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2-01-24 加入收藏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省港航局(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1月24日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现代化水运体系,是湖北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现“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湖北水运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和重点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航运服务功能,推进水运绿色平安发展,持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水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8.8亿元,内河航道通航里程8667公里(高等级航道209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2万标箱。“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主要成就体现在七个方面:1.高等级航道建设快速推进,互联互通的水运骨架初步形成全省航道里程9067公里(含长江1038公里),可通航里程总计8667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90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24%,互联互通的水运骨架已初步形成。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维护水深达到3.5米,城陵矶至武汉段维护水深达到4.2米,武汉以下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基本建成,长江“中梗阻”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汉江钟祥至蔡甸段357公里航道达到1000吨级标准,汉江蔡甸至河口段33公里航道达到2000吨级标准。汉江湖北段规划八级枢纽已建成四级(兴隆、崔家营、王甫洲、丹江口),其余四级(碾盘山、雅口、新集、孤山)已全面开工。2.港口资源整合强力推进,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多轮整治行动,全省共取缔长江干线各类码头1211座,泊位1383个,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56亿吨,腾退岸线长度150公里,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沿江港口码头面貌焕然一新。港口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阳等重点港口加快转型,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末,全省共有生产性港口泊位828个,完成港口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9万标箱(其中武汉港集装箱达到196万标箱)。现有港口企业292家,其中国有企业127家,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165家。3.多式联运发展取得突破,直达联运品牌航线日益壮大武汉阳逻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黄石棋盘洲、鄂州三江、宜昌白洋、武汉金控粮食物流4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速推进。武汉港阳逻港区疏港铁路一期、黄石港棋盘洲港区疏港铁路建成运营,鄂州港三江港区和宜昌港白洋港区的疏港铁路基本建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品牌航线相继开通。武汉至上海已实现“天天班”航线,“泸汉台”集装箱近洋航线、武汉至东盟四国航线、武汉至日韩航线等水水中转航线不断巩固。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成功“牵手”中欧班列和江海直达班轮,“日本—武汉—欧洲”集装箱水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已经形成,武汉由开放的“内陆洼地”晋升为“前沿高地”。4.船舶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绿色生态成为水运发展新常态船舶运输装备水平提升,长江内河1140TEU江海直达集装箱示范船首航阳逻港,国内首艘300客位全电动长江游船“君旅号”成功启航。港口岸电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具有岸电供应能力的泊位数达到306个。武汉、十堰50吨级溢油设备库及武汉、宜昌危险化学品水上洗舱站建设顺利实施,宜昌、鄂州LNG码头项目加快建设。沿江各地大力开展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转运设施建设,绿色生态成为水运发展新常态。宜昌临江绿色水上服务区成功运营,服务全国各地船员超过2万人次。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库湖区水域渡运码头有序推进。5.安全监管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围绕水上交通安全、港口安全和重点港航项目建设,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加快巡航救助一体化建设,深化源头管理和现场监督。新建趸船40艘,工作艇57艘。有效保障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水路交通安全。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无较大及以上事故。6.航运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完善,数字水运建设初显成效航运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武汉航运交易中心运转顺畅,累计完成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货运交易、船舶交易、航运金融、电子商务、评估结算、人才服务等平台全面搭建。“数字水运”建设取得突破,汉江电子航道图、岸基智能监控、电子口岸建设、船联网、电子数据交换等新基建项目启动建设。成功推出多式联运“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交易货值80亿元。武汉花山港5G集装箱水平运输电信智能化体系启动试点建设。7.水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水运发展更强动能得以释放深化水路交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水路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施船舶进出港报告等制度,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内河船员管理改革,实施便利船员服务清单,成功举办船舶驾驶员职业技能大赛。(二)问题分析“十三五”以来,全省水运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对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更高要求,对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迫切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高等级航道建设仍需加快长江中游“肠梗阻”问题依然存在。汉江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四级枢纽仍在建设,丹江口、王甫洲枢纽300吨级的通航设施与1000吨级航道规划目标不相适应,兴隆枢纽船闸下游引航道水深不足。2.水运协调发展机制仍需完善受环保、水利、水产等因素影响,一些宜港岸线无法规划建设港口,部分航道难以实施整治工程。3.绿色水运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岸电、LNG等清洁能源应用需进一步推广,新能源船舶推广需进一步加强。4.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仍需加强水路交通安全支持保障能力不足,重点水域综合性应急搜救基地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不高。