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落实情况】湖北应急管理改革5周年:守荆楚安宁 护万家灯火
栏目: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1 加入收藏
2023年,湖北省应急管理系统迎难而上、惟实励新,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省安全生产实现“一无两降”,防汛救灾取得全面胜利。历经3年疫情后,我省成功应对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的压力考验。今年以来,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两位数下降;连续29个月无重特大事故;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间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67%、69%、82%、30%、66%。自2018年11月13日湖北应急管理厅组建成立以来,五年1800多个日夜,一个崭新的部门在应民众之所急,防灾减灾救灾,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辛勤耕耘,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发力关口前移、风险管理、综合减灾,不断提升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格局,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控”转型,从“随机安全”向“本质安全”升级,从“传统安全”向“智慧安全”转变,从“局部管控”向“系统治理”突破,守荆楚平安,保江河安澜,护万家灯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发展守好安全底线——答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时代命题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应急管理部门成立以来肩负的时代使命,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这个框架的四梁八柱该怎么构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前移的“关口”怎么发挥作用?当前,我省安全生产仍然处在爬坡过坎期,自然灾害的极端性和突发性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新挂牌的年轻职能部门而言,难点、堵点纷繁复杂,压力、阻力不期而遇。知难而行,方显英雄本色。2023年初,省应急管理厅召开务虚会,明确提出精准抓“防”、统筹抓“减”(减灾)、全力抓“救”,以问题为导向,找准靶向发力点,系统梳理出24项改革目标,打破过去主要靠查、停、扣、罚的安全管理模式,切实将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配套平行的系统工程,进行全局系统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同时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推进关键领域的治理。在安全生产领域,力推关口前移,从事后处罚变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覆盖设计立项、扩张、收缩、退出,从被动变为“主动防控”,推动危化、矿山、工贸等行业提升工艺向“本质安全”升级,实施“科技兴安”向“智慧安全”转变,向“系统治理”持续发力。“管安全就是管控风险,管控风险必须查改隐患。”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成为今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主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省安委办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成立应急厅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专人联络、信息报送、调度通报、工作例会、督导检查、警示约谈等6项机制,对各专委会工作进展每周调度、每月综合评估,对各市州由厅级领导带队组成6个督导组,全过程、分阶段督导检查。在全国首创隐患排查效果评估“五色图”,得到应急管理部发文推介。聚焦“火、爆、塌、撞、淹、挤”等六大危险因素,组织专题研究、部署深入排查,针对“九小场所”等重点部位和违规外包作业、电气焊切割等高风险行为,实施靶向整治,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予以推介。截至目前,已排查重大隐患12868条,整改11556条。10月12日,笔者在仙桃市新材料产业园湖北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中央控制室看到,“10点07分,管道静电铜片缺失!”这样一条示警信息跳了出来,立刻推送到当班班组和监控人员的手机上。10点10分,系统提示隐患已经排除,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弹出一张照片显示铜片已经补上。“近2年来,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开展风险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全部15条生产线建立1.75万个监测控制点。”该公司总经理瞿玉成说,不仅自动化数控系统,而且系统运行实施24小时不间断隐患治理,对于隐患自动分配责任人、处理时限、处理结果,实施闭环管理。目前全省已有960余家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完成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有效压实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为推动全国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湖北方案,今年10月20日,应急管理部组织11个省应急管理厅及相关企业共100余人,来我省进行专题观摩交流。10月13日上午,长青(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01车间的内操工余红苹,熟练地在电脑上启动了发料程序,偌大的车间里,整洁、宽敞、明亮,机器正有条不紊地自动运转着,完全不需要工人手动操作,所有生产全部实现智能化。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化工企业生产的传统印象,尤其是对硝化和重氮化两种危险化工工艺,从该项目立项开始,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就要求企业进行(微通道)全流程全自动化设计。与传统的釜式反应相比,微通道反应的反应器体积由3000升减小为0.5升,持液量不足500毫升,反应通道最大直径不超过3毫米,反应时间由釜式反应的12小时缩短为3秒钟。在本质安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强化源头治理,我省是东部沿海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省应急管理部门严把安全关,对高风险项目果断说“不”,已有449个落后产能和高风险项目被拒之门外,对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升级自动化,危险工艺实施微通道改造,为冲刺万亿化工产值打牢坚实的安全底盘。