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对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第413号建议的答复
栏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2-07-31 加入收藏
徐小建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县域数字经济 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数字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中肯,对于我省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衷心感谢您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指出,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总书记贺信为我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1万亿元,全国第8、中部第1;同比增长20%,GDP占比达到42%,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1.25%。    一、逐步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建立了23家省直部门参与的湖北省数字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纲要(2019-2022年)》《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全面推进数字湖北建设的意见》《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及《湖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湖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支付服务点技术规范》等政策文件,正在抓紧编制《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即将出台。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G网络覆盖持续深入。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5G宏基站6.46万个,全省乡镇及以上地区全部通达5G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布局。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在用机架数11.3万架,居中部第一。推动电信普遍服务。自2015年以来,先后完成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任务,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6.98亿元。全省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网络基本实现与城市“同网同速”。加速县域云网融合发展。面向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组织实施云网强基行动,遴选1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累计投资额达24.6亿元。加快发展物联网基础设施。建成NB-IoT基站2.9万个。鼓励企业加快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建设,拓展物联网融合应用。三、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一是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全省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分别达到36%、23%、42%和23%。开展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2021年推荐老河口市成功申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生猪)建设项目,争取中央投资1450万元。二是率先推广农机北斗应用。在全国率先实施北斗导航行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了全省统一的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率先大范围示范推广农机北斗终端,实现了农机远程智能管理和数据自动采集分析,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方便了农机在线监管。全省农机累计安装北斗终端25万多台套,累计监测作业6091多万亩。三是持续开展信息化典型示范。“数字乡村时空大数据一张图”“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与养殖业保险联动信息技术模式”等7个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和企业成功申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四、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荐枝江市、南漳县、咸丰县和鹤峰县等四个县(市)入选全国首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同时遴选了秭归等8个省级试点县,制定出台了《湖北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农产品电商创新发展。争取邮政部门支持,依托邮乐平台建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专区,开设县域特色农品专区,推荐展示优质特色农产品,平台农村电商累计交易额达9.03亿元。以“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为核心元素,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21年安排1亿元用于包括恩施玉露、大别山黑山羊、蕲春蕲艾、宜昌蜜桔等9个品牌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段投放广告;积极争取央视4亿元广告资源支持,推荐包括秭归脐橙、房县黑木耳、恩施玉露、襄阳高香茶等25个品牌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援鄂抗疫公益行动。五、推动“三农”服务数字化升级。持续推进“三农”数据平台建设,打通湖北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湖北省农药追溯系统等信息系统数据对接渠道,以自动定期的方式开展数据交换,数据交换汇聚总量达6000多万条。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邮政湖北省分公司开展“三农”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工作,为农业普惠金融产品研发提供“三农”基础数据资源,支撑农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9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已上线运行,我省注册审核通过的生产经营主体达到8615家,入驻监管、监测、执法机构333家,全省应用平台监管功能开展巡查检查累计3162次。六、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我省结合实际研究起草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作为乡村建设行动重要内容,谋划部署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等重点工作,明确到2025年,力争千兆光纤、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镇区全覆盖,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80%;打造10个智慧农业试点县和10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在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村村响”广播的基础上,推动“村村响”广播提质增效。大力支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抢抓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华容区、秭归县和宜城市等四个地区开展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机遇,指导试点地区在整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大胆创新实践,探索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确定了武汉市黄陂区、阳新县、竹山县、石首市、钟祥市,云梦县、黄梅县、通城县、随州市曾都区、建始县和天门市等11个具有较好信息化工作基础,各具鲜明特点的县(市、区)开展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七、积极构建农村电商发展体系。一是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创建了49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0个省级电商示范县。截至2021年底,我省49个国家级示范县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4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4个、乡镇电商服务站443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8287个,行政村电商快递服务覆盖率约75%。