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2021年仙桃市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湖北省政府研究室-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1-02-25 加入收藏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2021年2月4日在仙桃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余珂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与罕见汛情的叠加冲击,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9 亿元,恢复到上年的95.3%,增速居全省第2;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3.5%,远高于经济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此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仙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再进2位,居第79位。  ——大战大考成绩优异。打好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物资保供支前战、防汛救灾保卫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四场硬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救治患者、联防联控、保障民生,仅用1个月时间基本控制疫情。以“一切为了前线”的政治担当,按时兑现医用防护服生产保供军令状,开足马力提高口罩产能,为保卫湖北、服务全国、供应全球做出仙桃贡献。坚持全域联动、科学调度,成功处置大垸子泵站、沙湖泵站等险情,转移安置群众1.2万人,护佑了河湖安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有效克服疫情灾情影响,仙桃顺利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验收。  ——疫后重振推进有力。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经济发展全面恢复,疫后重  振态势强劲。全年新签约引进项目121个、总投资19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3个;开工建设项目196个,竣工投产97个;全康智能家电、进成智能家居、德盈医用防护等项目签约落户,健鼎二期、华润电厂、锦盛辉煌等项目加快建设,武仙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荆楚云天海世界、沔阳小镇首开区试营业。主动对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62个、资金7.45亿元,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5亿元,新增信贷投放73亿元。聚焦“两新一重”、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等领域,谋划项目359个、总投资1345.2亿元,引隆补水、泽口灌区续建、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按照产能、结构、品牌“三个升级”要求,高标准推进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和仙桃国家高新区建设。“四基地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国家防护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元;“中国非织造布制品生产基地”“中国非织造材料供应基地”经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批复,目前已集中入驻项目39个、总投资64.7亿元;“国家非织造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已授牌,全市新增外贸企业197家,带动外贸出口增长314%;“国家非织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加快建设,“国家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正积极向科技部申报。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仙桃高新区“一轴两线”平台格局初见雏形,首期1000亩的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12个亿元以上项目投入建设,14个项目签约入园,全康智能家电定制厂房主体竣工。  ——“美丽仙桃”再焕新颜。坚持市镇村三位一体、三级联动,全方位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以文明城市创建深化城市社区治理,改造老旧小区59个,亮化美化背街小巷73条,新建和改造公园、游园33座,提档升级集贸市场和便民市场52个,建成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58个。全域推进15个美丽城镇建设,建成运动公园和文体广场67个、示范街道54条,全省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以“1+N”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示范村40个、整治村90个,新建产业通道330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13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10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5%。国省考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泥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主体竣工,17个乡镇污水治理实现达标全覆盖,城乡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完成植树610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0.21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在财政收支趋紧的形势下,仍全力保障民生,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7.9%,对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点对点输送返岗13599人,新增城镇就业15824人,社保扩面5.3万人次,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6.4%。新改扩建学校10所,新增学位7080个。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完成改造,市精神卫生康养中心、5家镇康养院开工建设,10个镇卫生院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公共卫生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30套,改造农村危房492户,建成“幸福食堂”60个,完成村组光纤网络升级改造1000个,新建4G、5G基站500个。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作风建设三年提升计划”,在大战大考中锤炼干部作风,在苦干实干中践行初心使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及各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件、政协提案95件。狠抓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政府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此外,审计、统计、司法、信访、气象、保密、对台、公共资源交易、档案史志、新闻出版、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宗教、工会、青年、妇女儿童、老龄、 残疾人、移民、援疆、外侨、科协、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二、“十四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仙桃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组织编制了《仙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确定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实现“十四五”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推动县域经济在全省率先迈入千亿量级,推进仙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争先进位,不断增强仙桃对江汉平原的经济支撑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树牢“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理念,紧紧围绕“5+1”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和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双强”工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  (二)在加快改革开放中激发发展驱动力。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重点改革新示范,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对接武汉同城发展主攻方向,加快与武汉规划、产业、交通、科教、水系、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更加紧密的区域联动和更加高效的融合协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仙桃保税物流中心(B型)、汉江仙桃港、国网通航仙桃机场等平台升级扩容、联动发展,建成仙桃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重要市场枢纽、物流枢纽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在深化城乡融合中增强城市承载力。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市域治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创建“三区三城”,构建“主城引领、双擎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坚定不移开展文明创建,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样板区。推动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和仙桃国家高新区取得突破性发展,打造支撑仙桃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全力支持镇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一镇一业、多镇一业”,着力推动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环排湖农旅融合引领区、沿东荆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协同联动发展,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四)在加强生态建设中放大环境吸引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做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域开展仙桃绿化再行动,持续扩绿量、守绿线、增绿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亲水享绿、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  (五)在推进共建共享中增强社会凝聚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保持财政民生投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建设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和健康仙桃,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安全,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2021年重点工作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推进产业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和重大项目一体化布局,推动全域创新,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做实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科创中心等关键平台,确保一个主导产业有一家研发中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专业化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新发展高新技术后备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强化产业链招商和定向精准招商,瞄准“三类500强”企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继续打好“沔商牌”“小米牌”“台商牌”“专业牌”,全力引进优质沔商台商、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健全招商激励、保障、督办、通报、考核机制,实行新兴产业和优势项目差异化奖励。全力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锁定“三个类别”,对照“四类清单”,健全“每月现场办公、季度集中签约和开工、半年拉练评比、年终考核结账”的项目调度机制,加快推进169个重点项目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街道  管理体制改革和彭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政府采购、投资 评审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抓好供销社综合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办事靠法治、不用找关系”成为社会共识。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张表、一日办、零费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80、60、40”目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行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加大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围绕“5+1”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制定出台“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抓好非织造布、食品、汽车零部件等3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扩规提质,着力培育1—2个千亿量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力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加快打造一批产值过五十亿达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实施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滚动做大成长型企业库,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10家,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增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和支撑力。以电路板、LED元器件、智能终端、汽车电子为主攻方向,打造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仙桃生物产业园建设,打造生物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化学材料、钛材料、有机硅、无机硅等产业,建设华中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推进新一轮技改升级。