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湖北,证却是陕西发的60多年前的房产证见证一个村子与两省的渊源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0-05-11
[ 房子在湖北,证却是陕西发的 60多年前的房产证见证一个村子与两省的渊源 , , 来源:十堰晚报     |          |     发布日期: 2020-05-11     |     [大   中   小], , 陈尚志(右)展示自家房产证。, , 界碑处于图中猪圈旁,其中一边是湖北,另一边是陕西。,  竹山县武陵峡被认为是桃花源,风景旖旎,而在距离不远的竹山大庙乡,同样有着清幽的环境。鲜为人知的是,竹山县大庙乡曾经有部分村落归陕西管辖。记者了解到,大庙乡大营盘村村民陈尚志家中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竟然是陕西省所发。, ■文、图/记者 周仑, 一纸记忆, 牵出鄂陕两地缘分, “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此句出于宋朝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朝秦暮楚”的说法便由此而来。湖北古为楚,陕西为秦。鄂陕交界处便是十堰市,十堰竹山县境内的大营盘村,紧挨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铜钱关镇铜钱村。, 在爱好研究竹山文化的当地老乡刘运飞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竹山县大庙乡大营盘村。在这里,农耕文明依旧延续,当地民风十分淳朴。陈尚志的家距离铜钱村仅几百米。“我们发现他家房产证是陕西发的。”刘运飞向记者介绍。, 言语之间,80岁的陈尚志迈着颤颤巍巍的双腿走来,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的房产证,奇怪的是,房产证上没有他的名字。不同于现在的房产证,记者看到,这张房产证颁发于1954年12月15日,当时就是一张盖有公章的纸。在这张纸的右边,记载的却是“陕西省洵阳县”。如今这里叫“旬阳县”,但房产证上为什么写的是“洵阳县”呢。刘运飞告诉记者,据查证,洵阳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以东,古因旬水得名。秦时设旬关,汉以旬关置旬阳县,552年,西魏改旬阳为洵阳县,在元代和明朝多次废除和复置。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隶属于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64年汉字改革,经国务院批复,改为旬阳县。, 洵阳县在1964年变更为旬阳县,但陈尚志家中房产证为1954年颁发,故在房产证上记载的便是“洵阳”。陈尚志说,他们村子中像他这样的房产证其实还有,不过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少都丢失了。, 一张房产证,记载现在位于湖北境内的房子曾经归属陕西。“在我们村子中,有一户人家距离铜钱村的人家不到10米,抬脚就可以去陕西逛一圈。”陈尚志说,两地人至今往来十分密切。, 几经变革, 大营盘村部分曾属陕西, 在陈尚志家中的房产证上,记者看到,上面有16人,但却没有陈尚志的名字。陈尚志说,该证上面的户主陈守富是自己的爷爷,其他是自己的叔叔、伯伯等人,在1954年发此证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没有他的名字。如今他已到耄耋之年,长辈们均已过世。, 根据房产证上的记载,此地曾属陕西省旬阳管辖。据刘运飞介绍,大营盘村中的寺庙也曾记载了这段历史。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村中的杨泗庙原址,庙早已不复存在,但地基仍清晰可见。记者了解到,杨泗庙是大营盘村曾经久负盛名的寺庙,当时寺庙上面的碑刻记载了这段历史,村里有人抄下了当时碑刻上面的字:“立施山地文约人盛成,系旬阳县民,因年老乏子,衣食无依,耕种乏力,虽有弟侄,分居久不能相顾,情不得已,愿将山地施舍与平水明王,以作香火福水,二为老朽生养死葬之资,原立约交于住持僧稔德者管约存照。”在碑文落款处写着“大清光绪年岁次己卯”,也就是说,在清朝光绪年间,这里归旬阳管辖。, 但记者走访了该村多户人家,发现并非所有大营盘村均为陕西管辖。“因为我们村中也有一些人房产证是属于湖北的,所以说这里当时可能有部分是归属旬阳县的。”陈尚志说道。, 朝秦暮楚, 专家推测可能于上世纪60年代划归湖北,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征战,大营盘作为出秦入楚的重要通道,朝夕易手,百姓时而归秦,时而归楚,于是有了“朝秦暮楚”一说。, 竹山县文化学者熊彬告诉记者,以往的大庙乡有庄园、戏楼,同时也是楚长城的所在地。“那里原来还是比较繁华的。”熊彬说,这里原来属于陕西也十分正常。“在战国时期,秦国灭了楚国后,当时湖北所在的区域便一直划为陕西管辖,后期才变更了。”,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曾参与竹山县1996年勘界工作的业内专家左康,他告诉记者,在大营盘村和铜钱村内,不少人都会说两地方言,两地生活习惯也十分相近。“两个村子村民彼此都有来往,有大营盘村人住在铜钱村,也有铜钱村人住在大营盘村。”左康说道。, 在《竹山县志》上,记者并未看到两地地域划分的记载。但在两地划分处,记者看到了界碑,界碑上字已不清晰,只能勉强看到“竹山县界”几个字。熊彬推测,很可能从上世纪60年代左右,从原陕西旬阳县划到了竹山县大庙乡,但因部分房子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没有及时更换房产证,故存在着像陈尚志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推测是上世纪60年代左右变更的,具体时间当地确实无人知晓。”熊彬说。, 几经变革,铜钱村与大营盘村尽管分属两省,但两地人民走动频繁,好似一家人。陈尚志家房产证见证了一段历史,那是一段久远的记忆。][]
十堰晚报     |          |     发布日期: 2020-05-11     |          