二是有效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各示范县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带动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推广社交电商、网红直播带货、农村新零售等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据第三方机构监测,2021年我省农村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394.7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55.66%,同比2020年增长27.77%,两年平均增长24.76%,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各示范县采取多种形式,对政府部门、企业、涉农组织、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以及创业青年等人员,广泛开展电商理念、电商技能、电商模式、电商营销等多方面的培训,普及电商知识,提高电商应用能力。截至2021年底,各示范县累计培训电商人员36万人次。八、强化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大力推进“整村授信三年全覆盖”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以金融服务网格化、整村授信、保险“两站两员”为基础,建立涵盖银行、保险服务的综合性“普惠金融工作站”,试点开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热线和主办银行专线电话,强化政策咨询、产品推介、信贷融资、保险服务、金融宣传、农业培训等惠农、便农和助农服务。坚持“三熟两优一好”标准试点选派“金融村官”。组织开展基层金融服务全覆盖“回头看”,对县域和乡镇网点设立情况、金融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实现银行服务乡镇覆盖率100%、保险服务乡镇覆盖率100%、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100%。2021年,已建立“普惠金融工作站”2.7万个,组织遴选了金融村官超过5500名,覆盖行政村近1.5万个。九、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坚持科技赋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构建不同业务和产品应用场景,发展农村消费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业态。推进农业保险投保理赔全流程电子化,运用数字技术精准理赔,增强保险服务的便利性和获得感,推动农险线上化平台在全省正式上线,实现农业保险投保全流程电子化。推广电话银行、手机APP、“扫码”融资等“不见面”服务,让金融服务从传统的金融网点走进千家万户。例如,全省农商行系统依托便利店、水果店、卫生室等,在乡村、社区打造小而美的“金融e店”,扫码商户231万户,手机银行客户1011万户,累计交易金额超过6800亿元。十、优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在便捷金融服务方面,引导县域银行机构依托网上银行、移动金融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渠道为县域居民提供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同时开展“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加强移动支付在县域基层领域的应用范围。在“三农”特色金融服务方面,推动辖内金融机构立足乡村金融需求,积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推出具有湖北地区特色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如潜江市“小龙虾贷”、随州市“香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等,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在推动“金融村官+整村授信+国企联村”金融联动服务模式方面,积极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加大推广力度,将省联社在整村授信基础上推广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户贷款服务”纳入湖北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第二批创新应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整村授信服务模式,建立健全辖内乡村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积极发挥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强化重点领域融资支持,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对接黑山羊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县域特色产业,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县域产业发展。在打造金融综合一体化服务平台方面,随着金融跨领域合作加快,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物流、电商等领域的合作,如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通过自主搭建“兴农通”综合服务平台、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依托其总行“邮E链”平台,聚焦农产品支付交易场景,打造集撮合农产品交易、资金结算、金融信贷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延伸能力显著加强。在营造良好县域金融生态方面,组织协调开展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早春行”活动,筛选乡村振兴等项目清单,调研对接,破解资金瓶颈,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支持。持续开展“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建设,为企业纾困解难,对多家县域企业上市给予一对一辅导和上市服务支持。在强化担保征信方面,不断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截至2021年末全省支小支农在保余额117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7.7亿元,同比增长6%。各融资担保机构加快产品创新力度,有效聚焦小微企业、“三农”主业,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方面,建设全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鄂融通”,并于2021年9月正式上线使用,截至目前,平台整合了约3.28亿条权威政务数据,开通了首贷、绿色贷、码上贷、链上贷、银税贷、融担贷、科创贷、创业贷、外贸贷、乡村振兴贷、进规贷、知识产权贷、人才贷等13个场景专区,包含科技型中小企业、外贸出口企业、信用培植等专项扶持企业名录向机构定向推介。“鄂融通”打造1键申请、1秒授权、3分钟画像、3个工作日授信的“1133”融资模式和“5个1”的申办流程,为企业提供线上融资“一站式”办理服务,形成机构申请、企业授权、政府提供数据的“三端”融资管理闭环。我省发展县域数字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辐射不足、县域经济产业不强、应用场景不丰富等问题。根据您的建议,我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加快推进县域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加固底座,狠抓数字新基建提速扩面。广覆盖高互联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县域数字经济的底座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全省加快布局,从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向长江(宜荆荆)、汉江沿线(汉孝随襄十)连片布局,从以中心城区为主向周边市县广域扩散。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选址布局力度,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和“双千兆”行动,打造5G/4G协同,“高中低”频率协同,“点线面”协同的立体移动网络,推动千兆光网、IPV6、量子通信、北斗、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快布局,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算力基础支撑。支持武汉、襄阳、宜昌、鄂州等地建设大数据中心并加快升级扩容。推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应用,布局超算产业链,推进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协同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等机构参与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出台降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在绿电资源利用、电价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做强核心,狠抓数字产业化提质升级。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各地抢滩数字经济浪潮的重要突破口。做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是壮大数字经济的主题主线,要加快推进数字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补强数字产品制造,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服务。做强核心产业。