全面落实省“技改13条”,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力争全年实施过亿元技改项目20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加强非织造布、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攻关。推动食品、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培育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0  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家以上,着力推动“5G+智慧工业园”建设。  开展品牌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品牌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品牌培育三年行动,健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的品牌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打造非织造布、食品加工、新材料等公共品牌和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做强仙桃香米、张沟黄鳝、毛嘴卤鸡、沙湖皮盐蛋、沔城藕等系列名特优品牌,做优做精2家老字号,着力培育2—3个荆楚优品。  (三)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加快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建设。以彭场镇为核心,健全完善14.7平方公里的非织造布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产业体系、服务功  能和政策配套,打造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四基  地两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防护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确保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建成投用。接续推进非织造布产业园二期项目征地拆迁、土地平整、补偿安置等工作。大力培育和招引非织造布骨干龙头企业,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支持企业集中入园。抓紧项目签约和落地,加快推动恒天嘉华三期、锦盛辉煌、德盈、剑锋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  加快仙桃国家高新区建设。立足长埫口、西连主城区、东接西流河,着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对接武汉同城化发展桥头堡。统筹推进高新区水、电、路、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创业路、龙昌路、龙昌大桥、自来水加压站建设,加快杂坝、纱帽还建房建设。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3.5平方公里高新区东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引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进区入园”,力争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5个,在引进头部企业或产业链关键企业上实现突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支持各地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一镇一业”竞相发展、“多镇一业”抱团发展。以毛嘴镇服装产业园为立足点,辐射带动郑场、剅河、陈场等周边地区集群发展服装产业,打造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以排湖风景区旅游板块为引爆点,辐射带动胡场、三伏潭等环排湖区域做足“农业+旅游”文章,组团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打造环排湖农旅融合引领区。以东荆河沿线为纽带,串联起沙湖、杨林尾、张沟、郭河、沔城、通海口等地,大力发展名特水产、绿色蔬菜、富硒水稻为主的特色农业,擦亮“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黄鳝之都”“江汉平原鱼米之乡”金字招牌,打造沿东荆河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释放消费潜能。多渠道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促进  消费提质升级。对接武汉城市圈消费市场,加强商贸物流、养老休闲、文化旅游等消费市场互通衔接。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鼓励实体商业转型发展。完善便民消费市场,改造提升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打造一批集约化社区消费商圈、培育一批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支持江汉农产品大市场做大做强。加快拓展下沉市场,推动电商、快递向农村延伸覆盖,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村和示范点。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依托铁路、港口、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打造临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健全市、镇、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市、镇仓储配送中心,完善社区(村)末端配送网点,打通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着力引进知名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智慧物流平台。  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深度对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着力打造  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加工贸易三年倍增计划,推进加工贸  易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强化区港联动,着力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健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引进头部外贸企业和外贸服务综合体,建设仙桃跨境电商专区和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争取设立跨境电商综  合试验区。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仙桃产业园建设。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行分类调整优化,增强脱贫稳定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常态化监测。持续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产业、就业和消费扶贫后续帮扶。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人才和考核等方面有效衔接。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稳粮增收  模式,提升粮食生产保供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壮大“双水双绿”、富硒果菜、名特水产、生态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1—2家细分行业领军龙头企业、3—5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初步形成2—3个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抓好生猪恢复生产。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2—3个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全力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以上。  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坚持“1+N”发展模式,全面实施美丽乡村“五大工程、十大行动”,建设示范村30个以上、整治村60个以上,打造一批美丽民居、美丽庭院。抓好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接续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强化“十个一”功能配套。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庄集并工作。  (六)着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做深城市内涵。制定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常态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制定实施“仙桃绿化再行动三年计划”,统筹推进森林廊道、农田林网、镇村通道、河湖沿岸、人居庭院绿化,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PPP项目,完成造林5.5万亩,着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城市水系连通、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建设,开展“生态走廊”“生态示范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打造灵动水城和生态绿城。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文旅名镇、文旅名村。  做强城市功能。强化全周期意识,围绕“人、产、城”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北部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南部新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实施中心城区10大类62项城建项目,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和老城区“一横九纵”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沔州大道、博雅大道、朝阳大道等道路及排水管网配套建设,完善高铁小镇功能。畅通市域交通循环连接,接续实施318国道胡场至毛嘴段改建、胡郭公路318国道至排湖绿道段改建、215省道张沟至北口大桥段改扩建等“十大交通工程”。  做优城市治理。常态化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五小”“十乱”、违规占道、大货车进城等专项整治,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存量违法建设治理。配套完善停车设施,系统推进治堵保畅。推进全域垃圾分类和示范片区创建。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启动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工程建设,力促建筑垃圾处理厂、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利用中心建成投产。新建城市公厕57座、垃圾中转站5个。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七)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汉江、东荆河、通顺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巩固非法采砂、非法码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行动成果。坚决落实长江、汉江流域“十年禁渔”。持续压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坚决抓好中央、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打 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工业废气治理、移动源污 染排放控制、秸秆综合利用,确保大气质量持续好转。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加强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和装备示范应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社会循环式消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不断完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外防输入作为重中之重,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要求,落实落细常态监测、“人物地”同防、多点触发等防控举措,加强来仙返仙“四类人员”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闭环管理。强化冷冻冷藏冷链食品检测消杀追溯。发挥医院发热门诊、药店“哨卡”作用,强化院感防控,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出行,做好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实施援企稳岗,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力度。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和落实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制度,推进农村福利院区域化功能化改革。加强“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生活。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大力实施住房安居工程,加强物业服务监管。  提升公共服务质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扎实推进校园安全整   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深度挖掘开发体操文化、饮食  文化、名人文化等沔阳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推进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擦亮“亚洲体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片。  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并重,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开展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持续抓好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强化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将新材料产业园和钛产业园打造成为C级园区,坚决防范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开展“双安双创”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平安稳定。相关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1年2月4日在仙桃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余珂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与罕见汛情的叠加冲击,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9 亿元,恢复到上年的95.3%,增速居全省第2;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3.5%,远高于经济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此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仙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再进2位,居第79位。

