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
栏目: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11-25 加入收藏
索 引 号:MB1803251/2022-41018分     类: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发布机构:省生态环境厅发文日期:2022-11-24 14:15文   号:鄂环发〔2022〕29号效力状态:有效名   称: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湖 北 省 生 态 环 境 厅 文 件鄂环发〔2022〕29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 11月 24日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1.1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处置机制,统筹做好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提高重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急响应能力和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修订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86号)、《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号)、《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鄂政办函〔2021〕1号)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等。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湖北省行政区域内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200,即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天气。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沙尘天气应对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本应急预案范畴。国家出台相应标准严于本文件的,执行国家标准。1.4预案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本预案作为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会商机制和应对机制。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本预案及省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各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相关部门应急保障预案,各县(市、区)重污染天气应急实施方案,企事业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重大活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方案等。1.5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作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出发点,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切实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最大程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影响。(2)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建立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系统,明确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职责分工。各地依职责开展所属区域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警和联防联控工作。(3)科学预警,及时响应。做好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日常监测监控,及时把握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建立健全全省环境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开展会商研判、应急响应、督查调度、跟踪评估,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4)分级管控,精准减排。积极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现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确保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内,同等绩效水平的企业减排措施相对一致,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5)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加强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协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发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相关信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意识。2 组织指挥体系2.1省级组织指挥机构省政府成立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全省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省应急指挥部架构图见附件1)。指挥长:省政府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副省长。副指挥长: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省应急指挥部成员:由省级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履行重污染天气应对有关责任。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的需要,可增加省级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省应急指挥部成员,开展相关的应对工作(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见附件3)。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省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主任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兼任。主要职责为承担省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贯彻执行省应急指挥部工作部署,协调推进重污染天气预防及应对工作;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发布和上报,提出预警和响应的建议;及时上报应急工作情况;承办省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省应急指挥部下设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统筹武汉都市圈范围内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及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部门及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潜江市政府组成。 “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省应急指挥部下设“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统筹“襄荆荆宜”传输通道范围内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及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部门及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政府组成。2.2市(州)、县(市、区)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各市(州)、县(市、区)政府成立相应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指挥长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2.3重污染天气应对专家组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建重污染天气应对专家组,参与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响应及总结评估,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撑。专家组涵盖气象、大气科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3 应急准备3.1修订应急减排清单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制定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标准。各市(州)应按照重污染天气减排比例要求,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清单须包括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排放源的基本信息和相应预警级别下的减排措施,原则上所有涉气企业均应纳入应急减排清单。每年9月底前,各市(州)应完成年度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将修订的应急减排清单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并向社会公开。3.2夯实应急减排措施以市(州)为单位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重污染天气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期间的减排比例,应分别达到全社会排放量的10%、20%和30%以上。各市(州)可根据本地污染物排放构成调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比例,但二者比例之和不得低于上述总体要求。各市(州)在制定减排措施时,应在满足减排比例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4监测与预警4.1监测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整合环境空气和气象监测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日常监测,做好数据收集处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以及趋势预测工作。4.2预警分级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小时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按照污染范围,将预警划分为省级预警、城市预警;按照重污染天气的可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等因素,将全省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由低到高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4.2.1城市预警(1)黄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2)橙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3)红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尚未达到黄色预警条件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色预警响应措施。各市(州)可综合考虑本地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启动门槛。鼓励各市(州)结合实际对中、轻度污染进行应对。4.2.2省级预警黄色预警:预测武汉都市圈内有4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内有3个及以上城市或省内有6个及以上连片区域的城市出现符合城市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且未达到省级橙色、红色预警条件时。橙色预警:预测武汉都市圈内有4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内有3个及以上城市或省内有6个及以上连片区域的城市出现符合城市橙色及以上级别预警且未达到省级红色预警条件时。红色预警:预测武汉都市圈内有4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内有3个及以上城市或省内有6个及以上连片区域的城市出现符合城市红色预警条件时。各市(州)应当根据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预警提示,及时发布相应级别预警。应急响应城市可依据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更高级别预警。4.3预警会商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市(州)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情况,结合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当预判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应当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当预判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重点区域(武汉都市圈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下同)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条件时,应及时向省应急指挥部提出预警建议。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应增加会商频次。4.4预警发布当预测到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条件时,各市(州)重污染应急组织机构原则上应提前24小时以上发布预警信息或按照区域应急联动要求及时启动预警。达到省级预警条件时,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发布。城市预警发布信息须明确预警级别、启动时间、应急响应区域范围、响应级别和响应措施等内容。预警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新闻媒介发布。4.5预警变更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应降低预警级别,并提前发布信息。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达到更高级别预警条件时,应当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可由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发布更高级别预警。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当按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变更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4.6预警解除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指数将降至或已降至黄色预警条件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本级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机构批准后发布。