突破性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狠抓数字安防、高端软件、网络通信等产业培育,对标深圳、杭州、成都,支持武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牵引极”;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融合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品深度集成,建议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向襄阳、宜昌倾斜,发挥省域副中心辐射带动功能,打造沿长江、汉江数字经济“延绵带”。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重点市州实施互联网龙头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在市场扩展、融资服务、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狠抓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攻关核心技术。针对EDA、BIM等关键工业软件短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快瓶颈性技术攻关。加强软件基础设施研发,重点发展核心基础软件、共性支撑软件、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大力支持武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网安基地、国家信创适配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布局和企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拓展应用,狠抓产业数字化提能赋智。广泛的应用新场景是提升数据使用价值的关键载体,立足我省先进领域和产业平台,积极推动数字化应用升级,加快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梯度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升级,打造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打造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推进北斗导航、量子通信、超算中心、基础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领域融合应用。重点打造智能网联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等布局应用。打造平台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大平台经济支持力度。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物易云通平台、汽配人网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九州通、小药药等消费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部手机游湖北”文旅平台、大数据交易等平台做强做优,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加大对互联网企业融资、上市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壮大市场规模,促进本土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四是集聚要素,狠抓政策环境提标创优。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培育、试点示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优化经信、科技等专项资金,发挥好省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对接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用足用好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及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试点创新力度。积极争取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和重大项目部署,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打造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加大机制建设力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着眼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探索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我省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建设,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支持,将我省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徐小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县域数字经济 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数字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中肯,对于我省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衷心感谢您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指出,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总书记贺信为我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1万亿元,全国第8、中部第1;同比增长20%,GDP占比达到42%,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1.25%。

    一、逐步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建立了23家省直部门参与的湖北省数字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纲要(2019-2022年)》《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全面推进数字湖北建设的意见》《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及《湖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湖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支付服务点技术规范》等政策文件,正在抓紧编制《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即将出台。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G网络覆盖持续深入。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5G宏基站6.46万个,全省乡镇及以上地区全部通达5G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布局。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在用机架数11.3万架,居中部第一。推动电信普遍服务。自2015年以来,先后完成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任务,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6.98亿元。全省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网络基本实现与城市“同网同速”。加速县域云网融合发展。面向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组织实施云网强基行动,遴选1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累计投资额达24.6亿元。加快发展物联网基础设施。建成NB-IoT基站2.9万个。鼓励企业加快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建设,拓展物联网融合应用。

三、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一是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全省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分别达到36%、23%、42%和23%。开展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2021年推荐老河口市成功申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生猪)建设项目,争取中央投资1450万元。二是率先推广农机北斗应用。在全国率先实施北斗导航行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了全省统一的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率先大范围示范推广农机北斗终端,实现了农机远程智能管理和数据自动采集分析,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方便了农机在线监管。全省农机累计安装北斗终端25万多台套,累计监测作业6091多万亩。三是持续开展信息化典型示范。“数字乡村时空大数据一张图”“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与养殖业保险联动信息技术模式”等7个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和企业成功申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四、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荐枝江市、南漳县、咸丰县和鹤峰县等四个县(市)入选全国首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同时遴选了秭归等8个省级试点县,制定出台了《湖北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农产品电商创新发展。争取邮政部门支持,依托邮乐平台建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专区,开设县域特色农品专区,推荐展示优质特色农产品,平台农村电商累计交易额达9.03亿元。以“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为核心元素,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21年安排1亿元用于包括恩施玉露、大别山黑山羊、蕲春蕲艾、宜昌蜜桔等9个品牌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段投放广告;积极争取央视4亿元广告资源支持,推荐包括秭归脐橙、房县黑木耳、恩施玉露、襄阳高香茶等25个品牌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援鄂抗疫公益行动。