  ——大战大考成绩优异。打好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物资保供支前战、防汛救灾保卫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四场硬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救治患者、联防联控、保障民生,仅用1个月时间基本控制疫情。以“一切为了前线”的政治担当,按时兑现医用防护服生产保供军令状,开足马力提高口罩产能,为保卫湖北、服务全国、供应全球做出仙桃贡献。坚持全域联动、科学调度,成功处置大垸子泵站、沙湖泵站等险情,转移安置群众1.2万人,护佑了河湖安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有效克服疫情灾情影响,仙桃顺利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验收。

  ——疫后重振推进有力。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经济发展全面恢复,疫后重  振态势强劲。全年新签约引进项目121个、总投资19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3个;开工建设项目196个,竣工投产97个;全康智能家电、进成智能家居、德盈医用防护等项目签约落户,健鼎二期、华润电厂、锦盛辉煌等项目加快建设,武仙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荆楚云天海世界、沔阳小镇首开区试营业。主动对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62个、资金7.45亿元,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5亿元,新增信贷投放73亿元。聚焦“两新一重”、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等领域,谋划项目359个、总投资1345.2亿元,引隆补水、泽口灌区续建、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按照产能、结构、品牌“三个升级”要求,高标准推进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和仙桃国家高新区建设。“四基地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国家防护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元;“中国非织造布制品生产基地”“中国非织造材料供应基地”经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批复,目前已集中入驻项目39个、总投资64.7亿元;“国家非织造布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已授牌,全市新增外贸企业197家,带动外贸出口增长314%;“国家非织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加快建设,“国家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正积极向科技部申报。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仙桃高新区“一轴两线”平台格局初见雏形,首期1000亩的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12个亿元以上项目投入建设,14个项目签约入园,全康智能家电定制厂房主体竣工。