二、形势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家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省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湖北水运发展环境和要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构建发展新格局,要求湖北水运更畅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形成安全畅通、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十四五”时期,湖北省要加快补齐水运短板,畅通瓶颈节点,打造辐射中部、联通国内国际的水运大通道,为形成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水运支撑,服务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湖北水运更高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求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湖北水运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水运发展新路径,积极推进航运现代化、智能化建设,强化多式联运和全程物流发展,推进水、路、港、岸、产、城协同发展,打造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为服务全省“一主两翼,全域协同”发展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湖北水运更绿色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湖北水运进一步体现“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理念和要求,进一步突出水运服务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支持改革创新,更多资金投入绿色生态发展。充分发挥水运的生态优势,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发挥水运绿色交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绿色交通发展体系,以水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湖北建设。——实施交通强国战略,要求湖北水运更智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湖北开展现代内河航运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以智慧引领水运发展,实现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迈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湖北水运更平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湖北水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水运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水运安全监管和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水上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人民满意”服务要求,促进“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水运+旅游”等新模式,构建绿色、生态、平安、和谐的发展体系。总体看来,“十四五”湖北水运发展处于全面开启“交通强国”示范建设的关键起步期、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转型期、积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目标的加速引领期,仍将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牢牢把握“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平安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二)基本原则1.提升能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航道、港口设施能力,破解水运发展瓶颈,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补齐水运短板,提升水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布局,坚持提质增效、集约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存量与增量,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着力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3.生态优先,智慧高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地发挥水运经济优势和天然的生态优势。加快航运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智慧化带动内河航运发展现代化。4.创新驱动,和谐共享优化航运营商环境,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航运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和谐共享的发展环境。(三)发展目标1.规划目标到2025年,高等级航道、重点港口建设迈上新台阶;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基本建成“东西畅通、南北贯通、水网联通”的高等级航道网,三级及以上等级航道达到2300公里。基本建立以武汉港为核心,协调统一、功能互补、畅通高效的港口体系,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达到4.5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600万TEU。运输服务能力提升。初步建成“江海直达、水铁联运、水水中转、沿江捎带、港城一体”的水路运输体系。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更加明显,货船平均吨位提升至2600吨。航运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三级及以上航道设标养护率达到100%。数字水运实现突破。水运“新基建”和“传统基建”齐头并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深度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新型智慧水运”体系日益完善。三级及以上航道数字化率达到70%,高等级航道重点水域甚高频和AIS覆盖率达到80%。安全绿色全面推进。安全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达到5%。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不低于2%。安全应急搜救体系更加完善,中心港区和重点客流区、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一般通航水域应急到达时间分别不高于30、45、80分钟。表3-1“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类别具体指标2020年2025年基础设施内河航运投资(亿元)338.8400三级以上航道里程(公里)20902300港口吞吐能力(亿吨)4.34.5集装箱吞吐能力(万标箱)502600运输服务货船平均吨位(吨)24592600三级及以上航道设标养护率(%)90100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15高等级航道达标后航标维护正常率(%)95(部分航段)99高等级航道信息发布频次部分航段每日每日智能信息三级及以上航道数字化覆盖率(%)2070高等级航道重点水域甚高频和AIS覆盖率(%)1080绿色发展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22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5安全应急中心港区和重点客流区、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一般通航水域应急到达时间(分钟)30/45/9030/45/80注:排放强度指按单位运输周转量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四、重点任务(一)畅通水运通道,实施航道提升联网工程着力深长江、畅汉江、打通南北通道,推动形成对内沟通“一主两翼”、对外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格局,为服务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和全国“九省通衢”大通道提供重要支撑。1.推进长江航道建设重点推进长江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航道能力,畅通中部出海通道。积极配合开展三峡新通道、葛洲坝枢纽航运工程扩能的前期研究工作。2.畅通汉江航道建设建成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四级枢纽。实施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1000吨级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兴隆、王甫洲二线船闸等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打造汉江“黄金水道”,推进湖北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3.推进通道水网建设推进汉湘桂运河湖北段航道整治工程,构建以“唐白河—汉江—江汉运河—长江—松西河”为轴线的南北水运通道,进一步提升湖北“九省通衢”区位优势。