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十五”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综述
栏目: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06-06-15 加入收藏
“十五”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综述
“十五”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综述
日期:2006-06-15 16:52来源:宜昌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责任编辑:市供销社
扎根农村 服务农民

回顾总社“十五”辉煌成就 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

    “十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各项工作取得飞速进展: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网络改造整合取得较大进展,联合社职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为农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130亿元,资产总额4646.1亿元,汇总盈利65.8亿元,创历史新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总社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又对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回顾总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对进一步振奋供销社人的创新精神,激励士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总社机关党委结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有关通知精神,决定在总社机关及直属单位组织开展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本报特辟专栏《回顾总社“十五”辉煌成就 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从今天起集中、连续报道总社“十五”期间的改革与发展成就,主要内容涉及深化基层社改革,健全为农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流通体制创新;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助农增收活动;深化供销社体制创新,建立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为农服务方式,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等方面。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供销合作社锐意改革创新、不断转变经营体制和机制的五年,是奋力拼搏进取、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是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的五年。五年来,供销合作社在摆脱了上世纪末“股金风波”影响、初步实现了扭亏增盈目标、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抓好“以参与农业产业化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全面实施了基层社、社有企业、联合社、经营网络“四项改造”,自身活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从1992年开始,供销合作社系统连续8年汇总亏损,全系统经过艰苦努力,2000年实现扭亏为盈,当年汇总盈利13.8亿元,为供销合作社“十五”期间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至2005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至“十五”末,全系统汇总盈利从2000年的13.8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65.8亿元,年均增幅36.6% ;所有者权益从2000年的520.6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772.7亿元,增长幅度达48%;实现销售总额从2000年的490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6203.86亿元,年均增长幅度7%;实现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71.3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44.72亿元,年均增幅21%;直接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从2000年的692.4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944.83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8%;直接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从2000年的487.7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971.3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15%。这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表明供销合作社经济已经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参与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五年来,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社会基础优势、人力资本优势、组织系统优势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积极、深入、广泛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供销合作社探索出一条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联结起来,拉长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链条。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各级供销合作社结合实际,通过改造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截至2005年底,全系统经各级政府和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0多家,带动农户900余万户。一批龙头企业已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山东省潍坊乐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积极组织农户进行肉鸭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年销售额达10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帮助农民增收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鸭生产加工企业。
    积极兴办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全系统已建立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200多个,年交易额近1000亿元。南京市供销社农贸中心,牵头建设南京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带动农民发展果品产业化经营,使全市60%以上的地产果品通过该市场进入零售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茶叶商品总量的6%,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市场。
    组织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通过发展产业化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户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江苏省张家港双山岛双中村2003年组建的“双山岛”茭白专业合作社,使当地的茭白生产走上了有序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达到年产1000吨左右的规模,每亩为农民增收2000—3000元。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2002年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协会,对入会农户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品种、统一原料供应、统一开发市场、统一产品品牌等“五统一”,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会员每户的生产规模也由1万袋发展到3万袋以上,户均年收入由1万元左右发展到3万元以上。
    截至“十五”末,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兴办了1.9万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近500万户;参办、领办的各类行业、专业协会超过1万家,会员160多万个,其中全国性协会10家,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还加入了国际同行业组织,并正在积极筹备建立中国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烟花爆竹流通协会和中国—东盟国际农资商会。

