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省政府“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主题新闻发布会
栏目:湖北乡村振兴局-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5-08-10 加入收藏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时间:2015-08-07嘉宾:十堰市副市长张歌莺;襄阳市副市长沈学军;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丹江口市宣传部长周德随;竹溪县常务副县长杨武;保康县副县长王杰内容: 为营造我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合力攻坚、决战决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精心策划组织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为了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为我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合力攻坚、决战决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精心策划组织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此次系列新闻发布会共计划举办6场,集中在8、9月份组织实施,黄石、十堰、襄阳等9个市政府和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竹溪等16个县(市)、林区政府领导参加。今天是第一场,我们邀请了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竹溪、保康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介绍有关情况。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二项议程,一是通报情况,二是记者提问。我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歌莺同志;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学军同志;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同志;丹江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德随同志;竹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武同志;保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杰同志。首先,请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歌莺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十堰是秦巴山集中连片地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肩负着扶贫攻坚和水质保护的重任。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同时打响了两场战役,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四双”精准帮扶行动。一、主要成效。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46元,比2010年3499元增长101%。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22万人;累计新修(改造)农村公路4564公里;兴修各类水利设施、饮水工程4.5万处、饮水渠和引水管道4468km,解决了95.1万人饮水安全;扶贫搬迁17068户66563人;贫困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11.3亿元,比2010年295亿元增长73.2%。政府民生支出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210.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6%。二、基本经验。“四双”帮扶——丰富了“双到”工作内涵;生态扶贫——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结合的生动实践;金融扶贫——破解了扶贫资金紧缺的“肠梗阻”;连片开发——搭建了精准扶贫大平台。三、今后五年十堰扶贫开发基本思路及主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贵州扶贫攻坚座谈会和全省精准扶贫誓师大会之后,十堰市正乘势而上,绘制了“123456”攻坚作战图。即:围绕三年全部脱贫的“一个目标”,实施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攻坚格局,开展“四双”精准帮扶,推进“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建立“六大机制”。(一)实现一个目标。全力实施“35511”扶贫攻坚工作计划。即用3年(2016—2018年)时间、完成50万人减贫任务、推进“5个一批”、实施“10个到村到户”、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再用两年(2019—2020年)时间巩固提高扶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持续脱贫。(二)实行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坚持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三)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按照习近平同志“四个切实”的要求,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形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联动作战体系。(四)深入推进“四双”帮扶。大力推进“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在现有10万名党员干部帮扶13.6万户贫困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因户施策,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五)推进“五个一批”,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开发脱贫一批,通过涉农资金投入和撬动信贷投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大转移就业和支持创业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综合措施,解决45万19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扶贫搬迁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将不适合生产居住的10万户、32万人进行搬迁和危房改造。扶智脱贫一批,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等措施,解决5万18岁以下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保障供养一批,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解决20万低保和五保户脱贫问题。医疗救助一批,通过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大病救助、商业保险补充、社会救助等措施,对25万因病致贫人口进行扶持,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为了推进“五个一批”,大力实现“十个到户”。即:结对帮扶、产业扶持、龙头带动、金融扶贫、转移培训、生态扶贫搬迁、环境整治、安全饮水、低保衔接、助学济医等“十个到户”措施,对贫困户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六)创新六大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一是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军令状,打一场决战决胜的攻坚战。二是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按照国家和省委新制定的考核办法要求,2016-2018年对6个重点县市区主要考核扶贫开发成效,引导贫困县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三是创新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围绕扶贫攻坚需要整合资金,确保贫困县把主要财力集中用于扶贫攻坚。四是建立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机制。在区域发展连片开发中推进精准扶贫,做到帮扶对象精准、资金分配精准、项目选择精准、推进措施精准、管理监测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是建立扶贫工作奖惩问责机制。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率先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表现优秀的市直、县直干部和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予以提拔重用;对在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工作两年以上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支教、支医干部,视为有基层工作经历。六是建立约束机制。根据省委约束机制实施意见,制定约束机制实施细则,细化必须作为、鼓励作为、不能作为的事项,为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最后,感谢记者朋友们耐心倾听我的汇报,恳请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热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到十堰实地采访,传经送宝!谢谢大家。请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学军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襄阳是我省典型的插花贫困地区。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万,其中51%分布在南河流域的南漳、保康、谷城3个山区县,是我市扶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一直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扎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中获得优秀。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多次研究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鸿忠书记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研究全市贫困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7月20日,我市召开扶贫攻坚暨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市县乡签定三年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以造福一方的使命担当、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决心,用三年时间,到2018年底率先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扶贫攻坚任务。一、科学制定行动计划,三年两步走。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编制了扶贫攻坚路线图,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年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第一步,到2017年襄州、枣阳、宜城、老河口4个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稳定脱贫;第二步,到2018年南漳、保康、谷城3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稳定脱贫,国家片区贫困县保康、幕阜山片区县南漳和谷城“摘帽”,扶贫攻坚总目标全面实现。12个县(市、区)、开发区同步出台具体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发展生产增加就业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贫阻断一批等“五个一批”工程,阻断贫困源,构筑“致富路”。