不仅是危化产业,全省在产在建非煤矿山570家,通过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正加快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目前矿山铲装、运输等环节机械化率达100%;地下矿山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和通信联络系统建设率100%;现状边坡超过150米露天矿山和所有在用尾矿库建立在线监测率100%,正在推进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矿山智能化、本质安全水平。在企业种类多、监管难度大的工贸行业,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粉尘涉爆“互联网+”风险监测探索,对造纸行业实施“AI监控锁”管好纸浆塔有限空间作业,着眼源头治理,在全国率先发文,规范和加强工贸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补齐历史欠账。7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已经全部实现在线监测,高质量完成国家试点任务。以专家指导服务为抓手,全面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工作,安排省级专家组对重点县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得到应急管理部肯定。“看到你们来,我们就感到安心了”——这支队伍赴汤蹈火奋战抢险救灾一线“今天晚上必须撤离!” 涂兴川抱着两个孙子前一脚踏出屋外,约800立方米土坡瞬间被冲垮,大量土石直接冲进房子,前后相隔仅一小时。5月26日4时许,鹤峰县应急局值班人员接到暴雨红色预警信息后,按照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叫应机制”,电话紧急“叫应”相关责任人。5时40分,走马镇李桥村灾害风险隐患报送员吴光奎巡查发现农户涂兴川屋后出现裂缝,凭多年经验及培训知识,吴光奎对发现的异常现象高度警觉,意识到可能发生滑坡,他迅速向走马镇人民政府和应急办电话汇报。走马镇政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经与当事人沟通,将在家的4人紧急转移到亲戚家中,随后在房屋前后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值守。7时左右,雨势加大,屋后坡体瞬间坍塌,土石直接冲入二楼房间和一楼厨房内。经测滑坡面积120平方米,土石约800立方米。涂兴川老人怀抱着1岁和4岁的两个孙子非常激动地说:“真的感谢政府对我们全家的救命之恩”。应急管理部对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鹤峰县应急管理局、走马镇、李桥村和吴光奎同志通报表扬。“看到你们来,我们心里挺踏实的。”2023年9月20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龙潭坝村的四川工友,对送来生活物资的地方应急局工作人员连声道谢。当天下午1时34分,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山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风险都被评定为极高。“各镇各村要加强灾害风险隐患的巡查,”咸丰县应急指挥中心启动全县应急叫应机制,时刻警惕河流、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点和低洼村庄等薄弱地带。巡河途中,龙潭坝村支书发现了青狮河水位急剧上升,威胁到河沟附近建设工地,立刻组织101名工人转移。下午6时左右,雨势更加猛烈,工区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2米,一些建筑物被淹。然而,由于及时转移避险,没有人员伤亡。这是一张托举生命的防护网,也是我省深化应急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成果。目前全省已有1283个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由虚变实、应急救援队伍由兼到专、应急物资储备由点成网、监测预警手段由静到动,通过就地组建专兼结合、专兼常备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省正在加快建设“15分钟内人员完成集结、30分钟内应急物资有序出库、45分钟内抵达抢险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翻山越岭、逐户排查、转移群众、排危抢险、发放物资……应急管理队伍星夜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灾区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受灾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获救的老人紧紧抓住他们的手连声道谢,一名小学生写来感谢信说“谢谢你们,让我们安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土耳其强震,湖北应急力量召集近百名救援人员应征出战,奋战数天与死神赛跑,谱写一曲曲大爱无疆;2023年8月河北涿州、吉林延边、黑龙江哈尔滨水灾,来自随州、荆门等地的社会救援队闻汛而动,星夜兼程多路驰援,向灾区输送救援人员、应急物资、抢险装备,留下湖北应急人勇往直前,站位全局、共担风雨的感人篇章。五年来,应急队伍有召必战,有战必胜,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在一个个“让我去,我先上”的红手印里,在一串串“逆向而行”的脚步声中,在赴汤蹈火中擦亮应急管理勋章,闪耀在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中。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常态减灾 守牢自然灾害防范阵地自盘古开天、大禹治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给大地体检、为山河把脉,这不是诗人“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浪漫主义修辞,这是应急系统组建以来聚焦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开展的第一项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摸清灾害风险家底的全面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历时数年,这项工程今年正式收官。我省已经100%完成了调查任务,编制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通过专家评审,获得13646项基本成果,12524项核心成果,形成一批优秀应用示范案例。今年10月中旬,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15次省级普查办主任暨第4次成果应用交流会在武汉召开,省应急管理厅代表湖北作经验交流发言。国务院普查办主要负责人表示,湖北省“后发赶超”,在全面调查、数据质检汇交、数据横向回流汇交、数据库互联互通、普查成果应用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一张图”摸清自然风险底数,我省通过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梳理全省2444.69余万条建筑房屋等承灾体数据、15.15万余条减灾能力数据、8.4万余条历史灾害普查数据,实现九大行业部门、五大类灾害致灾要素调查,六大类承灾体调查数据的汇交,共计2522.48万条数据。