程、美丽村镇建设工程、数智住建建设工程等十大类型工程,按照谋划、必要、争取三类进行项目计划安排,形成“十四五”城建项目库,为科学推动“十四五”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共计划项目374个,总投资3742亿(含社会投资1697亿),其中新建及改造项目258个(含社会项目31个),投资3161亿(社会投资1697亿);续建项目116个,投资581亿。

  三、适用范围

  《规划》坚持“以主城区为主,兼顾县市”的思路,重点考虑我市中心城区“十四五”城市建设及住建行业发展,统筹考虑对各县市住建行业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协调指导。

  四、核心举措

  (一)明确“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宜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公园城市建设理念,转变城市发展逻辑、营城理念、建设模式、建设环节和建设手法,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南翼”之核,为宜昌实现六大目标,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作出住建贡献。

  (二)明确“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纵向拉升时间长度,着眼三年,规划五年,谋划长远。横向扩展区域广度,将宜昌置于长江中上游、宜荆荆恩城市群、市域等空间整体谋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宜昌城市首位度。立足“大城建”高度,与其他行业形成合力推进城市建设发展。

  2.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城市开发建设重点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挥已建基础设施、大型公建、公园绿地等效益,空间上通过梳理盘整土地资源“填格子”,治理上通过打通“梗阻”促闭合,运营上通过场景营造、功能植入挖潜力。新增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配套要重点聚焦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

  3.以人为本,安全韧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精致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明运营、精准服务的城建标准贯穿始终,增强项目前期的系统性,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生活环境、城市面貌,建设有温度的城市,吸引大量人口集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4.绿色智慧,改革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在公园中建城市,进一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锚固山水生态本底,推广绿色低碳建造方式,积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引领绿色生活,践行碳达峰行动。继续深化房地产、建筑业、勘察设计、市政公用事业、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等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全面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明确“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

  坚持“把短板做长,把亮点做亮,保持优势,创建标杆”的思路,重点关注城乡融合、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行业治理五个方面的内容,打造我市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新样本”、“新标杆”。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的快速通道、市域级绿道基本建成,统筹推进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人居环境、承载能力和整体风貌得到有效改善,有序引导人口梯度转移。重点城镇、乡村特色化发展,彰显宜昌特色乡愁。全面加强对各县市的业务指导,有序引导县城发展。

  ——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沙唐片区、东站片区、巴王店片区完成深度开发,白洋工业园、点军工业园和生物产业园产业配套完善,高铁北站片区有序开发,土地开发高效集约。轨道交通开工建设,公共交通引导绿色出行。花溪路延伸段、峡州大道三期、江城大道三期、宜长公路等联系各组团和周边县市的快速路建成投用,形成“四纵五横”的快速路网体系,各组团、城乡之间互通互联。支路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棚改等逐步加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一批“公园+”、“绿道+”场景成为网红打卡点,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服务价值转化;完成备用水源原水管建设,加强沿江城大道、峡州大道燃气通道的敷设,形成“双水源、双水厂”“双通道、双气源”的安全供水供气格局;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内涝点整治全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效益,城市更具韧性、更宜居。

  ——建筑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进一步推动标准化生产、融合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开展竣工验收、质量安全手册试点,推广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以绿色建筑全面培育建筑业发展新动能,全市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10%,到2025年力争建筑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市域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80%,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30%,市域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大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0平方米。探索支持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构建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为主导的精准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全覆盖、新市民(含人才)过渡性住房保障全覆盖;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标准化、业务流程信息化、运营管理精细化、配套设施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保障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更新取得明显成效。统筹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两坝一峡”城市夜景亮化全面完成,城市照明亮灯率100%。到2025年,全市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91个,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率、背街小巷改造率均达100%。

  ——行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以行业安全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物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为抓手,实现安全监管无死角,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供水、供气、建筑等领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勘察设计新技术运用更趋成熟,工程审批更高效,信息化建设创立“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局面,保持行业治理水平全省领先水平,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四)提出“十四五”宜昌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策略

