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06-11-08
2001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之规定,现将2001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如下:
 
一、环境质量现状
 
(一)水环境
 
1、地表水环境质量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按功能区类别,以24项监测指标评价,我市主要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1)河流
 
    Ⅲ类水体中,倒水、举水、青山港、金水河水质优于Ⅲ类标准;汉江武汉段、长江武汉段除总磷、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滠水除氨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东荆河除氨氮、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Ⅴ类水体中,府河除总磷、凯氏氮、氨氮、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2)湖泊
 
    Ⅱ类水体中,梁子湖、木兰湖、斧头湖、鲁湖除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Ⅲ类水体中,东湖除石油类、凯氏氮、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后官湖除总磷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汤逊湖、涨渡湖、后湖除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东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氨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黄家湖、青菱湖、严西湖除氨氮、总磷、总氮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严东湖除氨氮、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龙阳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Ⅳ类水体中,杨春湖除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南湖除氨氮、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沙湖除总磷、总氮、氨氮、生化需氧量、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墨水湖除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南太子湖除总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
 
    Ⅴ类水体中,北湖(青山)除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2、污染物排放和处理
 
    2001年,全市废水排放量6845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3066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8.30%;生活污水排放量3539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1.70%,生活污水排放量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六价铬2980公斤,氨氮1628吨,化学需氧量 64760吨。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19%,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重复用水率68.21%,比上年增加2.65个百分点。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79台(套),正常运行率100%。
 
3、饮用水源水质
 
    2001年,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2.74%,因国家考核方法改变,达标率比上年下降3.29个百分点。
 
 
(二)空气环境
 
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2001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并从6月5日起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日报的结果是:全年空气质量为优良(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出现频率为61.1%。
 
    我市城区5个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135微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48微克/立方米,均优于二级标准。城区降尘年月平均值为12.62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降低0.94吨/平方公里·月。
 
    2001年,城区酸雨样品出现频率为11.0%,城区降水PH年均值为5.82,降水中PH最小值为4.08。
 
2、污染物排放及处理
 
    2001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950.13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276.01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854.98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排放的废气1095.15亿标立方米。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49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72万吨,比上年减少0.08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6.87%。全市烟尘排放总量6.22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9万吨,比上年增加0.40万吨,工业烟尘去除率90.58%。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2.57万吨,比上年减少0.23万吨,工业粉尘去除率96.03%。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988台(套),其中脱硫效率达到40%以上的脱硫设施有14台(套)。
 
3、汽车尾气排放情况
 
    2001年,全市汽车在用数145438辆,汽车年检数135241辆,达标数129811辆,年检达标率89.26%。汽车路(抽)检总数65906辆,路(抽)检达标率84.96%。
 
 
 
 
 
(三)声环境
 
    2001年,我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污染比较突出。
 
1、区域环境噪声
 
    2001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7分贝(A),与上年持平。声源构成:生活噪声源61.9%,交通噪声源16.7%,施工噪声源2.8%,其他噪声源11.9%。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分别比较去年下降了0.2分贝(A)、1.7分贝(A),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其他噪声分别比去年上升了1.4分贝(A)、0.3分贝(A)、0.9分贝(A)。生活在60分贝(A)以下的人口占网格总人口的84.41%,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占网格总面积的90.48%。
 
2、交通干线噪声
 
    2001年,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70.6分贝(A),比上年下降1.9分贝(A)。197个监测路段中,超标路段长度占道路总长度的64.36%。全年道路平均车流量为2194辆/小时。
 
 
 
 
 
(四)固体废物排放及处理
 
1、工业固体废物
 
    2001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30.34万吨,综合利用量482.84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8.3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6.4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6.83万吨,排放量1.39万吨。
 
2、生活垃圾
 
    2001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161.9万吨,垃圾清运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52.3万吨,一般处理9.6万吨。
 
 
 
 
 
(五)生态环境
 
    200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16.1千公顷,全年减少耕地面积2.5千公顷,减少原因:退耕还林0.03千公顷、退耕还渔0.16千公顷、国家基建占地1.13千公顷、乡村集体占地0.19千公顷、农民个人建房占地0.02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16.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88%。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66.67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5个,面积338.93平方公里;森林公园6个,面积89.48平方公里。全市有野生动物品种80多个,其中鸟类品种60多个,多数分布于木兰湖和沉湖地区。
 
 
 
 
二、2001年环保工程与成效
 
    2001年我市环保投入28.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4%。主要实施了四大环保工程。
 