也许有人以为,这就是一些数据的收集。其实不然,普查为我们揭开自然灾害生成机理的“面纱”,通过深入研究各类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作用过程、各灾种之间的相互关联、各类风险的评定区划,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大数据模型,为精准预测、有效应对灾害、科学减灾构建了全景式指引。我们看到,普查系统掌握了我省江河湖堤、穿堤水闸泵站的工程现状,为全省推进防洪工程隐患排查、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奠定基础;我们看到,普查鉴别了全省67条地质断裂带,选定了32个潜在震源区,复核了40个历史强震(大于等于4.7级),并收集评估了全省400余个地震安全避险场地;我们看到,普查汇集6类水利调查,23类重点隐患,24类承灾体数据,系统梳理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断面设计洪水和洪水特征,为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参考。源头减灾、工程减灾、社会减灾,在这一条自然灾害治理链上,我省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加快推进一批防灾减灾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化综合减灾硬件保障。结合洪涝灾害干旱风险普查,全省启动新一轮水利补短板专项行动,当前正在推进引江补汉重大工程,谋划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等127个重大项目和104个小流域治理项目。在武汉经开区(汉南)通航产业园和荆州市洪湖新滩镇,布局全国唯一“两地选址”的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该中心作为长江流域、华中区域一道全新的安全屏障,正在拔节生长。华中区域中心由应急管理部与湖北省共同建设,目前已提前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所有单体建筑全部封顶。以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物资供应链集配中心为龙头,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制定了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建设方案,包括3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规划8个航空保障基地,20个航空保障站,200个起降点。9月12日上午,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北机动队伍正式进驻,首次将华中机动队伍总部设在湖北,辐射湖南、江西两省,总规模将达1100人。我省也加快建立8支流域性综合队伍和43支区域性队伍,并在鄂西北、鄂西南等重点林区配置60支防灭火队伍,结合流域综合治理,旱涝同防同治,推动灾害防治能力提档升级。围绕综合减灾,我省在开展县域自然灾害历史评估、隐患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社区全覆盖的创建链条。目前创建70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49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乡镇正在开展减灾示范创建,1.5万处风险点纳入到网格化管理。今年成功应对24轮强降雨和汉江秋汛,转移避险群众3000余人,4月3日大冶、5月26日鹤峰两起滑坡以及9月20日咸丰突发山洪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部通报表扬。11月8日上午,几十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从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和宜昌、黄冈等7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驶出。今年以来,湖北遭受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局部地区灾情较严重,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急百姓之所急,下拨棉被、棉衣、棉大衣等物资17万件,总价值约1600万元,让受灾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投用以来,省内最远距离物资在8小时之内、省外最远距离物资在3天之内运达灾区,确保物资在关键时刻发得出、调得快、用得上、质量好,确保第一时间把温暖传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应急管理作为党和人民的“守夜人”,是万家灯火中那双不眠的眼睛,是急风骤雨中那个负重逆行的身影,这5年来,持续推动“全灾种、大应急”框架建设,实施“防、抗、救”相结合,立足辖区、辐射周边、区域策应、因灾前置的力量布防态势初步构建,全域机动、区域联动、辖区先动的力量运用格局初步形成。“让千万人受教育,进千万个家庭”——荆楚特色安全宣传“五进”推动万众应急、共治共享思想之堤不可失防,唤醒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把应急科普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激活安全治理“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今年以来全省应急管理部门持续深化安全宣传“五进”,围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聚焦“火、爆、塌、撞、淹、挤”重要致灾因素,梳理出一批事故案例,作为安全宣传“五进”任务清单,以复盘反思,引导各部门和行业企业以案为鉴、补齐短板。6月15日,2023年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主场在湖北举行,这是22年来国家少有的在北京之外设该活动主场。九大展示区各式“绝活”应接不暇,各类体验身临其境,各项互动精彩纷呈,湖北省为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系列活动端上了一桌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大餐”。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我省启动安全宣传“五进”活动,聚焦全员“进企业”、覆盖四季“进农村”、共建共享“进社区”、部门联动“进学校”、多措并举“进家庭”,针对每一进,各布置10项行动,全省选取400家单位试点先行,打造样板,大篷车、应急纸飞机、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受欢迎,“让千万人受教育,进千万个家庭”。10月20日,由省应急管理厅主办的2023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和应急科普展览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这是省级应急管理部门首次主办高层次应急科普论坛,3名院士、7名专家交流分享应急科普前沿知识,全国媒体直播观看人数总计2700多万人次。