重点推进江汉平原水网联通工程,积极支持长江、汉江及库区支流航道建设,打造干支衔接的江河联运通道。专栏4-1  航道工程重点项目(1)长江航道全面建成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航道整治工程,重点推进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配合国家开展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研究等相关工作。(2)汉江航道建成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汉江四级枢纽,建设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丹江口至襄阳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开展兴隆2000吨级二线船闸、王甫洲1000吨级二线船闸前期工作。兴隆2000吨级二线船闸工程:2000吨级船闸一座。王甫洲1000吨级二线船闸工程:1000吨级船闸一座。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工程:按Ⅱ级标准整治航道233公里。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整治工程:按Ⅲ级标准整治航道125公里。(3)南北水运通道实施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松西河航道整治工程(湖北段)。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建设双沟枢纽,渠化、整治Ⅲ级航道22.5公里、Ⅳ级航道38.5公里。松西河航道整治工程(湖北段):按Ⅲ级标准整治航道102公里。(4)水网联通加快推进汉北河、内荆河等江汉平原航道网治理,积极推进富水、浠水等支线航道治理。汉北河航道工程:按Ⅲ级标准建设汉北河南垸至新沟40.2公里航道、大富水应城城关至南垸21.7公里航道。内荆河航道一期工程:按限制性Ⅳ级标准建设内荆河福田寺至螺山48公里航道。富水航道工程:按Ⅲ级标准建设富池至阳新城关29公里航道,按Ⅳ级标准建设阳新城关至排市30.5公里航道。浠水航道工程:按Ⅲ级标准建设河口至宝塔村17.3公里航道。(二)整合港口资源,实施港口扩能增效工程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实施港口扩能增效,推动港口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建设内河一流强港。1.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积极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沿江港口优化整合,促进上下游、干支流港口协同联动发展,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省级港口集团,发挥港口聚集效应。以建设中部地区枢纽港为目标,重点将武汉打造为长江中游集装箱港,将宜昌打造为长江三峡翻坝转运港,将荆州打造为煤炭铁水联运枢纽港,将黄石打造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省内其他重要港口打造为武汉港的支线喂给港,初步形成层次合理、分工有序,在长江沿线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港口集群。2.加快港口扩能增效聚焦核心港口,以武汉港为核心,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襄阳港为重点,加强沿江主要港口核心港区的规模化、专业化码头建设以及公用码头的改造升级,强化港口枢纽辐射能力,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建辐射中西部地区、对接国际航运市场的港口集群。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实施港口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既有码头能力和作业效率。有序推进长江、汉江沿线重要港口集装箱、商品汽车、危险品等专业化码头建设,发挥港口对产业的支撑服务作用。3.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拓展港口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港口装卸存储主业,增强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港口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效衔接,服务临港产业升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口岸监管和政策创新,探索港口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大型港航企业与“单一窗口”的合作对接,推动通关便利化、一体化。专栏4-2  港口工程重点项目建成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码头、汉南港区宇丰综合公用码头一期工程、宜昌港主城港区白洋作业区二期工程、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一期工程、鄂州港三江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武汉港江夏港区散货码头工程、黄石港棋盘洲港区三期综合码头工程、荆州港公安港区斗湖堤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宜昌港宜都港区枝城作业区铁水联运码头、宜昌港枝江港区姚家港作业区危化码头、襄阳港唐白河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武汉白浒山、宜昌秭归、鄂州三江等港口LNG码头建设。加快推进武汉港汉南港区商品滚装汽车码头工程、宜昌港枝江港区罗家河油品码头工程、荆州港观音寺作业区油品码头工程、鄂州港顺丰机场航油码头工程等专业化码头建设。(三)完善运输体系,实施多式联运升级工程发挥水运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港口为依托,内外贸航线为支撑的水路运输体系,构建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链接的内陆开放新高地。1.加强多式联运示范引领加快实施武汉、宜昌、黄石、鄂州等5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荆州、荆门、襄阳等申报新一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工程创建。通过示范项目引领,推动全省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拓展平台服务功能。2.全力打造江海联运品牌航线巩固武汉、黄石至上海洋山、泸汉台、武汉至东盟航线。积极开辟湖北至国内沿海港口航线和日韩近洋航线。拓展长江中上游、汉江、湘江、洞庭湖区港口至武汉港集装箱喂给航线。充分发挥骨干航运企业带动作用,鼓励港航企业与货主紧密合作,加密航线和航班密度促进江海联运集约化发展。3.推动水铁联运发展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铁路、公路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粮食等,打造铁水联运品牌线路。推动建设阳逻港铁水联运货运枢纽站场,实现武汉地区江海直达、汉欧班列等多种集装箱运输方式的集并运转,持续提升集装箱和大宗货物铁水联运比重。4.推进新船型研发应用在现有1140TEU集装箱船型基础上,鼓励支持1500TEU集装箱新船型研发。积极研究适应汉江、江汉运河直达联运要求的新船型,进一步提升汉江航运效益。专栏4-3  多式联运工程重点项目(1)多式联运项目重点推进武汉阳逻港集装箱港区铁水联运二期工程、荆州港盐卡港区多式联运工程、宜昌港主城港区白洋作业区多式联运工程、鄂州港三江港区多式联运工程等示范项目。(2)联运品牌项目巩固武汉、黄石至上海洋山、泸汉台、武汉至东盟航线,开辟湖北至国内沿海港口航线和日韩近洋航线。(3)新船型研发建造鼓励支持1500TEU集装箱船研发。(四)落实生态要求,实施绿色航运示范工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以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水运服务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高水平绿色航运示范工程,为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1.推进建设绿色航道开展绿色示范航道建设,加强航道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建设生态护坡试验段,积极推广生态护坡、护底结构;实现汉江兴隆至蔡甸段航道信息化全覆盖;推进航道疏浚弃土综合利用;在航电枢纽建设中优化鱼道布置,保障鱼类顺利洄游;配合开展汉江生态调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加强水运污染防治加强污染防治,继续巩固长江、汉江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溢油库、洗舱站的布局建设。建立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长效机制;引导支持现有港口锚地、加油(加注)站通过改造,增加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功能,新建港口锚地、加油(加注)站原则上要具备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功能;推进丹江口、清江库区等重要库湖区封闭水域船舶污染物 “零排放”。