  1.城市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当前城市发展处于空间拓展与提质增效并重的阶段特征,在延续“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基础上,加快实施“东进、北拓、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东进”:以产业发展建设为重点,依托长江水运通道和焦柳铁路货运大通道建设产业新城,打造链接“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纽带和“飞地经济”聚集高地,推进白洋—枝城—姚家港产业集群建设。“北拓”:以高铁北站建设为契机,加速小溪塔组团和龙泉组团融入主城,推动城市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转变。“中优”:强化“拥江发展”,突出“一江两岸”特色,西陵区、伍家岗区要从大开发大建设转为存量挖掘、精耕细作,以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为契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点军区要加快充实发展空间,逐步向艾家方向拓展。加快推动建设东艳路、红花套、陡山沱等过江通道,加快谋划西陵峡口过江通道。

  2.总体发展策略。一是转变理念,建设公园城市。深入学习贯彻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落实《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推进长江大保护再升级的主要抓手,作为宜昌近期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逻辑、建设模式、营城理念、建设环节和建设手法,以串“园”连“山”活“水”、植“文”营“景”兴“业”为抓手,以绿道和公园建设为载体,建设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宜居公园城市。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实现人才的集聚和企业、生产要素的汇聚,提高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二是全域协同,推进城乡一体。以水为脉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形成 “一江五水”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坚持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差异化、集聚化、非均衡化发展思路,西部山区县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康养休闲等产业。东部平原县立足生产主体功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做好山区县的飞地经济,提高经济密度和经济质量,打造第二产业核心承载地。进一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把县城建设成为拉动县域发展的“火车头”。区域中心镇突出联接功能,深入开展“擦亮小城镇”,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乡村建设分类推进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避免无效投资和无效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生态优先,锚固蓝绿本底。尊重山水格局,以长江及其支流为纽带、以山系为骨架,构建“两脉青山、一江五水”的生态格局。继续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用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串园连山”,基本搭建市域“一廊两环十带”和中心城区“一轴一环九线”绿道网络体系框架。实施“碧道工程”,依托“引江补汉”和“引清入宜”工程,引水入城、以水润城,以“两河六库”水系连通工程为着力点,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五河七支十湖”的水网体系,化解城区“临江不临水,望水不亲水”的矛盾。实施“场景营造”,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打造5大郊野公园、升级10大城市公园、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将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建设全过程,强化“公园+”场景营造,提供多元消费、休闲及创业场景,撬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转换。四是交通引领,提升能级张力。以全国交通枢纽、宜荆荆恩城市群、双核驱动等战略为导向,全面加强区域交通设施谋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谋划渝(重庆)宜(宜昌)重载铁路建设,完善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依托焦柳铁路,建设“江铁海”中西部联运新通道。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郑万高铁联络线、十宜高铁、十宜高速、襄宜高速、高铁北站、三峡机场4E改造等建设,加强与中部其他城市、襄阳、荆州、荆门的交通链接。谋划城际铁路建设,打造宜昌市域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江城大道下段、峡州大道下段、花溪路上段等快速路建设,各县市区到城区除了现有的高速路以外,拥有一条不收费的快速通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轨道交通环线、BRT、绿道、非机动车道、快速路、过江通道建设,改善交通出行方式,缓解交通拥堵。五是产城融合,驱动发展引擎。推动产业集群化建设,以焦柳铁路为主线,谋划铁路支线建设,聚合、链接坝陵工业园、双莲工业园、鸦鹊岭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白洋工业园、姚家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宜都工业园等,构建焦柳铁路产业走廊。推动中心城区三产崛起。将宜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重点培育高端服务、全域旅游、户外运动、文化娱乐、康养度假产业。以峡口为核心,构建“运动-服务-展销-制造-训练”的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户外圣地。依托至喜长江大桥和伍家岗长江大桥,打造宜昌一江两岸环长江国际马拉松金牌赛道。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点军康养运动小镇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两岛八镇”,发展文创娱乐和休闲旅游,系统解决好“城市文旅空心化”现象,打造宜昌市经济增长新引擎。六是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针对民生需求开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二次供水改造、燃气保障、交通微循环、既有道路改造。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排水防涝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未来社区。推进文化植入,通过城市天际线、城市轴线、历史街区、街景里面、标识标牌等建设,突出城市特色。