预警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5应急响应5.1响应分级及启动对应预警等级,实行三级应急响应。(1)当发布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2)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3)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当发布省级预警时,相关市(州)重污染应急组织机构应当启动不低于省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各市(州)可综合考虑本地各县(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特征等,分县(市、区)启动应急响应。5.2城市响应措施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健康防护指引、建议性减排措施、强制性减排措施。本预案制定的城市应急响应措施属于指导性措施,各市(州)在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并抓好落实。5.2.1 城市Ⅲ级响应措施(1)健康防护指引 ①提醒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 ②提醒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如不可避免,建议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③室外工作、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可以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④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减少或停止室外课程及户外活动。 ⑤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防止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知识宣传与咨询;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⑥各级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机构要组织专家解读预警信息和采取的应急措施效果,宣传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和公众健康防护知识,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客观评价并积极参与到应对工作中。(2)建议性减排措施 ①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新能源汽车等出行,驻车时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 ②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单位和公众尽量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③倡导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污染工序生产,主动减排,可在达标排放基础上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效率,调整污染工序的生产时间,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④倡导公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生活,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为26摄氏度以上,冬季设定为18摄氏度以下,空调运行期间保持门窗关闭;减少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推广使用节能照明灯具,尽可能减少照明数量和时间。(3)强制性减排措施按照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施对应预警级别下的应急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当地政府应督导落实以下措施: ①工业源减排措施。水泥行业实施常态化错峰生产;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清单,有计划地实施对应预警级别工业企业的停限产措施,限产优先采用部分生产线停产的方式实现,生产工序不可中断或短时间内难以停产的行业,在重污染频发的秋冬季期间,可提前调整生产计划,确保预警期间企业能够落实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督促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的工业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响应操作方案要求,采取降低生产负荷、停产、加强污染治理、大宗物料错峰运输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②扬尘源减排措施。执行当地重污染天气扬尘源应急减排清单对应预警级别减排措施。加大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停止除特殊工艺、应急抢险、民生保障工程外的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停止建筑拆除、打磨切割建材、场地凿岩打桩、喷涂粉刷、护坡喷浆、现场混凝土搅拌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矿山、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停止露天作业。在日常道路保洁频次的基础上,主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应增加清扫、洒水、喷雾等作业频次和作业范围。 ③移动源减排措施。执行当地重污染天气移动源应急减排清单对应预警级别减排措施。除应急抢险、民生保障工程外,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运输车辆禁止上路行驶。涉大宗物料运输单位应制定详细交通运输源头管控方案并配备有关硬件监管设施。移动源除明确停驶方案外,还应严格执行源头管控有关要求,包括加强油品储运销环节监管和加油加气站油气回收系统的使用情况排查、开展油品检测、抽查机动车销售企业环保达标情况,以及加强柴油货车路检路查以及集中使用、停放地入户检查的频次和力度等。 ④其他减排措施。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格落实减排措施。加大对燃煤锅炉、施工场地、机动车排放、工业企业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频次和监察力度,确保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大气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督促建设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控制。严格落实农作物秸秆及杂物禁烧措施,加大餐饮油烟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监管,禁止露天烧烤,按照各市(州)政府公告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⑤保民生等特殊情况管控要求。当地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民生保障工程、应急抢险施工等根据需要可继续作业,但应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工地周边百分之百围挡、物料堆放百分之百覆盖、出入车辆百分之百冲洗、施工现场地面百分之百硬化、拆迁工地百分之百湿法作业、渣土车辆百分之百密闭运输)要求,裸露场地全部苫盖,增加洒水降尘频次。5.2.2 城市Ⅱ级响应措施在落实城市Ⅲ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健康防护指引 ①停止举办露天比赛等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 ②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弹性教学,停止户外活动。 ③医疗机构增设呼吸类等相关疾病门诊、急诊,延长工作时间。(2)建议性减排措施 ①倡导燃煤电厂、工业锅炉使用预先储存的低灰分(<15%)和低硫分(<0.7%)含量燃料。 ②倡导停止装修、喷漆等民用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行为。 ③停止开放除核心功能区以外的景观灯光,缩短商场、超市等公众聚集的大型服务设施营业时间。 ④交通运输部门加大公共交通运力保障,合理增加城市主干道的公共交通工具的营运频次和营运时间;合理安排,优先使用新能源、天然气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柴油车辆的使用。 ⑤积极利用区外来电,严格执行绿色电力调度,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保障电力供应的前提下,对不能稳定达标和超总量排污的非脱硫燃煤机组实施停运限排,将其发电量指标调配给运行正常的脱硫机组。(3)强制性减排措施 ①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在满足区域供电平衡和热力供应的前提下,煤耗低的机组优先发电。 ②工业企业不得开停车作业与检修放空作业,船舶修造、汽车维修企业暂停喷涂作业。 ③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矿山(含煤矿)、洗煤厂、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日载货车辆进出10辆次及以上)的单位,应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运输(特种车辆、危险化学品车辆等除外)。 ④停止市政道路维修、改造工程、管线维护维修工程、桥梁喷漆和单独建设的燃气、热力管线工程施工。 ⑤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干散货码头、堆场停止作业,并做好场地洒水降尘工作。5.2.3 城市Ⅰ级响应措施在落实城市Ⅱ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健康防护指引 ①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②停止举办户外大型活动。 ③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停止或减少室外作业,并加强防护。(2)建议性减排措施 ①建议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②倡导过境的柴油货车绕行,避开主城区行驶。(3)强制性减排措施 ①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三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②市区内实行限制性交通管制,中心城区禁行柴油货车,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城区过境柴油货车绕行疏导,单壳化学品船、600吨载重以上的单壳油船停驶。5.3省级响应措施5.3.1 联防联动省级预警发布后,相关市(州)及相关部门应启动应急预案,省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方案,企事业单位启动应急响应操作方案,采取必要的响应措施。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作,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应急联动。重大活动期间,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要求,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加强监测预警会商,督导各相关市(州)做好监测预警,省气象局指导相关市(州)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5.3.2 监督检查加强生态环保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省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开展巡查、抽查,对预警期间有关市(州)政府及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4信息公开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的指导协调,各市(州)负责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各级宣传部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的宣传,根据统一安排,协调媒体做好信息对外发布。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污染的范围、可能持续的时间、已采取及需采取的措施和对企业、公众的建议等。5.5响应终止当预警解除信息发布后,应急响应同步终止。应急终止后,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通知各相关部门,完成应急处理情况的上报与发布,并继续进行跟踪监测。6 总结评估各市(州)政府要对每次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评估,并在10日内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评估内容包括重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发布情况、各部门响应情况、企业措施落实情况和应对效果等。省级预警解除后5个工作日内,相关市(州)要将辖区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总结评估,并报省应急指挥部。7 应急保障7.1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专家、医护应急等队伍建设,强化日常培训,适应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需要。7.2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重污染天气应对资金保障,为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提供财力保障。7.3监测与预警能力保障各级生态环境、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联合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预报,充分利用组分站等监测手段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7.4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各级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联络网络,确保应急指令畅通。8 责任与奖惩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对有关成员单位专项实施方案和各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措施的组织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工作中反应迅速、措施妥当、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部门及个人,依法依纪追究相应责任。对于未按要求执行排污单位重污染天气停产、限产或错峰生产应急措施以及其他应急措施的企业,依法实施处罚。对应急响应期间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予以追究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绩效分级为A级、B(B-)级和绩效引领性的工业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进行降级处理。9 预案管理与实施9.1预案管理预案实施后,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应急预案及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应急响应措施的宣传,密切关注舆论,及时积极正面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省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广泛宣传重污染天气防治应对的法律法规和健康防护常识技能。