应急科普日益成为湖北安全宣传的重要品牌,精心打造的“应急小百科”“古人侃安全”“应急二十四节气”等一批特色科普栏目在全网传播。防火线、应急高手短剧、安全应急动画等30件科普(含普法)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坚持以赛选才,壮大应急科普讲解队伍,先后有52名种子选手脱颖而出,2人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及人气奖,3人获得全国应急管理科普讲解大赛“十佳讲解员”称号,1人获得“优秀讲解员”称号。围绕“一法一条例”“企业主体责任两个清单”,省应急管理厅狠抓源头治理,坚持将“喊醒”“教会”讲堂送到企业,在全省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开展“班前五分钟”事故警示教育,并组织“一线员工话安全”征文活动,已有1100多家企业万余名职工热情参与。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角落、从规模企业到街边小店,安全理念的传播不断延伸至基层最一线,而由此带来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今年8月18日,武汉市洪山区一家饺子馆内,外卖小哥小朱正准备取餐,刚一进店,就发现有点奇怪,店内有3人或趴或躺一动不动。“我可以取消订单直接离开,” 小朱说,但是作为应急志愿者的他,果断放弃接单,立刻施救并报警。由于送医及时,饺子馆老板刘某等3人成功获救,同时避免了或因燃气泄漏造成燃爆的事故。随着我省各街道(乡镇)应急服务站相继成立,通过安全宣传和培训,把“小哥”这一群体纳入应急志愿队,成为“双向奔赴”。为培育涵养有荆楚特色的安全文化,今年深入推动“四大活动”,包括应急科普“五个一”、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楚天行”活动、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活动和开展“安全宣传咨询日”“荆楚楷模·最美应急人”宣传展示等社会活动。湖北省安委会成员单位还组织参与了“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平安校园”“平安交通”等具有行业领域特色的群众性安全宣传活动。五年为期,组建应急管理系统,在艰苦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从0到1的跨越起步。回望来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是应急人创业精神维艰,脚踏实地作风质朴,全力以赴下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先手棋”、打好防范风险的“主动仗”,不等不靠、只争朝夕地闯出应急管理事业的一片新天地。展望未来,湖北应急人时刻牢记总书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要求,不断强化不畏艰险、不惧风雨、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品质,随时做好应对一切急难险重任务的准备,切实做到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机豁得出去,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斗精神,全面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以高水平的安全服务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数读湖北应急管理治理成就擦亮“湖北应急”名片创新成果在全国叫得响、拿得出在全国首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全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两个清单”;在全国首次创新探索开发县市区安全生产指数模型,汇集评价考核、风险评估、预警提示等功能;在全国首创隐患排查效果评估“五色图”,推进工作高标准落实;在全国率先出台应对城市、山丘区村镇极端强降雨等3个指导意见,率先构建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全链条创建格局。2023年全省安全风险防范形势总体平稳截至11月15日,全省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89起、死亡816人,同比减少456起、241人,分别下降31.6%、22.8%;连续29个月无重特大事故;春节、中秋国庆两个长假期间,全省均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全省自然灾害导致386.84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38.81万亩,其中绝收面积31.13万亩,因灾倒塌房屋488间,直接经济损失37.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间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67%、69%、82%、30%、66%。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已排查重大隐患12868万条,已整改11556万条,剩余1312条均已落实管控措施,正在持续整改之中;各级政府挂牌督办重大隐患1089条(省级挂牌53条),已整改791条;帮扶指导重点企业106387家/次,行政处罚12939次,罚款11196.76万元,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一案双罚”244次,移送司法机关159人,责令停产整顿1187家,曝光、约谈、联合惩戒企业10422家,责任倒查追责问责108人,约谈通报有关地区及部门880次。统筹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制定防汛救灾预警叫应“十条措施”,今年主汛期点对点电话叫应市县责任人5000多人次;成功应对24轮强降雨和汉江秋汛;对全省5000多个工地开展选址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今年组织108户201人成功避险;排查治理森林火灾隐患3000余处,全省发生森林火灾39起,同比减少9起,下降18.7%,无人员伤亡。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省级预案发布为指引,17个市州、87个县市区完成总体预案修订;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北机动队伍进驻湖北,总规模将达1100人;我省正加快建立8支流域性综合队伍和43支区域性队伍,并在鄂西北、鄂西南等重点林区配置60支防灭火队伍。强力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省级、8个市州、22个县市区挂牌组建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信息中心;全省1343个乡镇(街道)中,已有1283个乡镇(街道)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全省700多个乡镇(街道)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重点乡镇配备10人以上专职消防队员;中央预算资金1.047亿元,支持7个化工园区升级,居全国前五;十堰和神农架林区森林防火获中央预算资金6500万元。jQuery(‘#qrcodeCanvas‘).qrcode({render: "canvas", //也可以替换为tablewidth: 160,height: 160,text: document.location.href});

