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栏目:湖北省地质局-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07-01-22 加入收藏
关于印发《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经局党组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二○○六年二月二十日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总体目标(一)“十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局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省政府赋予的事业职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地质工作取得新成果。新发现矿产地19处,其中中型以上规模矿产地8处,特别是在鄂西神农架、宜昌和恩施地区发现了一批铅锌矿矿产地,并筛选出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点或找矿靶区,被列入国家重要成矿区(带)和勘查部署的重点。完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项目100余项,开展了全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新一轮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地质调查项目进展顺利。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年总产值、总收入和总资产分别超过或接近10亿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全局总产值增长了83%,总收入增长了79%,经营收益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目标管理成效明显,以领导干部年薪制为重点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局属单位全部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省财政统一部署,实行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事务公开,充分调动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启动实施了效能监察,源头防腐力度进一步加大。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工资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每年递增12.6%。实现了特困职工脱贫解困的帮扶工作目标。职工下岗率控制在5%以内。局属单位全部进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职工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新建职工住宅1344套,共13.8万m2,新建或改造生产、办公用房近6万m2,局属单位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局加强地质工作,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的重要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全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保障矿产资源供给,保护地质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列入《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面对地质工作发展良好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短缺,技术创新滞后;基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和职工住房欠账较多,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付出大的努力。总之,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史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发展视野,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全局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富民、强队、兴局”为目标,以“调整结构、强化主业、培育主体”为主线,以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地矿经济发展,加大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地勘单位和谐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发展思路。围绕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紧抓住“调整结构,强化主业,培育主体”这根主线,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地质工作为立局之本,以矿产开发为强局之路、以科技创新为兴局之策。以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建设工程为重点,实施“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壮大核心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推动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主三化”,就是坚持以地质勘查为主业,加快推进矿产开发产业化、建设工程集约化、多种经营产权多元化。要有效整合全局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以及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优做强地勘主业;以矿业公司为投资经营主体,大力加强矿业权经营和矿产品开发,新增、运作一批探矿权,控股、参股一批矿山企业,实现矿产开发产业化;以地建集团为龙头,以高资质企业为支撑,调整经营策略,瞄准重点项目,立足国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努力盘活地产资源,适度发展制造加工业,精心培育服务业,改革多种经营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股份制作为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3、主要预期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使主业更强、发展更快、结构更优、实力更强、队伍和谐,基本实现主业现代化、辅业企业化、管理科学化。地勘主业发展目标。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大,磷、铅锌等重要矿产资源实现找矿突破,地热等新能源调查评价和深部找矿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外、国外地质勘查开发取得实效,力争新发现和提交矿产地25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全面提高,地质技术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地矿经济发展目标。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力争全局“十一五”生产经营总产值和总收入年均增长10%;生产增加值年均增长8%;净资产年均增长7%,使全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走在全国地矿系统前列。和谐建设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70%的单位(基地)达到局级文明单位标准,创建2~3个省级文明单位,确保1~2个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基地)或全国文明单位;在职职工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全省中上水平;80%的基地建成花园式家园,职工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职工下岗率小于4%;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率达到95%以上,企业失业保险率达到100%,养老保险与社会接轨;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职工队伍保持稳定。二、全面加强地质工作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和多领域地质技术服务工程,推动地质工作切实向为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等多目标服务转变,增强地质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支撑作用。(四)着力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依靠科技的原则,以我省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部分重要优势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加大找矿力度,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切实提高矿产勘查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加强铁、铜、铅、锌、金、银、锰、钒、锶、煤、磷、盐、硫、石膏、优质高岭土、水泥石灰岩、地热、地下水等矿产勘查,重点部署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湖北段)、鄂西成矿带、武当-大别成矿带、幕阜山-九宫山成矿带等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新增一批重要矿产大中型矿产地,确定一批重点找矿远景区,有效提高全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1、切实加强老矿区深、边部及外围地区的勘查工作。重点加强宜昌、保康、荆襄、兴山-神农架、黄麦岭等五大磷矿区资源勘查评价,提高勘查程度,增加资源储备。实施铜绿山铜矿、铜山口铜矿、鸡冠咀铜金矿、蛇屋山金矿、金山店铁矿、赤马山铜矿等重要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查,全面完成狮子立山锶(天青石)矿详查及云应盐矿二号、三号、程家巷、胡家冲等四井田详查,新增一批可供利用的资源储量。选区开展鄂西南煤矿资源勘查,摸清资源家底。开展银洞沟银金矿区深、边部及外围勘查,提高已知矿产地资源储量类别和开采矿区深、边部矿体控制程度,寻找外围新的隐伏矿体和新矿产地。2、大力开展低工作程度远景区重要矿产勘查。重点加快鄂西地区铅锌矿勘查评价,力争在主要矿集区实现突破,发现评价2~3处大、中型铅锌矿床。开展鄂西高磷赤铁矿资源调查评价与远景预测,配合开展选矿试验矿区选区地质工作。分步立项实施鄂东小池口覆盖区、梅川岩体区、大冶湖覆盖区、金牛火山岩盆地、高枧-九宫山地区、大别山超基性岩地区的铜、镍、钼、钨、金等多金属矿勘查评价,力争取得找矿突破。选区开展银钒矿、锰、硫铁矿、水泥石灰岩及特色高效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尽快发现和提交一批新的大、中型矿产勘查和开发基地。启动我省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评价,开展武汉城市圈地热资源勘查。3、开展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与找矿预测研究。先期重点以铜、铅锌、金、磷、锰等为对象,选择神农架、宜昌、恩施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和物化探测量,以求发现一批新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并逐步向本省重要成矿区带铺开。通过新一轮成矿区划与找矿综合研究工作,全面总结本省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区域成矿规律和勘查开发潜力,开展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进行成矿区带重新划分,筛选圈定出矿床级勘查靶区,为后续的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4、推进省外、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以富铁、铜、铝土矿、优质煤等我省急缺的矿产资源为重点,在地质工作程度低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寻求矿权经营和矿产开发的长远利益。省外方面,以新疆、西藏、内蒙、山西等为重点区域,从争取实施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项目入手,获取所在地区的地质找矿信息,优选出工作靶区,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打下基础。国外方面,以埃塞俄比亚、加纳、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为重点区域,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对外援助地勘项目、中央财政国外风险勘查补助项目以及社会资金合作项目,多渠道开展国外矿产风险勘查。通过努力,争取每年开展1~2项新的省外、国外矿产勘查项目。(五)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与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在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施地质环境保护工程,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多层次技术服务。1、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全面完成我省确定的47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实施重点地区地质灾害普查—详查。继续开展全省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认真落实《湖北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研究。系统抓好三峡库区(湖北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期优质高效完成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2、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继续开展全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重点调查全省大中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区、主要水患区以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地质环境背景,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加强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好全省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信息网管理运行等工作。