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演练,及时总结评估,切实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9.2预案更新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根据国家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布置和本预案实施情况,适时组织修订,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各市(州)政府应参照本预案,制修定本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各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各级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有关要求,制定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并报同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备案。9.3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2017年原省环保厅印发的《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鄂环发〔2017〕24号)同时废止。附件:1.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架构图2.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对流程图3.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4.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机制5.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机构组成和工作机制附件1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架构图附件2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对流程图附件3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表序号成员单位职责分工1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1)负责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制定重污染天气新闻信息发布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2)协调各级新闻媒体,配合做好重污染天气预防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报道。2省委网信委(省网信办)负责重污染天气有关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和舆论引导,指导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做好相关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分析和处置。3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能源局)(1)负责组织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2)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3)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保障预案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4省教育厅(1)负责制定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2)指导督促各市(州)执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重污染天气响应期间健康防护工作,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3)组织指导托幼机构及学校开展重污染天气学生健康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5省科学技术厅(1)负责组织协调全省重污染天气预防、应对处置科技支撑工作;(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储备,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转化。6省经济和信息化厅(1)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钢铁、水泥等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2)依责对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保障预案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3)配合省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并更新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4)负责制定水泥生产企业错峰生产计划,错峰生产时间向秋冬季倾斜。7省公安厅(1)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2)会同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实施禁限燃放烟花爆竹等管控措施,并对相关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3)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重型运输车辆管控措施,协助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实施高速绕行措施,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4)协同开展渣土车、砂石车等违反规定上路行驶车辆监督检查以及机动车路检路查等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8省财政厅按照分级负担原则,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9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组织指导技工学校开展学生防护重污染天气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10省自然资源厅(1)负责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2)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储备用地、矿山开采等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1省生态环境厅(1)承担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2)负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重污染天气预警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3)牵头修订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4)指导和督促各市(州)落实大气工业源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落实污染物减排措施,并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相关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5)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对机动车维修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6)会同商务部门加强对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7)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等主管部门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开展建筑施工工地、城市道路扬尘控制和施工工地工程机械管控的监督检查;(8)会同公安部门开展机动车路检路查工作;(9)负责督促、指导、检查下级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的相关控制措施。12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1)负责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2)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维护维修(含掘路)、“三车”(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和砂石料车)运输扬尘、施工工地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露天焚烧、餐饮油烟污染、烧烤严控以及房屋立面整治、桥梁等城市设施维护涂刷作业等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3)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13省交通运输厅(1)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施工和养护扬尘污染控制、营运车辆和船舶大气污染控制、公共交通运力等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2)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和机动车维修业减排方案并组织落实;(3)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机动车维修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14省水利厅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15省农业农村厅(1)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重污染天气秸秆综合利用等与环境整治相关的大气污染控制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2)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16省商务厅(1)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流通领域汽油、柴油油品的监管;(2)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3)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工作。17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卫生防护和医疗救治,开展涉及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相关知识宣传。18省应急管理厅(1)负责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2)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监管范围内重点污染企业停产、限产时安全生产工作;(3)配合省公安厅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实施禁限燃放烟花爆竹措施。19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生产、流通环节商品煤质量监管;(2)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3)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对油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负责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20省广播电视局(1)负责指导、督促和协调广播电视媒体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2)负责指导和协调广播电视媒体开展重污染天气预防、控制措施的宣传报道工作。21省气象局(1)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气象保障服务预案并组织落实;(2)负责全省大气环境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工作,及时针对重污染天气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发布;(3)组织、指导各市(州)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22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根据省直相关部门制定的重污染天气预防、控制措施的宣传报道工作实施方案,督导协调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时向公众发送相关预警信息。23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1)负责协助省能源局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的电力调度工作,积极配合响应区域内地方政府在确保安全条件下采取相应强制措施,保证正常电力供应;(2)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提供重点企业用电量信息。附件4湖北省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应急工作机制一、预警会商(一)会商依据。生态环境部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相关预警提示信息以及省级监测预报;(二)会商地点。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会商中心;(三)组织部门。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四)参会人员。专家组以及省级和相关市(州)生态环境部门、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五)会商手段。依托湖北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等进行。(六)会商结论及建议。经会商研判,若达到省级预警发布条件,形成相应级别省级预警发布建议,并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省应急指挥部提出省级预警发布建议;若未达到省级预警发布条件,通报相关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机构。二、预警发布预警发布建议经省应急指挥部相关领导审批后,由省应急指挥部授权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预警。三、应急响应(一)应急响应启动。省级预警发布后,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召集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安排部署并实施应急响应工作。橙色及以上预警时可由省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召集,必要时由省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省政府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副省长)召集。地点在湖北省环境监控中心。(二)响应实施。1.相关市(州)启动应急预案,发布城市预警并启动不低于省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2.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方案或应急响应操作方案。3.响应期间,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加强监测预警会商,督导相关市(州)做好监测预警,省气象局指导相关市(州)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调度周边省份的空气质量状况,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作,必要时开展区域应急联动。省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开展巡查、抽查,对预警期间有关市(州)政府及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市(州)依托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每天报送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开展情况。