  ——“美丽仙桃”再焕新颜。坚持市镇村三位一体、三级联动,全方位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以文明城市创建深化城市社区治理,改造老旧小区59个,亮化美化背街小巷73条,新建和改造公园、游园33座,提档升级集贸市场和便民市场52个,建成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58个。全域推进15个美丽城镇建设,建成运动公园和文体广场67个、示范街道54条,全省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以“1+N”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示范村40个、整治村90个,新建产业通道330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13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10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5%。国省考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泥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主体竣工,17个乡镇污水治理实现达标全覆盖,城乡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完成植树610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0.21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在财政收支趋紧的形势下,仍全力保障民生,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7.9%,对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点对点输送返岗13599人,新增城镇就业15824人,社保扩面5.3万人次,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6.4%。新改扩建学校10所,新增学位7080个。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完成改造,市精神卫生康养中心、5家镇康养院开工建设,10个镇卫生院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公共卫生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30套,改造农村危房492户,建成“幸福食堂”60个,完成村组光纤网络升级改造1000个,新建4G、5G基站500个。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作风建设三年提升计划”,在大战大考中锤炼干部作风,在苦干实干中践行初心使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及各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件、政协提案95件。狠抓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政府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此外,审计、统计、司法、信访、气象、保密、对台、公共资源交易、档案史志、新闻出版、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宗教、工会、青年、妇女儿童、老龄、 残疾人、移民、援疆、外侨、科协、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二、“十四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仙桃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组织编制了《仙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确定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实现“十四五”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推动县域经济在全省率先迈入千亿量级,推进仙桃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争先进位,不断增强仙桃对江汉平原的经济支撑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树牢“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理念,紧紧围绕“5+1”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和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双强”工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