网络改造日新月异

    供销合作社拥有遍布城乡的庞大经营服务网络,长期以来,在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和为农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包袱重,体制不活,观念落后,供销社一度处于困境。“破房子、烂院子”,“三尺柜台、一把算盘”成为当时供销社的典型形象。供销合作社审时度势,2002年及时提出了“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转变观念,重组经营网点,改革经营方式,引进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手段,对传统经营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供销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营了数十年的“三尺柜台”,正逐渐被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所取代。
目前,全系统已经有近50%的经营服务网点得到改造或业态转换,有35%的商品经营网点纳入了连锁经营配送体系,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2500多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16.8万个,配送中心600多个,连锁经营额达1580亿元。全系统消费品零售额的35%、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的42%都是通过连锁配送实现的。中国农资、新合作、江苏苏果、浙江供销超市、安徽辉隆、新疆农佳乐等一批品牌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全系统年商品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企业有46家,其中有5家在10亿元以上;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年商品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有24家,其中有7家在10亿元以上。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赞誉,增强了供销合作社的实力,推动了农村流通现代化。
    2003年9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联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和知名民营企业共同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这是供销社系统以资本为纽带,按市场规则加强联合与合作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通过新理念、新体制,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分散的经营网点进行改造和整合。目前,新合作公司在各地已有不同规模的超市800多家,销售总额突破30亿元。此外,江苏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网络优势,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的建设,2005年列全国连锁企业六强。安徽辉隆农资集团积极引入现代流通理念,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商业网络,为“三农”提供了优质服务,年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
    各地围绕巩固传统业务,积极拓展新业务,着力打造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烟花爆竹等经营网络,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为中心、基层社为骨干、农村综合服务社和便民超市为终端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长期困扰农民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农民不进城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享受到类似城里超市的服务。
    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造传统经营服务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的举措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江苏苏果超市、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浙江供销超市等典型给予了关注。温家宝总理还在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充分利用供销社经营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如苏果超市。此两点须引起重视。”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社有企业改造成效显著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社有资产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十五”期间,供销合作社系统高度重视对社有企业的改革和改造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资产总量不断扩大,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
    各地针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改造社有企业。对优势骨干企业进行控股改造;对具有一定经营优势和净资产、但包袱沉重的企业进行剥离重组;对规模小、资产质量差的企业整体转让;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至2005年末,全系统共有46890个法人企业,其中县以上法人企业21558个,县以上的改制企业11941个,县以上企业改制面达到55.4%。浙江、重庆、四川等地供销社已基本完成社有企业改制,建立了灵活的运行机制,焕发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各地大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由单纯的减人、减债、减负,向优化社有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成为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同时,积极探索社企分开、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各级联合社立足于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定位,对直属企业由“管企业”向主要“管资产”转变,逐步实现以出资人身份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在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关系、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多渠道吸收社会资本,推进了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各地首先调动系统内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通过企业参股及职工和经营者入股,推动企业重组。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资本。不同类型的法人、自然人成为社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企业产权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社有资产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增强。到2005年末,供销社全资企业和由供销社控股的企业共有36106个,比2000年减少了7193个,控股、参股企业比重上升,初步改变了单一的企业产权结构。湖北省宜昌市供销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法人资本和外资,参与社有企业改造,共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52个,吸纳社会股本7600多万元,占企业总资本的70%以上,优化了产权结构,提高了社有资本运营效率。
    与产权制度改革相适应,企业也逐步深化了劳动、分配、用工等制度改革,置换职工身份,建立市场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了内部管理,转换了经营机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十五期间,共约100多万职工实现了转岗分流。妥善安置分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资、棉花企业加快自身改革,积极应对农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带来的严峻形势和挑战,逐步从过去主要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的单位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经过改革,巩固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全系统化肥销售市场份额占60%以上,棉花收购量约占社会收购量的56%。
    经过改革,焕发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企业盈利额大幅度增长。2005年盈利企业盈利额达 74.32亿元,是2000年的1.94倍;盈利面由2000年的72.78%上升到2005年的89.1%。

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多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为农综合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全过程系列化服务,成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推动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把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供销合作社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延伸为农综合服务网络,促进基层社体制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走出了一条总社推动,各地联动,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发展路子。村级综合服务社已经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前沿阵地,成为开拓农村市场的基本环节,成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终端和直接载体。
    各地的综合服务社,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综合”上做文章,努力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商品,就经营什么商品,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村级综合服务社也由过去单一的购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逐步办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同时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成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河南林州市供销合作社目前已建成800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不仅为农民提供商品经营服务和各种维修服务,而且还将经营服务范围拓展到农村财产保险、邮电、通信、粮油储存及红白喜事代理、婚介服务等,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商品供应向全方位服务转变。河北石家庄市将近一半的村建起了农资综合服务站。苏州各地的综合服务社服务范围广泛,服务项目应有尽有。
    “十五”期间,由供销合作社创办的各类综合服务社正在全国农村迅速扩张,到2005年底,总量已发展到13.33万个。这些综合服务社有的是利用供销合作社原有服务设施举办的,有的是联合村委会举办的。他们根据农民需求,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倡导创业精神,弘扬背篓精神,光大扁担精神,强化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全系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他们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为弘扬正气、鼓舞士气,2003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国家人事部联合表彰了全系统近年涌现出来的218个先进集体、131名劳动模范、51名先进工作者,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家克服困难,奋发前进。各地还采用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基层典型经验、先进人物的宣传推广力度,在系统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地供销社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总社要求,克服困难,顾全大局,全力组织相关商品的市场供应,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赢得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市昌平新世纪商城、佳之兴商业有限公司在非典时期,分别承担解放军小汤山医院大部分的日用物资和全市消毒液的供应任务,他们始终不忘供销社的服务宗旨,保障市场供应,平抑物价,在关键时刻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地震灾害,灾情发生后,九江市供销社在自身也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仍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紧急调运供应抗灾物资,并腾出办公场所安置灾民,以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到江西九江检查灾后重建工作期间,专程来到瑞昌市供销合作社灾民安置点看望,表扬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并殷切希望供销合作社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共同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十五”期间,供销合作总社积极推行“人才兴社”战略工程,加强了对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课堂培训与实践培养、专项培训与综合素质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先后组织了直属企事业单位局处级干部培训班、总社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研修班、社团组织高级管理研修班等。2004年底总社启动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主任培训工程,截至目前,共举办了15期,2159名县社主任参加了培训,占全国县级社主任的90%以上。学员们用“上下同心 再铸辉煌”、“拨云见日明思路 雪中送炭聚人心”的话语,表达了受训后的思想状态和切身感受。
    2005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专题讨论,提出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使广大干部职工坚定了合作经济信念,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思路,服务“三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系统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
    经过五年来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培训工作,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改革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明确,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是今后供销合作社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也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供销合作社将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奋发有为。
    回顾“十五”,硕果累累。畅想“十一五”,再创辉煌!

 [稿件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经济新闻》2006年第1935期一版]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