攻坚任务明确到年度、细化到月份,落实到工作专班和责任单位。二、五级联动驻村帮扶,包保全覆盖。全面开展“五帮”活动,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领导、单位、干部、区域、社会全方位参与。33名市级领导分别包保重点贫困乡镇,南漳、保康、谷城3县“四大家”领导一人包保一个贫困村;172家市直单位、732家县直单位、123家国有企业和百强民营企业驻村帮扶346个贫困村,1376名工作队员到岗驻村,脱产扶贫;376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487个重点贫困户。县域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新区、襄州区、枣阳市对口援助6个重点贫困乡镇。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346个贫困村、8.7万户27万贫困人口逐村逐户逐人制定三年脱贫计划和销号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扶贫进度,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差异化扶贫、造血式扶贫、市场化扶贫、固本式扶贫,硬化帮扶措施,切实做到精确制导,精准脱贫。三、全面整合资金资源,增加硬投入。明确市本级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5%,南漳、保康、谷城3县按25%以上,其他4个区(市)按1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从2015年开始,以县为单位建立面向贫困村、贫困户的小额信贷担保平台,信贷规模每年增长100%;市、县财政按照各分担50%的办法,对金融机构发放给贫困户的贷款进行贴息;市工作队每年投入帮扶资金(物资折款)不少于10万元;高新区、襄州区、枣阳市每年列支帮扶资金200万元以上用于对口援建乡镇的扶贫工作。市县行业部门项目资金优先向南河流域贫困地区倾斜。扶贫资金全部由县级按项目、按家庭、按个人统筹使用。四、全力夯实基层基础,培养带头人。不断充实扶贫队伍力量,县级扶贫办一律归口政府办,南河流域33个贫困乡镇一律配备扶贫专干。为346个贫困村选派优秀干部出任村第一书记。统一为所有贫困村培养一名乡村医生、一名致富开路人、一名村支书后备干部。大力开展贫困村软弱涣散支部整顿工作,73%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由生产大户、致富带头人等担任,“双带”能人已成为带领贫困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五、从严从实督办考评,追责增压力。出台了《襄阳市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考核办法》,将扶贫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作为一线检验、综合评价各级干部宗旨观念的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单位评先、干部表彰、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建立督办督查制度,将扶贫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点督办事项,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审计制度,每年对各级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审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把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立下军令状。逐级成立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统筹协调扶贫攻坚工作。各县(市、区)全面组建工作专班,履行主体责任,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市直各单位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帮扶工作队,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县、乡工作队层层签订军令状,以军令促脱贫。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确保到2018年率先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攻坚目标。  谢双林:请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边陲,是国家秦巴山重要生态功能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土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6镇2乡67个行政村,总人口8.01万人,农村居民4.95万人,占总人口62%。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大力实施片区攻坚和扶贫开发,全区扶贫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绝对贫困大幅减少。但由于受地域、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农村基础条件差,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神农架目前还是全省唯一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行政区。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04元。按照新的贫困标准,通过精准识别,还有17个重点贫困村、6003户、1.68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需帮扶脱贫,贫困发生率34%,到2019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扶贫攻坚困难和压力,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和林区党委“两年解困,三年摘帽”目标,严格举措,细化任务,强化责任,决战决胜,确保全区人民与全省一道提前实现脱贫目标。一是再行识别,核准对象。我们在去年精准识别基础上,学习贵州经验,结合林区实际,强化区、乡(镇)、村三级责任,再明标准,再添举措,做到精准识别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集体经济薄弱的边远村、因灾因病返贫家庭纳入精准帮扶范畴,进一步明晰贫困对象、了解贫困原因、明确帮扶路径,疏通“进出”渠道,瞄准靶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精准扶贫决战决胜。二是健全机制,强化责任。按照中央、省委要求,林区党委已确定“两年解困、三年摘帽”的精准脱贫目标。确定由“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组成7个调研专班,带着扶贫搬迁、难点攻坚、协同致富、政策兜底等不同内容,分赴各乡(镇)、村组密集调研,解剖麻雀,透析原因,为精准“滴灌”找准对策。健全精准扶贫属地负责机制,建立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台账,压实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帮困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强化部门联村扶户行业扶贫责任,制定精准扶贫领导分片包保制、常委包村驻点制、扶贫调剂基金制、时间倒逼制、考核奖惩制等,建立领导包保、属地管理、精准帮扶、力量聚焦扶贫机制格局,对年度脱贫实行任务清单化、帮扶差异化、解困目标化。坚持贫困对象不脱贫,党政领导不撤员、不换点、不松劲。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起到良好组织、机制保证。三是细化措施,精准施策。按照“多点支撑、协同致富、分类推进、精准施策、难点攻坚、政策兜底”思路,我们结合林区农户致贫原因,通过实施“五个一批”,促进贫困对象如期脱贫。对有劳力、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且有脱贫意愿的3390户贫困农户,每户给予一定的产业帮扶资金补贴,帮助其发展旅游农家乐、种植业和养殖业等长期稳定增收的项目,通过产业增收脱贫一批;对居住保护范畴和 “三难两不通”(饮水、上学、看病难,路、网不通)的1218户贫困家庭,捆绑资金,统一规划、区域配套、政策跟进,有序搬迁,通过改善环境助推脱贫一批;对有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中等职校、大学学生和缺智的581户贫困家庭,分别落实学费和生活补助,开展助学帮扶、培训提智,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级,领引脱贫一批;对因病、因灾致贫的1420户贫困家庭,通过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及其他惠民政策叠加方式,帮扶脱贫一批;对年老体弱、痴呆傻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脱贫无望的676户贫困家庭,通过逐步提高标准,实行民政兜底“保”起来一批。通过以上精准施策,差异化帮扶,使各类贫困农户至2018年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四是社会支持,合力攻坚。积极争取北京、武汉对口支援神农架林区和中直企业、省直单位对口帮扶神农架林区,发挥外援单位人才、技术、信息、资金、资源等优势。努力调动区内各类企业、团体扶贫帮困积极性,发扬中华民族好善乐施传统。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聚集财政专项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源等多方力量,精准贫困对象,聚焦重点难点,大力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开展对贫困对象“一对一”帮扶,建立扶贫帮困大格局,形成聚力扶贫大合唱,助推扶贫帮困得实效。五是夯实基层基础,充实扶贫团队。进一步加强扶贫基层基础建设,健全村级党组织,选准支书,提升能力,充分发挥村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强化村两委扶贫帮困职责,充分发挥支部及党员扶贫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贫困农户教育引导,树立贫困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加强扶贫机构建设,充实扶贫力量,配齐乡镇专干,充分调动扶贫团队指导、协调、督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率先脱贫“摘帽”的乡镇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对在精准扶贫中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区直和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予以提拔重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大力支持,有神农架林区各级党组织严格举措、强化责任,有全区上下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合力攻坚,“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在神农架林区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全区人民一定能如期脱贫,和全省一道提前迈入小康社会。  谢双林:请丹江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德随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丹江口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也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肩负着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重使命。我市历经南水北调中线两期工程,两次淹没、两次搬迁,贫困根源十分特殊,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高寒山区、汉江以北石漠化山区和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等3个贫困带,库区贫困尤其严重。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新要求上来,牢牢把握“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明确扶贫工作思路目标。深入学习“贵州经验”,结合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迅速研究制订《丹江口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全面脱贫,两年巩固提高”的总目标,实行“一次规划、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依次推进、梯次退出”,推进“五个一批”(开发脱贫一批、扶贫搬迁一批、扶智脱贫一批、保障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市8.6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9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力争在全省、十堰市率先脱贫。