陈尚志(右)展示自家房产证。

界碑处于图中猪圈旁,其中一边是湖北,另一边是陕西。

 竹山县武陵峡被认为是桃花源,风景旖旎,而在距离不远的竹山大庙乡,同样有着清幽的环境。鲜为人知的是,竹山县大庙乡曾经有部分村落归陕西管辖。记者了解到,大庙乡大营盘村村民陈尚志家中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竟然是陕西省所发。

■文、图/记者 周仑

一纸记忆

牵出鄂陕两地缘分

“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此句出于宋朝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朝秦暮楚”的说法便由此而来。湖北古为楚,陕西为秦。鄂陕交界处便是十堰市,十堰竹山县境内的大营盘村,紧挨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铜钱关镇铜钱村。

在爱好研究竹山文化的当地老乡刘运飞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竹山县大庙乡大营盘村。在这里,农耕文明依旧延续,当地民风十分淳朴。陈尚志的家距离铜钱村仅几百米。“我们发现他家房产证是陕西发的。”刘运飞向记者介绍。

言语之间,80岁的陈尚志迈着颤颤巍巍的双腿走来,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的房产证,奇怪的是,房产证上没有他的名字。不同于现在的房产证,记者看到,这张房产证颁发于1954年12月15日,当时就是一张盖有公章的纸。在这张纸的右边,记载的却是“陕西省洵阳县”。如今这里叫“旬阳县”,但房产证上为什么写的是“洵阳县”呢。刘运飞告诉记者,据查证,洵阳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以东,古因旬水得名。秦时设旬关,汉以旬关置旬阳县,552年,西魏改旬阳为洵阳县,在元代和明朝多次废除和复置。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隶属于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64年汉字改革,经国务院批复,改为旬阳县。

洵阳县在1964年变更为旬阳县,但陈尚志家中房产证为1954年颁发,故在房产证上记载的便是“洵阳”。陈尚志说,他们村子中像他这样的房产证其实还有,不过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少都丢失了。

一张房产证,记载现在位于湖北境内的房子曾经归属陕西。“在我们村子中,有一户人家距离铜钱村的人家不到10米,抬脚就可以去陕西逛一圈。”陈尚志说,两地人至今往来十分密切。

几经变革

大营盘村部分曾属陕西

在陈尚志家中的房产证上,记者看到,上面有16人,但却没有陈尚志的名字。陈尚志说,该证上面的户主陈守富是自己的爷爷,其他是自己的叔叔、伯伯等人,在1954年发此证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没有他的名字。如今他已到耄耋之年,长辈们均已过世。

根据房产证上的记载,此地曾属陕西省旬阳管辖。据刘运飞介绍,大营盘村中的寺庙也曾记载了这段历史。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村中的杨泗庙原址,庙早已不复存在,但地基仍清晰可见。记者了解到,杨泗庙是大营盘村曾经久负盛名的寺庙,当时寺庙上面的碑刻记载了这段历史,村里有人抄下了当时碑刻上面的字:“立施山地文约人盛成,系旬阳县民,因年老乏子,衣食无依,耕种乏力,虽有弟侄,分居久不能相顾,情不得已,愿将山地施舍与平水明王,以作香火福水,二为老朽生养死葬之资,原立约交于住持僧稔德者管约存照。”在碑文落款处写着“大清光绪年岁次己卯”,也就是说,在清朝光绪年间,这里归旬阳管辖。

但记者走访了该村多户人家,发现并非所有大营盘村均为陕西管辖。“因为我们村中也有一些人房产证是属于湖北的,所以说这里当时可能有部分是归属旬阳县的。”陈尚志说道。

朝秦暮楚

专家推测可能于上世纪60年代划归湖北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征战,大营盘作为出秦入楚的重要通道,朝夕易手,百姓时而归秦,时而归楚,于是有了“朝秦暮楚”一说。

竹山县文化学者熊彬告诉记者,以往的大庙乡有庄园、戏楼,同时也是楚长城的所在地。“那里原来还是比较繁华的。”熊彬说,这里原来属于陕西也十分正常。“在战国时期,秦国灭了楚国后,当时湖北所在的区域便一直划为陕西管辖,后期才变更了。”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曾参与竹山县1996年勘界工作的业内专家左康,他告诉记者,在大营盘村和铜钱村内,不少人都会说两地方言,两地生活习惯也十分相近。“两个村子村民彼此都有来往,有大营盘村人住在铜钱村,也有铜钱村人住在大营盘村。”左康说道。

在《竹山县志》上,记者并未看到两地地域划分的记载。但在两地划分处,记者看到了界碑,界碑上字已不清晰,只能勉强看到“竹山县界”几个字。熊彬推测,很可能从上世纪60年代左右,从原陕西旬阳县划到了竹山县大庙乡,但因部分房子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没有及时更换房产证,故存在着像陈尚志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推测是上世纪60年代左右变更的,具体时间当地确实无人知晓。”熊彬说。

几经变革,铜钱村与大营盘村尽管分属两省,但两地人民走动频繁,好似一家人。陈尚志家房产证见证了一段历史,那是一段久远的记忆。

本文由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如需查看原文,请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