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共同缔造谋发展 党建引领促振兴
栏目: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11-03 加入收藏
上阳坪村位于十堰市房县青峰镇北部,距镇政府25公里,村域面积21.46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298户,1201人,域内有青峰大裂谷景区,是青峰镇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22年湖北省清廉村居典型村建设单位。省农业发展中心作为阳坪村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单位,派驻驻村工作队与青峰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以上阳坪村为样板村,通过党建引领,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主要做法(一)精心组织,群策群力,完善基础设施。省农业发展中心与青峰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极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满足人民群众需求。1.建设前问需于民。以召开户院会、现场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充分征求和收集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交由第三方专业团队修改和设计,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建设。新建饮用水过滤池72立方米,安装安全饮水管道3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新建公共厕所3座,新建黑色化公路3公里,新修产业路2公里,改造党群服务中心600平方米,实现“建什么怎么建,群众说了算”。2.建设中群众监督。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由群众配合监理单位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开展现场监督,施工完成后,群众参与工程验收,实现“群众是项目建设的‘设计员’、施工质量的‘监督员’、工程验收的‘质检员’”。3.建好后共管共享。对已形成固定资产的项目及时办理确权和移交手续,交村集体管护,发动群众共同管理、维护和分配资产所得收益,已确权移交村集体公益性资产16个,经营性资产1个,到户类资产241个,实现“公益性资产群众管护,经营性资产群众受益”。(二)明确目标,争创一流,促进产业发展。围绕“七大产业链”,依托“青峰大裂谷”景区,以“产业振兴”为总抓手,探索“旅游+”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1.干部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的“领头羊”效应是激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村干部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在探索“旅游+”模式过程中,阳坪村文书代全兵带头将自家闲置住房改造成特色民宿,组织群众召开现场会。按照“旅游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已试点建设特色民宿5家,装修客房80间,预计日均可接待游客住宿200人,带动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2.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规范化建设阳坪村大裂谷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50多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建设高标准高山有机绿茶500亩,发展烟叶300亩,发展土鸡养殖5万余只,建设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20余亩,带动150余户农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3.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方向盘”。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旅游经济,引进湖北房县大裂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定期对群众开展培训,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宣传销售、餐饮服务等,让群众的产业符合市场需求,加强与外部市场联系,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在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中发展壮大。(三)严守红线,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广泛宣传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保持传统风貌,坚持生态优先、朴实自然、和谐共生。1.生态优先,根植发展新理念。广泛宣传“两山”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文化,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倡导者”。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将项目建设纳入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规划,调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30亩。2.干群齐心,刷新环境新名片。以群众的房前屋后为切入点,实现“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通过“干部组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拆除违建猪圈、厕所32间,集中新建公共厕所3处、猪栏工具房32间,设置垃圾垃圾分类点,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3.立足长效,开启美颜新模式。发动群众持续开展“清洁房县”“村庄清洁日”活动,排查整治卫生死角、乱打乱建、乱堆乱放、农业废弃物、沟渠塘堰垃圾杂物,同步推进环境评比,以评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户户参评,人人争创”的良好氛围。(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始终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摆在首位,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1.优先发展社会事业。毫不松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群众防控意识、备足应急防控物资。加强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定期清查库存药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做好民政优抚、应急救灾、低保评审、残疾人服务等民生工作,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2.民主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会作用,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民事民享。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青峰镇阳坪村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诚信守法档案,树立先进榜样,营造和谐氛围。开展平安镇村创建,及时调解邻里矛盾,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大力弘扬清廉文化。以清廉村居建设为契机,弘扬清廉文化,落实“四议两公开”、村级“三务”公开制度,对涉及民生的事项“一变更一公布,一拨款一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清廉村居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开展晒家风、亮家训评选活动,评选出最美婆媳、最美庭院、最美党员、最美乡贤,营造慈爱孝贤的社会氛围。(五)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创建文明新风。全力推进文明新风建设,以移风易俗做“减法”,减轻群众负担,以产业振兴做“加法”,增加群众收入,破除“等、靠、要”思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1.推进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通过召开户院会、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弘扬文明新风,揭示落后陋习、铺张浪费等反面典型。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加强红白喜事管理,组织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推行厚养薄葬、喜事简办,摒弃滥发请柬、大摆筵席、“天价彩礼”、高价礼金、借机敛财等陋习,减少人情支出、减轻群众负担、简化人际关系,从源头上避免因人情致贫、因人情返贫。2.法治德治结合,妥善调处纠纷。坚持以法治止纷争,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坚持以德治化矛盾,大力倡导和睦新风,培植社会和谐土壤;坚持以自治解隐忧,成立乡村调解委员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村庄治理,实现“身边人办身边事”,累计调处矛盾纠纷27起,连续3年无赴县级以上信访事件发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化解在萌芽”的目标。3.拓宽增收渠道,增强造血功能。以产业振兴为引领,鼓励群众靠劳动致富,树立勤劳致富典型,弘扬劳动精神,以群众身边的典型事迹引导群众形成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自力更生的良好风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二、乡村振兴困境及瓶颈(一)农业产业不大不强。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来看,规模化程度不够,增收带动能力有限。从茶叶和烟叶产业来看,采摘成本高,品牌效应弱,产业链附加值低。从产业从业人员看,村民掌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以“民宿”为代表的配套产业特色不鲜明,功能结构单一,其投资建设多属于自发,相互模仿,同质化严重,没有开发出自身特色及住宿功能以外的辅助功能。(三)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章程、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严。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弱,经济实力有限,合作社贷款融资难,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四)乡村农业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农技专业人员不足,劳动力结构无法满足技术推广的需要。且农技推广资金不足,缺乏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三、工作建议(一)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加大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继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在原有旅游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自然资源,搭建观光漂流、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等活动,打造特色旅游业。(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技术振兴。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养殖技术能手,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破解人才制约。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相关附件:

上阳坪村位于十堰市房县青峰镇北部,距镇政府25公里,村域面积21.46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298户,1201人,域内有青峰大裂谷景区,是青峰镇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22年湖北省清廉村居典型村建设单位。

省农业发展中心作为阳坪村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单位,派驻驻村工作队与青峰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以上阳坪村为样板村,通过党建引领,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群策群力,完善基础设施。省农业发展中心与青峰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极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1.建设前问需于民。以召开户院会、现场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充分征求和收集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交由第三方专业团队修改和设计,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建设。新建饮用水过滤池72立方米,安装安全饮水管道3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新建公共厕所3座,新建黑色化公路3公里,新修产业路2公里,改造党群服务中心600平方米,实现“建什么怎么建,群众说了算”。

2.建设中群众监督。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由群众配合监理单位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开展现场监督,施工完成后,群众参与工程验收,实现“群众是项目建设的‘设计员’、施工质量的‘监督员’、工程验收的‘质检员’”。

3.建好后共管共享。对已形成固定资产的项目及时办理确权和移交手续,交村集体管护,发动群众共同管理、维护和分配资产所得收益,已确权移交村集体公益性资产16个,经营性资产1个,到户类资产241个,实现“公益性资产群众管护,经营性资产群众受益”。

(二)明确目标,争创一流,促进产业发展。围绕“七大产业链”,依托“青峰大裂谷”景区,以“产业振兴”为总抓手,探索“旅游+”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

1.干部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的“领头羊”效应是激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村干部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在探索“旅游+”模式过程中,阳坪村文书代全兵带头将自家闲置住房改造成特色民宿,组织群众召开现场会。按照“旅游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已试点建设特色民宿5家,装修客房80间,预计日均可接待游客住宿200人,带动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2.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规范化建设阳坪村大裂谷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50多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建设高标准高山有机绿茶500亩,发展烟叶300亩,发展土鸡养殖5万余只,建设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20余亩,带动150余户农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