二、进一步突出扶贫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三维纲要”, 围绕“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突出“五个地位”,推进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一是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勇担保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政治使命,发挥独特生态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赢。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林、沿江生态隔离带、生态湿地、沿路生态景观带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主要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围绕南水北调移民后扶发展工作,全力抓好对口协作,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生态丹江口。二是突出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依托武当山旅游龙头地位,打造环武当山景观群,大力支持武当山周边乡镇配套建设休闲、观光、服务、接待设施,与武当山互动互补发展。加快丹江口库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创建步伐,着力打响“南水北调源头”、“中国水都”品牌。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在服务业发展中脱贫致富。三是突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产业第一”,按照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优化生态、保护水质的总体要求,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为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集约节约、高质高效、转型发展为方向,重点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效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支撑、以金融、保险、电商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以水资源利用和水产品加工为依托,以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百亿农产品加工县市”为平台,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水产业加工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将丹江口市水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特色示范园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畜禽养殖“5541”工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扶持5000户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实现户平增收4000元、人平增收1000元目标。四是突出交通建设的先导地位。把交通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导性工作来抓,强力推进土武一级路、凉习路等一批骨干公路建设,启动武十城际铁路丹江口市两站规划建设,加快汉丹港等港口码头标准化航道建设,形成库区水陆双循环线。加大通村公路改造建设力度,全力推进“村村通”工程。五是突出城市建设的基础地位。把城镇化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坚持全域城镇化、全域景观化理念,突出城镇建设的基础地位,把城镇当作景区建,引导贫困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依托两条一级公路拉开城市骨架,以“五城联创”为抓手,以环库生态公路为纽带,把沿库12个乡镇建成环库生态滨江城镇群,努力把丹江口水库打造成为城市的“生态大客厅”。三、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凝聚扶贫攻坚共识,统筹推进“大扶贫”工作格局。一是强化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坚持上下同心同力同向,完善市负总责、镇(办、处、区)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帮扶措施明确。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帮扶工作,市“四大家”领导每人牵头联系1个镇(办、处、区),定点扶贫1个村,包带帮扶2户贫困户,对贫困率高、扶贫任务重的镇(区)安排2名牵头领导。全市174个市直单位均定点扶贫1—2个村,每名机关干部每人包带帮扶1—2户贫困户,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干部帮扶全覆盖。二是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落实好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变成扶贫优势、组织活力化为攻坚动力。四、进一步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扶贫领域改革创新。一是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落实好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政策,下放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实行扶贫责任与任务、资金与权利同时到镇,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市机关效能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及时制定出台单位及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把扶贫工作成效与干部年度考核紧密挂钩,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三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研究制定单位、干部帮扶贫困户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对没有认真履职尽责的单位和干部进行追责,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谢双林:请竹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武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近年来,我们坚持“县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县域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提高脱贫效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5万人。然而,由于区位所限、交通制约,竹溪经济腾飞十分艰难,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从人均纯收入看,我们去年是6818元,是全省的62.3%、全国的63.2%,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973元;从贫困面来讲,去年全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5.4%,全省贫困人口占总人口9%,而我们竹溪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11.1万人、占全县38万总人口的29%,占全县31万农村人口的35%,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占比。我们深感,扶贫攻坚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也许只是总体工作的一部分,对于竹溪来说,它就是我们工作的全部。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特别是省委扶贫攻坚动员誓师大会的召开,使我们看到竹溪县整体甩掉贫困帽子、竹溪人彻底告别贫困日子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这一历史使命已经重任在肩。省委召开动员誓师会议后,7月20日,我们召开了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役。我们确立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我县确定了整县推进的精准扶贫总体思路,即:以县为作战单位,举全县之力,整合各类资源,对所有贫困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规划、同步启动、同步实施、同等享受扶持、实现3.35万贫困户、11.1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具体体现为“1234567”推进路线:一年打牢基础(2015年摸清底数,制订规划,打牢基础),两个同步推进(同步推进贫困村建设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三年整体脱贫(2016-2018年摘掉贫困县帽子),突出四大工程(安居、就业、产业、解困),完善五个机制(创新、帮扶、考评、退出、奖惩),严把六个精准(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派人、成效),夯实七大基础(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义务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我们确定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时间表、作战图。总体时间规划为:一年夯实基础,三年基本脱贫,两年巩固提高。2015年,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工作,制订完善贫困村规划,摸清3.35万户11.1万人致贫原因,因户因人制订脱贫计划;2016-2018年,经3年努力,全县整体脱贫,提前两年实现贫困县“摘帽”。2019-2020年,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通过低保兜底方式实现全部脱贫,同时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此时间表,我们按15个乡镇10个农林场划分了25个战区310个作战单位,制作了攻坚作战指挥图,现已正式挂图作战。我们组织了强大的扶贫攻坚力量。建立立体指挥体系:按照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成立县委书记任第一指挥长,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为副指挥长的“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作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整体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督办等日常工作。各乡镇、农林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责任制,层层签订军令状,落实“限期脱贫”责任。组建合成作战联队:整合省直2个、市直10个、县直10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贫困村“一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一村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一户一名包保帮扶干部”的要求,实现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帮扶“三个全覆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引导33家市内企业和127家县内企业联村帮扶,村企共建,合作共赢;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创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激发脱贫主体斗志:我们在群众中大力开展“家风家训进万家”等活动,激发艰苦创业的强大正能量,彻底清除致贫的思想根源,使之相互感染、相互激励、振奋精神、自救脱贫。