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对策
栏目:宜昌市财政局-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1-12-26 加入收藏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问题放在民生之首。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义务教育完成普及后,公平和均衡发展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问题放在民生之首。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义务教育完成普及后,公平和均衡发展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公平和均衡的状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义务教育公益性、公平性原则,均衡发展理念,明确了义务教育必须是有质量的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型事业。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依法治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平等受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根据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为了深入剖析我市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理顺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我们开展了关于促进宜昌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的调研。

 

宜昌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宜昌市城区义务教育分别由市和区级政府组织实施,初中大部分集中在市级政府举办,少量初中和全部小学由各区政府举办。宜昌市城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0所,在校学生61833人,在职教师4269人。其中:初中22所,学生21352人(市直17所,16288人),教师1803(市直1298);小学58所,学生40481人,教师2466人。近年来,市区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切实履行财政职责,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承担起了义务教育的主要投入责任。目前,我市城区学校整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充分改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广大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已经在向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迈进。

  一、城区免费义务教育体制已经建立,所有中小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得到解决。

  1、继2007年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到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我市由公共财政保障的覆盖城乡所有中小学,惠及城区近7万中小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体制基本建立。我们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预算编制上全面落实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2008年城区安排教育事业费支出3.24亿元,比20072.95亿元增加0.29亿元,增长9.8%,保证教育经费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做到了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以及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2008,城区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资金1349.16万元,其中,筹集资金1019.3万元用于免除学生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筹集资金225.22万元,为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筹集资金56.64万元,为贫困寄宿学生提供了生活费补助;筹集资金48万元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2、严格执行政策,让城乡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城区10000余名农民工子女有95%以上在公办中小学上学,全部免收了借读费,减轻了进城务工群众的负担;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和体系,市、区两级全部成立了贫困学生资助中心, 2008年筹集资金160.96万元,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初中和小学就读的贫困学生免除杂费和书本费;安排资金29.26万元,对在市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161人全部免除杂费、书本费,并且补助生活费。

  二、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市区两级财政加大学校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中小学生“有学上”的问题。

  2001年以来,市直以及城区财政部门,通过安排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争取中央专款和本级预算专项安排等渠道,共筹集资金41818.44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2.6万平方米,修建运动场39个(其中:塑胶运动场35个),添置实验器材2773套,价值647.9万元,装备计算机3341台,价值1204.47万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之间差距有所缩小。据统计,2008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室面积4.1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6.57平方米。软硬件设施日益齐全。截止2008年底,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共装备计算机4622台,中学机生比为1:14.3,小学机生比为1:13.1。绝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共配备理化生专用设备2566台,图书98.07万册,生均15.9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软硬件建设日益齐全并趋于均衡。

  三、学校公用经费按照标准安排,校舍维修资金纳入正常预算,学校基本运转得到保障。

  新机制改革后,到2008年,初中、小学按照生均415/年、生均265/年,校舍维修经费按校舍生均标准面积,再结合折旧率、单位校舍改造成本(每平方米400元)因素测定,公用经费以及校舍维修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形成了学校运行和维护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了学校的基本运转。

  四、教师工资待遇明显提高。

  近年来,通过建立教师工资专户,工资实行网络化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市级初中教师,凡是中央、省和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收入政策得到全部落实。各区在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后,区财政部门一是理顺政策,利用津贴补贴清理的成果, 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津贴补贴政策进行了清理,结合本级财政的负担能力,明确了区级政府应负担的津贴补贴项目及标准,并进行了统一。二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最大可能挤出资金安排义务教育教师津贴补贴,增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三是专款专用,将省级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转移支付全部落实到位,作为过渡时期教师绩效工资来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据统计,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津贴补贴水平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达到7405/人年,比清理前4901/人年增加了2504/人年。逐步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稳定了教师队伍。

  由于财政对义务教育政策性投入经费到位,城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达到9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9%,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

 

宜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虽然解决了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的问题,但是要解决“上好学”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每一所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受财力制约,义务教育形成稳定有力和持续增长的保障,实现城区协调均衡发展,还有一定难度。

  1、市区之间、各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的不均衡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阶段,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是建立在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义务教育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市直与各区之间,各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保障水平并不十分均衡,有些区级财政目前仍是吃饭财政,虽然能够确保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但这个增长大部分用于教师工资等人员刚性支出,并未完全承担起教育发展的全部责任。以西陵区与点军区为例,2008年,西陵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519万元,人均财力7.82万元,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为9919.9万元,生均4542元,师均47170元。点军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3282万元,人均财力5.35万元,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为3375.5万元,生均3552元,师均34269元。西陵区2001年以来,共投入学校建设改造资金5580.56万元,而同期,点军区仅仅安排资金1171.5万元。差距十分明显。