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查明我省矿产资源主要开发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按照全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3、地下水监测与保护。完善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加快部署缺水地区及重要经济区水文地质调查,推动鄂西岩溶石山、鄂北岗地、江汉平原等缺水、水质恶化及地下水过度开采区的水源调查评价和找水工程,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居生活提供安全水源。(六)大力开展多领域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技术服务。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要求,实施多领域地质技术服务工程,全面提高我省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工作成果资料数字化,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为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通用性数字化地质资料。实施完成十堰-襄樊幅和武汉-咸宁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解决好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基础地质问题,加快有关基础图件、资料更新。以1:20万区域重力调查为重点,填补我省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空白区,并重点查明区域隐伏性大构造和隐伏岩体。完成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启动长江流域农业地质调查,全面实施鄂州—黄石沿江经济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加速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对我省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持,争取开展武汉等重点大中城市综合地质调查与主题填图工作、城市地质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参与水利、交通、通讯、能源(核电)、石油战略储备库等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地质工作。建立以GPS、GIS和RS集成的3S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测绘技术体系,充分利用测绘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地质测绘、土地规划设计、土地整理、“数字国土”工程等工作。开展地质遗迹、矿山遗迹调查评价,完成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不同级别地质公园申报技术服务工作。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工作成果资料数字化。积极拓展具有地矿专业特色的中介服务领域,加快矿山安全评价、安全环境评价、职业卫生危害评价、室内环境评价、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中介机构的发展。三、加快地矿经济发展在推进地质勘查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以矿业权为纽带,突出发展矿业经济,分类运作,滚动开发,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本省和上海、北方、南方“四大市场”为重点,以国外工勘市场为新的增长点,加强建设工程市场开拓,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七)大力发展矿业经济。把获取矿业权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把矿业开发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通过矿业权经营和资本运作,集中力量把矿业经济做大、做优,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尽快将矿产开发业培育成为全局支柱性产业。1、矿业权登记与管理。抢抓政策机遇,加快矿业权登记步伐。加强选区选点工作,对优选的各类找矿靶区和项目进行分类,对自行投资风险勘查、合资勘查、财政基金勘查等项目,以登记、受让、独立或合作收购等灵活方式广泛获取有进一步勘查潜力的探矿权。将获取新矿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局探矿权、采矿权储备数稳中有升。对于优势矿种和有前景的地质勘查项目,局及局属地勘单位要力主自己投资勘查,为矿业开发创造条件。在矿种选择上,以铅锌、铜、金、银、钒、钼、锑、铁、锰、磷、硫、煤、石墨、优质硅、宝玉石、观赏石、优质石材、地热及其它优质矿产等为重点对象。到“十一五”期末,全局探矿权、采矿权储备数保持在100个左右。按照《矿产资源法》和局《矿业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矿业权的统一管理与协调,重点做好已取得的矿业权的保护,维护地勘单位的切身利益。2、矿业权运作与矿业开发。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灵活运作已取得的矿权。地勘单位要对矿权进行分类清理,根据矿权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研究不同类型矿权处置方案。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局矿权管理办法,选择因资源潜力有限或政策、市场风险较大,不具备自主开发前景的矿权,择机转让。此外,要加强对外联系与信息资料收集,积极探索省外、国外矿权运作的方式和途径。以市场前景好、国家或我省急需的矿产为重点,采取矿权作价入股、矿权收益投资等形式,从局、队两个层面积极推进矿业开发。局以矿业公司为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对资源潜力大、开发价值高的矿权,积极投资参股、控股新建矿山企业,形成矿权经营与开发的规模效益和长远效益。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前景好、见效快、投资规模和开发难度不大的矿权,独立控股或与局属其他单位联合控股新建矿山企业。鼓励局属其他单位在局指导下,投资参与矿业开发。矿业公司要瞄准白果园银钒矿、神农架冰洞山铅锌矿、宜昌杉树垭磷矿西矿段等大型矿权,加快开发论证工作,分步推进局及局属单位共同控股的大型矿山企业建设。由矿业公司和环境总站共同投资,重点实施武汉市地热风险勘查项目,力争在武汉地区打出具有开发价值的地热井,获取地热资源探矿权并适时开发。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要力争在2~3年内分别兴办1~2个局内控股矿山企业,到“十一五”末,矿业开发成为大多数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3、矿产品加工。以现有技术、成果和产品为基础,稳步推进矿产品尤其是非金属矿产品的开发,逐步实现产品多元化、系列化,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水平。实验所矿产公司要继续巩固现有产品优势,充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保温隔热涂料等系列新产品,形成批量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适应市场需求,引进先进工艺发展宝玉石、观赏石工艺加工业,逐步形成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八)积极拓展建设工程市场。建设工程市场是我局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国内区域布局上,以本省特别是武汉市场为重点,巩固上海、南方、北方市场。加大公关力度,研究价格战略,整合全局和社会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积极参与武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湖北市场占有率。上海、南方、北方市场的工程队伍要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局部领域的竞争优势。高资质施工企业要加强合作与联营,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高资质勘察测绘企业要加强协调与协作,切实巩固我局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要积极发展边坡治理、基坑维护、非开挖施工、国土规划、国土测量、地理信息、工程物探、试验检测、监理监测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开辟水利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施工、地温节能、土地整理等新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1、建设工程总承包和房地产开发市场。地建承包公司要把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作为核心产业来发展。要以分包国家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加强经营工作,提高总包、分包工程中标率;以承建局系统内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契机,积极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要走技术管理型发展之路,拓宽经营渠道,敏锐捕捉市场信息,积极跟踪跟进,努力承接“一手”项目;与大型施工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逐步发展成为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提高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壮大自身实力,降低竞争成本。“十一五”期末,力争取得特级总承包资质。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市场。以旋挖、静压桩、长螺旋、地连墙等设备为基础,适当引进部分先进设备,积极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和局内资源,局内同质企业要加强合作与协作,跟进“大项目”、锁定“大客户”,发挥技术专长,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基础施工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经济规模。3、工程勘察市场。抢抓国家和地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遇,把握工民建、路桥、港口、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传统市场重点,扩大地温空调、隧道超前预报等新技术应用市场,着力加强市场开拓,走依靠科技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其经济效益占建设工程市场效益比重大幅度提高。4、市政工程施工市场。在巩固非开挖市场的同时,以城市广场、城市道路、城市轨道、排水管道、城市桥梁、热力工程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场施工等市场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市政工程施工,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5、测绘市场。整合全局测绘资源,充分发挥测绘技术优势,以国土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拓展测绘技术服务领域,利用“3S”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力争在工程建设、城乡地籍、土地整理、数字国土等方面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6、国外建设工程市场。以加纳、柬埔寨市场为立足点,以水井施工、工程勘察等为基础,大力拓展非洲和东南亚建设工程市场,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力争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培育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九)有序发展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是我局产业经济的优势领域。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地质市场领域,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取得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服务的主力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申办矿山设计资质,延伸涉矿地质勘查技术劳务市场。充分发挥岩矿测试、选冶试验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市场份额。要积极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向大型、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转移,向基础地质服务领域转移,向为政府决策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方面转移,向省外、国外拓展。(十)巩固发展多种经营。以现有多种经营骨干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先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巩固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和地矿物资贸易,因地制宜发展宾馆旅游业及物业管理、门面经济等。“十一五”期末,多种经营总产值、总收入稳步增长。1、因地制宜推进房地产开发。按照“高起点、管长远、创效益”的原则,通过自主开发、引资开发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局审批的基地开发建设总体方案,整体盘活土地资源,抓好房地产开发经营,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分步实施基地开发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推动制造加工业健康发展。装备中心要在巩固发展机械加工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以中型选矿设备、实验设备、环保机械为重点,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加快优势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增强装备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协调、引导全局制造加工业企业以装备中心为龙头,联合承担项目,搭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推动产品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3、发展对外物资贸易。