我们创新了一些精准扶贫举措。金融扶贫创新:2014年以来,我县积极探索金融扶贫创新工作,初步建立了“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新机制,政府统筹安排2000万元、担保公司融资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安排1500万元作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银行分别按贫困农户1:5、企业1:10的放大倍数发放扶贫贷款;对共同认定的不良扶贫贷款,政府风险基金、银行各承担50%;对贫困户、产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的扶贫贷款进行差异化贴息。截止7月底,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25亿元,惠及贫困户1602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111家,龙头企业6家。贫困村建设创新:所有贫困村按照一次性规划扶持项目、一次性启动建设、一次性筹措安排资金的方式,县政府通过融资一次性筹措资金7300万元,按村平100万元的要求落实到位,县政府分年度偿还融资资金。各村按照不低于20%比例用于贫困户增收项目贷款贴息、剩余资金用于贫困户增收项目建设的原则严格使用。按村平200万元的要求整合捆绑其他部门项目资金1.46亿元,依据贫困村脱贫规划,分两年下达到位,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建设。落实精准创新:为落实“六个精准”的要求、实现“不落一人”的效果,我们推行“十个到户到人”的工作标准。即:责任帮扶到户到人、产业扶贫到户到人、教育培训到户到人、生态扶贫搬迁到户到人、金融扶贫到户到人、“双带”扶贫到户到人、环境整治到户到人、低保衔接到户到人、助学济医到户到人、安全饮水到户到人。我们的这些努力特别是金融扶贫创新的作法,受到中央政府官方网站、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扶贫杂志、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的关注,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今年4月20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到我县调研,对金融扶贫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将不断扩大战果把决战向纵深推进。一是抓紧完善约束、帮扶、考核、退出、创新、问责等各项保障机制,从总体上把握、从细节上落实、从关键点上优化1+N支撑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有序推进。二是全面开展以“摸底数、立项目、定规划”为主题的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完善脱贫规划,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三是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确保所有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行动都有相应资金扶持。四是进一步加大信用环境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四权”(宅基地、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权)新型抵押贷物等小额贷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到村贷款等融资方式,持续拓展金融扶贫的覆盖面。竹溪精准扶贫工作目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十堰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扛好扶贫攻坚硬责任,落实好精准扶贫硬措施,完成好整体脱贫硬任务,为全省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作出竹溪担当、趟出竹溪路子。  谢双林:请保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杰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近年来,保康高扬片区扶贫攻坚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两面大旗,借势聚力,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2011年以来,实现了44个贫困村摘帽、5.85万人脱贫。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全县上下“一盘棋”。以扶贫攻坚为总抓手,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对片区攻坚、“三万”活动、新农村建设等扶贫资源实行“大整合”,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两轮驱动”。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轮驱动”,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三类县市区第五名的成绩,为推进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对全县所有贫困对象进行了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新锁定重点贫困村65个,贫困对象2.79万户8.59万人,大力开展分类施策扶贫,为助推区域发展补齐“短板”。三是驻村帮扶“三级全覆盖”。在17个省级工作队、100个市级工作队对口帮扶保康基础上,组织动员100个县级工作队,245个工作组挂联全县257个村和4个社区,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积极帮助贫困村加快发展、改变面貌。四是因户施策“四到户”。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以联农村贫困户、联贫困学生、联鳏寡孤独老人、联城乡低保户和联有各种困难诉求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五联”活动,大力实施技能培训、产业项目、基础配套、资金扶持“四到户”工程。2014年全县共组织1788名机关党员干部帮助“五联”户落实发展项目1186个,扶持资金1300多万元。五是打造专项扶贫“五大品牌”。全力打造整村推进、金融扶贫、搬迁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扶贫工作品牌,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共启动实施了四批次32个村和12个老区村整村推进扶贫,扶贫贷款存量资金1.5亿元,对“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1724户实施了扶贫搬迁,1947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就业,培养科技致富明白人3万余名。全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入省、市先进行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在全省7个年度考核中连续5年蝉联第一,在五年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全省、全市扶贫攻坚动员会召开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先后召开常委会、四大家会议、全县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强力推动。我们实施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两年初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四年巩固提升、五年全面小康”。当前及下一步打算:一是高度凝聚一个共识,传递压力增强动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省委书记李鸿忠和市委书记王君正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度统一思想,层层传递“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只争朝夕、精准扶贫”的压力和动力,真正形成“脱贫摘帽是保康最大的政治、精准扶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的共识,集中力量打一场决战决胜的攻坚战。二是深入开展一次贫困户大摸排行动,核查底数精准识别。迅速组织县直驻村工作队和乡镇深入到各村,再次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大摸排,高质量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扎实做好建档立卡工作,为因贫施策、精准滴灌、动态管理打好基础。三是科学制定一个具体行动计划,建立精准帮扶台账。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要求,认真制定全县“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将脱贫任务分解到县直部门、分解到乡镇、分解到村、分解到年度、落实到责任主体。对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方案和项目清单,建立帮扶台账和公示牌。四是优化调整一批工作队,打通精准扶贫“管道”。把“三万”、“五帮”、“五联”活动与县直工作队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对重点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进行充实调整,加派力量;对所有贫困户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实行长驻蹲点扶贫。五是制定出台一套硬政策,整合资源加大硬投入。县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5%以上配套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出台加大扶贫攻坚涉农资金整合办法,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倾斜,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绩效考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六是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因村派人引领脱贫。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县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全部出任“第一书记”,实行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对贫困村扶贫攻坚负总责,使村党支部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坚强堡垒,村支部书记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七是认真总结一批先进典型,对照标杆榜样引路。旗帜鲜明地提出“远学文朝荣、近学孙开林”,全面总结一批采取不同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的好典型、好经验,深入总结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不断创造精准扶贫的保康实践。八是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健全监测考评机制。制定出台《保康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考核办法》,对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加强扶贫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严肃查处“被脱贫”、“假脱贫”等弄虚作假问题。我们坚信,有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自身脱贫内源动力,克难攻坚,真抓实干,保康必将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必将顺利建成全面小康。接下来,欢迎媒体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各自媒体名称。……谢谢记者们的热情提问,也谢谢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战略。今天参加发布的市(县)、林区,在落实中央的扶贫政策上各有特色、各有亮点,请省市主要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报道。请中央媒体对系列新闻发布会宣传给予大力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 时间:2015-08-07