3.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应用积极推广LNG节能环保船舶的应用,探索发展纯电力、燃料电池等电动船舶。支持武汉、宜昌研发建造适合武汉“两江四岸”游、宜昌“两坝一峡”特色旅游线路的全电池动力游轮。在公务船建造中先行试点采用新能源船舶。4.打造水上绿色服务区推进内河水上绿色服务设施的建设,在长江、汉江试点建设水上绿色航运服务区,为船舶提供公共锚地、岸电标准接口、垃圾回收、基本生活物品、应急救助等服务。专栏4-4 绿色航运工程重点项目(1)绿色生态航道重点建设汉江绿色生态航道,实现汉江兴隆至蔡甸233公里航道信息化全覆盖。(2)新型船舶及岸电在武汉、宜昌试点全电池动力游轮,推进长江、汉江码头岸电设施建设。(五)提升智能水平,实施数字水运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引领,实施水运“新基建”创新驱动,推进云数据、5G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加快运用,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智能高效的现代化水运设施体系,为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建设汉江“数字航道”加快建设汉江、江汉运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的电子航道图系统;积极应用遥测遥感技术,建设智能化航标;加快建设汉江及江汉运河通航建筑物统一调度信息系统。2.打造新型“数字港口”积极支持港口企业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设备、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港口装卸作业效率。推广应用无人堆场系统、无线调度通信系统、集装箱岸桥智能理货系统等智能化技术。重点建设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码头智慧港口示范工程。3.完善航运“数字平台”积极支持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推进长江中游多式联运各方数据共享,实现“信息广泛互联、资源优化配置、业务协同联动、港产协同发展”目标。完善湖北省水上交通安全环保通信、电子巡航、船舶便捷过闸、安全过桥等水上交通信息系统,为船舶提供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专栏4-5数字水运工程重点项目(1)数字化航道建设汉江、江汉运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的电子航道图系统。(2)数字化港口以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为试点,推进港区5G建设和应用,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推动黄石、宜昌、荆州、襄阳等智慧港口建设。(3)数字化平台建设湖北省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打造水路交通运输全景智慧监测中心,构建起面向业务管理需求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一体化、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六)加强应急能力,实施水运和谐平安工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树牢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化解影响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风险,加强水运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1.建设水运应急搜救基地在汉江、清江等重点水域,规划建设应急搜救基地,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救援能力。2.提升水路安全监管能力推进水路交通安全环保智慧监测平台建设,加强汉江、清江等重要河段及旅游客运码头和重点渡口的通航安全管理,强化污染物专用码头监管。3.提升航道养护管理水平加大航道养护管理设施投入,统筹规划布局航道养护站、航道养护码头等设施。推进航道养护工作规范化,强化航道行政执法和监督,提升航道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七)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品质服务幸福工程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水运发展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发展“水运+旅游”新模式依托长江三峡、黄鹤楼、荆州古城等旅游品牌,拓展宜昌至重庆游轮航线,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游轮旅游线路,打造长江黄金旅游线。支持武汉“两江四岸”游、宜昌“两坝一峡”游、“清江画廊”等特色水上旅游发展。建设宜昌三峡游轮中心游轮母港。2.推进幸福水运提档升级以改善居民出行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水上旅游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推进库湖区旅游航道、特色化客运码头建设。打造以清江航道为试点示范的生态绿色旅游区,实施丹江口库区环郧阳岛旅游航道等项目,推进水运幸福工程提档升级。3.加大水运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船员培训点和考场建设,提升船员管理履职能力,便利船员就近参加培训、考试。加大水运人才队伍培养,为行业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专栏4-6  水上旅游及人才培养重点项目(1)水上客运及高端旅游以宜昌三峡国际游轮中心等项目为依托,打造长江精品游轮母港。结合水上客运、旅游需求,推进武汉港客运港区、黄石港城区港区长江旅游客运码头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宜昌等大型城市滨江游览、城市夜游为载体的高端旅游服务项目。(2)库湖区旅游推进清江、环郧阳岛绿色旅游航道建设。(3)船员培训服务试点建设船员远程培训点和船员远程培训考场。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协同,按照职能分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科学统筹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形成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安排年度用地指标。对重点省管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协调推进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规划实施落实到位。(二)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扶持力度,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积极引导多元投资,强化市场运作,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港航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对港航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最大化支持,合理使用各级建设资金。研究出台集装箱、多式联运等运输补贴补助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性强的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三)强化规划衔接加强水运规划、港口规划等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尽快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落实航道、港口发展涉及的土地、岸线资源,做好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文旅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处理好与城市、交通、水利、环保等的空间关系。(四)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行业人才培养、技术产学研用机制,优化人才配置,营造竞争有序的发展态势和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武汉高等院校人才优势,加强现代航运人才培养,重点推进航运金融保险、物流商务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船员培养,提升水运从业人员荣誉感和获得感,推进水运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人才战略支撑。附录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示意图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各市州交通运输局,省港航局(港航事业发展中心):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2022年1月24日