(三)信息公开。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的指导协调,各市(州)负责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四)响应终止。当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预警解除信息后,应急响应同步终止。应急终止后,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通知各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市(州),完成应急处理情况的上报与发布,并继续进行跟踪监测。四、预警变更与解除预警变更与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五、总结评估1.城市预警评估主体及上报。各市(州)政府要对每次辖区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评估,并在10日内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2.省级预警评估主体及上报。相关市(州)政府要将辖区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以书面形式,并在省级预警解除后5个工作日内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省级预警总结评估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开展,并报省应急指挥部;3.评估内容。包括重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发布、各部门响应、企业措施落实和应对效果等。附件5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机构组成和工作机制为深化我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和能力,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保障公众健康。拟在省应急指挥部下成立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具体如下。一、协作小组组成(一)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下简称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及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潜江市政府组成。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武汉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人及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潜江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生态环境局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二)“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下简称“襄荆荆宜”协作小组)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及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政府组成。 “襄荆荆宜”协作小组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人和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分管副市长担任。 “襄荆荆宜”协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二、工作职责(一)协作小组负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主要职责为:1.组织推进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及夏季臭氧污染应急联动工作,协调指导地方政府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任务;2.通报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区域突出大气环境问题;3.争取国家和省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中能源、产业、交通、建设及资金保障等领域的支持政策;4.推进落实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环境信息共享、预报预警、应急联动、联合执法和科研合作,督促和指导地方及相关部门做好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预警应急响应工作;5.组织召开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联席会议;6.组织开展专项联合或交叉执法行动。(二)协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决策落实、沟通协调、保障服务等日常工作。主要职责为:1.贯彻协作小组的指示和部署;2.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3.分析阶段性大气污染防治形势;4.组织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发布和上报;5.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开展区域巡查、督导等工作;6.承担协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具体工作。三、工作机制(一)会商机制。健全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预警会商机制,跟踪研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指导区域应对。1.武汉都市圈(1)会商依据。省级和武汉市的区域监测预报;(2)会商地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或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会商中心,可采取线上形式进行;(3)组织部门。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办公室;(4)参会人员。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5)会商手段。依托湖北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等进行;(6)会商结论。跟踪研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指导区域应对。2.“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1)会商依据。省级区域监测预报;(2)会商地点。“襄荆荆宜”协作小组办公室,可采取线上形式进行;(3)组织部门。“襄荆荆宜”协作小组办公室;(4)参会人员。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5)会商手段。依托湖北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等进行;(6)会商结论。跟踪研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指导区域应对。(二)预警机制。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做好臭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过程预警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1.预警研判。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情况,由协作小组办公室组织各区域做好臭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过程预警研判,并形成预警发布建议后由协作小组办公室向协作小组提出;2.预警发布。预警发布建议由协作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人或轮值副组长)审批后,由协作小组办公室发布预警信息;3.应急响应。(1)协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召集相关城市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联络员)在协作小组办公室或采取线上方式安排部署应急响应工作。(2)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和相关城市按照区域应急联动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3)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武汉市气象局加强区域监测预警会商,督导相关城市做好监测预警,省气象局指导相关城市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4)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城市依托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每天报送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开展情况。4.预警调整与解除。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三)协调机制。协作小组统一协调区域范围内大气污染防治事项。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实施区域信息共享,为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1.协作小组办公室依托省级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开展工作调度;2.协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3.各成员单位定期向协作小组办公室报送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气象、污染源防治与排放监管、大气污染源清单/源解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等信息。(四)督导机制。协作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区域巡查、督导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查机制,实施常态化督导,持续拧紧压力传导、责任落实工作链条,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进。(五)评估机制。协作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区域应急评估。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区域环境问题研究提供支撑。1.评估时间。区域性臭氧污染、重污染天气过程、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应对结束后;2.评估主体。协作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3.评估内容。包括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发布、各部门响应、企业措施落实和各地应对效果等。四、工作保障措施(一)统一工作标准。协作小组应开展编制各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方案并报省应急指挥部备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区域内城市统一标准、统一协调的环境管理要求等政策性文件,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协调联动,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和监管效果,实现区域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二)统一预警会商。协作小组应组织区域内气象等部门定期开展空气质量预警会商,做到应急措施早动员、早部署、早启动。武汉市和襄阳市可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响应等级变更建议,报协作小组审批。区域污染天气应对结束后,协作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开展区域应急评估。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制度,统筹开展各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三)统一督察执法。建立区域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制订实施规范和行动准则,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重点案件联合后督察。大力推进工业、交通、扬尘和生活源等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超标排污、非法排污。将落实联防联控响应纳入省级生态环境督察重要内容,对预警响应、机制建立、效果评估等进行督察。(四)统一科技支撑。继续加大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科技攻关,推进黄石、荆州、孝感、黄冈等地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区域内各地至少每两年系统开展一次以离线采样强化观测实验为基础的颗粒物或臭氧源解析工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技术团队建设,动态确定重点帮扶任务,切实解决地方和企业反映的技术困难和政策问题。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两个区域的联防联控方案分别由武汉市和襄阳市制定,报省应急指挥部备案。附:1.武汉都市圈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2.“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3.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启动条件附1武汉都市圈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附2 “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附3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启动条件区域指标临时管控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武汉都市圈PM2.5、O3、AQI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未来24小时出现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O3 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尚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 “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PM2.5、O3、AQI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未来24小时出现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O3 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尚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备注: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 —       24     —
索 引 号: MB1803251/2022-41018 分     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省生态环境厅 发文日期: 2022-11-24 14:15
文   号: 鄂环发〔2022〕29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名   称: 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