  • 嘉宾:十堰市副市长张歌莺;襄阳市副市长沈学军;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丹江口市宣传部长周德随;竹溪县常务副县长杨武;保康县副县长王杰

  • 内容: 为营造我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合力攻坚、决战决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精心策划组织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为了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为我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合力攻坚、决战决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精心策划组织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此次系列新闻发布会共计划举办6场,集中在8、9月份组织实施,黄石、十堰、襄阳等9个市政府和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竹溪等16个县(市)、林区政府领导参加。今天是第一场,我们邀请了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竹溪、保康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介绍有关情况。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二项议程,一是通报情况,二是记者提问。

我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

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歌莺同志;

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学军同志;

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同志;

丹江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德随同志;

竹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武同志;

保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杰同志。

首先,请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歌莺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十堰是秦巴山集中连片地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肩负着扶贫攻坚和水质保护的重任。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同时打响了两场战役,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四双”精准帮扶行动。

一、主要成效。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46元,比2010年3499元增长101%。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22万人;累计新修(改造)农村公路4564公里;兴修各类水利设施、饮水工程4.5万处、饮水渠和引水管道4468km,解决了95.1万人饮水安全;扶贫搬迁17068户66563人;贫困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11.3亿元,比2010年295亿元增长73.2%。

政府民生支出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210.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6%。

二、基本经验。“四双”帮扶——丰富了“双到”工作内涵;生态扶贫——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结合的生动实践;金融扶贫——破解了扶贫资金紧缺的“肠梗阻”;连片开发——搭建了精准扶贫大平台。

三、今后五年十堰扶贫开发基本思路及主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贵州扶贫攻坚座谈会和全省精准扶贫誓师大会之后,十堰市正乘势而上,绘制了“123456”攻坚作战图。即:围绕三年全部脱贫的“一个目标”,实施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攻坚格局,开展“四双”精准帮扶,推进“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建立“六大机制”。

(一)实现一个目标。全力实施“35511”扶贫攻坚工作计划。即用3年(2016—2018年)时间、完成50万人减贫任务、推进“5个一批”、实施“10个到村到户”、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再用两年(2019—2020年)时间巩固提高扶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持续脱贫。

(二)实行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坚持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

(三)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按照习近平同志“四个切实”的要求,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形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联动作战体系。

(四)深入推进“四双”帮扶。大力推进“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在现有10万名党员干部帮扶13.6万户贫困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因户施策,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五)推进“五个一批”,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开发脱贫一批,通过涉农资金投入和撬动信贷投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大转移就业和支持创业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综合措施,解决45万19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扶贫搬迁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将不适合生产居住的10万户、32万人进行搬迁和危房改造。扶智脱贫一批,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等措施,解决5万18岁以下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保障供养一批,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解决20万低保和五保户脱贫问题。医疗救助一批,通过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大病救助、商业保险补充、社会救助等措施,对25万因病致贫人口进行扶持,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为了推进“五个一批”,大力实现“十个到户”。即:结对帮扶、产业扶持、龙头带动、金融扶贫、转移培训、生态扶贫搬迁、环境整治、安全饮水、低保衔接、助学济医等“十个到户”措施,对贫困户因户施策,精准发力。

(六)创新六大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一是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军令状,打一场决战决胜的攻坚战。二是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按照国家和省委新制定的考核办法要求,2016-2018年对6个重点县市区主要考核扶贫开发成效,引导贫困县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三是创新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围绕扶贫攻坚需要整合资金,确保贫困县把主要财力集中用于扶贫攻坚。四是建立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机制。在区域发展连片开发中推进精准扶贫,做到帮扶对象精准、资金分配精准、项目选择精准、推进措施精准、管理监测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是建立扶贫工作奖惩问责机制。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率先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表现优秀的市直、县直干部和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予以提拔重用;对在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工作两年以上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支教、支医干部,视为有基层工作经历。六是建立约束机制。根据省委约束机制实施意见,制定约束机制实施细则,细化必须作为、鼓励作为、不能作为的事项,为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感谢记者朋友们耐心倾听我的汇报,恳请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热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到十堰实地采访,传经送宝!

谢谢大家。

请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学军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襄阳是我省典型的插花贫困地区。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万,其中51%分布在南河流域的南漳、保康、谷城3个山区县,是我市扶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一直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扎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中获得优秀。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多次研究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鸿忠书记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研究全市贫困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7月20日,我市召开扶贫攻坚暨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市县乡签定三年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以造福一方的使命担当、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决心,用三年时间,到2018年底率先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扶贫攻坚任务。

一、科学制定行动计划,三年两步走。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编制了扶贫攻坚路线图,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年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第一步,到2017年襄州、枣阳、宜城、老河口4个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稳定脱贫;第二步,到2018年南漳、保康、谷城3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稳定脱贫,国家片区贫困县保康、幕阜山片区县南漳和谷城“摘帽”,扶贫攻坚总目标全面实现。12个县(市、区)、开发区同步出台具体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发展生产增加就业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贫阻断一批等“五个一批”工程,阻断贫困源,构筑“致富路”。攻坚任务明确到年度、细化到月份,落实到工作专班和责任单位。

二、五级联动驻村帮扶,包保全覆盖。全面开展“五帮”活动,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领导、单位、干部、区域、社会全方位参与。33名市级领导分别包保重点贫困乡镇,南漳、保康、谷城3县“四大家”领导一人包保一个贫困村;172家市直单位、732家县直单位、123家国有企业和百强民营企业驻村帮扶346个贫困村,1376名工作队员到岗驻村,脱产扶贫;376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487个重点贫困户。县域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新区、襄州区、枣阳市对口援助6个重点贫困乡镇。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346个贫困村、8.7万户27万贫困人口逐村逐户逐人制定三年脱贫计划和销号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扶贫进度,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差异化扶贫、造血式扶贫、市场化扶贫、固本式扶贫,硬化帮扶措施,切实做到精确制导,精准脱贫。

