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齐抓社区治理 共建美好家园
栏目:宜昌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08-24 加入收藏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市城管委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扎实推进“城管进社区”行动,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持续打造环境美、服务优、治理好的城市家园。一、匠心管理,共建宜居环境城市美的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市城管委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扎实推进“城管进社区”行动,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持续打造环境美、服务优、治理好的城市家园。

  一、匠心管理,共建宜居环境

  城市美的基础是环境美。我们坚持定标准、做示范、抓创建、树标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打造“城市客厅”示范区。坚持“整体性、统一性、功能性、亲民性、实用性、艺术性”原则,按照打造可观可感的“物之美”、无处不在的“净之美”、诗意栖居的“景之美”、和谐文明的“治之美”要求,力争三年打造“城市客厅”50个。发动商户、居民共商共管共治,植入市民喜闻乐见的生活休闲场景,让社区居民“席地而坐、坐享其美、乐在其中”。

  二是建设“公园城市”。实施“串园连山”“增花添彩”三年行动,新建口袋公园110个,340万株时令花卉、20万株月季绽放街头扮靓城区。开展花园社区、花园小区、最美阳台创建,评选花园社区10个、花园小区50个、最美阳台110个,社区绿地率、花视率不断提升,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入园”。

  三是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收、运、处”体系建设。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运行,城区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居民小区实现“五有”分类网点全覆盖,推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生活环境更清洁。探索“4456”分类模式,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常态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评选活动,定期发布“红灰榜”,形成了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互促互进、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住建部季度评估中稳居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档。

  四是开展“四好居村”创建。助力社区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对城中村、杂居小区、城乡结合部居村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整治,按照“环境卫生好、村容村貌好、垃圾分类好、厕所改造好”要求,清理卫生死角、积存垃圾,100个居村基本达到“四好”标准,38个居村被评为“省级美丽示范乡村”,社区综合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五是营造精致社区环境。常态化开展“刷洗宜昌”等行动,落实“六净五无四不见”标准,城区基本实现“路面见底色、设施见本色、花草见原色”。坚持室外环境、室内标准,按照“同材质、同色系、同工艺”的要求,推动市政道路应修尽修、精修细补。实施城市立面“梳妆”行动,推进“千箱万杆万盖”美化涂装,打造特色鲜明、色系协调、视觉清爽的市容街景。宜昌市在湖北省城市管理暗访考评中连续4次排名第一。

  二、惠民利民,共创美好生活

  城市美的核心是生活美。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服务,携手社区画好美好生活“同心圆”。

  一是实施“清违行动”,让“私占领地”回归“公共空间”。违法建设是最大的城市“顽疾”。发挥社区联系群众优势,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打赢宜昌建市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速度最快、影响最深的“清违行动”攻坚战,2022年清查、拆除违法建设420万平方米,是过去年均拆违面积的25倍,城区存量违建基本“清零”。一体推进“拆清修改建”,利用拆违腾退空间,根据社区居民需要,新增社区阵地、停车、晾晒、健身、游乐、公园绿地等生活场景1600余处。拆出了新空间、植入了新场景、缔造了新生活。

  二是深化“停车惠民”,变“难停车”为“快停车”。“停车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病”。制定实施“停车惠民”三年行动,建成公共停车场165个、新增泊位2.9万个,机动车与停车位比例达到1:1.1。建设智慧停车平台,开通“泊位查询、无感通付、先离后付”功能,全市2700个停车场、40万个停车位、47万用户联网接入,累计服务近1000万车次,“全市一个停车场”基本形成,有效疏通社区交通微循环。

  三是整治背街小巷,让“旧街巷”焕发“新光彩”。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承载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按照“道路硬化、墙面美化、空地绿化、管线序化、通道净化、照明亮化”标准,三年完成改造背街小巷97条。坚持“一街一景”“一街一策”,契合群众需求、挖掘街巷文化、留住城市记忆,一批背街小巷成为生活休闲地、网红打卡地、文化传承地。

  四是推进“厕所革命”,让“方便”之处更方便。按照新建公厕一类、改建公厕二类以上要求,兼顾“功能性、舒适性、实用性、艺术性”,未来三年将建改“驿站化”公厕68座。开发“公厕速查”小程序,城区800余座公厕实现“一键查询”。通过完善如厕功能,丰富售卖、充电、茶饮等社会化增值服务内容,公厕成为城市形象的宣传站、社区服务的补给站。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以“好服务”赢得“好口碑”。制定《城管告知承诺制清单》,全面推行门店招牌设置“审批改备案”。支持9大商圈划定外摆摊点1100个,实现保民生、保环境、保秩序相统一。践行“721”工作法,创新“首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处罚”执法模式,做到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千名干部进千企”等活动,宜昌市城管委被评为“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宜昌市‘双千’服务活动之星”。

  六是建设韧性城市,以“防风险”促进“保安全”。安全是最大民生。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大体检,实现道桥涵隧定期检测全覆盖。投资1500万元整治城市易涝点67处,组建社区防汛应急队,提级落实防汛应急预案,确保“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不成灾”。两年更新新型防沉降井盖1.6万个,彻底解决井盖沉降、跳响、“黑洞”问题,守护居民“脚下安全”。实施“清顶、净面、美楣、畅路”广告店招治理专项行动,一年时间拆除各类违规广告店招3.2万处、25万平方米,城区“楼顶字”全部清零,守护居民“头顶安全”。

  三、共同缔造,齐抓社区治理

  城市美的关键在治理美。我们坚持树牢“大城管”理念,整合一切资源要素,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夯实社区治理基础、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努力打造新时代城市治理样本。

  一是组织进社区,让管理强起来。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社区包联制度,成立联合党支部,做实党员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将城市防汛、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清理纳入社区治理基础内容,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发展共促”。实行网格化管理,探索设立“城管社区共管站”,每个社区至少安排1名城管执法队员进驻服务,实现“秩序有人管、诉求有人应、违法有查处、日常有服务、纠纷有调解、矛盾有解决”。建立“门前四包”责任制度,成立“商户自治”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激发社区工作活力。

  二是活动进社区,让人心聚起来。推行“马路办公”,市城管委174名干部职工包保198条主要道路,日均发现问题300余个,推动问题及时发现、高效处置。发起“市民随手拍”活动,开发微信小程序,实名注册市民超过1万人,累计发现处置问题达到2万余个。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常态化开展“搬家式”大扫除、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公厕“闻臭行动”等活动,评选“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聘请热心居民担任垃圾分类督运员、公厕“闻臭师”,公益活动成为社区共治的重要纽带。

  三是资源进社区,让治理快起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街道占比达到80%。制定《街道赋权建议清单》,下放城管赋权事项120项,由市、区、街道三方签订《赋权事项承接确认书》,确保权力下得去、接得住、用得好。坚持人随事走、费随人转,足额划转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确保街办社区有权管事、有钱办事。坚持数字赋能,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城管、“宜格服务”并网运行,实现“一网统管”。共受理社区网格员上报问题案件9万件,办结率达97%。

  四是评估进社区,让责任实起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将“物业管理”作为评估重点内容,总体形成“市对区、区对街道、街道对社区”的层级评估模式。定期召开评估分析会,建立通报排名、重奖重罚、末位约谈等工作机制,倒逼区政府加大社区管理投入,推动社区主动落实城市管理责任。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