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现代化水运体系,是湖北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现“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湖北水运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等级航道和重点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航运服务功能,推进水运绿色平安发展,持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水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8.8亿元,内河航道通航里程8667公里(高等级航道209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2万标箱。“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主要成就体现在七个方面:

1.高等级航道建设快速推进,互联互通的水运骨架初步形成

全省航道里程9067公里(含长江1038公里),可通航里程总计8667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90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24%,互联互通的水运骨架已初步形成。

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维护水深达到3.5米,城陵矶至武汉段维护水深达到4.2米,武汉以下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基本建成,长江“中梗阻”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汉江钟祥至蔡甸段357公里航道达到1000吨级标准,汉江蔡甸至河口段33公里航道达到2000吨级标准。汉江湖北段规划八级枢纽已建成四级(兴隆、崔家营、王甫洲、丹江口),其余四级(碾盘山、雅口、新集、孤山)已全面开工。

2.港口资源整合强力推进,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多轮整治行动,全省共取缔长江干线各类码头1211座,泊位1383个,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56亿吨,腾退岸线长度150公里,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沿江港口码头面貌焕然一新。港口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阳等重点港口加快转型,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20年末,全省共有生产性港口泊位828个,完成港口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9万标箱(其中武汉港集装箱达到196万标箱)。现有港口企业292家,其中国有企业127家,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165家。

3.多式联运发展取得突破,直达联运品牌航线日益壮大

武汉阳逻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黄石棋盘洲、鄂州三江、宜昌白洋、武汉金控粮食物流4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速推进。武汉港阳逻港区疏港铁路一期、黄石港棋盘洲港区疏港铁路建成运营,鄂州港三江港区和宜昌港白洋港区的疏港铁路基本建成。

江海联运、江海直达品牌航线相继开通。武汉至上海已实现“天天班”航线,“泸汉台”集装箱近洋航线、武汉至东盟四国航线、武汉至日韩航线等水水中转航线不断巩固。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成功“牵手”中欧班列和江海直达班轮,“日本—武汉—欧洲”集装箱水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已经形成,武汉由开放的“内陆洼地”晋升为“前沿高地”。

4.船舶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绿色生态成为水运发展新常态

船舶运输装备水平提升,长江内河1140TEU江海直达集装箱示范船首航阳逻港,国内首艘300客位全电动长江游船“君旅号”成功启航。港口岸电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具有岸电供应能力的泊位数达到306个。

武汉、十堰50吨级溢油设备库及武汉、宜昌危险化学品水上洗舱站建设顺利实施,宜昌、鄂州LNG码头项目加快建设。沿江各地大力开展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转运设施建设,绿色生态成为水运发展新常态。宜昌临江绿色水上服务区成功运营,服务全国各地船员超过2万人次。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库湖区水域渡运码头有序推进。

5.安全监管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保持持续稳定

围绕水上交通安全、港口安全和重点港航项目建设,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加快巡航救助一体化建设,深化源头管理和现场监督。新建趸船40艘,工作艇57艘。有效保障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水路交通安全。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无较大及以上事故。

6.航运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完善,数字水运建设初显成效

航运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武汉航运交易中心运转顺畅,累计完成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货运交易、船舶交易、航运金融、电子商务、评估结算、人才服务等平台全面搭建。

“数字水运”建设取得突破,汉江电子航道图、岸基智能监控、电子口岸建设、船联网、电子数据交换等新基建项目启动建设。成功推出多式联运“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交易货值80亿元。武汉花山港5G集装箱水平运输电信智能化体系启动试点建设。

7.水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水运发展更强动能得以释放

深化水路交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水路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施船舶进出港报告等制度,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内河船员管理改革,实施便利船员服务清单,成功举办船舶驾驶员职业技能大赛。

(二)问题分析

“十三五”以来,全省水运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对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更高要求,对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迫切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等级航道建设仍需加快

长江中游“肠梗阻”问题依然存在。汉江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四级枢纽仍在建设,丹江口、王甫洲枢纽300吨级的通航设施与1000吨级航道规划目标不相适应,兴隆枢纽船闸下游引航道水深不足。

2.水运协调发展机制仍需完善

受环保、水利、水产等因素影响,一些宜港岸线无法规划建设港口,部分航道难以实施整治工程。

3.绿色水运发展水平仍需提高

岸电、LNG等清洁能源应用需进一步推广,新能源船舶推广需进一步加强。

4.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仍需加强

水路交通安全支持保障能力不足,重点水域综合性应急搜救基地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不高。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国家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省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湖北水运发展环境和要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构建发展新格局,要求湖北水运更畅通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形成安全畅通、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十四五”时期,湖北省要加快补齐水运短板,畅通瓶颈节点,打造辐射中部、联通国内国际的水运大通道,为形成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水运支撑,服务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湖北水运更高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求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湖北水运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水运发展新路径,积极推进航运现代化、智能化建设,强化多式联运和全程物流发展,推进水、路、港、岸、产、城协同发展,打造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为服务全省“一主两翼,全域协同”发展布局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湖北水运更绿色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湖北水运进一步体现“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理念和要求,进一步突出水运服务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支持改革创新,更多资金投入绿色生态发展。充分发挥水运的生态优势,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发挥水运绿色交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绿色交通发展体系,以水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湖北建设。