2023年,湖北省应急管理系统迎难而上、惟实励新,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省安全生产实现“一无两降”,防汛救灾取得全面胜利。

历经3年疫情后,我省成功应对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的压力考验。今年以来,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两位数下降;连续29个月无重特大事故;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间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67%、69%、82%、30%、66%。

自2018年11月13日湖北应急管理厅组建成立以来,五年1800多个日夜,一个崭新的部门在应民众之所急,防灾减灾救灾,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辛勤耕耘,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发力关口前移、风险管理、综合减灾,不断提升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格局,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控”转型,从“随机安全”向“本质安全”升级,从“传统安全”向“智慧安全”转变,从“局部管控”向“系统治理”突破,守荆楚平安,保江河安澜,护万家灯火。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发展守好安全底线——

答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时代命题

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应急管理部门成立以来肩负的时代使命,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这个框架的四梁八柱该怎么构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前移的“关口”怎么发挥作用?当前,我省安全生产仍然处在爬坡过坎期,自然灾害的极端性和突发性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新挂牌的年轻职能部门而言,难点、堵点纷繁复杂,压力、阻力不期而遇。

知难而行,方显英雄本色。

2023年初,省应急管理厅召开务虚会,明确提出精准抓“防”、统筹抓“减”(减灾)、全力抓“救”,以问题为导向,找准靶向发力点,系统梳理出24项改革目标,打破过去主要靠查、停、扣、罚的安全管理模式,切实将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配套平行的系统工程,进行全局系统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同时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推进关键领域的治理。

在安全生产领域,力推关口前移,从事后处罚变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覆盖设计立项、扩张、收缩、退出,从被动变为“主动防控”,推动危化、矿山、工贸等行业提升工艺向“本质安全”升级,实施“科技兴安”向“智慧安全”转变,向“系统治理”持续发力。

“管安全就是管控风险,管控风险必须查改隐患。”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成为今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主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省安委办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成立应急厅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专人联络、信息报送、调度通报、工作例会、督导检查、警示约谈等6项机制,对各专委会工作进展每周调度、每月综合评估,对各市州由厅级领导带队组成6个督导组,全过程、分阶段督导检查。在全国首创隐患排查效果评估“五色图”,得到应急管理部发文推介。聚焦“火、爆、塌、撞、淹、挤”等六大危险因素,组织专题研究、部署深入排查,针对“九小场所”等重点部位和违规外包作业、电气焊切割等高风险行为,实施靶向整治,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予以推介。截至目前,已排查重大隐患12868条,整改11556条。

10月12日,笔者在仙桃市新材料产业园湖北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中央控制室看到,“10点07分,管道静电铜片缺失!”这样一条示警信息跳了出来,立刻推送到当班班组和监控人员的手机上。10点10分,系统提示隐患已经排除,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弹出一张照片显示铜片已经补上。

“近2年来,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开展风险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全部15条生产线建立1.75万个监测控制点。”该公司总经理瞿玉成说,不仅自动化数控系统,而且系统运行实施24小时不间断隐患治理,对于隐患自动分配责任人、处理时限、处理结果,实施闭环管理。

目前全省已有960余家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完成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有效压实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为推动全国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湖北方案,今年10月20日,应急管理部组织11个省应急管理厅及相关企业共100余人,来我省进行专题观摩交流。

10月13日上午,长青(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01车间的内操工余红苹,熟练地在电脑上启动了发料程序,偌大的车间里,整洁、宽敞、明亮,机器正有条不紊地自动运转着,完全不需要工人手动操作,所有生产全部实现智能化。

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化工企业生产的传统印象,尤其是对硝化和重氮化两种危险化工工艺,从该项目立项开始,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就要求企业进行(微通道)全流程全自动化设计。与传统的釜式反应相比,微通道反应的反应器体积由3000升减小为0.5升,持液量不足500毫升,反应通道最大直径不超过3毫米,反应时间由釜式反应的12小时缩短为3秒钟。在本质安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强化源头治理,我省是东部沿海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省应急管理部门严把安全关,对高风险项目果断说“不”,已有449个落后产能和高风险项目被拒之门外,对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升级自动化,危险工艺实施微通道改造,为冲刺万亿化工产值打牢坚实的安全底盘。

不仅是危化产业,全省在产在建非煤矿山570家,通过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正加快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目前矿山铲装、运输等环节机械化率达100%;地下矿山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和通信联络系统建设率100%;现状边坡超过150米露天矿山和所有在用尾矿库建立在线监测率100%,正在推进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矿山智能化、本质安全水平。