  (五)提出“十四五”宜昌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1.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主城综合服务引领、东部县市产业联动助力、山区县市生态筑基支撑,形成“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城区“一核”龙头地位,打造为服务各县市的综合服务中心;东部三市“一核”联动打造百强县域集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化多点支撑,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做大做强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以水为脉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形成 “一江五水”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结合现状已建铁路和拟建的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宜段)、郑万高铁联络线、荆安铁路(货运)、南翻坝铁路(货运)等,积极开展城际铁路线研究,以强化市域各县市的交通联系。谋划建设中心城区与枝江、宜都、当阳、远安、秭归、长阳除高速公路以外的第二条快速交通通道联系,实现“半小时、双通道”,构建宜昌半小时都市圈;加强各县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全域构建“一廊两环十带”的市域绿道体系,搭建慢行生态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力争实现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完善,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健全以县为单元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统筹布局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顺应交通物流发展、农村现代化发展及人口转移新趋势,结合放管服改革,贯彻“扁平化”发展思路,即县城更加强化,乡镇适度弱化,农村更加集中化,整体实现扁平化,弱化乡镇一级管理职能,平原地区探索县直管村新模式,促进形成“县城-中心村”两级城镇体系结构,探索具有宜昌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四是推动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以“擦亮小城镇”美丽城镇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补齐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七方面短板,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重点培育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康养特色小镇、运动特色小镇,小城镇服务和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显著增强。五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镇为单位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农房标准化图集,加强农村工匠培训,提升房屋建设品质。推广远安县在探索人口梯次转移和引导农房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继续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即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污水处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强自然生境、村落肌理和历史遗迹的保护传承,挖掘宜昌本土农房建筑、屋场空间的特色元素,形成“土家味、巴楚派、峡江风”的宜昌乡村聚落形式。