五、推动“三农”服务数字化升级。持续推进“三农”数据平台建设,打通湖北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湖北省农药追溯系统等信息系统数据对接渠道,以自动定期的方式开展数据交换,数据交换汇聚总量达6000多万条。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邮政湖北省分公司开展“三农”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工作,为农业普惠金融产品研发提供“三农”基础数据资源,支撑农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9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已上线运行,我省注册审核通过的生产经营主体达到8615家,入驻监管、监测、执法机构333家,全省应用平台监管功能开展巡查检查累计3162次。

六、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我省结合实际研究起草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作为乡村建设行动重要内容,谋划部署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等重点工作,明确到2025年,力争千兆光纤、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镇区全覆盖,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80%;打造10个智慧农业试点县和10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在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村村响”广播的基础上,推动“村村响”广播提质增效。大力支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抢抓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华容区、秭归县和宜城市等四个地区开展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机遇,指导试点地区在整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大胆创新实践,探索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确定了武汉市黄陂区、阳新县、竹山县、石首市、钟祥市,云梦县、黄梅县、通城县、随州市曾都区、建始县和天门市等11个具有较好信息化工作基础,各具鲜明特点的县(市、区)开展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七、积极构建农村电商发展体系。一是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创建了49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0个省级电商示范县。截至2021年底,我省49个国家级示范县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4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4个、乡镇电商服务站443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8287个,行政村电商快递服务覆盖率约75%。二是有效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各示范县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带动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推广社交电商、网红直播带货、农村新零售等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据第三方机构监测,2021年我省农村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394.7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55.66%,同比2020年增长27.77%,两年平均增长24.76%,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各示范县采取多种形式,对政府部门、企业、涉农组织、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以及创业青年等人员,广泛开展电商理念、电商技能、电商模式、电商营销等多方面的培训,普及电商知识,提高电商应用能力。截至2021年底,各示范县累计培训电商人员36万人次。

八、强化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大力推进“整村授信三年全覆盖”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以金融服务网格化、整村授信、保险“两站两员”为基础,建立涵盖银行、保险服务的综合性“普惠金融工作站”,试点开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热线和主办银行专线电话,强化政策咨询、产品推介、信贷融资、保险服务、金融宣传、农业培训等惠农、便农和助农服务。坚持“三熟两优一好”标准试点选派“金融村官”。组织开展基层金融服务全覆盖“回头看”,对县域和乡镇网点设立情况、金融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实现银行服务乡镇覆盖率100%、保险服务乡镇覆盖率100%、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100%。2021年,已建立“普惠金融工作站”2.7万个,组织遴选了金融村官超过5500名,覆盖行政村近1.5万个。

九、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坚持科技赋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构建不同业务和产品应用场景,发展农村消费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业态。推进农业保险投保理赔全流程电子化,运用数字技术精准理赔,增强保险服务的便利性和获得感,推动农险线上化平台在全省正式上线,实现农业保险投保全流程电子化。推广电话银行、手机APP、“扫码”融资等“不见面”服务,让金融服务从传统的金融网点走进千家万户。例如,全省农商行系统依托便利店、水果店、卫生室等,在乡村、社区打造小而美的“金融e店”,扫码商户231万户,手机银行客户1011万户,累计交易金额超过6800亿元。

十、优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在便捷金融服务方面,引导县域银行机构依托网上银行、移动金融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渠道为县域居民提供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同时开展“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加强移动支付在县域基层领域的应用范围。在“三农”特色金融服务方面,推动辖内金融机构立足乡村金融需求,积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推出具有湖北地区特色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如潜江市“小龙虾贷”、随州市“香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等,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在推动“金融村官+整村授信+国企联村”金融联动服务模式方面,积极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加大推广力度,将省联社在整村授信基础上推广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户贷款服务”纳入湖北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第二批创新应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整村授信服务模式,建立健全辖内乡村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积极发挥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强化重点领域融资支持,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对接黑山羊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县域特色产业,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县域产业发展。