——实施交通强国战略,要求湖北水运更智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湖北开展现代内河航运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以智慧引领水运发展,实现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迈进。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湖北水运更平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湖北水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水运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水运安全监管和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水上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人民满意”服务要求,促进“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水运+旅游”等新模式,构建绿色、生态、平安、和谐的发展体系。

总体看来,“十四五”湖北水运发展处于全面开启交通强国示范建设的关键起步期、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转型期、积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目标的加速引领期,仍将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牢牢把握“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平安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1.提升能力,补齐短板

全面提升航道、港口设施能力,破解水运发展瓶颈,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补齐水运短板,提升水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优化布局,提质增效

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布局,坚持提质增效、集约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存量与增量,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着力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3.生态优先,智慧高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地发挥水运经济优势和天然的生态优势。加快航运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智慧化带动内河航运发展现代化。

4.创新驱动,和谐共享

优化航运营商环境,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航运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和谐共享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1.规划目标

到2025年,高等级航道、重点港口建设迈上新台阶;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基本建成“东西畅通、南北贯通、水网联通”的高等级航道网,三级及以上等级航道达到2300公里。基本建立以武汉港为核心,协调统一、功能互补、畅通高效的港口体系,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达到4.5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600万TEU。

运输服务能力提升。初步建成“江海直达、水铁联运、水水中转、沿江捎带、港城一体”的水路运输体系。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更加明显,货船平均吨位提升至2600吨。航运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三级及以上航道设标养护率达到100%。

数字水运实现突破。水运“新基建”和“传统基建”齐头并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深度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新型智慧水运”体系日益完善。三级及以上航道数字化率达到70%,高等级航道重点水域甚高频和AIS覆盖率达到80%。

安全绿色全面推进。安全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达到5%。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不低于2%。安全应急搜救体系更加完善,中心港区和重点客流区、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一般通航水域应急到达时间分别不高于30、45、80分钟。

表3-1“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类别

具体指标

2020年

2025年

基础设施

内河航运投资(亿元)

338.8

400

三级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2090

2300

港口吞吐能力(亿吨)

4.3

4.5

集装箱吞吐能力(万标箱)

502

600

运输服务

货船平均吨位(吨)

2459

2600

三级及以上航道设标养护率(%)

90

100

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

15

高等级航道达标后航标维护正常率(%)

95(部分航段)

99

高等级航道信息发布频次

部分航段每日

每日

智能信息

三级及以上航道数字化覆盖率(%)

20

70

高等级航道重点水域甚高频和AIS覆盖率(%)

10

80

绿色发展

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

2

2

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

5

安全应急

中心港区和重点客流区、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一般通航水域应急到达时间(分钟)

30/45/90

30/45/80

注:排放强度指按单位运输周转量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重点任务

(一)畅通水运通道,实施航道提升联网工程

着力深长江、畅汉江、打通南北通道,推动形成对内沟通“一主两翼”、对外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格局,为服务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和全国“九省通衢”大通道提供重要支撑。

1.推进长江航道建设

重点推进长江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航道能力,畅通中部出海通道。积极配合开展三峡新通道、葛洲坝枢纽航运工程扩能的前期研究工作。

2.畅通汉江航道建设

建成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四级枢纽。实施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1000吨级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兴隆、王甫洲二线船闸等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打造汉江“黄金水道”,推进湖北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

3.推进通道水网建设

推进汉湘桂运河湖北段航道整治工程,构建以“唐白河—汉江—江汉运河—长江—松西河”为轴线的南北水运通道,进一步提升湖北“九省通衢”区位优势。重点推进江汉平原水网联通工程,积极支持长江、汉江及库区支流航道建设,打造干支衔接的江河联运通道。

专栏4-1  航道工程重点项目

(1)长江航道

全面建成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航道整治工程,重点推进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配合国家开展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研究等相关工作。

(2)汉江航道

建成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汉江四级枢纽,建设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丹江口至襄阳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开展兴隆2000吨级二线船闸、王甫洲1000吨级二线船闸前期工作。

兴隆2000吨级二线船闸工程:2000吨级船闸一座。

王甫洲1000吨级二线船闸工程:1000吨级船闸一座。

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工程:按Ⅱ级标准整治航道233公里。

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整治工程:按Ⅲ级标准整治航道125公里。

(3)南北水运通道

实施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松西河航道整治工程(湖北段)。

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建设双沟枢纽,渠化、整治Ⅲ级航道22.5公里、Ⅳ级航道38.5公里。

松西河航道整治工程(湖北段):按Ⅲ级标准整治航道102公里。

(4)水网联通

加快推进汉北河、内荆河等江汉平原航道网治理,积极推进富水、浠水等支线航道治理。

汉北河航道工程:按Ⅲ级标准建设汉北河南垸至新沟40.2公里航道、大富水应城城关至南垸21.7公里航道。

内荆河航道一期工程:按限制性Ⅳ级标准建设内荆河福田寺至螺山48公里航道。

富水航道工程:按Ⅲ级标准建设富池至阳新城关29公里航道,按Ⅳ级标准建设阳新城关至排市30.5公里航道。

浠水航道工程:按Ⅲ级标准建设河口至宝塔村17.3公里航道。

(二)整合港口资源,实施港口扩能增效工程

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实施港口扩能增效,推动港口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建设内河一流强港。