  2、由于各区财力不一样,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办学条件出现不均衡。一是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明显。以小学为例,2008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西陵区分别为2897.14元和886.37元;伍家岗区分别为3600.76元和777.26元;点军区分别为4106.06元和439.91元;亭区分别为3138.89元和386.99元,最高与最低相差分别为1208.92元和499.38元。二是区域间投入差距太大,加剧了不同区域的教育不均衡情况。从2001年以来,对学校建设性项目投入资金总量,市直为2.9亿元、西陵区为0.5亿元、伍家岗区为0.3亿元、点军区为0.1亿元、亭区为0.2亿元。差距比较明显。三是校际经费差异普遍存在,影响了教育质量,并成为“择校”的主要诱因。多年来,传统的“效率优先”资源配置模式中教育评价以升学和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造成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先”,导致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以城区的十六中和亭中学为例:两个中学学生人数大致相当,2008亭中学教育总支出653.3万元,教室面积1740平方米,学生用计算机95台,而十六中教育经费总支出为734.7万元,高于亭中学81.4万元;教室面积4942平方米,是亭中学的2倍多;学生用计算机136台,是亭中学的1倍多。校际之间的教育经费差距过大,薄弱学校、边远学校无法提供有质量的均等公平的义务教育,导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并存,带来了严重的“择校”之争,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政策上的原因也导致义务教育发展出现阶段性的不均衡。

  1、点军区农村中小学没有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范围,给经济困难的点军区加重了负担。点军区位于宜昌市城区江南,面积550平方千米,占城区总面积的一半。人口11万人,其中88%为农业人口,属典型的农村型城区,现辖两乡、两镇、一个街道办事处。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13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9415名,在编教职员工814人。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以2004年教育统计年报为基数,2004年,教育部门统计年报将点军区96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为城市学生,因此,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时中央没有纳入改革范围。2008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秋季起免除了杂费,但是点军区纳入城市免杂费的学生数为1300人,其余8300学生省仍然作为农村学生对待,但是中央又不承认农村学生基数,造成这部分学生既不能够享受城市学生政策,也不能够享受农村学生政策,其免杂费地方40%的资金由省、市、区负担,中央承担60%部分由点军区全额承担,金额达104.58万元。点军区财政十分困难,压力很大。

     2、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学校没有优先规划建设,出现阶段性“上学难”问题。伍家区因为城市东移加速,人口剧增,东山、亭区因为市重点工程建设,学校被征地拆迁,需要异地重建,出现较大资金缺口,影响了学生入学。为支持南玻多晶硅项目落户和支持兴发集团扩张发展,亭区将云池二小和长江小学用地交给两大企业,拆除两所小学,兴建新云池二小,以解决相关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子女就学集中安置和撤除学校后学生读书问题。新校占地49.83亩,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征地及各项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由于该区财政困难,筹资难度很大。宜昌开发区东山园区中小学校点少、班额大、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严重紧缺,教育发展已明显落后于其他城区,成为制约东山园区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东山园区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区域性“上学难”的问题将更加严重。伍家区由于城市东移,适龄学生剧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增大。目前,全区范围内新建、在建、规划建设楼盘达50多个。按照目前增速保守测算,到2010年,该区人口将增加到23万人,预计小学生将达到1.5万名,净增5000名。而城东生态新区建成后,该区人口将再增加50%,按人口比例测算,小学生将达到2.2万名。为满足新增生源上学需求,到2010年前,该区至少必须新建城乡路小学,改扩建伍家岗小学、隆中路小学。在城东生态新区建成后,还需配套新建桔城路小学等3所小学,改扩建中南路小学、花艳小学。另外,在35年内,在中心城区还需新建鑫鼎小学。按城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标准,经测算新建和改扩建小学资金共需2亿元左右。该区在短期内筹集建设资金难度很大。以上状况,如果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中小学生入学困难。

  3、中央企业移交地方管理的学校,以及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学校,由于历史投入不足等原因,和中心城区学校比,发展极不均衡。如二十五中学,是中央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的学校,由于企业办学时期,企业几乎没有投入,加上生源少,学校的各种条件非常之差。截止2008年底共有在校学生人数278,生均教室面积1.75平方米,理化实验设备与学生比131,生均占有图书3.7册。十一中学由于地处偏僻,学生生源太少,截止2008年底共有在校学生人数1100,生均教室面积3平方米,理化实验设备与学生比101,生均占有图书18.3册。而地处城区中心地段第四中学,近年来项目建设经费投入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学生生源充足,加上学校有一定的非税收入,因此比上述两所学校办学条件好。截止2008年底共有在校学生人数1616,生均教室面积3.57平方米,理化实验设备与学生比71,生均占有图书23.5册。