在企业种类多、监管难度大的工贸行业,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粉尘涉爆“互联网+”风险监测探索,对造纸行业实施“AI监控锁”管好纸浆塔有限空间作业,着眼源头治理,在全国率先发文,规范和加强工贸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补齐历史欠账。7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已经全部实现在线监测,高质量完成国家试点任务。以专家指导服务为抓手,全面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工作,安排省级专家组对重点县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得到应急管理部肯定。

“看到你们来,我们就感到安心了”——

这支队伍赴汤蹈火奋战抢险救灾一线

“今天晚上必须撤离!” 涂兴川抱着两个孙子前一脚踏出屋外,约800立方米土坡瞬间被冲垮,大量土石直接冲进房子,前后相隔仅一小时。5月26日4时许,鹤峰县应急局值班人员接到暴雨红色预警信息后,按照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叫应机制”,电话紧急“叫应”相关责任人。

5时40分,走马镇李桥村灾害风险隐患报送员吴光奎巡查发现农户涂兴川屋后出现裂缝,凭多年经验及培训知识,吴光奎对发现的异常现象高度警觉,意识到可能发生滑坡,他迅速向走马镇人民政府和应急办电话汇报。走马镇政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经与当事人沟通,将在家的4人紧急转移到亲戚家中,随后在房屋前后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值守。7时左右,雨势加大,屋后坡体瞬间坍塌,土石直接冲入二楼房间和一楼厨房内。

经测滑坡面积120平方米,土石约800立方米。涂兴川老人怀抱着1岁和4岁的两个孙子非常激动地说:“真的感谢政府对我们全家的救命之恩”。应急管理部对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鹤峰县应急管理局、走马镇、李桥村和吴光奎同志通报表扬。

“看到你们来,我们心里挺踏实的。”2023年9月20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龙潭坝村的四川工友,对送来生活物资的地方应急局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当天下午1时34分,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山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风险都被评定为极高。“各镇各村要加强灾害风险隐患的巡查,”咸丰县应急指挥中心启动全县应急叫应机制,时刻警惕河流、水库、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点和低洼村庄等薄弱地带。巡河途中,龙潭坝村支书发现了青狮河水位急剧上升,威胁到河沟附近建设工地,立刻组织101名工人转移。下午6时左右,雨势更加猛烈,工区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2米,一些建筑物被淹。然而,由于及时转移避险,没有人员伤亡。

这是一张托举生命的防护网,也是我省深化应急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成果。目前全省已有1283个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由虚变实、应急救援队伍由兼到专、应急物资储备由点成网、监测预警手段由静到动,通过就地组建专兼结合、专兼常备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省正在加快建设“15分钟内人员完成集结、30分钟内应急物资有序出库、45分钟内抵达抢险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

翻山越岭、逐户排查、转移群众、排危抢险、发放物资……应急管理队伍星夜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灾区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受灾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获救的老人紧紧抓住他们的手连声道谢,一名小学生写来感谢信说“谢谢你们,让我们安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土耳其强震,湖北应急力量召集近百名救援人员应征出战,奋战数天与死神赛跑,谱写一曲曲大爱无疆;2023年8月河北涿州、吉林延边、黑龙江哈尔滨水灾,来自随州、荆门等地的社会救援队闻汛而动,星夜兼程多路驰援,向灾区输送救援人员、应急物资、抢险装备,留下湖北应急人勇往直前,站位全局、共担风雨的感人篇章。

五年来,应急队伍有召必战,有战必胜,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在一个个“让我去,我先上”的红手印里,在一串串“逆向而行”的脚步声中,在赴汤蹈火中擦亮应急管理勋章,闪耀在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中。

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

常态减灾 守牢自然灾害防范阵地

自盘古开天、大禹治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给大地体检、为山河把脉,这不是诗人“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浪漫主义修辞,这是应急系统组建以来聚焦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开展的第一项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摸清灾害风险家底的全面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历时数年,这项工程今年正式收官。我省已经100%完成了调查任务,编制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通过专家评审,获得13646项基本成果,12524项核心成果,形成一批优秀应用示范案例。今年10月中旬,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15次省级普查办主任暨第4次成果应用交流会在武汉召开,省应急管理厅代表湖北作经验交流发言。国务院普查办主要负责人表示,湖北省“后发赶超”,在全面调查、数据质检汇交、数据横向回流汇交、数据库互联互通、普查成果应用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一张图”摸清自然风险底数,我省通过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梳理全省2444.69余万条建筑房屋等承灾体数据、15.15万余条减灾能力数据、8.4万余条历史灾害普查数据,实现九大行业部门、五大类灾害致灾要素调查,六大类承灾体调查数据的汇交,共计2522.48万条数据。