湖 北 省 生 态 环 境 厅 文 件

鄂环发〔2022〕29号


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 11月 24日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1.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处置机制,统筹做好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提高重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急响应能力和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修订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86号)、《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号)、《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鄂政办函〔2021〕1号)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等。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湖北省行政区域内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200,即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天气。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沙尘天气应对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本应急预案范畴。国家出台相应标准严于本文件的,执行国家标准。

1.4预案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本预案作为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会商机制和应对机制。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本预案及省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各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相关部门应急保障预案,各县(市、区)重污染天气应急实施方案,企事业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重大活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方案等。

1.5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作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出发点,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切实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最大程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影响。

(2)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建立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系统,明确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职责分工。各地依职责开展所属区域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警和联防联控工作。

(3)科学预警,及时响应。做好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日常监测监控,及时把握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建立健全全省环境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开展会商研判、应急响应、督查调度、跟踪评估,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4)分级管控,精准减排。积极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现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确保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内,同等绩效水平的企业减排措施相对一致,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5)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加强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协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发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相关信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2 组织指挥体系

2.1省级组织指挥机构

省政府成立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全省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省应急指挥部架构图见附件1)。

指挥长:省政府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副省长。

副指挥长: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

省应急指挥部成员:由省级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履行重污染天气应对有关责任。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的需要,可增加省级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省应急指挥部成员,开展相关的应对工作(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见附件3)。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省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主任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兼任。主要职责为承担省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贯彻执行省应急指挥部工作部署,协调推进重污染天气预防及应对工作;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发布和上报,提出预警和响应的建议;及时上报应急工作情况;承办省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省应急指挥部下设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统筹武汉都市圈范围内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及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部门及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潜江市政府组成。

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省应急指挥部下设“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统筹“襄荆荆宜”传输通道范围内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及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部门及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政府组成。

2.2市(州)、县(市、区)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各市(州)、县(市、区)政府成立相应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指挥长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2.3重污染天气应对专家组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建重污染天气应对专家组,参与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响应及总结评估,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撑。专家组涵盖气象、大气科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

3 应急准备

3.1修订应急减排清单

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制定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标准。各市(州)应按照重污染天气减排比例要求,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清单须包括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排放源的基本信息和相应预警级别下的减排措施,原则上所有涉气企业均应纳入应急减排清单。每年9月底前,各市(州)应完成年度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将修订的应急减排清单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3.2夯实应急减排措施

以市(州)为单位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重污染天气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期间的减排比例,应分别达到全社会排放量的10%、20%和30%以上。各市(州)可根据本地污染物排放构成调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比例,但二者比例之和不得低于上述总体要求。各市(州)在制定减排措施时,应在满足减排比例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

4监测与预警

4.1监测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整合环境空气和气象监测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日常监测,做好数据收集处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以及趋势预测工作。

4.2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小时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按照污染范围,将预警划分为省级预警、城市预警;按照重污染天气的可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等因素,将全省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由低到高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4.2.1城市预警

(1)黄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2)橙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3)红色预警: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

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尚未达到黄色预警条件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色预警响应措施。

各市(州)可综合考虑本地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启动门槛。鼓励各市(州)结合实际对中、轻度污染进行应对。

4.2.2省级预警

  1. 黄色预警:预测武汉都市圈内有4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内有3个及以上城市或省内有6个及以上连片区域的城市出现符合城市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且未达到省级橙色、红色预警条件时。

  2. 橙色预警:预测武汉都市圈内有4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内有3个及以上城市或省内有6个及以上连片区域的城市出现符合城市橙色及以上级别预警且未达到省级红色预警条件时。

  3. 红色预警:预测武汉都市圈内有4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内有3个及以上城市或省内有6个及以上连片区域的城市出现符合城市红色预警条件时。

各市(州)应当根据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预警提示,及时发布相应级别预警。应急响应城市可依据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更高级别预警。

4.3预警会商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市(州)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情况,结合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当预判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应当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当预判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重点区域(武汉都市圈或“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下同)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条件时,应及时向省应急指挥部提出预警建议。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应增加会商频次。

4.4预警发布

当预测到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条件时,各市(州)重污染应急组织机构原则上应提前24小时以上发布预警信息或按照区域应急联动要求及时启动预警。达到省级预警条件时,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发布。

城市预警发布信息须明确预警级别、启动时间、应急响应区域范围、响应级别和响应措施等内容。预警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新闻媒介发布。

4.5预警变更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应降低预警级别,并提前发布信息。当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达到更高级别预警条件时,应当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可由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发布更高级别预警。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当按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

预警变更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

4.6预警解除

预测或监测空气质量指数将降至或已降至黄色预警条件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本级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机构批准后发布。

预警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

5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及启动

对应预警等级,实行三级应急响应。

(1)当发布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2)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3)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当发布省级预警时,相关市(州)重污染应急组织机构应当启动不低于省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

各市(州)可综合考虑本地各县(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特征等,分县(市、区)启动应急响应。

5.2城市响应措施

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健康防护指引、建议性减排措施、强制性减排措施。本预案制定的城市应急响应措施属于指导性措施,各市(州)在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并抓好落实。

5.2.1 城市Ⅲ级响应措施

1)健康防护指引

提醒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

提醒一般人群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如不可避免,建议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室外工作、执勤、作业、活动等人员可以采取佩戴口罩、缩短户外工作时间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减少或停止室外课程及户外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防止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知识宣传与咨询;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各级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机构要组织专家解读预警信息和采取的应急措施效果,宣传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和公众健康防护知识,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客观评价并积极参与到应对工作中。

2)建议性减排措施

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新能源汽车等出行,驻车时及时熄火,减少车辆原地怠速运行时间。

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单位和公众尽量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倡导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污染工序生产,主动减排,可在达标排放基础上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效率,调整污染工序的生产时间,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倡导公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生活,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为26摄氏度以上,冬季设定为18摄氏度以下,空调运行期间保持门窗关闭;减少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推广使用节能照明灯具,尽可能减少照明数量和时间。

3)强制性减排措施

按照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施对应预警级别下的应急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当地政府应督导落实以下措施:

工业源减排措施。水泥行业实施常态化错峰生产;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清单,有计划地实施对应预警级别工业企业的停限产措施,限产优先采用部分生产线停产的方式实现,生产工序不可中断或短时间内难以停产的行业,在重污染频发的秋冬季期间,可提前调整生产计划,确保预警期间企业能够落实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督促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的工业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响应操作方案要求,采取降低生产负荷、停产、加强污染治理、大宗物料错峰运输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扬尘源减排措施。执行当地重污染天气扬尘源应急减排清单对应预警级别减排措施。加大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停止除特殊工艺、应急抢险、民生保障工程外的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停止建筑拆除、打磨切割建材、场地凿岩打桩、喷涂粉刷、护坡喷浆、现场混凝土搅拌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矿山、砂石料厂、石材厂、石板厂等停止露天作业。在日常道路保洁频次的基础上,主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应增加清扫、洒水、喷雾等作业频次和作业范围。

移动源减排措施。执行当地重污染天气移动源应急减排清单对应预警级别减排措施。除应急抢险、民生保障工程外,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运输车辆禁止上路行驶。

涉大宗物料运输单位应制定详细交通运输源头管控方案并配备有关硬件监管设施。移动源除明确停驶方案外,还应严格执行源头管控有关要求,包括加强油品储运销环节监管和加油加气站油气回收系统的使用情况排查、开展油品检测、抽查机动车销售企业环保达标情况,以及加强柴油货车路检路查以及集中使用、停放地入户检查的频次和力度等。

其他减排措施。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格落实减排措施。加大对燃煤锅炉、施工场地、机动车排放、工业企业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频次和监察力度,确保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大气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督促建设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控制。严格落实农作物秸秆及杂物禁烧措施,加大餐饮油烟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监管,禁止露天烧烤,按照各市(州)政府公告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保民生等特殊情况管控要求。当地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民生保障工程、应急抢险施工等根据需要可继续作业,但应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工地周边百分之百围挡、物料堆放百分之百覆盖、出入车辆百分之百冲洗、施工现场地面百分之百硬化、拆迁工地百分之百湿法作业、渣土车辆百分之百密闭运输)要求,裸露场地全部苫盖,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5.2.2 城市Ⅱ级响应措施

在落实城市Ⅲ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 健康防护指引

停止举办露天比赛等大型群众性户外活动。

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弹性教学,停止户外活动。

医疗机构增设呼吸类等相关疾病门诊、急诊,延长工作时间。

2)建议性减排措施

倡导燃煤电厂、工业锅炉使用预先储存的低灰分(<15%)和低硫分(<0.7%)含量燃料。

倡导停止装修、喷漆等民用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行为。

停止开放除核心功能区以外的景观灯光,缩短商场、超市等公众聚集的大型服务设施营业时间。

交通运输部门加大公共交通运力保障,合理增加城市主干道的公共交通工具的营运频次和营运时间;合理安排,优先使用新能源、天然气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柴油车辆的使用。

积极利用区外来电,严格执行绿色电力调度,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保障电力供应的前提下,对不能稳定达标和超总量排污的非脱硫燃煤机组实施停运限排,将其发电量指标调配给运行正常的脱硫机组。

3)强制性减排措施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在满足区域供电平衡和热力供应的前提下,煤耗低的机组优先发电。

工业企业不得开停车作业与检修放空作业,船舶修造、汽车维修企业暂停喷涂作业。

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矿山(含煤矿)、洗煤厂、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日载货车辆进出10辆次及以上)的单位,应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运输(特种车辆、危险化学品车辆等除外)。

停止市政道路维修、改造工程、管线维护维修工程、桥梁喷漆和单独建设的燃气、热力管线工程施工。

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干散货码头、堆场停止作业,并做好场地洒水降尘工作。

5.2.3 城市Ⅰ级响应措施

在落实城市Ⅱ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健康防护指引

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停止举办户外大型活动。

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停止或减少室外作业,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减排措施

建议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倡导过境的柴油货车绕行,避开主城区行驶。

3)强制性减排措施

施工工地、工业企业厂区和工业园区内应停止使用国三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市区内实行限制性交通管制,中心城区禁行柴油货车,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城区过境柴油货车绕行疏导,单壳化学品船、600吨载重以上的单壳油船停驶。

5.3省级响应措施

5.3.1 联防联动

省级预警发布后,相关市(州)及相关部门应启动应急预案,省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方案,企事业单位启动应急响应操作方案,采取必要的响应措施。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作,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应急联动。重大活动期间,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要求,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加强监测预警会商,督导各相关市(州)做好监测预警,省气象局指导相关市(州)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5.3.2 监督检查

加强生态环保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省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开展巡查、抽查,对预警期间有关市(州)政府及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4信息公开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的指导协调,各市(州)负责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各级宣传部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的宣传,根据统一安排,协调媒体做好信息对外发布。

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污染的范围、可能持续的时间、已采取及需采取的措施和对企业、公众的建议等。

5.5响应终止

当预警解除信息发布后,应急响应同步终止。应急终止后,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通知各相关部门,完成应急处理情况的上报与发布,并继续进行跟踪监测。

6 总结评估

各市(州)政府要对每次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评估,并在10日内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评估内容包括重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发布情况、各部门响应情况、企业措施落实情况和应对效果等。

省级预警解除后5个工作日内,相关市(州)要将辖区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总结评估,并报省应急指挥部。

7 应急保障

7.1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专家、医护应急等队伍建设,强化日常培训,适应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需要。

7.2资金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重污染天气应对资金保障,为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7.3监测与预警能力保障

各级生态环境、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联合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预报,充分利用组分站等监测手段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7.4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各级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联络网络,确保应急指令畅通。

8 责任与奖惩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对有关成员单位专项实施方案和各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措施的组织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工作中反应迅速、措施妥当、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

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部门及个人,依法依纪追究相应责任。

对于未按要求执行排污单位重污染天气停产、限产或错峰生产应急措施以及其他应急措施的企业,依法实施处罚。对应急响应期间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予以追究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绩效分级为A级、B(B-)级和绩效引领性的工业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进行降级处理。