3.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方向盘”。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旅游经济,引进湖北房县大裂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定期对群众开展培训,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宣传销售、餐饮服务等,让群众的产业符合市场需求,加强与外部市场联系,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在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中发展壮大。

(三)严守红线,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广泛宣传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保持传统风貌,坚持生态优先、朴实自然、和谐共生。

1.生态优先,根植发展新理念。广泛宣传“两山”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文化,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倡导者”。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将项目建设纳入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规划,调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30亩。

2.干群齐心,刷新环境新名片。以群众的房前屋后为切入点,实现“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通过“干部组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拆除违建猪圈、厕所32间,集中新建公共厕所3处、猪栏工具房32间,设置垃圾垃圾分类点,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

3.立足长效,开启美颜新模式。发动群众持续开展“清洁房县”“村庄清洁日”活动,排查整治卫生死角、乱打乱建、乱堆乱放、农业废弃物、沟渠塘堰垃圾杂物,同步推进环境评比,以评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户户参评,人人争创”的良好氛围。

(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始终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摆在首位,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1.优先发展社会事业。毫不松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群众防控意识、备足应急防控物资。加强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定期清查库存药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做好民政优抚、应急救灾、低保评审、残疾人服务等民生工作,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

2.民主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会作用,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民事民享。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青峰镇阳坪村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诚信守法档案,树立先进榜样,营造和谐氛围。开展平安镇村创建,及时调解邻里矛盾,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大力弘扬清廉文化。以清廉村居建设为契机,弘扬清廉文化,落实“四议两公开”、村级“三务”公开制度,对涉及民生的事项“一变更一公布,一拨款一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清廉村居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开展晒家风、亮家训评选活动,评选出最美婆媳、最美庭院、最美党员、最美乡贤,营造慈爱孝贤的社会氛围。

(五)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创建文明新风。全力推进文明新风建设,以移风易俗做“减法”,减轻群众负担,以产业振兴做“加法”,增加群众收入,破除“等、靠、要”思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1.推进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通过召开户院会、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弘扬文明新风,揭示落后陋习、铺张浪费等反面典型。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加强红白喜事管理,组织群众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推行厚养薄葬、喜事简办,摒弃滥发请柬、大摆筵席、“天价彩礼”、高价礼金、借机敛财等陋习,减少人情支出、减轻群众负担、简化人际关系,从源头上避免因人情致贫、因人情返贫。

2.法治德治结合,妥善调处纠纷。坚持以法治止纷争,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坚持以德治化矛盾,大力倡导和睦新风,培植社会和谐土壤;坚持以自治解隐忧,成立乡村调解委员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村庄治理,实现“身边人办身边事”,累计调处矛盾纠纷27起,连续3年无赴县级以上信访事件发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化解在萌芽”的目标。

3.拓宽增收渠道,增强造血功能。以产业振兴为引领,鼓励群众靠劳动致富,树立勤劳致富典型,弘扬劳动精神,以群众身边的典型事迹引导群众形成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自力更生的良好风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乡村振兴困境及瓶颈

(一)农业产业不大不强。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来看,规模化程度不够,增收带动能力有限。从茶叶和烟叶产业来看,采摘成本高,品牌效应弱,产业链附加值低。从产业从业人员看,村民掌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以“民宿”为代表的配套产业特色不鲜明,功能结构单一,其投资建设多属于自发,相互模仿,同质化严重,没有开发出自身特色及住宿功能以外的辅助功能。

(三)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章程、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严。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弱,经济实力有限,合作社贷款融资难,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四)乡村农业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农技专业人员不足,劳动力结构无法满足技术推广的需要。且农技推广资金不足,缺乏专项资金项目支持。

三、工作建议

(一)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加大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继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在原有旅游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自然资源,搭建观光漂流、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等活动,打造特色旅游业。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技术振兴。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养殖技术能手,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破解人才制约。

相关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