三、全面整合资金资源,增加硬投入。明确市本级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5%,南漳、保康、谷城3县按25%以上,其他4个区(市)按1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从2015年开始,以县为单位建立面向贫困村、贫困户的小额信贷担保平台,信贷规模每年增长100%;市、县财政按照各分担50%的办法,对金融机构发放给贫困户的贷款进行贴息;市工作队每年投入帮扶资金(物资折款)不少于10万元;高新区、襄州区、枣阳市每年列支帮扶资金200万元以上用于对口援建乡镇的扶贫工作。市县行业部门项目资金优先向南河流域贫困地区倾斜。扶贫资金全部由县级按项目、按家庭、按个人统筹使用。

四、全力夯实基层基础,培养带头人。不断充实扶贫队伍力量,县级扶贫办一律归口政府办,南河流域33个贫困乡镇一律配备扶贫专干。为346个贫困村选派优秀干部出任村第一书记。统一为所有贫困村培养一名乡村医生、一名致富开路人、一名村支书后备干部。大力开展贫困村软弱涣散支部整顿工作,73%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由生产大户、致富带头人等担任,“双带”能人已成为带领贫困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从严从实督办考评,追责增压力。出台了《襄阳市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考核办法》,将扶贫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作为一线检验、综合评价各级干部宗旨观念的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单位评先、干部表彰、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建立督办督查制度,将扶贫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点督办事项,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审计制度,每年对各级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审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把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立下军令状。逐级成立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统筹协调扶贫攻坚工作。各县(市、区)全面组建工作专班,履行主体责任,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市直各单位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帮扶工作队,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县、乡工作队层层签订军令状,以军令促脱贫。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确保到2018年率先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攻坚目标。

  谢双林:请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

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边陲,是国家秦巴山重要生态功能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土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6镇2乡67个行政村,总人口8.01万人,农村居民4.95万人,占总人口62%。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大力实施片区攻坚和扶贫开发,全区扶贫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绝对贫困大幅减少。但由于受地域、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农村基础条件差,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神农架目前还是全省唯一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行政区。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04元。按照新的贫困标准,通过精准识别,还有17个重点贫困村、6003户、1.68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需帮扶脱贫,贫困发生率34%,到2019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扶贫攻坚困难和压力,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和林区党委“两年解困,三年摘帽”目标,严格举措,细化任务,强化责任,决战决胜,确保全区人民与全省一道提前实现脱贫目标。

一是再行识别,核准对象。我们在去年精准识别基础上,学习贵州经验,结合林区实际,强化区、乡(镇)、村三级责任,再明标准,再添举措,做到精准识别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集体经济薄弱的边远村、因灾因病返贫家庭纳入精准帮扶范畴,进一步明晰贫困对象、了解贫困原因、明确帮扶路径,疏通“进出”渠道,瞄准靶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精准扶贫决战决胜。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责任。按照中央、省委要求,林区党委已确定“两年解困、三年摘帽”的精准脱贫目标。确定由“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组成7个调研专班,带着扶贫搬迁、难点攻坚、协同致富、政策兜底等不同内容,分赴各乡(镇)、村组密集调研,解剖麻雀,透析原因,为精准“滴灌”找准对策。健全精准扶贫属地负责机制,建立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台账,压实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帮困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强化部门联村扶户行业扶贫责任,制定精准扶贫领导分片包保制、常委包村驻点制、扶贫调剂基金制、时间倒逼制、考核奖惩制等,建立领导包保、属地管理、精准帮扶、力量聚焦扶贫机制格局,对年度脱贫实行任务清单化、帮扶差异化、解困目标化。坚持贫困对象不脱贫,党政领导不撤员、不换点、不松劲。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起到良好组织、机制保证。

三是细化措施,精准施策。按照“多点支撑、协同致富、分类推进、精准施策、难点攻坚、政策兜底”思路,我们结合林区农户致贫原因,通过实施“五个一批”,促进贫困对象如期脱贫。对有劳力、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且有脱贫意愿的3390户贫困农户,每户给予一定的产业帮扶资金补贴,帮助其发展旅游农家乐、种植业和养殖业等长期稳定增收的项目,通过产业增收脱贫一批;对居住保护范畴和 “三难两不通”(饮水、上学、看病难,路、网不通)的1218户贫困家庭,捆绑资金,统一规划、区域配套、政策跟进,有序搬迁,通过改善环境助推脱贫一批;对有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中等职校、大学学生和缺智的581户贫困家庭,分别落实学费和生活补助,开展助学帮扶、培训提智,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级,领引脱贫一批;对因病、因灾致贫的1420户贫困家庭,通过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及其他惠民政策叠加方式,帮扶脱贫一批;对年老体弱、痴呆傻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脱贫无望的676户贫困家庭,通过逐步提高标准,实行民政兜底“保”起来一批。通过以上精准施策,差异化帮扶,使各类贫困农户至2018年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

四是社会支持,合力攻坚。积极争取北京、武汉对口支援神农架林区和中直企业、省直单位对口帮扶神农架林区,发挥外援单位人才、技术、信息、资金、资源等优势。努力调动区内各类企业、团体扶贫帮困积极性,发扬中华民族好善乐施传统。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聚集财政专项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源等多方力量,精准贫困对象,聚焦重点难点,大力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开展对贫困对象“一对一”帮扶,建立扶贫帮困大格局,形成聚力扶贫大合唱,助推扶贫帮困得实效。

五是夯实基层基础,充实扶贫团队。进一步加强扶贫基层基础建设,健全村级党组织,选准支书,提升能力,充分发挥村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强化村两委扶贫帮困职责,充分发挥支部及党员扶贫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贫困农户教育引导,树立贫困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加强扶贫机构建设,充实扶贫力量,配齐乡镇专干,充分调动扶贫团队指导、协调、督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率先脱贫“摘帽”的乡镇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对在精准扶贫中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区直和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予以提拔重用。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大力支持,有神农架林区各级党组织严格举措、强化责任,有全区上下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合力攻坚,“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在神农架林区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全区人民一定能如期脱贫,和全省一道提前迈入小康社会。

  谢双林:请丹江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德随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