利用现有经营资质,以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为突破口,加强与驻外中资公司的合作,通过“搭大船”、“借船出海”等方式,积极发展对外物资贸易,到“十一五”末期,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4、提升服务业品质。通过人才培训、资质建设、强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宾馆、餐饮、旅游、医疗卫生等产业的服务品质和经济效益,推进物业管理、门面经济的有序发展,四、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加大队伍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主辅分离,形成主业突出、主体明确、符合地质事业职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队伍结构。主业(地质)以地调院和环境总站为龙头,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为支撑,精干和强化地质勘查队伍;辅业(地质延伸业)以地建集团和矿业公司为龙头和支柱,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相关产业,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优化辅业结构。(十一)建实建强省级地质勘查队伍。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为支撑,以科研所、实验所、测绘院为辅助,加快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结构,构建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先导、以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体,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地质工作新格局。经过不懈努力,将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成为精干效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领先、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地质勘查队伍。1、地调院。地调院是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龙头,按照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方案,充实地质调查技术力量,提升地质装备水平,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建实建强,力争使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对各区域所、专业所的项目联系与业务管理,妥善处理好与其他地勘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好地发挥在全局地质勘查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局地质勘查整体实力的提高。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按区域、专业组建由地调院负责项目联系和业务管理的专业院所。——地质矿产调查所。以鄂东南队、二队、四队、鄂西北所、鄂东北队、宜昌队等综合性地勘单位为主体,按区域分别组建地调院的地质矿产调查所,主要承担地调院委托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同时承担区域性商业地质勘查项目。——物化探所。以物勘院为主体,组建物化探所。该所作为省属唯一的地球物理化学勘探专业机构,进一步增加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地质找矿、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技术资料。——科研所。科研所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资料管理的专业所,要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加强局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在为其他地勘单位选准找矿靶区、获取矿业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十一五”期末,逐步建设成为全省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中心、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实验所。实验所是岩矿测试分析和选冶试验研究的专业所,要引进急需人才,增添专业设备,恢复和加强选冶实验室建设,保持岩矿测试全国领先水平,并逐步建设成为全省选冶试验研究中心、非金属矿研发中心。——测绘院。测绘院作为地质测绘技术领域的专业单位,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局属其他地勘单位测绘队伍的业务指导,促进全局测绘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并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找矿、工程建设、城乡地籍测量、土地整理、“数字国土”工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环境总站。环境总站是全局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龙头,按照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方案,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力争使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业务能力和实际业绩达到全国同行业上游水平。同时,进一步发挥在全局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地热开发方面的带动和指导作用,构建信息平台,引导其他地勘单位积极承接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指导和带动地勘单位开展地热勘查开发。继续履行好三峡库区省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业主职能。——各地质环境监测分站。局属有关单位管理的监测分站划归环境总站统一管理后,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十一五”中后期,调整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提升技术力量和装备水平上,工作范围逐步向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延伸。——水文队。水文队是全局水工环地质勘查、设计与施工的骨干队伍,要进一步增强其综合实力,在水工环专业领域与环境总站优势互补、互为支撑,业务上接受环境总站的管理。(十二)培育市场主体。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建设工程、多种经营为主营业务的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中以建设工程、多种经营为主营业务的经营实体全面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在局层面上,重点培育地建集团、矿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步塑造成为局控(持)股、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在地勘单位内部,将地勘主业与地质延伸业等辅业予以分离,并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按产业划分,分别与相关企业进行整合、改造、重组。1、做大做强支柱企业。地建集团是全局建设工程市场的龙头,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经营技术管理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资质勘察施工企业是我局建设工程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鼓励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将资质建设的重点向路桥工程、市政工程转移,逐步解决施工资质单一化的问题。其他单位的资质建设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适时予以推进。全力打造“湖北地建”品牌。在维护地勘单位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将高资质勘察施工企业,逐步变更为地建集团专业子公司。将地建勘察公司整体划入武勘院。由地建承包公司和物勘院共同组建地建集团神龙市政工程公司,物勘院负责经营管理,力争在市政工程资质建设上取得突破。由地建承包公司和鄂西北所共同组建地建集团正发路桥工程公司,由鄂西北所负责经营管理,力争在路桥资质建设上取得突破。海外工程公司是全局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平台,投资方水文队、地建承包公司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其做实做强。条件成熟时,吸引有实力的地勘单位或社会资金投资入股。2、培植优势企业。武勘院、水文队水勘院是全局工程地质勘察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高资质效用和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按照市场规律整合优势资源,加大经营力度,加强内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提高技术实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楚鹏公司与武基公司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增强基础施工领域的竞争优势。3、积极培育矿业开发市场主体。矿业公司是全局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投资经营主体,要瞄准优势矿种,积极从事矿业开发,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局是矿业公司的投资主体。局属单位可以自有资金、矿权等形式投资入股,对矿业公司进行有限责任公司改造。时机成熟时,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入股,逐步培育为上市公司。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要广泛吸引各类资金,适时组建队属矿业公司或矿山企业,规范运作,推动矿业开发健康、有序、快速发展。4、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企业。坚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职工安置”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对局及局属单位所属多种经营企业规范地进行公司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就业机会不丧失的前提下,将局属单位所属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多种经营企业(实体)改制成为局属单位控股或持股的公司;将局属单位所属经济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的多种经营企业(实体),规范地予以转让、拍卖等,国有资产逐步退出。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局70%以上的多种经营企业公司制改造。(十三)完善基地管理职能。从适应战略性结构调整需要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健全地勘单位基地管理机构,完善基地管理职能,在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实行主辅分离后,地勘单位根据需要建立基地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基地职工(包括离退休、退养人员及下岗职工)及国有资产的管理;根据本单位基地建设开发总体方案,做好建设开发工作;负责办理本单位职工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相关事宜;维持职工队伍稳定和谐。加强基地物业管理,逐步实现水电管理社会化、后勤保障实体化,基地管理逐步与社会接轨。五、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大胆探索、重点突破、注重规范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地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十四)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劳动人事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控制队伍规模,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和完善符合地勘单位自身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劳动人事制度。严格控制队伍规模。重点加强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控制辅业专业技术人员、严格限制一般管理人员、停止工勤人员的进入(政策性安置除外),促进职工队伍专业结构的改善。加大离岗人员清理力度,理顺人事关系。全局在编人数每年递减3%,到“十一五”期末控制在7500人以内。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对新进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对在编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对专业技术岗位,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管理岗位,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岗位管理制度;对工勤岗位,建立工勤岗位等级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严格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地勘单位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积极推进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节,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严格执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局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速度。