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校企合作的湖北师范大学样本
栏目:湖北省教育厅-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0-31 加入收藏
葛仙米是一种珍贵的藻类物种,每斤售价超百元,但作为天然富钙的一种野菜,难以被驯化栽培。眼下,葛仙米却在恩施、黄冈等地实现人工种植——这背后,是湖北师范大学葛仙米研究团队致力于葛仙米保育研究,掌握了在稻田等环境适应过程中的遗传学基础,最终在校、地、企合作推动下迈向产业化发展。这是湖北师范大学推动校企合作的一个样本。近年来,该校创新产学研融合机制,通过校企研发平台共建、人才共享等措施,推动校企人才加速流动,实现校企双向奔赴。2022年至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与省内规上企业和事业单位签署近400项产学研用合作协议,仅黄石市就有17项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走进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每间实验室外都挂着注明研究内容、合作企业的牌子。湖北师范大学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020年设立。当年,湖北美峰化学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紫外线吸收剂工程技术中心。那一年,市场上大部分防晒产品以防晒黑为主,企业希望校企双方科研团队共同研发出一款兼具防晒黑、防晒伤功能的产品。该公司技术人员洪皓说,公司技术团队40多人,其中13名企业科研人员搬进学校,与师生共同开展研发。刚进学校,洪皓觉得有点别扭:企业目标在于能带来利润的产品,高校研究重在探索验证原理,双方关注问题错位。技术中心里,两种不同声音反复讨论是常事,就在这样“零距离”交流中,一个个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最优解决方案。去年,公司新型防晒剂产品投放市场后大获成功,新产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湖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汪敦佳说,通过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将企业研发力量与学校科研力量深度融合,解决了过去高校擅长探索基础科学、前沿理论、应用科技等创新,却不懂市场的问题。据悉,湖北美峰化学有限公司在该校共建技术中心以来,有6个产品实现转化。汪敦佳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紫外线吸收剂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发明成果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引才在高校 用才在企业10月25日,湖北师范大学召开产学研合作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研讨会,学校与湖北美峰化学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湖北网安科技有限公司、三丰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6家企业签订校企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湖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院长刘建民说,企业研发奉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高校科研工作却是“慢工出细活”,一热一冷反映出当下校企合作的痛点。如何让校企两头都热起来?该校探索“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业”的人才新机制,通过人才共享计划、服务专才计划等向企业输送大批人才,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锂电池材料的企业。该公司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后,着手研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需要大量人才。去年9月,湖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吴大贝加入学校人才共享计划,参与融通高科公司新材料研发:一年半内研发出新产品。从这天起,吴大贝工作方式、工作节奏被调整为“企业模式”。今年7月,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取得新进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从130毫安时每克提升到147毫安时每克,性能提升超过10%,“在高校实验室完成这10%的研发,一般需要2年。”吴大贝说。刘建民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人”的融合,“人才共享”不是简单推动高校人才进企业,而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工作模式等各方面与企业共鸣,与市场同频。近3年,湖北师范大学选派99名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签订40多项技术开发合同,协助解决一批生产技术难题。评职称与服务企业挂钩过去,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与教育教学成果、科学研究与创新成果、学术贡献挂钩,将个人时间精力过多放在企业,无疑将影响个人职称评定。电机控制面板是现代机械设备的“大脑”,国内企业多采用海外进口产品。2017年开始,湖北成吉智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委托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开发可替代的国产面板。该院副教授田开坤根据对方需求,成功解决电机控制主板替代问题,“我跟踪服务7家企业,着实难以兼顾职称评定。”去年,田开坤迎来利好消息:个人评职称与服务企业可挂钩。田开坤说,学校专设社会服务型专业技术岗,让社会服务工作突出的教师获得专门职称评聘通道,现在职称评定问题得到解决,只管放开手脚与企业合作。湖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校企合作模式今年再升级,启动“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通过企业发布需求难题,校方师生揭榜进驻企业组建校企联合导师组指导研究,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学校科研资源对企业技术进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附件:

葛仙米是一种珍贵的藻类物种,每斤售价超百元,但作为天然富钙的一种野菜,难以被驯化栽培。眼下,葛仙米却在恩施、黄冈等地实现人工种植——这背后,是湖北师范大学葛仙米研究团队致力于葛仙米保育研究,掌握了在稻田等环境适应过程中的遗传学基础,最终在校、地、企合作推动下迈向产业化发展。

这是湖北师范大学推动校企合作的一个样本。近年来,该校创新产学研融合机制,通过校企研发平台共建、人才共享等措施,推动校企人才加速流动,实现校企双向奔赴。

2022年至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与省内规上企业和事业单位签署近400项产学研用合作协议,仅黄石市就有17项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

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

走进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每间实验室外都挂着注明研究内容、合作企业的牌子。

湖北师范大学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020年设立。当年,湖北美峰化学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紫外线吸收剂工程技术中心。那一年,市场上大部分防晒产品以防晒黑为主,企业希望校企双方科研团队共同研发出一款兼具防晒黑、防晒伤功能的产品。

该公司技术人员洪皓说,公司技术团队40多人,其中13名企业科研人员搬进学校,与师生共同开展研发。刚进学校,洪皓觉得有点别扭:企业目标在于能带来利润的产品,高校研究重在探索验证原理,双方关注问题错位。技术中心里,两种不同声音反复讨论是常事,就在这样“零距离”交流中,一个个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最优解决方案。去年,公司新型防晒剂产品投放市场后大获成功,新产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湖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汪敦佳说,通过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将企业研发力量与学校科研力量深度融合,解决了过去高校擅长探索基础科学、前沿理论、应用科技等创新,却不懂市场的问题。

据悉,湖北美峰化学有限公司在该校共建技术中心以来,有6个产品实现转化。汪敦佳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紫外线吸收剂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发明成果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

引才在高校 用才在企业

10月25日,湖北师范大学召开产学研合作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研讨会,学校与湖北美峰化学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湖北网安科技有限公司、三丰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6家企业签订校企横向科研合作项目。

湖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院长刘建民说,企业研发奉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高校科研工作却是“慢工出细活”,一热一冷反映出当下校企合作的痛点。

如何让校企两头都热起来?该校探索“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业”的人才新机制,通过人才共享计划、服务专才计划等向企业输送大批人才,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锂电池材料的企业。该公司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后,着手研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需要大量人才。

去年9月,湖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吴大贝加入学校人才共享计划,参与融通高科公司新材料研发:一年半内研发出新产品。从这天起,吴大贝工作方式、工作节奏被调整为“企业模式”。

今年7月,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取得新进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从130毫安时每克提升到147毫安时每克,性能提升超过10%,“在高校实验室完成这10%的研发,一般需要2年。”吴大贝说。

刘建民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人”的融合,“人才共享”不是简单推动高校人才进企业,而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工作模式等各方面与企业共鸣,与市场同频。

3年,湖北师范大学选派99名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签订40多项技术开发合同,协助解决一批生产技术难题。

评职称与服务企业挂钩

过去,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与教育教学成果、科学研究与创新成果、学术贡献挂钩,将个人时间精力过多放在企业,无疑将影响个人职称评定。

电机控制面板是现代机械设备的“大脑”,国内企业多采用海外进口产品。2017年开始,湖北成吉智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委托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开发可替代的国产面板。该院副教授田开坤根据对方需求,成功解决电机控制主板替代问题,“我跟踪服务7家企业,着实难以兼顾职称评定。”

去年,田开坤迎来利好消息:个人评职称与服务企业可挂钩。田开坤说,学校专设社会服务型专业技术岗,让社会服务工作突出的教师获得专门职称评聘通道,现在职称评定问题得到解决,只管放开手脚与企业合作。

湖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校企合作模式今年再升级,启动“校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通过企业发布需求难题,校方师生揭榜进驻企业组建校企联合导师组指导研究,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学校科研资源对企业技术进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