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推进节能降碳 助力高质量发展
栏目: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2-06-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实施节能降碳技改、严格重点领域监管,全市绿色低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4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46.9%。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GDP增幅位居全国百强城市之首,荣膺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一、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1.4:57.5:31.1调整为10.9:41.9:47.2,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50.9%,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0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基本完成,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至36%以上。推动传统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裂变,宁德时代电池材料产业园、海科新能源电解液溶剂、兴发集团电池关键材料、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整装等一批超百亿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现有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位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逐年下降,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二、清洁能源体系逐步完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现有水电站468座,2021年全市水电发电量达到1320.54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93.85%;协同发展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2.42万千瓦,风电装机67.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5万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达到12.8亿千瓦时;7个抽水蓄能站点纳入国家规划,全市谋划装机总规模达到2020万千瓦。着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43台,2018-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削减49.09万吨标煤,超额完成省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实施“气化乡镇”,40个乡镇开通天然气,平原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实现全覆盖,山区农村替代率达到50%以上,全市居民气化率提高到95%;推进“电化长江”,成立全国首家岸电运营公司,打造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示范样板,全市63家主要经营性码头全部具备岸电供电能力,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完成所有54艘“三峡游”游轮受电设施改造,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船——“长江三峡1号”在宜试航成功。三、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显著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重点工程,十年来统筹各类资金5.26亿元支持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节能技改等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宜昌煤电、黄磷、磷酸二铵等产品能效水平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三宁、兴发等多家企业连续多年获全国能效领跑者称号。提升建筑领域能效水平,累计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18.8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5%,建筑节能水平达到65%,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成功创建公交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60.62%,新增或更换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广泛开展公共领域节能,在医院、学校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2010年分别下降26.6%、22.7%。四、循环低碳示范稳妥推进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2021年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国家城镇污泥第三方治理试点。推进全市1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猇亭园区和姚家港化工园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支持园区。宜昌姚家港、宜都化工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园区。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城市,被纳入国家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3家企业进入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2.3%。长阳县成功申创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长阳县郑家榜村、远安县双路村、西陵区白龙井社区成功入选省级低碳试点社区。五峰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实践乡村振兴与绿色高质量的案例入选COP15国际论坛“中国馆”。十八大以来,累计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212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0个、“湖北省森林城镇”2个、“湖北省绿色乡村”10个。五、能耗管控机制探索有效在全省首创“用能权有偿使用”制度,对高耗能项目实行有偿使用、差别收费,对关停企业用能权进行收储,实施以来共征收企业用能权358027吨标准煤1598万元,收储关停化工企业用能权46208.79吨标准煤并支付收储资金206.23万元,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推进化工企业转型,做法经验被省自贸办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介。深入探索开展区域节能评估,宜都、枝江、宜昌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区域节能评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市区实施区域能评,20余家满足条件的企业应用了该项成果,实现了项目能评“零成本”、“零审批”。提升能耗管控信息化水平,筹措1260万元支持全市54个重点用能单位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管控信息化、智能化,智慧节能先进典型经验在全省交流分享。                                                                (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实施节能降碳技改、严格重点领域监管,全市绿色低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4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46.9%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大关,GDP增幅位居全国百强城市之首,荣膺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一、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

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11.4:57.5:31.1调整为10.9:41.9:47.2,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50.9%,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0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基本完成,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至36%以上。推动传统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裂变,宁德时代电池材料产业园、海科新能源电解液溶剂、兴发集团电池关键材料、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整装等一批百亿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现有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位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逐年下降,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

二、清洁能源体系逐步完善

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现有水电站468座,2021年全市水电发电量达到1320.54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93.85%;协同发展光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2.42万千瓦,风电装机67.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5万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达到12.8亿千瓦时;7个抽水蓄能站点纳入国家规划,全市谋划装机总规模达到2020万千瓦。着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43台,2018-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削减49.09万吨标煤,超额完成省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实施气化乡镇,40乡镇开通天然气,平原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实现全覆盖,山区农村替代率达到50%以上,全市居民气化率提高到95%;推进电化长江,成立全国首家岸电运营公司,打造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示范样板,全市63家主要经营性码头全部具备岸电供电能力,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完成所有54三峡游游轮受电设施改造,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船——“长江三峡1在宜试航成功。

三、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显著

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重点工程,十年来统筹各类资金5.26亿元支持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节能技改等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宜昌煤电、黄磷磷酸二铵产品能效水平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三宁、兴发等多家企业连续多年获全国能效领跑者称号。提升建筑领域能效水平,累计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18.8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5%,建筑节能水平达到65%,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成功创建公交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60.62%,新增或更换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广泛开展公共领域节能,医院、学校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2010年分别下降26.6%22.7%

四、循环低碳示范稳妥推进

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示范区试点城市,2021年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国家城镇污泥第三方治理试点。推进全市10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猇亭园区和姚家港化工园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支持园区。宜昌姚家港、宜都化工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园区。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城市,被纳入国家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3家企业进入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2.3%。长阳县成功申创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长阳县郑家榜村、远安县双路村、西陵区白龙井社区成功入选省级低碳试点社区。五峰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实践乡村振兴与绿色高质量的案例入选COP15国际论坛中国馆十八大以来,累计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212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0个、湖北省森林城镇”2个、湖北省绿色乡村”10个。

五、能耗管控机制探索有效

在全省首创用能权有偿使用制度,对高耗能项目实行有偿使用、差别收费,对关停企业用能权进行收储,实施以来共征收企业用能权358027吨标准煤1598万元,收储关停化工企业用能权46208.79吨标准煤并支付收储资金206.23万元,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推进化工企业转型,做法经验被省自贸办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介。深入探索开展区域节能评估,宜都、枝江、宜昌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区域节能评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市区实施区域能评,20余家满足条件的企业应用了该项成果,实现了项目能评零成本零审批。提升能耗管控信息化水平,筹措1260万元支持全市54个重点用能单位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管控信息化、智能化,智慧节能先进典型经验在全省交流分享。

                                                                (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稿)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