  (二)在加快改革开放中激发发展驱动力。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重点改革新示范,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对接武汉同城发展主攻方向,加快与武汉规划、产业、交通、科教、水系、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更加紧密的区域联动和更加高效的融合协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仙桃保税物流中心(B型)、汉江仙桃港、国网通航仙桃机场等平台升级扩容、联动发展,建成仙桃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重要市场枢纽、物流枢纽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在深化城乡融合中增强城市承载力。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市域治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创建“三区三城”,构建“主城引领、双擎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坚定不移开展文明创建,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样板区。推动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和仙桃国家高新区取得突破性发展,打造支撑仙桃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全力支持镇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一镇一业、多镇一业”,着力推动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环排湖农旅融合引领区、沿东荆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协同联动发展,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四)在加强生态建设中放大环境吸引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做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域开展仙桃绿化再行动,持续扩绿量、守绿线、增绿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亲水享绿、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

  (五)在推进共建共享中增强社会凝聚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保持财政民生投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建设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和健康仙桃,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安全,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2021年重点工作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推进产业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和重大项目一体化布局,推动全域创新,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做实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科创中心等关键平台,确保一个主导产业有一家研发中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专业化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新发展高新技术后备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强化产业链招商和定向精准招商,瞄准“三类500强”企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继续打好“沔商牌”“小米牌”“台商牌”“专业牌”,全力引进优质沔商台商、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健全招商激励、保障、督办、通报、考核机制,实行新兴产业和优势项目差异化奖励。全力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锁定“三个类别”,对照“四类清单”,健全“每月现场办公、季度集中签约和开工、半年拉练评比、年终考核结账”的项目调度机制,加快推进169个重点项目建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街道  管理体制改革和彭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政府采购、投资 评审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抓好供销社综合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办事靠法治、不用找关系”成为社会共识。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张表、一日办、零费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80、60、40”目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行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加大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围绕“5+1”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制定出台“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抓好非织造布、食品、汽车零部件等3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扩规提质,着力培育1—2个千亿量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力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加快打造一批产值过五十亿达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实施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滚动做大成长型企业库,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10家,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增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和支撑力。以电路板、LED元器件、智能终端、汽车电子为主攻方向,打造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仙桃生物产业园建设,打造生物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化学材料、钛材料、有机硅、无机硅等产业,建设华中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推进新一轮技改升级。全面落实省“技改13条”,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力争全年实施过亿元技改项目20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加强非织造布、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攻关。推动食品、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培育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0  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家以上,着力推动“5G+智慧工业园”建设。

  开展品牌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品牌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品牌培育三年行动,健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的品牌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打造非织造布、食品加工、新材料等公共品牌和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做强仙桃香米、张沟黄鳝、毛嘴卤鸡、沙湖皮盐蛋、沔城藕等系列名特优品牌,做优做精2家老字号,着力培育2—3个荆楚优品。

  (三)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加快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建设。以彭场镇为核心,健全完善14.7平方公里的非织造布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产业体系、服务功  能和政策配套,打造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四基  地两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防护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确保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建成投用。接续推进非织造布产业园二期项目征地拆迁、土地平整、补偿安置等工作。大力培育和招引非织造布骨干龙头企业,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支持企业集中入园。抓紧项目签约和落地,加快推动恒天嘉华三期、锦盛辉煌、德盈、剑锋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

  加快仙桃国家高新区建设。立足长埫口、西连主城区、东接西流河,着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对接武汉同城化发展桥头堡。统筹推进高新区水、电、路、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创业路、龙昌路、龙昌大桥、自来水加压站建设,加快杂坝、纱帽还建房建设。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3.5平方公里高新区东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引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进区入园”,力争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5个,在引进头部企业或产业链关键企业上实现突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支持各地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一镇一业”竞相发展、“多镇一业”抱团发展。以毛嘴镇服装产业园为立足点,辐射带动郑场、剅河、陈场等周边地区集群发展服装产业,打造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以排湖风景区旅游板块为引爆点,辐射带动胡场、三伏潭等环排湖区域做足“农业+旅游”文章,组团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打造环排湖农旅融合引领区。以东荆河沿线为纽带,串联起沙湖、杨林尾、张沟、郭河、沔城、通海口等地,大力发展名特水产、绿色蔬菜、富硒水稻为主的特色农业,擦亮“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黄鳝之都”“江汉平原鱼米之乡”金字招牌,打造沿东荆河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释放消费潜能。多渠道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促进  消费提质升级。对接武汉城市圈消费市场,加强商贸物流、养老休闲、文化旅游等消费市场互通衔接。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鼓励实体商业转型发展。完善便民消费市场,改造提升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打造一批集约化社区消费商圈、培育一批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支持江汉农产品大市场做大做强。加快拓展下沉市场,推动电商、快递向农村延伸覆盖,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示范村和示范点。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依托铁路、港口、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打造临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健全市、镇、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市、镇仓储配送中心,完善社区(村)末端配送网点,打通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着力引进知名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智慧物流平台。