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优化整合、合理利用以及育人、用人、留人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推行首席工程师制度,确保相关待遇落实到位。继续开展全员教育和培训,完善职工继续教育,有计划地选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修或转岗培训。职业学院要进一步发挥地质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扩大地质类专业招生规模,为我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到“十一五”末,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750人。(十五)加强地质科研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全局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工作重点、主攻方向,着力加强地质科研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力争每年有1~2个科研项目列入部、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基础研究优势领域达到全国地勘行业先进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各单位按照年总收入2~3%的比例安排资金,组织实施重点科技专项和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积极为地质找矿的突破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1、积极推广应用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发挥地质科研项目的导向和攻关作用。积极开展和参与重大课题科技攻关,加强成矿区带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突出矿产资源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预测、隐伏矿床找矿方法研究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积极推广应用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加强技术发展动态的分析研究,发挥地质科研项目的导向和攻关作用。2、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力度,推进矿产资源综合探测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重点抓好物勘院V-8电测系统的应用,力争在深部隐伏矿产探测方面取得突破,为矿产勘查提供优选靶区。推进难选冶矿产的技术攻关工作,支持实验所积极开展银钒矿、金红石等难选矿种的选矿试验研究及技术经济论证,力争取得实质进展。积极开展矿山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提升矿产资源再利用水平。支持有关单位加快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物探、钻探、化探、分析测试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查技术装备水平。(十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加强对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跟踪督办,抓好目标管理完成情况阶段性检查和年度考核,促进主要工作得到认真落实,把目标管理作为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推进全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制度建设。清理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照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增订、修订和完善,健全和规范规章制度,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行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加强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地质勘查项目的跟踪检查与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局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加强局地质资料馆建设,加快推进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进程。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预算管理标准化、财务管理规范化、会计核算电算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内部审计制度化。严格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规范进行会计核算;进一步完善内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电子档案和数据库;继续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完整。加强资质管理。根据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资质管理,保持全局地质勘查类、工程勘察类、地质灾害防治类资质的相对稳定,积极创造条件,将施工总承包资质由一级升为特级,将市政工程资质由三级升为二级,努力获取路桥工程资质,并对其他资质的总量和等级进行适度调整,逐步形成主导、支柱产业资质级别高、资质类别相应较全的新格局和市场竞争中的互补优势。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抓好质量管理。组织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计量认证、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检查活动,把质量管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全全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产一线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专兼职安全员的作用,开展重大项目安全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排除重大隐患,杜绝重大事故发生。全局每年安全责任事故死亡率小于0.26‰,重伤率小于2人/亿元;工作场所尘毒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无新增职业病人。六、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与和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努力促进职工队伍的稳定与和谐。(十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1、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按照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既要做好事,又要管好人;既要管好自己和班子成员,也要管好下属干部和职工,保证本单位不发生违纪违法问题。要通过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加强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指示和重要文献精神,坚持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党规党法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要进一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更好地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廉政制度,严格遵守和执行廉政制度规定,依靠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开展效能监察,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有效机制,推动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全局每年效能监察立项不少于20项,五年累计完成效能监察项目120项。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各种违纪违法行为。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载体,坚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坚持党代会制度,按期召开党代会。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并把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3、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要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功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要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以选好配强“一把手”和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把政治坚定、懂经营、善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选进班子,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交流制度,大力推进机关处室、地勘单位领导干部的交流和轮岗。加大对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和函询力度,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要及时调整或免职。各单位要抓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制定出培养、使用、激励的具体措施,真正把优秀骨干选调到重要工作岗位,锻炼其综合管理能力。要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认真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十八)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促进职工队伍的和谐与稳定1、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断探索地勘行业文明单位创建的新形式。要认真实施局文明单位创建规划,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夯实文明建设基础,巩固和提高文明创建成果。进一步规范花园式基地建设工作。在花园式基地建设既要有高起点,又要突出地矿文化特色,也要与构建平安社区相结合。要组织开展广大职工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活跃单位气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2、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深入开展事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着力形成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职代会会前报告制度,健全职代会、事务公开民主管理考评制度,积极探索职工、法律顾问团、专家顾问团参与决策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职代会和事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质量。坚持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用工单位工资指导线以及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专项合同的检查督办工作,大力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3、进一步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发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不断加大基本法和专业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法律进队(院、所)”活动,组织法律顾问团成员和法律方面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继续开展债权债务清理清收工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和合同管理员等重点普法对象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理水平。4、认真解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政策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到位,保障全局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抓紧落实;按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离退休老同志,按政策保证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扩大就业面,妥善安置长期下岗职工;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逐步向经常化、制度化推进。各单位要建立“职工互助互济中心”,提高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大病医治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努力改善职工群众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实施旧房改造、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展集资建房、鼓励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基本解决职工住房问题。5、扎实开展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单位、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确保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认真落实信访条例,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妥善处理职工内部矛盾;加强保密工作,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认真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维护安定、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附件:

关于印发《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经局党组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六年二月二十日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总体目标

(一)“十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局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省政府赋予的事业职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地质工作取得新成果。新发现矿产地19处,其中中型以上规模矿产地8处,特别是在鄂西神农架、宜昌和恩施地区发现了一批铅锌矿矿产地,并筛选出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点或找矿靶区,被列入国家重要成矿区(带)和勘查部署的重点。完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项目100余项,开展了全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新一轮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地质调查项目进展顺利。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年总产值、总收入和总资产分别超过或接近10亿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全局总产值增长了83%,总收入增长了79%,经营收益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目标管理成效明显,以领导干部年薪制为重点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局属单位全部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省财政统一部署,实行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事务公开,充分调动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启动实施了效能监察,源头防腐力度进一步加大。

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工资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每年递增12.6%。实现了特困职工脱贫解困的帮扶工作目标。职工下岗率控制在5%以内。局属单位全部进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职工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新建职工住宅1344套,共13.8万m2,新建或改造生产、办公用房近6万m2,局属单位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局加强地质工作,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的重要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全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保障矿产资源供给,保护地质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列入《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面对地质工作发展良好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短缺,技术创新滞后;基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和职工住房欠账较多,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付出大的努力。

总之,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史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发展视野,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全局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富民、强队、兴局”为目标,以“调整结构、强化主业、培育主体”为主线,以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地矿经济发展,加大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地勘单位和谐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发展思路。围绕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紧抓住“调整结构,强化主业,培育主体”这根主线,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地质工作为立局之本,以矿产开发为强局之路、以科技创新为兴局之策。以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建设工程为重点,实施“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壮大核心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推动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三化”,就是坚持以地质勘查为主业,加快推进矿产开发产业化、建设工程集约化、多种经营产权多元化。要有效整合全局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以及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优做强地勘主业;以矿业公司为投资经营主体,大力加强矿业权经营和矿产品开发,新增、运作一批探矿权,控股、参股一批矿山企业,实现矿产开发产业化;以地建集团为龙头,以高资质企业为支撑,调整经营策略,瞄准重点项目,立足国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要努力盘活地产资源,适度发展制造加工业,精心培育服务业,改革多种经营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股份制作为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

3、主要预期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使主业更强、发展更快、结构更优、实力更强、队伍和谐,基本实现主业现代化、辅业企业化、管理科学化。

地勘主业发展目标。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大,磷、铅锌等重要矿产资源实现找矿突破,地热等新能源调查评价和深部找矿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外、国外地质勘查开发取得实效,力争新发现和提交矿产地25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全面提高,地质技术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地矿经济发展目标。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力争全局“十一五”生产经营总产值和总收入年均增长10%;生产增加值年均增长8%;净资产年均增长7%,使全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走在全国地矿系统前列。

和谐建设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70%的单位(基地)达到局级文明单位标准,创建2~3个省级文明单位,确保1~2个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基地)或全国文明单位;在职职工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全省中上水平;80%的基地建成花园式家园,职工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职工下岗率小于4%;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率达到95%以上,企业失业保险率达到100%,养老保险与社会接轨;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职工队伍保持稳定。

二、全面加强地质工作

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和多领域地质技术服务工程,推动地质工作切实向为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等多目标服务转变,增强地质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支撑作用。

(四)着力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依靠科技的原则,以我省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部分重要优势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加大找矿力度,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切实提高矿产勘查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加强铁、铜、铅、锌、金、银、锰、钒、锶、煤、磷、盐、硫、石膏、优质高岭土、水泥石灰岩、地热、地下水等矿产勘查,重点部署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湖北段)、鄂西成矿带、武当-大别成矿带、幕阜山-九宫山成矿带等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新增一批重要矿产大中型矿产地,确定一批重点找矿远景区,有效提高全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1、切实加强老矿区深、边部及外围地区的勘查工作。重点加强宜昌、保康、荆襄、兴山-神农架、黄麦岭等五大磷矿区资源勘查评价,提高勘查程度,增加资源储备。实施铜绿山铜矿、铜山口铜矿、鸡冠咀铜金矿、蛇屋山金矿、金山店铁矿、赤马山铜矿等重要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查,全面完成狮子立山锶(天青石)矿详查及云应盐矿二号、三号、程家巷、胡家冲等四井田详查,新增一批可供利用的资源储量。选区开展鄂西南煤矿资源勘查,摸清资源家底。开展银洞沟银金矿区深、边部及外围勘查,提高已知矿产地资源储量类别和开采矿区深、边部矿体控制程度,寻找外围新的隐伏矿体和新矿产地。

2、大力开展低工作程度远景区重要矿产勘查。重点加快鄂西地区铅锌矿勘查评价,力争在主要矿集区实现突破,发现评价2~3处大、中型铅锌矿床。开展鄂西高磷赤铁矿资源调查评价与远景预测,配合开展选矿试验矿区选区地质工作。分步立项实施鄂东小池口覆盖区、梅川岩体区、大冶湖覆盖区、金牛火山岩盆地、高枧-九宫山地区、大别山超基性岩地区的铜、镍、钼、钨、金等多金属矿勘查评价,力争取得找矿突破。选区开展银钒矿、锰、硫铁矿、水泥石灰岩及特色高效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尽快发现和提交一批新的大、中型矿产勘查和开发基地。启动我省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评价,开展武汉城市圈地热资源勘查。

3、开展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与找矿预测研究。先期重点以铜、铅锌、金、磷、锰等为对象,选择神农架、宜昌、恩施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和物化探测量,以求发现一批新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并逐步向本省重要成矿区带铺开。通过新一轮成矿区划与找矿综合研究工作,全面总结本省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区域成矿规律和勘查开发潜力,开展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进行成矿区带重新划分,筛选圈定出矿床级勘查靶区,为后续的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4、推进省外、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以富铁、铜、铝土矿、优质煤等我省急缺的矿产资源为重点,在地质工作程度低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寻求矿权经营和矿产开发的长远利益。省外方面,以新疆、西藏、内蒙、山西等为重点区域,从争取实施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项目入手,获取所在地区的地质找矿信息,优选出工作靶区,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打下基础。国外方面,以埃塞俄比亚、加纳、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为重点区域,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对外援助地勘项目、中央财政国外风险勘查补助项目以及社会资金合作项目,多渠道开展国外矿产风险勘查。通过努力,争取每年开展1~2项新的省外、国外矿产勘查项目。

(五)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与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在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施地质环境保护工程,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多层次技术服务。

1、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全面完成我省确定的47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实施重点地区地质灾害普查—详查。继续开展全省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认真落实《湖北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研究。系统抓好三峡库区(湖北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期优质高效完成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