在打造金融综合一体化服务平台方面,随着金融跨领域合作加快,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物流、电商等领域的合作,如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通过自主搭建“兴农通”综合服务平台、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依托其总行“邮E链”平台,聚焦农产品支付交易场景,打造集撮合农产品交易、资金结算、金融信贷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延伸能力显著加强。在营造良好县域金融生态方面,组织协调开展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早春行”活动,筛选乡村振兴等项目清单,调研对接,破解资金瓶颈,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支持。持续开展“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建设,为企业纾困解难,对多家县域企业上市给予一对一辅导和上市服务支持。在强化担保征信方面,不断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截至2021年末全省支小支农在保余额117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7.7亿元,同比增长6%。各融资担保机构加快产品创新力度,有效聚焦小微企业、“三农”主业,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方面,建设全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鄂融通”,并于2021年9月正式上线使用,截至目前,平台整合了约3.28亿条权威政务数据,开通了首贷、绿色贷、码上贷、链上贷、银税贷、融担贷、科创贷、创业贷、外贸贷、乡村振兴贷、进规贷、知识产权贷、人才贷等13个场景专区,包含科技型中小企业、外贸出口企业、信用培植等专项扶持企业名录向机构定向推介。“鄂融通”打造1键申请、1秒授权、3分钟画像、3个工作日授信的“1133”融资模式和“5个1”的申办流程,为企业提供线上融资“一站式”办理服务,形成机构申请、企业授权、政府提供数据的“三端”融资管理闭环。

我省发展县域数字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辐射不足、县域经济产业不强、应用场景不丰富等问题。根据您的建议,我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加快推进县域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加固底座,狠抓数字新基建提速扩面。广覆盖高互联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县域数字经济的底座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全省加快布局,从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向长江(宜荆荆)、汉江沿线(汉孝随襄十)连片布局,从以中心城区为主向周边市县广域扩散。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选址布局力度,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和“双千兆”行动,打造5G/4G协同,“高中低”频率协同,“点线面”协同的立体移动网络,推动千兆光网、IPV6、量子通信、北斗、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快布局,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算力基础支撑。支持武汉、襄阳、宜昌、鄂州等地建设大数据中心并加快升级扩容。推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应用,布局超算产业链,推进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协同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等机构参与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出台降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在绿电资源利用、电价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是做强核心,狠抓数字产业化提质升级。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各地抢滩数字经济浪潮的重要突破口。做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是壮大数字经济的主题主线,要加快推进数字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补强数字产品制造,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服务。做强核心产业。突破性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狠抓数字安防、高端软件、网络通信等产业培育,对标深圳、杭州、成都,支持武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牵引极”;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融合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品深度集成,建议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向襄阳、宜昌倾斜,发挥省域副中心辐射带动功能,打造沿长江、汉江数字经济“延绵带”。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重点市州实施互联网龙头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在市场扩展、融资服务、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狠抓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攻关核心技术。针对EDA、BIM等关键工业软件短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快瓶颈性技术攻关。加强软件基础设施研发,重点发展核心基础软件、共性支撑软件、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大力支持武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网安基地、国家信创适配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布局和企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拓展应用,狠抓产业数字化提能赋智。广泛的应用新场景是提升数据使用价值的关键载体,立足我省先进领域和产业平台,积极推动数字化应用升级,加快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梯度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升级,打造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打造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推进北斗导航、量子通信、超算中心、基础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领域融合应用。重点打造智能网联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等布局应用。打造平台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大平台经济支持力度。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物易云通平台、汽配人网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九州通、小药药等消费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部手机游湖北”文旅平台、大数据交易等平台做强做优,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加大对互联网企业融资、上市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壮大市场规模,促进本土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集聚要素,狠抓政策环境提标创优。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培育、试点示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优化经信、科技等专项资金,发挥好省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对接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用足用好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及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试点创新力度。积极争取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和重大项目部署,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打造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加大机制建设力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着眼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探索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我省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建设,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支持,将我省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