  2.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增强城市韧性确保城市安全。一是完善路网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东艳路过江通道、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路改造等快速路建设,谋划研究峡口、西陵一路等跨江通道,建设红花套大桥、百里洲大桥,闭合“内中外”快速路环网,构建“四纵五横”的快速路网格局;优化路网结构,加强城市重点产业片区和生活片区的次支路网配套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开展交通堵点、道路节点、老旧道路改造,打通断头路、增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畅通“毛细血管”。研究推进非机动车路权分配,加快推进“两环十带”市域绿道建设。新建道路里程共350公里、改造道路里程97公里,续建道路95公里。其中新建快速路46公里,新建主干路122公里,新建次干路37公里,新建支路145公里。快速路、主次干道、支路比例达1:3:1:2,道路面积率达20%以上。二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供水方面,构建“双水源、双水厂”安全供水格局,推进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30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100公里,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加强节水改造和中水回用,稳固国家节水型城市。供气方面,构建“双通道、双气源”安全供气格局,启动暖居供热工程建设研究,新建红花套门站、艾家高中压调压站等6座高中压调压站及小溪塔LNG气化站工程,燃气管道随新建道路同步建设,重点推进点军组团天然气管网配套建设。新建300公里供气管网,改造100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90%。污水处理及防洪排涝方面,新建管网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完成合益路一路、江景二街、董家冲等排水区域雨污分流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末端雨污分流,城市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继续推进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新建东山污水处理厂、艾家污水处理厂,对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改扩建花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猇亭污水处理厂、沙湾污水处理厂、小溪塔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内涝点整治。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区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排水设施建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在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在白洋组团和点军组团等区域结合道路建设综合管廊。至2025年,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综合配套率达2%。推进强制入廊,规范管廊运营维护管理。三是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管理处置体系,加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县(市)建成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不低于50%,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达到70%以上,县以上城市具备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城区具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城区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能力建设,新建4座厨余垃圾处理站、扩建1座厨余垃圾处理站和新建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新建3座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四是加快公园绿地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通过实施“串园连山”工程、“场景营造”工程,“口袋公园”工程,启动建设西陵后山中央公园、荆门山—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峡口国家森林公园、六泉湖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滨江公园延伸段,构建“三环六线”的“两级”绿道骨架网络和三级绿道建设环网,加快公园场景营造,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构建15分钟生活圈。五是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优化大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博物馆、规划馆以AAA级标准景区化改造,完成万达商圈、中南路商圈、伍一广场商圈的优化改造。重点推进区域级、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宜昌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网球馆平战结合改造工程。实现市县两级综合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池〕、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覆盖,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3.加速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一是改旧融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抢抓新一轮全国试点城市机遇,总结探索“133”工作体系,按照“基础设施应改尽改、公服设施有序完善、建筑物本体有条件提升、基层治理创新示范”的思路,以7个试点片区改造为示范,推动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完整社区、绿色社区、未来社区。至2025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91个(其中城区549个)。同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导推动县市区同步实施。二是多元融合创新棚改新模式。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业厂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等,以“建精建美”为目标,引入社会主体,植入功能,与三产融合发展。以清零交地为目标,加快十三五结转棚改征收项目完结,完成建工局、农机公司、十六化建等项目征收,尽早实现土地交付和利用。以加快项目落地为导向,提前谋划重点开发片区和重点建设项目棚改征收工作,提升开发品质。三是文植入化突出城市特色。依托滨江公园建设“百里滨江风情带”,打造成为宜昌最靓的形象IP。依托老十景打造宜昌新十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保护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及周边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遵循“保、修、迁、寻、营”原则,重点建设环城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二马路近代风貌文化街区、桃花岭文化街区、宜港码头文化街区和织布街码头文化街区。提炼宜昌“十大文化符号”,结合旧改、棚改,完善街景立面、小品、标识系统。

  4.建立房地联动管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着力建立和完善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双核驱动,着力壮大“稳”的底盘。在房地产市场深入推进“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壮大主城区、东三市在房地产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上“双核驱动力”,进一步激发远安、兴山、秭归等人居环境和山水资源强县的“多点支撑力”,鼓励发展旅游地产、康养地产等多元化住宅产品。二是房住不炒,着力落实“稳”的责任。落实市级监控指导责任和属地城市主体责任,抓好部门联动的调控责任,切实落实住建部门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二手住房销售价格、住房租赁租金价格、住房规划编制等调控目标的部门责任,自然资源部门对住宅用地价格等调控目标的部门责任,人行对房地产贷款新增占比等调控目标的部门责任,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管控目标的部门责任。三是一城一策,着力夯实“稳”的基础。实施房价地价联动,完善住宅用地出让方式,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和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加快库存商品住房去化力度,强化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和资金监管,稳妥推进商品房楼盘网签交易、群众有效投诉红黑榜制度,确保量价平稳。四是租购并举,着力增强“稳”的动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市属国有住房租赁公司,支持开发企业利用开展住房租赁业务。筹集租赁房源,将租赁住房用地供应纳入全市整体土地供应计划,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租赁型职工宿舍和利用自有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五是加强物业管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推进“123”政策体系和“135”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物业管理进一步融入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全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100%,老旧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95%以上。