也许有人以为,这就是一些数据的收集。其实不然,普查为我们揭开自然灾害生成机理的“面纱”,通过深入研究各类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作用过程、各灾种之间的相互关联、各类风险的评定区划,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大数据模型,为精准预测、有效应对灾害、科学减灾构建了全景式指引。

我们看到,普查系统掌握了我省江河湖堤、穿堤水闸泵站的工程现状,为全省推进防洪工程隐患排查、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奠定基础;

我们看到,普查鉴别了全省67条地质断裂带,选定了32个潜在震源区,复核了40个历史强震(大于等于4.7级),并收集评估了全省400余个地震安全避险场地;

我们看到,普查汇集6类水利调查,23类重点隐患,24类承灾体数据,系统梳理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断面设计洪水和洪水特征,为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参考。

源头减灾、工程减灾、社会减灾,在这一条自然灾害治理链上,我省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加快推进一批防灾减灾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化综合减灾硬件保障。

结合洪涝灾害干旱风险普查,全省启动新一轮水利补短板专项行动,当前正在推进引江补汉重大工程,谋划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等127个重大项目和104个小流域治理项目。

在武汉经开区(汉南)通航产业园和荆州市洪湖新滩镇,布局全国唯一“两地选址”的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该中心作为长江流域、华中区域一道全新的安全屏障,正在拔节生长。

华中区域中心由应急管理部与湖北省共同建设,目前已提前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所有单体建筑全部封顶。

以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物资供应链集配中心为龙头,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制定了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建设方案,包括3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规划8个航空保障基地,20个航空保障站,200个起降点。

9月12日上午,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北机动队伍正式进驻,首次将华中机动队伍总部设在湖北,辐射湖南、江西两省,总规模将达1100人。我省也加快建立8支流域性综合队伍和43支区域性队伍,并在鄂西北、鄂西南等重点林区配置60支防灭火队伍,结合流域综合治理,旱涝同防同治,推动灾害防治能力提档升级。

围绕综合减灾,我省在开展县域自然灾害历史评估、隐患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社区全覆盖的创建链条。目前创建70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49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乡镇正在开展减灾示范创建,1.5万处风险点纳入到网格化管理。今年成功应对24轮强降雨和汉江秋汛,转移避险群众3000余人,4月3日大冶、5月26日鹤峰两起滑坡以及9月20日咸丰突发山洪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部通报表扬。

11月8日上午,几十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从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和宜昌、黄冈等7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驶出。今年以来,湖北遭受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局部地区灾情较严重,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急百姓之所急,下拨棉被、棉衣、棉大衣等物资17万件,总价值约1600万元,让受灾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投用以来,省内最远距离物资在8小时之内、省外最远距离物资在3天之内运达灾区,确保物资在关键时刻发得出、调得快、用得上、质量好,确保第一时间把温暖传送到灾区群众手中。

应急管理作为党和人民的“守夜人”,是万家灯火中那双不眠的眼睛,是急风骤雨中那个负重逆行的身影,这5年来,持续推动“全灾种、大应急”框架建设,实施“防、抗、救”相结合,立足辖区、辐射周边、区域策应、因灾前置的力量布防态势初步构建,全域机动、区域联动、辖区先动的力量运用格局初步形成。

“让千万人受教育,进千万个家庭”——

荆楚特色安全宣传“五进”推动万众应急、共治共享

思想之堤不可失防,唤醒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把应急科普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激活安全治理“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

今年以来全省应急管理部门持续深化安全宣传“五进”,围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聚焦“火、爆、塌、撞、淹、挤”重要致灾因素,梳理出一批事故案例,作为安全宣传“五进”任务清单,以复盘反思,引导各部门和行业企业以案为鉴、补齐短板。

6月15日,2023年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主场在湖北举行,这是22年来国家少有的在北京之外设该活动主场。九大展示区各式“绝活”应接不暇,各类体验身临其境,各项互动精彩纷呈,湖北省为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系列活动端上了一桌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大餐”。

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我省启动安全宣传“五进”活动,聚焦全员“进企业”、覆盖四季“进农村”、共建共享“进社区”、部门联动“进学校”、多措并举“进家庭”,针对每一进,各布置10项行动,全省选取400家单位试点先行,打造样板,大篷车、应急纸飞机、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受欢迎,“让千万人受教育,进千万个家庭”。