丹江口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也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肩负着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重使命。我市历经南水北调中线两期工程,两次淹没、两次搬迁,贫困根源十分特殊,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高寒山区、汉江以北石漠化山区和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等3个贫困带,库区贫困尤其严重。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新要求上来,牢牢把握“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扶贫工作思路目标。深入学习“贵州经验”,结合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迅速研究制订《丹江口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全面脱贫,两年巩固提高”的总目标,实行“一次规划、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依次推进、梯次退出”,推进“五个一批”(开发脱贫一批、扶贫搬迁一批、扶智脱贫一批、保障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市8.6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9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力争在全省、十堰市率先脱贫。

二、进一步突出扶贫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三维纲要”, 围绕“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突出“五个地位”,推进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一是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勇担保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政治使命,发挥独特生态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赢。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林、沿江生态隔离带、生态湿地、沿路生态景观带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主要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围绕南水北调移民后扶发展工作,全力抓好对口协作,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生态丹江口。二是突出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依托武当山旅游龙头地位,打造环武当山景观群,大力支持武当山周边乡镇配套建设休闲、观光、服务、接待设施,与武当山互动互补发展。加快丹江口库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创建步伐,着力打响“南水北调源头”、“中国水都”品牌。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在服务业发展中脱贫致富。三是突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产业第一”,按照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优化生态、保护水质的总体要求,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为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集约节约、高质高效、转型发展为方向,重点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效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支撑、以金融、保险、电商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以水资源利用和水产品加工为依托,以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百亿农产品加工县市”为平台,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水产业加工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将丹江口市水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特色示范园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畜禽养殖“5541”工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扶持5000户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实现户平增收4000元、人平增收1000元目标。四是突出交通建设的先导地位。把交通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导性工作来抓,强力推进土武一级路、凉习路等一批骨干公路建设,启动武十城际铁路丹江口市两站规划建设,加快汉丹港等港口码头标准化航道建设,形成库区水陆双循环线。加大通村公路改造建设力度,全力推进“村村通”工程。五是突出城市建设的基础地位。把城镇化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坚持全域城镇化、全域景观化理念,突出城镇建设的基础地位,把城镇当作景区建,引导贫困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依托两条一级公路拉开城市骨架,以“五城联创”为抓手,以环库生态公路为纽带,把沿库12个乡镇建成环库生态滨江城镇群,努力把丹江口水库打造成为城市的“生态大客厅”。

三、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凝聚扶贫攻坚共识,统筹推进“大扶贫”工作格局。一是强化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坚持上下同心同力同向,完善市负总责、镇(办、处、区)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帮扶措施明确。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帮扶工作,市“四大家”领导每人牵头联系1个镇(办、处、区),定点扶贫1个村,包带帮扶2户贫困户,对贫困率高、扶贫任务重的镇(区)安排2名牵头领导。全市174个市直单位均定点扶贫1—2个村,每名机关干部每人包带帮扶1—2户贫困户,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干部帮扶全覆盖。二是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落实好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变成扶贫优势、组织活力化为攻坚动力。

四、进一步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扶贫领域改革创新。一是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落实好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政策,下放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实行扶贫责任与任务、资金与权利同时到镇,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市机关效能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及时制定出台单位及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把扶贫工作成效与干部年度考核紧密挂钩,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三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研究制定单位、干部帮扶贫困户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对没有认真履职尽责的单位和干部进行追责,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谢双林:请竹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武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们坚持“县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县域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提高脱贫效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5万人。然而,由于区位所限、交通制约,竹溪经济腾飞十分艰难,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从人均纯收入看,我们去年是6818元,是全省的62.3%、全国的63.2%,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973元;从贫困面来讲,去年全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5.4%,全省贫困人口占总人口9%,而我们竹溪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11.1万人、占全县38万总人口的29%,占全县31万农村人口的35%,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占比。我们深感,扶贫攻坚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也许只是总体工作的一部分,对于竹溪来说,它就是我们工作的全部。

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特别是省委扶贫攻坚动员誓师大会的召开,使我们看到竹溪县整体甩掉贫困帽子、竹溪人彻底告别贫困日子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这一历史使命已经重任在肩。省委召开动员誓师会议后,7月20日,我们召开了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役。

我们确立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我县确定了整县推进的精准扶贫总体思路,即:以县为作战单位,举全县之力,整合各类资源,对所有贫困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规划、同步启动、同步实施、同等享受扶持、实现3.35万贫困户、11.1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具体体现为“1234567”推进路线:一年打牢基础(2015年摸清底数,制订规划,打牢基础),两个同步推进(同步推进贫困村建设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三年整体脱贫(2016-2018年摘掉贫困县帽子),突出四大工程(安居、就业、产业、解困),完善五个机制(创新、帮扶、考评、退出、奖惩),严把六个精准(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派人、成效),夯实七大基础(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义务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

我们确定了整县推进精准扶贫时间表、作战图。总体时间规划为:一年夯实基础,三年基本脱贫,两年巩固提高。2015年,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工作,制订完善贫困村规划,摸清3.35万户11.1万人致贫原因,因户因人制订脱贫计划;2016-2018年,经3年努力,全县整体脱贫,提前两年实现贫困县“摘帽”。2019-2020年,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通过低保兜底方式实现全部脱贫,同时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此时间表,我们按15个乡镇10个农林场划分了25个战区310个作战单位,制作了攻坚作战指挥图,现已正式挂图作战。

我们组织了强大的扶贫攻坚力量。建立立体指挥体系:按照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成立县委书记任第一指挥长,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为副指挥长的“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作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整体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督办等日常工作。各乡镇、农林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责任制,层层签订军令状,落实“限期脱贫”责任。组建合成作战联队:整合省直2个、市直10个、县直10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贫困村“一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一村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一户一名包保帮扶干部”的要求,实现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帮扶“三个全覆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引导33家市内企业和127家县内企业联村帮扶,村企共建,合作共赢;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创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激发脱贫主体斗志:我们在群众中大力开展“家风家训进万家”等活动,激发艰苦创业的强大正能量,彻底清除致贫的思想根源,使之相互感染、相互激励、振奋精神、自救脱贫。