  5.完善住房保障,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统筹做好城镇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市民住房保障工作,实现分类分层次精准保障。对低保低收入家庭以实物配租为主,应保尽保,严格落实住房兜底保障;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城镇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常态化租赁补贴保障,着力解决住房阶段性保障;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中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定向配租,全力做好住房服务保障。一是加强保障性住房有效供应和配套。鼓励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投资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完善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配套建设,让保障对象就近享受品质生活,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性利用中心城区腾退的棚改地块,建设人才公寓,提升人才吸引保障能力。二是实现住房保障管理模式新突破。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主体、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格局。三是实现住房保障管理水平提质增优。推进公租房信息系统贯标联网达标工作,建立与相关部门数据交换统一标准。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加快建设涵盖住房保障全部业务的信息系统。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标准,推行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精细化。

  6.创新建筑业管理服务,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政策支持,利用纳税增长、资质升级、总部迁入等政策,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推进本地企业与在宜央企建立建筑业产业合作联盟,促进产业横向一体化融合发展,助力全产业链提升竞争力,至2025年,全市建筑业产值力争2000亿,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达到8家,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到50家,1-2家龙头企业主板上市。二是加强勘察设计服务创新,坚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市场,建立勘察、设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度,加快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法制建设,健全消防指标闭合管理的良性工作机制。推广装配式、BIM技术、被动房等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促进全过程、全周期的咨询服务和设计施工EPC总承包服务模式发展。三是加快实施绿色建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强化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支持建设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培育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支持宝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总部建设,巩固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地位。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木结构、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等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发展绿色建筑660万平方米,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四是推进建筑全装修,积极发展成品住宅,倡导菜单式全装修,鼓励新建商品住宅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加强商品住宅精装修管理,通过价格备案、申办施工许可、样板示范、一房一验、售后保修、失信惩戒等措施规范市场,保障购房人权益。五是提升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推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推进实施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引导现有劳务企业转型发展,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保障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突出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和危大工程安全监管,做实监理旁站制度,持续推进湖北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我市建筑业安全生产行为。

  7.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安全建设,提升行业治理水平。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住建。依托宜昌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大数据支撑能力,发挥大数据资源在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大数据归集、管理、应用、安全管控能力。加快部门工作数字化转型,整合智慧城建和智慧房管系统,开发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建设住建行业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和应急指挥平台,加大移动办公的建设和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的使用力度,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有推动“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至2025年,馆藏档案及新收集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二是加强行业安全专项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健全城市建设安全生产机制体制,完善和落实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建立城市建设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加强供水供气行业安全与应急管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持续开展建筑领域专项整治;大力推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当好营商环境的首席“店小二”,实现行业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资源共享的统一平台,推进并联审批、联合验收、联合图审,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压减审批时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信用分类分级差异化管理,打造“70、40、20”工改升级版。二是全面提升供水供气服务质效。深入推进供水供气大整改、大提升行动,多方筹措改造资金,加大城区供水供气设施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互联网+”行业服务,建成集门户网站、微信及手机APP等一体的供水供气企业“一网通办”平台,将供水供气报装申请统一纳入政务服务大厅,逐步实行网上办理、掌上办理。加强供水配气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管机制,推进价格信息公开,逐步建立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

  9.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法治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全面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创新“党建+”思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红色引擎”的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质量推进宜昌住建事业发展。不断深化“三同步”工作制度,推动业务工作、安全生产、党的建设整体谋划、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各项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紧盯城建项目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工程招投标、棚改征收、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强风险防控。二是严格依法行政,打造法治住建。推进住建行业立法工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提高专家论证和合法性审查质量,坚持法律顾问制度,确保重大决策科学民主合法。继续做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健全住建领域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相适应的行业监管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和市场诚信管理结合,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宜昌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加大信用信息互通和应用。三是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围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打好“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分类培训”系列组合拳,激活选人用人一池春水,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打破行业内现有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壁垒,加强一线技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现有人才资源,强化业务学习培训,组建各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库。鲜明树立以事择人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干事创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敢于容错纠错,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