2、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继续开展全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重点调查全省大中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区、主要水患区以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地质环境背景,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加强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好全省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环境信息网管理运行等工作。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查明我省矿产资源主要开发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按照全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

3、地下水监测与保护。完善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加快部署缺水地区及重要经济区水文地质调查,推动鄂西岩溶石山、鄂北岗地、江汉平原等缺水、水质恶化及地下水过度开采区的水源调查评价和找水工程,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居生活提供安全水源。

(六)大力开展多领域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技术服务。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要求,实施多领域地质技术服务工程,全面提高我省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工作成果资料数字化,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为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通用性数字化地质资料。

实施完成十堰-襄樊幅和武汉-咸宁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解决好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基础地质问题,加快有关基础图件、资料更新。以1:20万区域重力调查为重点,填补我省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空白区,并重点查明区域隐伏性大构造和隐伏岩体。完成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启动长江流域农业地质调查,全面实施鄂州—黄石沿江经济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加速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对我省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持,争取开展武汉等重点大中城市综合地质调查与主题填图工作、城市地质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参与水利、交通、通讯、能源(核电)、石油战略储备库等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地质工作。建立以GPS、GIS和RS集成的3S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测绘技术体系,充分利用测绘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地质测绘、土地规划设计、土地整理、“数字国土”工程等工作。开展地质遗迹、矿山遗迹调查评价,完成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不同级别地质公园申报技术服务工作。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工作成果资料数字化。积极拓展具有地矿专业特色的中介服务领域,加快矿山安全评价、安全环境评价、职业卫生危害评价、室内环境评价、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三、加快地矿经济发展

在推进地质勘查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以矿业权为纽带,突出发展矿业经济,分类运作,滚动开发,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本省和上海、北方、南方“四大市场”为重点,以国外工勘市场为新的增长点,加强建设工程市场开拓,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放开搞活多种经营。

(七)大力发展矿业经济。把获取矿业权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把矿业开发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通过矿业权经营和资本运作,集中力量把矿业经济做大、做优,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尽快将矿产开发业培育成为全局支柱性产业。

1、矿业权登记与管理。抢抓政策机遇,加快矿业权登记步伐。加强选区选点工作,对优选的各类找矿靶区和项目进行分类,对自行投资风险勘查、合资勘查、财政基金勘查等项目,以登记、受让、独立或合作收购等灵活方式广泛获取有进一步勘查潜力的探矿权。将获取新矿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局探矿权、采矿权储备数稳中有升。对于优势矿种和有前景的地质勘查项目,局及局属地勘单位要力主自己投资勘查,为矿业开发创造条件。在矿种选择上,以铅锌、铜、金、银、钒、钼、锑、铁、锰、磷、硫、煤、石墨、优质硅、宝玉石、观赏石、优质石材、地热及其它优质矿产等为重点对象。

到“十一五”期末,全局探矿权、采矿权储备数保持在100个左右。按照《矿产资源法》和局《矿业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矿业权的统一管理与协调,重点做好已取得的矿业权的保护,维护地勘单位的切身利益。

2、矿业权运作与矿业开发。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灵活运作已取得的矿权。地勘单位要对矿权进行分类清理,根据矿权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研究不同类型矿权处置方案。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局矿权管理办法,选择因资源潜力有限或政策、市场风险较大,不具备自主开发前景的矿权,择机转让。此外,要加强对外联系与信息资料收集,积极探索省外、国外矿权运作的方式和途径。以市场前景好、国家或我省急需的矿产为重点,采取矿权作价入股、矿权收益投资等形式,从局、队两个层面积极推进矿业开发。

局以矿业公司为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对资源潜力大、开发价值高的矿权,积极投资参股、控股新建矿山企业,形成矿权经营与开发的规模效益和长远效益。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前景好、见效快、投资规模和开发难度不大的矿权,独立控股或与局属其他单位联合控股新建矿山企业。鼓励局属其他单位在局指导下,投资参与矿业开发。

矿业公司要瞄准白果园银钒矿、神农架冰洞山铅锌矿、宜昌杉树垭磷矿西矿段等大型矿权,加快开发论证工作,分步推进局及局属单位共同控股的大型矿山企业建设。由矿业公司和环境总站共同投资,重点实施武汉市地热风险勘查项目,力争在武汉地区打出具有开发价值的地热井,获取地热资源探矿权并适时开发。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要力争在2~3年内分别兴办1~2个局内控股矿山企业,到“十一五”末,矿业开发成为大多数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

3、矿产品加工。以现有技术、成果和产品为基础,稳步推进矿产品尤其是非金属矿产品的开发,逐步实现产品多元化、系列化,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水平。实验所矿产公司要继续巩固现有产品优势,充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保温隔热涂料等系列新产品,形成批量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适应市场需求,引进先进工艺发展宝玉石、观赏石工艺加工业,逐步形成一定的特色和规模。

(八)积极拓展建设工程市场。建设工程市场是我局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国内区域布局上,以本省特别是武汉市场为重点,巩固上海、南方、北方市场。加大公关力度,研究价格战略,整合全局和社会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积极参与武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湖北市场占有率。上海、南方、北方市场的工程队伍要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局部领域的竞争优势。高资质施工企业要加强合作与联营,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高资质勘察测绘企业要加强协调与协作,切实巩固我局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要积极发展边坡治理、基坑维护、非开挖施工、国土规划、国土测量、地理信息、工程物探、试验检测、监理监测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开辟水利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施工、地温节能、土地整理等新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1、建设工程总承包和房地产开发市场。地建承包公司要把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作为核心产业来发展。要以分包国家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加强经营工作,提高总包、分包工程中标率;以承建局系统内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契机,积极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要走技术管理型发展之路,拓宽经营渠道,敏锐捕捉市场信息,积极跟踪跟进,努力承接“一手”项目;与大型施工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逐步发展成为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提高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壮大自身实力,降低竞争成本。“十一五”期末,力争取得特级总承包资质。

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市场。以旋挖、静压桩、长螺旋、地连墙等设备为基础,适当引进部分先进设备,积极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和局内资源,局内同质企业要加强合作与协作,跟进“大项目”、锁定“大客户”,发挥技术专长,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基础施工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经济规模。

3、工程勘察市场。抢抓国家和地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遇,把握工民建、路桥、港口、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传统市场重点,扩大地温空调、隧道超前预报等新技术应用市场,着力加强市场开拓,走依靠科技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其经济效益占建设工程市场效益比重大幅度提高。