1.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积极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沿江港口优化整合,促进上下游、干支流港口协同联动发展,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省级港口集团,发挥港口聚集效应。

以建设中部地区枢纽港为目标,重点将武汉打造为长江中游集装箱港,将宜昌打造为长江三峡翻坝转运港,将荆州打造为煤炭铁水联运枢纽港,将黄石打造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省内其他重要港口打造为武汉港的支线喂给港,初步形成层次合理、分工有序,在长江沿线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港口集群。

2.加快港口扩能增效

聚焦核心港口,以武汉港为核心,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襄阳港为重点,加强沿江主要港口核心港区的规模化、专业化码头建设以及公用码头的改造升级,强化港口枢纽辐射能力,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建辐射中西部地区、对接国际航运市场的港口集群。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实施港口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既有码头能力和作业效率。有序推进长江、汉江沿线重要港口集装箱、商品汽车、危险品等专业化码头建设,发挥港口对产业的支撑服务作用。

3.强化综合服务能力

拓展港口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港口装卸存储主业,增强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港口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效衔接,服务临港产业升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口岸监管和政策创新,探索港口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大型港航企业与“单一窗口”的合作对接,推动通关便利化、一体化。

专栏4-2  港口工程重点项目

建成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码头、汉南港区宇丰综合公用码头一期工程、宜昌港主城港区白洋作业区二期工程、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一期工程、鄂州港三江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

加快推进武汉港江夏港区散货码头工程、黄石港棋盘洲港区三期综合码头工程、荆州港公安港区斗湖堤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宜昌港宜都港区枝城作业区铁水联运码头、宜昌港枝江港区姚家港作业区危化码头、襄阳港唐白河港区综合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

积极推进武汉白浒山、宜昌秭归、鄂州三江等港口LNG码头建设。加快推进武汉港汉南港区商品滚装汽车码头工程、宜昌港枝江港区罗家河油品码头工程、荆州港观音寺作业区油品码头工程、鄂州港顺丰机场航油码头工程等专业化码头建设。

(三)完善运输体系,实施多式联运升级工程

发挥水运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港口为依托,内外贸航线为支撑的水路运输体系,构建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链接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1.加强多式联运示范引领

加快实施武汉、宜昌、黄石、鄂州等5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荆州、荆门、襄阳等申报新一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工程创建。通过示范项目引领,推动全省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拓展平台服务功能。

2.全力打造江海联运品牌航线

巩固武汉、黄石至上海洋山、泸汉台、武汉至东盟航线。积极开辟湖北至国内沿海港口航线和日韩近洋航线。拓展长江中上游、汉江、湘江、洞庭湖区港口至武汉港集装箱喂给航线。充分发挥骨干航运企业带动作用,鼓励港航企业与货主紧密合作,加密航线和航班密度促进江海联运集约化发展。

3.推动水铁联运发展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铁路、公路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粮食等,打造铁水联运品牌线路。推动建设阳逻港铁水联运货运枢纽站场,实现武汉地区江海直达、汉欧班列等多种集装箱运输方式的集并运转,持续提升集装箱和大宗货物铁水联运比重。

4.推进新船型研发应用

在现有1140TEU集装箱船型基础上,鼓励支持1500TEU集装箱新船型研发。积极研究适应汉江、江汉运河直达联运要求的新船型,进一步提升汉江航运效益。

专栏4-3  多式联运工程重点项目

(1)多式联运项目

重点推进武汉阳逻港集装箱港区铁水联运二期工程、荆州港盐卡港区多式联运工程、宜昌港主城港区白洋作业区多式联运工程、鄂州港三江港区多式联运工程等示范项目。

(2)联运品牌项目

巩固武汉、黄石至上海洋山、泸汉台、武汉至东盟航线,开辟湖北至国内沿海港口航线和日韩近洋航线。

(3)新船型研发建造

鼓励支持1500TEU集装箱船研发。

(四)落实生态要求,实施绿色航运示范工程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以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水运服务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高水平绿色航运示范工程,为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1.推进建设绿色航道

开展绿色示范航道建设,加强航道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建设生态护坡试验段,积极推广生态护坡、护底结构;实现汉江兴隆至蔡甸段航道信息化全覆盖;推进航道疏浚弃土综合利用;在航电枢纽建设中优化鱼道布置,保障鱼类顺利洄游;配合开展汉江生态调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水运污染防治

加强污染防治,继续巩固长江、汉江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溢油库、洗舱站的布局建设。建立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长效机制;引导支持现有港口锚地、加油(加注)站通过改造,增加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功能,新建港口锚地、加油(加注)站原则上要具备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功能;推进丹江口、清江库区等重要库湖区封闭水域船舶污染物 “零排放”。