(一)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了城市功能
 
    实施"湖改江"工程,扩建白沙洲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10万立方米,了东湖水厂,使洪山、武昌地区16万人改用长江水。实施排水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古田、新生路、青山倒口等地区的排水项目,使全市抽排能力达到388万立方米/秒,50万市民告别渍水之苦。续建世界银行贷款东湖截污工程,沙湖、二郎庙、龙王嘴等3座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实施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与国家联网的汉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了对汉江水环境状况的监管;建成了36套计算机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部分工业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建成了现代化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首批进入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城市行列。
 
(二)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
 
    整治工业污染,大力实施工业污染源巩固达标工程,加大执法力度,全年核查污染防治设施7753台套次,查处违规行为480起,纠正2021起,全市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核准指标范围内。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开展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87.11%的机动车实现达标排放。整治油烟污染,新建餐饮项目实行先环保审批、后工商发照制度;整治了207家市民反映强烈、排放污染严重的餐饮单位,初步遏制了油烟污染危害市民生活的势头。整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处理市民投诉2346起,对全市2000多个建筑工地实行严格的夜间施工审核许可制度,维护了广大市民的环境权益,市民投诉量比上年下降约10%。整治"白色污染",20家生产一次性难降解餐具的企业全部转向或停产,泡沫餐具在城区基本绝迹。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疏浚管渠1174公里,完成38条土路的硬化,40个重点整治街道成为无暴露垃圾街道。
 
(三)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
 
    把绿化与市民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新建了光谷、田田、武汉展览馆等绿化广场和常青、堤角、汤逊湖等一批公园、游园,使城市公园达到15个,街头游园达到50个。着力推进绿地建设,全年完成绿地建设面积242万平方米,植树37万株,全市绿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3.88%、28.82%和8平方米。
 
(四)实施环境景观建设工程,实现滨江滨湖特色
 
    实施武汉江滩改造一期工程,完成了沿江大道武汉关至一元路1.9公里路段的环境整治与改造,形成了独具滨江休闲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路。实施龙王庙景区建设工程,创造性地将堤防建设与景观建设紧密结合,成为江城最具滨江特色的景观区。实施中山公园改造工程,使这座全国历史名园变得更绿更美更贴近市民,成为开敞的城市中心生态景观区域。实施34公里的天梨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天河机场至武昌梨园路段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景观大道。实施武汉科技新城环境创新工程,形成了以光谷广场为中心,以卓刀泉公园、吴家湾游园、科技会展中心为依托的现代新城景观格局。实施东湖风景区二期整治工程,建成了楚风园、樱花园、景桥游船、亲水平台等一批环境景观,东湖已逐渐成为武汉的环境创新品牌和旅游名牌。
 
 
三、2002年的主要措施与行动
 
(一)强化责任意识,确保饮用水安全
 
    我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虽总体上保持良好,但因上游来水等原因,总磷、粪大肠菌群存在超标现象,同时沿岸也存在违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的设施与人为活动。为此,市、区政府、各有关责任部门和环保部门将汉江流域作为环保严管区域,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凡向汉江排污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以批准。向长江排污的单位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废水污染治理,确保达标排放。
 
(二)禁止无序开发建设,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目前我市湖泊水质大多保持稳定,但受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的影响,普遍存在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超标现象。为此要坚决落实《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碧水工程,在加快市政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采取严厉措施禁止湖泊周边的无序开发建设行为。凡湖泊周边的开发建设项目,开工之前必须依照国家环保法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查,确保排污对湖泊不造成影响。凡涉及填湖的开发建设项目,今后一律不予批准。对违法填湖者,将依法从重处罚。
 
(三)综合治理环境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针对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的问题,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治理煤烟型污染、餐饮油烟污染、二次扬尘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一是优化能源结构,近几年内加快清洁能源推广步伐,建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烟尘控制区内炉灶改用清洁燃料;二是强化油烟污染治理,结合取缔城市占道经营,逐步解决油烟污染扰民问题;三是控制扬尘污染,提高环卫保洁水平,施工单位必须实行封闭性施工,露天堆场必须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重点控制公交、出租、货车等类机动车尾气污染。
 
(四)管理与建设并重,减轻交通干线和施工噪声污染
 
    长期以来,我市交通干线噪声超过国家标准,居全国重点城市下游水平。为此,要加大交通噪声控制力度,增加禁鸣路段,最终实现全城禁鸣;提高道路建设水平;严禁违规夜间施工,严控社会噪声扰民。
 
(五)改善环保投资结构,增加污染防治投资
 
    目前,我市的环保治理投资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和企业,投资渠道单一。2001年环保投入虽达到28.85亿元,但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我市要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经营者获利"的原则,加快环境保护产业市场化与社会化步伐;按照环境建设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思路,调整环保投入结构;适当增加政府投入,确保环保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一致或适当超前增长,满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需要。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
2002年5月
【 打印 】 【 扫一扫 】 【 收藏 】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