我们创新了一些精准扶贫举措。金融扶贫创新:2014年以来,我县积极探索金融扶贫创新工作,初步建立了“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新机制,政府统筹安排2000万元、担保公司融资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安排1500万元作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银行分别按贫困农户1:5、企业1:10的放大倍数发放扶贫贷款;对共同认定的不良扶贫贷款,政府风险基金、银行各承担50%;对贫困户、产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的扶贫贷款进行差异化贴息。截止7月底,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25亿元,惠及贫困户1602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111家,龙头企业6家。贫困村建设创新:所有贫困村按照一次性规划扶持项目、一次性启动建设、一次性筹措安排资金的方式,县政府通过融资一次性筹措资金7300万元,按村平100万元的要求落实到位,县政府分年度偿还融资资金。各村按照不低于20%比例用于贫困户增收项目贷款贴息、剩余资金用于贫困户增收项目建设的原则严格使用。按村平200万元的要求整合捆绑其他部门项目资金1.46亿元,依据贫困村脱贫规划,分两年下达到位,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建设。落实精准创新:为落实“六个精准”的要求、实现“不落一人”的效果,我们推行“十个到户到人”的工作标准。即:责任帮扶到户到人、产业扶贫到户到人、教育培训到户到人、生态扶贫搬迁到户到人、金融扶贫到户到人、“双带”扶贫到户到人、环境整治到户到人、低保衔接到户到人、助学济医到户到人、安全饮水到户到人。我们的这些努力特别是金融扶贫创新的作法,受到中央政府官方网站、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扶贫杂志、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的关注,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今年4月20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到我县调研,对金融扶贫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将不断扩大战果把决战向纵深推进。一是抓紧完善约束、帮扶、考核、退出、创新、问责等各项保障机制,从总体上把握、从细节上落实、从关键点上优化1+N支撑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有序推进。二是全面开展以“摸底数、立项目、定规划”为主题的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完善脱贫规划,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三是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确保所有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行动都有相应资金扶持。四是进一步加大信用环境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四权”(宅基地、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权)新型抵押贷物等小额贷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到村贷款等融资方式,持续拓展金融扶贫的覆盖面。

竹溪精准扶贫工作目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十堰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扛好扶贫攻坚硬责任,落实好精准扶贫硬措施,完成好整体脱贫硬任务,为全省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作出竹溪担当、趟出竹溪路子。

  谢双林:请保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杰同志,向大家发布有关情况。

近年来,保康高扬片区扶贫攻坚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两面大旗,借势聚力,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2011年以来,实现了44个贫困村摘帽、5.85万人脱贫。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全县上下“一盘棋”。以扶贫攻坚为总抓手,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对片区攻坚、“三万”活动、新农村建设等扶贫资源实行“大整合”,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两轮驱动”。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两轮驱动”,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三类县市区第五名的成绩,为推进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对全县所有贫困对象进行了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新锁定重点贫困村65个,贫困对象2.79万户8.59万人,大力开展分类施策扶贫,为助推区域发展补齐“短板”。三是驻村帮扶“三级全覆盖”。在17个省级工作队、100个市级工作队对口帮扶保康基础上,组织动员100个县级工作队,245个工作组挂联全县257个村和4个社区,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积极帮助贫困村加快发展、改变面貌。四是因户施策“四到户”。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以联农村贫困户、联贫困学生、联鳏寡孤独老人、联城乡低保户和联有各种困难诉求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五联”活动,大力实施技能培训、产业项目、基础配套、资金扶持“四到户”工程。2014年全县共组织1788名机关党员干部帮助“五联”户落实发展项目1186个,扶持资金1300多万元。五是打造专项扶贫“五大品牌”。全力打造整村推进、金融扶贫、搬迁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扶贫工作品牌,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共启动实施了四批次32个村和12个老区村整村推进扶贫,扶贫贷款存量资金1.5亿元,对“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1724户实施了扶贫搬迁,1947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就业,培养科技致富明白人3万余名。全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入省、市先进行列;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在全省7个年度考核中连续5年蝉联第一,在五年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

全省、全市扶贫攻坚动员会召开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先后召开常委会、四大家会议、全县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强力推动。我们实施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两年初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四年巩固提升、五年全面小康”。当前及下一步打算:一是高度凝聚一个共识,传递压力增强动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省委书记李鸿忠和市委书记王君正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度统一思想,层层传递“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只争朝夕、精准扶贫”的压力和动力,真正形成“脱贫摘帽是保康最大的政治、精准扶贫是我们最大的责任”的共识,集中力量打一场决战决胜的攻坚战。二是深入开展一次贫困户大摸排行动,核查底数精准识别。迅速组织县直驻村工作队和乡镇深入到各村,再次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全面大摸排,高质量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扎实做好建档立卡工作,为因贫施策、精准滴灌、动态管理打好基础。三是科学制定一个具体行动计划,建立精准帮扶台账。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要求,认真制定全县“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将脱贫任务分解到县直部门、分解到乡镇、分解到村、分解到年度、落实到责任主体。对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方案和项目清单,建立帮扶台账和公示牌。四是优化调整一批工作队,打通精准扶贫“管道”。把“三万”、“五帮”、“五联”活动与县直工作队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对重点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进行充实调整,加派力量;对所有贫困户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实行长驻蹲点扶贫。五是制定出台一套硬政策,整合资源加大硬投入。县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5%以上配套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出台加大扶贫攻坚涉农资金整合办法,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倾斜,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绩效考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六是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因村派人引领脱贫。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县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全部出任“第一书记”,实行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对贫困村扶贫攻坚负总责,使村党支部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坚强堡垒,村支部书记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七是认真总结一批先进典型,对照标杆榜样引路。旗帜鲜明地提出“远学文朝荣、近学孙开林”,全面总结一批采取不同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的好典型、好经验,深入总结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不断创造精准扶贫的保康实践。八是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健全监测考评机制。制定出台《保康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考核办法》,对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加强扶贫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严肃查处“被脱贫”、“假脱贫”等弄虚作假问题。

我们坚信,有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自身脱贫内源动力,克难攻坚,真抓实干,保康必将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必将顺利建成全面小康。

接下来,欢迎媒体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各自媒体名称。

……

谢谢记者们的热情提问,也谢谢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战略。今天参加发布的市(县)、林区,在落实中央的扶贫政策上各有特色、各有亮点,请省市主要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报道。请中央媒体对系列新闻发布会宣传给予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