4、市政工程施工市场。在巩固非开挖市场的同时,以城市广场、城市道路、城市轨道、排水管道、城市桥梁、热力工程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场施工等市场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市政工程施工,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5、测绘市场。整合全局测绘资源,充分发挥测绘技术优势,以国土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拓展测绘技术服务领域,利用“3S”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力争在工程建设、城乡地籍、土地整理、数字国土等方面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6、国外建设工程市场。以加纳、柬埔寨市场为立足点,以水井施工、工程勘察等为基础,大力拓展非洲和东南亚建设工程市场,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力争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培育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有序发展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是我局产业经济的优势领域。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地质市场领域,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取得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服务的主力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申办矿山设计资质,延伸涉矿地质勘查技术劳务市场。充分发挥岩矿测试、选冶试验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市场份额。要积极引导商业性地质工作向大型、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转移,向基础地质服务领域转移,向为政府决策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方面转移,向省外、国外拓展。

(十)巩固发展多种经营。以现有多种经营骨干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先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巩固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和地矿物资贸易,因地制宜发展宾馆旅游业及物业管理、门面经济等。“十一五”期末,多种经营总产值、总收入稳步增长。

1、因地制宜推进房地产开发。按照“高起点、管长远、创效益”的原则,通过自主开发、引资开发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局审批的基地开发建设总体方案,整体盘活土地资源,抓好房地产开发经营,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分步实施基地开发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制造加工业健康发展。装备中心要在巩固发展机械加工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以中型选矿设备、实验设备、环保机械为重点,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加快优势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增强装备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协调、引导全局制造加工业企业以装备中心为龙头,联合承担项目,搭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推动产品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3、发展对外物资贸易。利用现有经营资质,以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为突破口,加强与驻外中资公司的合作,通过“搭大船”、“借船出海”等方式,积极发展对外物资贸易,到“十一五”末期,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

4、提升服务业品质。通过人才培训、资质建设、强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宾馆、餐饮、旅游、医疗卫生等产业的服务品质和经济效益,推进物业管理、门面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加大队伍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主辅分离,形成主业突出、主体明确、符合地质事业职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队伍结构。主业(地质)以地调院和环境总站为龙头,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为支撑,精干和强化地质勘查队伍;辅业(地质延伸业)以地建集团和矿业公司为龙头和支柱,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相关产业,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优化辅业结构。

(十一)建实建强省级地质勘查队伍。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为支撑,以科研所、实验所、测绘院为辅助,加快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结构,构建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先导、以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体,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地质工作新格局。经过不懈努力,将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成为精干效能、结构合理、装备精良、技术领先、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地质勘查队伍。

1、地调院。地调院是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龙头,按照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方案,充实地质调查技术力量,提升地质装备水平,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建实建强,力争使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对各区域所、专业所的项目联系与业务管理,妥善处理好与其他地勘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好地发挥在全局地质勘查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局地质勘查整体实力的提高。

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按区域、专业组建由地调院负责项目联系和业务管理的专业院所。

——地质矿产调查所。以鄂东南队、二队、四队、鄂西北所、鄂东北队、宜昌队等综合性地勘单位为主体,按区域分别组建地调院的地质矿产调查所,主要承担地调院委托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同时承担区域性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物化探所。以物勘院为主体,组建物化探所。该所作为省属唯一的地球物理化学勘探专业机构,进一步增加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地质找矿、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技术资料。

——科研所。科研所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资料管理的专业所,要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加强局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在为其他地勘单位选准找矿靶区、获取矿业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十一五”期末,逐步建设成为全省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中心、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

——实验所。实验所是岩矿测试分析和选冶试验研究的专业所,要引进急需人才,增添专业设备,恢复和加强选冶实验室建设,保持岩矿测试全国领先水平,并逐步建设成为全省选冶试验研究中心、非金属矿研发中心。

——测绘院。测绘院作为地质测绘技术领域的专业单位,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局属其他地勘单位测绘队伍的业务指导,促进全局测绘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并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找矿、工程建设、城乡地籍测量、土地整理、“数字国土”工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环境总站。环境总站是全局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龙头,按照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方案,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力争使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业务能力和实际业绩达到全国同行业上游水平。同时,进一步发挥在全局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地热开发方面的带动和指导作用,构建信息平台,引导其他地勘单位积极承接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指导和带动地勘单位开展地热勘查开发。继续履行好三峡库区省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业主职能。

——各地质环境监测分站。局属有关单位管理的监测分站划归环境总站统一管理后,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十一五”中后期,调整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提升技术力量和装备水平上,工作范围逐步向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延伸。

——水文队。水文队是全局水工环地质勘查、设计与施工的骨干队伍,要进一步增强其综合实力,在水工环专业领域与环境总站优势互补、互为支撑,业务上接受环境总站的管理。

(十二)培育市场主体。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建设工程、多种经营为主营业务的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中以建设工程、多种经营为主营业务的经营实体全面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在局层面上,重点培育地建集团、矿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步塑造成为局控(持)股、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在地勘单位内部,将地勘主业与地质延伸业等辅业予以分离,并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按产业划分,分别与相关企业进行整合、改造、重组。

1、做大做强支柱企业。

地建集团是全局建设工程市场的龙头,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经营技术管理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资质勘察施工企业是我局建设工程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鼓励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将资质建设的重点向路桥工程、市政工程转移,逐步解决施工资质单一化的问题。其他单位的资质建设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适时予以推进。

全力打造“湖北地建”品牌。在维护地勘单位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将高资质勘察施工企业,逐步变更为地建集团专业子公司。将地建勘察公司整体划入武勘院。由地建承包公司和物勘院共同组建地建集团神龙市政工程公司,物勘院负责经营管理,力争在市政工程资质建设上取得突破。由地建承包公司和鄂西北所共同组建地建集团正发路桥工程公司,由鄂西北所负责经营管理,力争在路桥资质建设上取得突破。

海外工程公司是全局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平台,投资方水文队、地建承包公司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其做实做强。条件成熟时,吸引有实力的地勘单位或社会资金投资入股。

2、培植优势企业。

武勘院、水文队水勘院是全局工程地质勘察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高资质效用和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按照市场规律整合优势资源,加大经营力度,加强内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提高技术实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楚鹏公司与武基公司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增强基础施工领域的竞争优势。

3、积极培育矿业开发市场主体。

矿业公司是全局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投资经营主体,要瞄准优势矿种,积极从事矿业开发,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局是矿业公司的投资主体。局属单位可以自有资金、矿权等形式投资入股,对矿业公司进行有限责任公司改造。时机成熟时,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入股,逐步培育为上市公司。以地质勘查为主导的地勘单位要广泛吸引各类资金,适时组建队属矿业公司或矿山企业,规范运作,推动矿业开发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4、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企业。