9 预案管理与实施

9.1预案管理

预案实施后,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应急预案及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应急响应措施的宣传,密切关注舆论,及时积极正面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省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广泛宣传重污染天气防治应对的法律法规和健康防护常识技能。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演练,及时总结评估,切实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9.2预案更新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根据国家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布置和本预案实施情况,适时组织修订,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各市(州)政府应参照本预案,制修定本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各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各级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有关要求,制定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并报同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机构备案。

9.3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2017年原省环保厅印发的《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鄂环发〔2017〕24号)同时废止。


附件:1.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架构图

2.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对流程图

3.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4.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机制

5.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机构组成和工作机制

附件1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架构图


附件2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对流程图

附件3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表


序号

成员单位

职责分工

1

省委宣传部

(省新闻出版局)

(1)负责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制定重污染天气新闻信息发布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2)协调各级新闻媒体,配合做好重污染天气预防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报道。

2

省委网信委

(省网信办)

负责重污染天气有关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和舆论引导,指导生态环境、气象等部门做好相关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分析和处置。

3

省发展和改革委

(省能源局)

(1)负责组织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2)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

(3)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保障预案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4

省教育厅

(1)负责制定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2)指导督促各市(州)执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重污染天气响应期间健康防护工作,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3)组织指导托幼机构及学校开展重污染天气学生健康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5

省科学技术厅

(1)负责组织协调全省重污染天气预防、应对处置科技支撑工作;

(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储备,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转化。

6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1)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钢铁、水泥等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2)依责对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保障预案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3)配合省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并更新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

(4)负责制定水泥生产企业错峰生产计划,错峰生产时间向秋冬季倾斜。

7

省公安厅

(1)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2)会同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实施禁限燃放烟花爆竹等管控措施,并对相关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3)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重型运输车辆管控措施,协助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实施高速绕行措施,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4)协同开展渣土车、砂石车等违反规定上路行驶车辆监督检查以及机动车路检路查等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

8

省财政厅

按照分级负担原则,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9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负责组织指导技工学校开展学生防护重污染天气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10

省自然资源厅

(1)负责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2)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储备用地、矿山开采等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1

省生态环境厅

(1)承担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

(2)负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重污染天气预警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3)牵头修订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4)指导和督促各市(州)落实大气工业源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落实污染物减排措施,并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相关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5)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对机动车维修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

(6)会同商务部门加强对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

(7)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等主管部门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开展建筑施工工地、城市道路扬尘控制和施工工地工程机械管控的监督检查;

(8)会同公安部门开展机动车路检路查工作;

(9)负责督促、指导、检查下级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的相关控制措施。

12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1)负责编制本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2)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维护维修(含掘路)、“三车”(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和砂石料车)运输扬尘、施工工地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露天焚烧、餐饮油烟污染、烧烤严控以及房屋立面整治、桥梁等城市设施维护涂刷作业等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3)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13

省交通运输厅

(1)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施工和养护扬尘污染控制、营运车辆和船舶大气污染控制、公共交通运力等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和机动车维修业减排方案并组织落实;

(3)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机动车维修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14

省水利厅

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15

省农业农村厅

(1)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制定重污染天气秸秆综合利用等与环境整治相关的大气污染控制应急保障预案,并对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16

省商务厅

(1)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流通领域汽油、柴油油品的监管;

(2)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3)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工作。

17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负责组织、协调卫生防护和医疗救治,开展涉及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相关知识宣传。

18

省应急管理厅

(1)负责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

(2)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监管范围内重点污染企业停产、限产时安全生产工作;

(3)配合省公安厅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实施禁限燃放烟花爆竹措施。

19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1)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生产、流通环节商品煤质量监管;

(2)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3)负责指导和督促各市(州)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对油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负责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

20

省广播电视局

(1)负责指导、督促和协调广播电视媒体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

(2)负责指导和协调广播电视媒体开展重污染天气预防、控制措施的宣传报道工作。

21

省气象局

(1)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气象保障服务预案并组织落实;

(2)负责全省大气环境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工作,及时针对重污染天气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发布;

(3)组织、指导各市(州)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2

省通信管理局

负责根据省直相关部门制定的重污染天气预防、控制措施的宣传报道工作实施方案,督导协调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时向公众发送相关预警信息。

23

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

(1)负责协助省能源局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的电力调度工作,积极配合响应区域内地方政府在确保安全条件下采取相应强制措施,保证正常电力供应;

(2)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提供重点企业用电量信息。


附件4


湖北省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应急工作机制


一、预警会商

(一)会商依据。生态环境部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相关预警提示信息以及省级监测预报;

(二)会商地点。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会商中心;

(三)组织部门。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四)参会人员。专家组以及省级和相关市(州)生态环境部门、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

(五)会商手段。依托湖北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等进行。

(六)会商结论及建议。经会商研判,若达到省级预警发布条件,形成相应级别省级预警发布建议,并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省应急指挥部提出省级预警发布建议;若未达到省级预警发布条件,通报相关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二、预警发布

预警发布建议经省应急指挥部相关领导审批后,由省应急指挥部授权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预警。

三、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启动。省级预警发布后,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召集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市(州)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安排部署并实施应急响应工作。橙色及以上预警时可由省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召集,必要时由省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省政府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副省长)召集。地点在湖北省环境监控中心。

(二)响应实施。

1.相关市(州)启动应急预案,发布城市预警并启动不低于省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

2.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方案或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3.响应期间,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加强监测预警会商,督导相关市(州)做好监测预警,省气象局指导相关市(州)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调度周边省份的空气质量状况,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作,必要时开展区域应急联动。省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开展巡查、抽查,对预警期间有关市(州)政府及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市(州)依托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每天报送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开展情况。

(三)信息公开。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的指导协调,各市(州)负责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

