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504号提案的答复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09-26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504号提案的答复

一、全市企业上市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瞄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战略目标,抢抓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新机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抢抓全面注册制上市机遇。制订了股权投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的若干支持政策》和《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积极向监管部门汇报,争取交易所和湖北证监局的指导和支持形成企业培育到上市各环节的政策支持闭环。目前全市已形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9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74家的多层次企业发展梯队。围绕“965”产业集群,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上市后备企业库,遴选“金种子”企业231家、“银种子”企业184家。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过审企业2家(武汉蓝电、元丰电控)。其中,东湖高新区新增过审企业2家、报审企业1家、报辅企业2家;经开区新增报辅企业1家;洪山区新增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在审企业10家、在辅企业29家。发挥市区协调联动作用,持续性开展市区实地走访调研上市后备企业,为企业协调上市遇到的问题,举办上市培训、项目路演等活动,调动全市上下推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3年1-7月,市区共实地走访调研上市后备企业185家,为50余家企业协调上市遇到的问题。先后举办“金种子”上市专题培训、“专精特新”企业专题培训、上市工作研讨会、投融资对接座谈会等上市培训、项目路演74场,集中宣传推介我市产业基础、项目资源和政策服务优势,搭建我市企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对接平台,有效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我市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

二是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夯实上市后备企业梯队2022年下半年,我市组建了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简称武汉基金)。截至2022年底,武汉基金累计出资规模361亿元,参与母子基金145支,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1415亿元,实现财政出资近4倍放大。从投资方向来看,产业投资类基金武汉基金累计出资322亿元,占比89.2%,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87支,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近千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数字经济等领域,不断形成产业集聚;创业投资类基金武汉基金累计出资39亿元,占比10.8%,通过设立天使基金、人才基金、创投基金等58支,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400多亿元,重点投向科技创新源头,扶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高端人才回汉创业、高校院士教授领衔创业等,不断活跃产业前端。从投资成效来看,通过武汉基金投资引导,62家企业挂牌上市,59家企业获评省、市“金种子”,18家企业获评省、市“银种子”,55家企业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其中,重点吸引了国家存储器项目、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吉利系列项目、华星光电项目等落户武汉,带动产业聚集发展;支持中信科等在汉央企和华工科技领军型企业巩固优势产业地位;吸引中科院建院以来首支29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落户武汉,助力武汉科技创新;出资9.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3亿元,设立44支专注于种子期、初创期投资的天使、创投基金,支持早期项目347个,培育极狐信息、禾元生物等一批本地企业;设立资智回汉人才专项基金,支持武大、华科大、武汉理工大等高校院士、教授、专家领衔的创业孵化,灵途传感、锂钠氪锶等6个项目在汉就地转化。

三是强化关键技术创新,多措并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力提速,提高高端科创要素集中度、显示度和引领度。加快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光化学研究院、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落实《湖北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实施方案》,组织我市创新主体牵头承担或参与攻关项目。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10个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8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优化“卡脖子”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竞争遴选机制,采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遴选科研团队,吸引市内外优秀科研力量参与技术攻关。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型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以大带小”“以上带下”。2023年,全市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00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力争组建10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实施10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450亿元。

四是聚焦产教融合,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在全市树立“管行业必须管人才”的理念,加快形成全产业链条、全行业领域、全人才成长过程的人才工作格局,为助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凝聚强大合力。深化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启动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工作,重点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技能、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等10个行业领域,培养支持930名本地有特殊技术技能专长的名家名师名匠。牢牢抓住举办“华创会”、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等活动契机,为各类企业与高层次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发挥海外引才服务站点、武汉国际青年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武汉分中心等涉外机构作用,重点支持“金种子”“银种子”企业进行高位嫁接、带土移植。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建立试点园区、试点高校、试点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按照“一校一企一专业”,指导校企联合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锚定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医疗等服务。

总的看来,近年我市上市企业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较于国内上市企业培育较好的副省级城市,仍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分析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尚未形成坚实的上市后备力量,企业普遍存在利润规模小、财务规范性不足等问题。二是金融行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政策中对金融科技人才重视不够,人才政策缺少落地和配套措施。三是载体建设的层次不够高,金融小镇、基金小镇暂未形成规模聚集效应,缺乏更高层级的统筹规划。四是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大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不够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下步我们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 进一步聚焦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抢抓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改革机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促增量与优存量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国有企业上市,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企业上市重点工作计划

一是实施重点企业“护航计划”。持续动态更新拟重点推动上市企业名单,用好各成员单位、券商、私募基金等推荐渠道,全面加强企业摸排。强化与证监会及相关交易所的沟通汇报,压实保荐机构职责,指导企业做好问询回复;推动在辅企业尽快辅导验收并报审;发掘一批年内有望境外上市的企业,指导推动企业尽快提交申报材料。建立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政府负责同志及金融机构专家组成的服务专班,协调企业上市遇到的问题,推动企业尽快过审上市,确保完成10家企业上市的任务目标。

二是实施梯次储备“雁阵计划”打造上市+产业、上市+科创、上市+招商、上市+国资四维支持体系,形成全市上市工作一盘棋。会同“965”产业链牵头部门筛选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进入上市后备库,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突破,围绕产业发展,开展资本招商,以投促引,引进一批优质后备企业,培育优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国有企业后备基座。在强化梯队建设方面,强化辅导培训,提高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举办上市政策培训、投融资对接、“走进交易所”等活动,引导企业根据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不同定位选择合适的上市路径并尽快启动上市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通力协作,加大“企进规”“规上市”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强化金融支持,依托“汉融通”建设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落实好《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若干措施》,制作发布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手册。在优化优服务方面,积极发挥上市办统筹协调作用,会同人社、公积金、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指导企业合规发展,尽量减轻企业补缴负担,协助企业开具合规证明。

三是实施上市工作“提质计划”。优化奖励方面,提高企业报辅、报审阶段的奖励金额,将报辅阶段奖励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将报审阶段奖励从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总奖励800万元不变。在强化考核方面,落实好《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方案》,将企业上市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核事项,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市上市办按月对各区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各区政府聚焦上述目标企业,细化工作举措、落实支持政策,确保企业上市落地见效。在突破创新方面,学习参考外地经验、做法,深入企业听取企业痛点、诉求,探索打造武汉企业上市服务新模式,将成员的单位的好做法、新模式、新成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将上市后备企业融资服务、保荐服务情况纳入评价指标。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