3.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应用

积极推广LNG节能环保船舶的应用,探索发展纯电力、燃料电池等电动船舶。支持武汉、宜昌研发建造适合武汉“两江四岸”游、宜昌“两坝一峡”特色旅游线路的全电池动力游轮。在公务船建造中先行试点采用新能源船舶。

4.打造水上绿色服务区

推进内河水上绿色服务设施的建设,在长江、汉江试点建设水上绿色航运服务区,为船舶提供公共锚地、岸电标准接口、垃圾回收、基本生活物品、应急救助等服务。

专栏4-4 绿色航运工程重点项目

(1)绿色生态航道

重点建设汉江绿色生态航道,实现汉江兴隆至蔡甸233公里航道信息化全覆盖。

(2)新型船舶及岸电

在武汉、宜昌试点全电池动力游轮,推进长江、汉江码头岸电设施建设。

(五)提升智能水平,实施数字水运创新工程

加强科技引领,实施水运“新基建”创新驱动,推进云数据、5G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加快运用,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智能高效的现代化水运设施体系,为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建设汉江“数字航道”

加快建设汉江、江汉运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的电子航道图系统;积极应用遥测遥感技术,建设智能化航标;加快建设汉江及江汉运河通航建筑物统一调度信息系统。

2.打造新型“数字港口”

积极支持港口企业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设备、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港口装卸作业效率。推广应用无人堆场系统、无线调度通信系统、集装箱岸桥智能理货系统等智能化技术。重点建设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码头智慧港口示范工程。

3.完善航运“数字平台”

积极支持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推进长江中游多式联运各方数据共享,实现“信息广泛互联、资源优化配置、业务协同联动、港产协同发展”目标。完善湖北省水上交通安全环保通信、电子巡航、船舶便捷过闸、安全过桥等水上交通信息系统,为船舶提供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

专栏4-5数字水运工程重点项目

(1)数字化航道

建设汉江、江汉运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的电子航道图系统。

(2)数字化港口

以武汉港阳逻港区铁水联运二期为试点,推进港区5G建设和应用,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推动黄石、宜昌、荆州、襄阳等智慧港口建设。

(3)数字化平台

建设湖北省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打造水路交通运输全景智慧监测中心,构建起面向业务管理需求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一体化、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

(六)加强应急能力,实施水运和谐平安工程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树牢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化解影响水运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风险,加强水运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

1.建设水运应急搜救基地

在汉江、清江等重点水域,规划建设应急搜救基地,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救援能力。

2.提升水路安全监管能力

推进水路交通安全环保智慧监测平台建设,加强汉江、清江等重要河段及旅游客运码头和重点渡口的通航安全管理,强化污染物专用码头监管。

3.提升航道养护管理水平

加大航道养护管理设施投入,统筹规划布局航道养护站、航道养护码头等设施。推进航道养护工作规范化,强化航道行政执法和监督,提升航道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七)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品质服务幸福工程

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水运发展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发展“水运+旅游”新模式

依托长江三峡、黄鹤楼、荆州古城等旅游品牌,拓展宜昌至重庆游轮航线,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游轮旅游线路,打造长江黄金旅游线。支持武汉“两江四岸”游、宜昌“两坝一峡”游、“清江画廊”等特色水上旅游发展。建设宜昌三峡游轮中心游轮母港。

2.推进幸福水运提档升级

以改善居民出行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水上旅游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推进库湖区旅游航道、特色化客运码头建设。打造以清江航道为试点示范的生态绿色旅游区,实施丹江口库区环郧阳岛旅游航道等项目,推进水运幸福工程提档升级。

3.加大水运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船员培训点和考场建设,提升船员管理履职能力,便利船员就近参加培训、考试。加大水运人才队伍培养,为行业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专栏4-6  水上旅游及人才培养重点项目

(1)水上客运及高端旅游

以宜昌三峡国际游轮中心等项目为依托,打造长江精品游轮母港。结合水上客运、旅游需求,推进武汉港客运港区、黄石港城区港区长江旅游客运码头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宜昌等大型城市滨江游览、城市夜游为载体的高端旅游服务项目。

(2)库湖区旅游

推进清江、环郧阳岛绿色旅游航道建设。

(3)船员培训服务

试点建设船员远程培训点和船员远程培训考场。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协同,按照职能分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科学统筹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形成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安排年度用地指标。对重点省管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协调推进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规划实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扶持力度,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积极引导多元投资,强化市场运作,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港航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对港航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最大化支持,合理使用各级建设资金。研究出台集装箱、多式联运等运输补贴补助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性强的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三)强化规划衔接

加强水运规划、港口规划等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尽快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落实航道、港口发展涉及的土地、岸线资源,做好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文旅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处理好与城市、交通、水利、环保等的空间关系。

(四)强化人才培养

完善行业人才培养、技术产学研用机制,优化人才配置,营造竞争有序的发展态势和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武汉高等院校人才优势,加强现代航运人才培养,重点推进航运金融保险、物流商务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船员培养,提升水运从业人员荣誉感和获得感,推进水运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人才战略支撑。

附录

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示意图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