10月20日,由省应急管理厅主办的2023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和应急科普展览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这是省级应急管理部门首次主办高层次应急科普论坛,3名院士、7名专家交流分享应急科普前沿知识,全国媒体直播观看人数总计2700多万人次。应急科普日益成为湖北安全宣传的重要品牌,精心打造的“应急小百科”“古人侃安全”“应急二十四节气”等一批特色科普栏目在全网传播。防火线、应急高手短剧、安全应急动画等30件科普(含普法)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坚持以赛选才,壮大应急科普讲解队伍,先后有52名种子选手脱颖而出,2人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及人气奖,3人获得全国应急管理科普讲解大赛“十佳讲解员”称号,1人获得“优秀讲解员”称号。围绕“一法一条例”“企业主体责任两个清单”,省应急管理厅狠抓源头治理,坚持将“喊醒”“教会”讲堂送到企业,在全省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开展“班前五分钟”事故警示教育,并组织“一线员工话安全”征文活动,已有1100多家企业万余名职工热情参与。

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角落、从规模企业到街边小店,安全理念的传播不断延伸至基层最一线,而由此带来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今年8月18日,武汉市洪山区一家饺子馆内,外卖小哥小朱正准备取餐,刚一进店,就发现有点奇怪,店内有3人或趴或躺一动不动。“我可以取消订单直接离开,” 小朱说,但是作为应急志愿者的他,果断放弃接单,立刻施救并报警。由于送医及时,饺子馆老板刘某等3人成功获救,同时避免了或因燃气泄漏造成燃爆的事故。随着我省各街道(乡镇)应急服务站相继成立,通过安全宣传和培训,把“小哥”这一群体纳入应急志愿队,成为“双向奔赴”。

为培育涵养有荆楚特色的安全文化,今年深入推动“四大活动”,包括应急科普“五个一”、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楚天行”活动、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活动和开展“安全宣传咨询日”“荆楚楷模·最美应急人”宣传展示等社会活动。湖北省安委会成员单位还组织参与了“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平安校园”“平安交通”等具有行业领域特色的群众性安全宣传活动。

五年为期,组建应急管理系统,在艰苦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从0到1的跨越起步。回望来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是应急人创业精神维艰,脚踏实地作风质朴,全力以赴下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先手棋”、打好防范风险的“主动仗”,不等不靠、只争朝夕地闯出应急管理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展望未来,湖北应急人时刻牢记总书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要求,不断强化不畏艰险、不惧风雨、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品质,随时做好应对一切急难险重任务的准备,切实做到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机豁得出去,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斗精神,全面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以高水平的安全服务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数读湖北应急管理治理成就

擦亮“湖北应急”名片

创新成果在全国叫得响、拿得出

在全国首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全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两个清单”;

在全国首次创新探索开发县市区安全生产指数模型,汇集评价考核、风险评估、预警提示等功能;

在全国首创隐患排查效果评估“五色图”,推进工作高标准落实;

在全国率先出台应对城市、山丘区村镇极端强降雨等3个指导意见,率先构建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全链条创建格局。

2023年

全省安全风险防范形势总体平稳

截至11月15日,全省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89起、死亡816人,同比减少456起、241人,分别下降31.6%、22.8%;

连续29个月无重特大事故;

春节、中秋国庆两个长假期间,全省均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全省自然灾害导致386.84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38.81万亩,其中绝收面积31.13万亩,因灾倒塌房屋488间,直接经济损失37.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间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67%、69%、82%、30%、66%。

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

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

已排查重大隐患12868万条,已整改11556万条,剩余1312条均已落实管控措施,正在持续整改之中;各级政府挂牌督办重大隐患1089条(省级挂牌53条),已整改791条;

帮扶指导重点企业106387家/次,行政处罚12939次,罚款11196.76万元,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一案双罚”244次,移送司法机关159人,责令停产整顿1187家,曝光、约谈、联合惩戒企业10422家,责任倒查追责问责108人,约谈通报有关地区及部门880次。

统筹防范

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制定防汛救灾预警叫应“十条措施”,今年主汛期点对点电话叫应市县责任人5000多人次;

成功应对24轮强降雨和汉江秋汛;

对全省5000多个工地开展选址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今年组织108户201人成功避险;

排查治理森林火灾隐患3000余处,全省发生森林火灾39起,同比减少9起,下降18.7%,无人员伤亡。

持续提升

应急救援能力

省级预案发布为指引,17个市州、87个县市区完成总体预案修订;

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北机动队伍进驻湖北,总规模将达1100人;

我省正加快建立8支流域性综合队伍和43支区域性队伍,并在鄂西北、鄂西南等重点林区配置60支防灭火队伍。

强力推进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省级、8个市州、22个县市区挂牌组建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信息中心;

全省1343个乡镇(街道)中,已有1283个乡镇(街道)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

全省700多个乡镇(街道)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重点乡镇配备10人以上专职消防队员;

中央预算资金1.047亿元,支持7个化工园区升级,居全国前五;

十堰和神农架林区森林防火获中央预算资金6500万元。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