  三、教师待遇在城区有差距,造成师资队伍配置存在差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城区学校之间教师待遇水平的不平衡,再加上教师队伍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了优秀教师向重点名校的集中,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教师交流制度,但只停留在浅层次上,成效不是很显著。一是教师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等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市六中和点军五中为例,2008年,市六中共有在职教师84人,其中学历结构中专及以下、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占的比例分别是2.38%11.9%84.53%1.19%,职称结构初级及以下、中级、高级及以上占比分别是1.19%52.38%46.43%;而点军五中共有在职教师59人,其中四种学历结构占的比例分别是3.39%44.07%52.54%0,三种职称结构占比分别是20.34%71.19%8.47%,由此也使得各学校之间学生享用素质教育参差不齐。二是教师调配困难,出现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难于实现新课改在各个学科之间的均衡实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四、学校公用经费运转由于规模问题出现较大差异,规模小的学校运转困难。

  中小学公用经费目前的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规模较小的学校困难更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普遍实行寄宿制后,学生水电费、保育员和卫生安保人员等新增支出给学校带来压力。一是目前的公用经费处于一般基础水平,公用经费定额还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学校运转需求。二是在现有保障水平下,规模较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成问题。以市第五中学与二十五中学为例:市五中学有学生1160人,财政安排的基本公用经费45.94万元,而学校每年基本运转支出(办公费,水费,电费,邮电费,教师培训,交通差旅等费)需要44.43万元;市二十五中学有学生427人,财政安排的基本公用经费15.67万元,而学校每年基本运转支出需要26.6万元。从此对比中可看出,市二十五中学的生源不足,规模偏小,按照财政口径计算的公用经费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开支需要,缺口还较大。

  五、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体制与教育的发展需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义务教育是国家最大的公共产品,也是覆盖面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公共产品。要均衡发展,必须做到全国性的均衡。但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头轻脚重”的现象。当前我国的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掌握了很大一部分财力,但对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地方政府却承担了绝大部分。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要求相当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财权与事权的反差必定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方面力不从心。

 

宜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对策

  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市与区、区与区、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使义务教育发展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中得到均衡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和谐宜昌建设。近期财政相关对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发展思路,树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均衡发展,核心是发展,原则是均衡。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支持教育的发展思路,自觉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均衡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办有质量的免费义务教育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义务教育检验标准,以公益性质、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各项资金,落实各项政策。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1、抓住中央和省级对中西部中小学教育投入增加的机遇,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我市城区薄弱学校以及边远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积极向上争取点军区中小学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范围,不断提高点军区中小学经费保障力度。今年,要将此项工作抓紧抓好。

  3、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科学核定中小学生均校园面积、生均实验室面积等指标,逐步做到校际之间公平。加速城区一体化建设。在市级教育专项资金安排上,做到两个倾斜。一是向区级倾斜,缩小市与区级学校之间的差距。为了支持各区办初中教育发展,设立初中建设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以奖代补,对各区初中的建设给予补助,减轻区级财政压力。为了支持区级小学项目建设,今年安排小学补助项目资金900万元,重点支持伍家区、亭区、点军区、西陵区小学项目建设。二是向市级薄弱学校、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移交学校倾斜。今年,拟继续投入1500多万元资金,加大对以上学校教学楼、实验室、信息化教室、运动场等项目投入。

  4、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差距是影响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是要积极支持探索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办法,解决教师流动性和结构性问题。二是要从政策上支持教育行政部门挖掘师资潜力,适当提高教师编制配备标准,提高师资使用效率。三是要切实统筹义务教育教师待遇。逐步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改善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到薄弱学校、边远学校工作。四是要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加大对薄弱学校、边远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逐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让学生均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5、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好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维护每一位适龄儿童的入学权益;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法保障特殊教育。要切实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之中,不断加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就学保障,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增强普通学校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跟班就读的能力。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范运行。

  1、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即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从而建立稳固的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2、实事求是,科学编制预算,解决规模偏小学校的运转问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预算编制思路,对规模小的学校单独对待。认真测算学校固定支出数额,将规模不足学校固定支出纳入预算,然后再合理安排生均公用经费,以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3、强化教育经费的监督与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财政改革,加强对教育部门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预算执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力度,杜绝教育资源、资金的浪费,提高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科学地调度和使用好教育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有限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完善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教育投入与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对教育经费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解决的对策与办法。

  4、提高教育质量。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财政部门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