  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深度对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着力打造  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加工贸易三年倍增计划,推进加工贸  易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强化区港联动,着力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健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引进头部外贸企业和外贸服务综合体,建设仙桃跨境电商专区和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争取设立跨境电商综  合试验区。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仙桃产业园建设。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行分类调整优化,增强脱贫稳定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常态化监测。持续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产业、就业和消费扶贫后续帮扶。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人才和考核等方面有效衔接。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稳粮增收  模式,提升粮食生产保供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壮大“双水双绿”、富硒果菜、名特水产、生态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1—2家细分行业领军龙头企业、3—5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初步形成2—3个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抓好生猪恢复生产。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2—3个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全力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以上。

  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坚持“1+N”发展模式,全面实施美丽乡村“五大工程、十大行动”,建设示范村30个以上、整治村60个以上,打造一批美丽民居、美丽庭院。抓好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接续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强化“十个一”功能配套。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庄集并工作。

  (六)着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做深城市内涵。制定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常态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制定实施“仙桃绿化再行动三年计划”,统筹推进森林廊道、农田林网、镇村通道、河湖沿岸、人居庭院绿化,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PPP项目,完成造林5.5万亩,着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城市水系连通、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建设,开展“生态走廊”“生态示范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打造灵动水城和生态绿城。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文旅名镇、文旅名村。

  做强城市功能。强化全周期意识,围绕“人、产、城”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北部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南部新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实施中心城区10大类62项城建项目,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和老城区“一横九纵”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沔州大道、博雅大道、朝阳大道等道路及排水管网配套建设,完善高铁小镇功能。畅通市域交通循环连接,接续实施318国道胡场至毛嘴段改建、胡郭公路318国道至排湖绿道段改建、215省道张沟至北口大桥段改扩建等“十大交通工程”。

  做优城市治理。常态化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五小”“十乱”、违规占道、大货车进城等专项整治,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存量违法建设治理。配套完善停车设施,系统推进治堵保畅。推进全域垃圾分类和示范片区创建。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启动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工程建设,力促建筑垃圾处理厂、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利用中心建成投产。新建城市公厕57座、垃圾中转站5个。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七)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汉江、东荆河、通顺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巩固非法采砂、非法码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行动成果。坚决落实长江、汉江流域“十年禁渔”。持续压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坚决抓好中央、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打 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工业废气治理、移动源污 染排放控制、秸秆综合利用,确保大气质量持续好转。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加强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和装备示范应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社会循环式消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不断完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外防输入作为重中之重,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要求,落实落细常态监测、“人物地”同防、多点触发等防控举措,加强来仙返仙“四类人员”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闭环管理。强化冷冻冷藏冷链食品检测消杀追溯。发挥医院发热门诊、药店“哨卡”作用,强化院感防控,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出行,做好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实施援企稳岗,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力度。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和落实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制度,推进农村福利院区域化功能化改革。加强“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生活。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大力实施住房安居工程,加强物业服务监管。

  提升公共服务质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扎实推进校园安全整   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深度挖掘开发体操文化、饮食  文化、名人文化等沔阳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推进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擦亮“亚洲体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片。

  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并重,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开展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持续抓好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强化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将新材料产业园和钛产业园打造成为C级园区,坚决防范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开展“双安双创”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相关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