坚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职工安置”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对局及局属单位所属多种经营企业规范地进行公司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就业机会不丧失的前提下,将局属单位所属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多种经营企业(实体)改制成为局属单位控股或持股的公司;将局属单位所属经济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的多种经营企业(实体),规范地予以转让、拍卖等,国有资产逐步退出。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局70%以上的多种经营企业公司制改造。

(十三)完善基地管理职能。从适应战略性结构调整需要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健全地勘单位基地管理机构,完善基地管理职能,在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实行主辅分离后,地勘单位根据需要建立基地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基地职工(包括离退休、退养人员及下岗职工)及国有资产的管理;根据本单位基地建设开发总体方案,做好建设开发工作;负责办理本单位职工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相关事宜;维持职工队伍稳定和谐。加强基地物业管理,逐步实现水电管理社会化、后勤保障实体化,基地管理逐步与社会接轨。

五、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大胆探索、重点突破、注重规范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地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十四)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劳动人事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控制队伍规模,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和完善符合地勘单位自身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劳动人事制度。

严格控制队伍规模。重点加强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控制辅业专业技术人员、严格限制一般管理人员、停止工勤人员的进入(政策性安置除外),促进职工队伍专业结构的改善。加大离岗人员清理力度,理顺人事关系。全局在编人数每年递减3%,到“十一五”期末控制在7500人以内。

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对新进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对在编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对专业技术岗位,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管理岗位,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岗位管理制度;对工勤岗位,建立工勤岗位等级制度。

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严格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地勘单位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积极推进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节,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严格执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局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速度。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优化整合、合理利用以及育人、用人、留人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推行首席工程师制度,确保相关待遇落实到位。继续开展全员教育和培训,完善职工继续教育,有计划地选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修或转岗培训。职业学院要进一步发挥地质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扩大地质类专业招生规模,为我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到“十一五”末,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750人。

(十五)加强地质科研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全局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工作重点、主攻方向,着力加强地质科研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力争每年有1~2个科研项目列入部、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基础研究优势领域达到全国地勘行业先进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各单位按照年总收入2~3%的比例安排资金,组织实施重点科技专项和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积极为地质找矿的突破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1、积极推广应用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发挥地质科研项目的导向和攻关作用。积极开展和参与重大课题科技攻关,加强成矿区带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突出矿产资源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预测、隐伏矿床找矿方法研究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积极推广应用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加强技术发展动态的分析研究,发挥地质科研项目的导向和攻关作用。

2、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力度,推进矿产资源综合探测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重点抓好物勘院V-8电测系统的应用,力争在深部隐伏矿产探测方面取得突破,为矿产勘查提供优选靶区。推进难选冶矿产的技术攻关工作,支持实验所积极开展银钒矿、金红石等难选矿种的选矿试验研究及技术经济论证,力争取得实质进展。积极开展矿山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提升矿产资源再利用水平。支持有关单位加快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物探、钻探、化探、分析测试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查技术装备水平。

(十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加强对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跟踪督办,抓好目标管理完成情况阶段性检查和年度考核,促进主要工作得到认真落实,把目标管理作为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推进全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强制度建设。清理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照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增订、修订和完善,健全和规范规章制度,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行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规范化管理模式。

加强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地质勘查项目的跟踪检查与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局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加强局地质资料馆建设,加快推进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进程。

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预算管理标准化、财务管理规范化、会计核算电算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内部审计制度化。严格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规范进行会计核算;进一步完善内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电子档案和数据库;继续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完整。

加强资质管理。根据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资质管理,保持全局地质勘查类、工程勘察类、地质灾害防治类资质的相对稳定,积极创造条件,将施工总承包资质由一级升为特级,将市政工程资质由三级升为二级,努力获取路桥工程资质,并对其他资质的总量和等级进行适度调整,逐步形成主导、支柱产业资质级别高、资质类别相应较全的新格局和市场竞争中的互补优势。

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抓好质量管理。组织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计量认证、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检查活动,把质量管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全全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产一线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专兼职安全员的作用,开展重大项目安全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排除重大隐患,杜绝重大事故发生。全局每年安全责任事故死亡率小于0.26‰,重伤率小于2人/亿元;工作场所尘毒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无新增职业病人。

六、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与和谐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努力促进职工队伍的稳定与和谐。

(十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按照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既要做好事,又要管好人;既要管好自己和班子成员,也要管好下属干部和职工,保证本单位不发生违纪违法问题。要通过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加强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指示和重要文献精神,坚持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党规党法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要进一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更好地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廉政制度,严格遵守和执行廉政制度规定,依靠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开展效能监察,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有效机制,推动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全局每年效能监察立项不少于20项,五年累计完成效能监察项目120项。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载体,坚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坚持党代会制度,按期召开党代会。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并把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3、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和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要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功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要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以选好配强“一把手”和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把政治坚定、懂经营、善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选进班子,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交流制度,大力推进机关处室、地勘单位领导干部的交流和轮岗。加大对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和函询力度,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要及时调整或免职。各单位要抓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制定出培养、使用、激励的具体措施,真正把优秀骨干选调到重要工作岗位,锻炼其综合管理能力。要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认真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十八)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促进职工队伍的和谐与稳定

1、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断探索地勘行业文明单位创建的新形式。要认真实施局文明单位创建规划,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夯实文明建设基础,巩固和提高文明创建成果。进一步规范花园式基地建设工作。在花园式基地建设既要有高起点,又要突出地矿文化特色,也要与构建平安社区相结合。要组织开展广大职工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活跃单位气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深入开展事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着力形成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职代会会前报告制度,健全职代会、事务公开民主管理考评制度,积极探索职工、法律顾问团、专家顾问团参与决策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职代会和事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质量。坚持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用工单位工资指导线以及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专项合同的检查督办工作,大力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

3、进一步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发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不断加大基本法和专业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法律进队(院、所)”活动,组织法律顾问团成员和法律方面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继续开展债权债务清理清收工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和合同管理员等重点普法对象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理水平。

4、认真解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政策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到位,保障全局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抓紧落实;按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离退休老同志,按政策保证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扩大就业面,妥善安置长期下岗职工;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逐步向经常化、制度化推进。各单位要建立“职工互助互济中心”,提高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大病医治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努力改善职工群众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实施旧房改造、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展集资建房、鼓励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基本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5、扎实开展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单位、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确保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认真落实信访条例,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妥善处理职工内部矛盾;加强保密工作,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认真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维护安定、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