(四)响应终止。当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预警解除信息后,应急响应同步终止。应急终止后,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通知各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市(州),完成应急处理情况的上报与发布,并继续进行跟踪监测。

四、预警变更与解除

预警变更与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

五、总结评估

1.城市预警评估主体及上报。各市(州)政府要对每次辖区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评估,并在10日内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2.省级预警评估主体及上报。相关市(州)政府要将辖区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以书面形式,并在省级预警解除后5个工作日内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省级预警总结评估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开展,并报省应急指挥部;

3.评估内容。包括重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发布、各部门响应、企业措施落实和应对效果等。

附件5


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

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机构组成和工作机制

为深化我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和能力,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保障公众健康。拟在省应急指挥部下成立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具体如下。

一、协作小组组成

(一)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武汉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下简称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及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潜江市政府组成。

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武汉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人及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潜江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

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生态环境局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

(二)“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襄荆荆宜”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下简称“襄荆荆宜”协作小组)由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及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政府组成。

襄荆荆宜”协作小组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人和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分管副市长担任。

襄荆荆宜”协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担任。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

二、工作职责

(一)协作小组

负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主要职责为:

1.组织推进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及夏季臭氧污染应急联动工作,协调指导地方政府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任务;

2.通报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区域突出大气环境问题;

3.争取国家和省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中能源、产业、交通、建设及资金保障等领域的支持政策;

4.推进落实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环境信息共享、预报预警、应急联动、联合执法和科研合作,督促和指导地方及相关部门做好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预警应急响应工作;

5.组织召开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联席会议;

6.组织开展专项联合或交叉执法行动。

(二)协作小组办公室

负责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决策落实、沟通协调、保障服务等日常工作。主要职责为:

1.贯彻协作小组的指示和部署;

2.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

3.分析阶段性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4.组织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发布和上报;

5.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开展区域巡查、督导等工作;

6.承担协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具体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会商机制。健全武汉都市圈、“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预警会商机制,跟踪研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指导区域应对。

1.武汉都市圈

(1)会商依据。省级和武汉市的区域监测预报;

(2)会商地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或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会商中心,可采取线上形式进行;

(3)组织部门。武汉都市圈协作小组办公室;

(4)参会人员。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

(5)会商手段。依托湖北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等进行;

(6)会商结论。跟踪研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指导区域应对。

2.“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

(1)会商依据。省级区域监测预报;

(2)会商地点。“襄荆荆宜”协作小组办公室,可采取线上形式进行;

(3)组织部门。“襄荆荆宜”协作小组办公室;

(4)参会人员。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

(5)会商手段。依托湖北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等进行;

(6)会商结论。跟踪研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指导区域应对。

(二)预警机制。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做好臭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过程预警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1.预警研判。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情况,由协作小组办公室组织各区域做好臭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过程预警研判,并形成预警发布建议后由协作小组办公室向协作小组提出;

2.预警发布。预警发布建议由协作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省生态环境厅分管负责人或轮值副组长)审批后,由协作小组办公室发布预警信息;

3.应急响应。

(1)协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召集相关城市和省直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人(联络员)在协作小组办公室或采取线上方式安排部署应急响应工作。

(2)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和相关城市按照区域应急联动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3)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武汉市气象局加强区域监测预警会商,督导相关城市做好监测预警,省气象局指导相关城市适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各成员单位及相关城市依托湖北省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每天报送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开展情况。

4.预警调整与解除。主体及程序和预警发布相同。

(三)协调机制。协作小组统一协调区域范围内大气污染防治事项。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实施区域信息共享,为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

1.协作小组办公室依托省级大气环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开展工作调度;

2.协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

3.各成员单位定期向协作小组办公室报送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气象、污染源防治与排放监管、大气污染源清单/源解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等信息。

(四)督导机制。协作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区域巡查、督导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查机制,实施常态化督导,持续拧紧压力传导、责任落实工作链条,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进。

(五)评估机制。协作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区域应急评估。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区域环境问题研究提供支撑。

1.评估时间。区域性臭氧污染、重污染天气过程、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应对结束后;

2.评估主体。协作小组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

3.评估内容。包括污染天气发生及预警发布、各部门响应、企业措施落实和各地应对效果等。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统一工作标准。协作小组应开展编制各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方案并报省应急指挥部备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区域内城市统一标准、统一协调的环境管理要求等政策性文件,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协调联动,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和监管效果,实现区域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二)统一预警会商。协作小组应组织区域内气象等部门定期开展空气质量预警会商,做到应急措施早动员、早部署、早启动。武汉市和襄阳市可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响应等级变更建议,报协作小组审批。区域污染天气应对结束后,协作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开展区域应急评估。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制度,统筹开展各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三)统一督察执法。建立区域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制订实施规范和行动准则,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重点案件联合后督察。大力推进工业、交通、扬尘和生活源等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超标排污、非法排污。将落实联防联控响应纳入省级生态环境督察重要内容,对预警响应、机制建立、效果评估等进行督察。

(四)统一科技支撑。继续加大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科技攻关,推进黄石、荆州、孝感、黄冈等地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区域内各地至少每两年系统开展一次以离线采样强化观测实验为基础的颗粒物或臭氧源解析工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技术团队建设,动态确定重点帮扶任务,切实解决地方和企业反映的技术困难和政策问题。

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两个区域的联防联控方案分别由武汉市和襄阳市制定,报省应急指挥部备案。


附:1.武汉都市圈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

2.“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

3.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启动条件

附1

武汉都市圈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

附2

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流程图

附3

武汉都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区域污染天气应急联动

启动条件


区域

指标

临时管控

黄色预警

橙色预警

红色预警

武汉都市圈

PM2.5、O3、AQI

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未来24小时出现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O3 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尚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预测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

“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城市

PM2.5、O3、AQI

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未来24小时出现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O3 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尚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预测区域内2个及以上相邻城市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

备注: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


      24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