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栏目:宜昌市财政局-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1-12-26 加入收藏
近年来,宜都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增投入、打基础,壮基地、强龙头,多给予、富农民”的财政支农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宜都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增投入、打基础,壮基地、强龙头,多给予、富农民”的财政支农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一、用新的机制整合支农资金

 

    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三农”作为投入的重点,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信贷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十五”期间,采取财政直接投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和争取国家投资参股等方式,全市“三农”累计投入7.8亿元。近两年来,农村总投入4.3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支农投入2.9亿元。在资金的使用上,抓住全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机遇,在级次整合、项目整合、产业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和区域整合的基础上,着力“四个统筹”,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一是统筹项目申报。由政府主导,统筹协调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加大对上争取支农项目资金的力度,形成争取项目的工作合力。二是统筹计划管理。把新农村建设客观需要与上级安排项目对接,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统筹安排项目实施计划、工程建设计划和资金调度计划。财政部门结合上级支农项目,优先安排上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计划,注重项目间上下衔接,确保上级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完整和统一。三是统筹资金管理。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支农资金、上级下达的支农项目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新农村信贷建设资金和社会捐赠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在不改变上级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向的前提下,把本级预算支农资金与上级支农项目对接,根据资金性质确定来源渠道,分别细化报账。四是统筹项目实施。按照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协调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的“四统一”方式,项目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负责把关,在项目性质不变、资金渠道不乱的前提下,确保上级项目验收合格。

 

    二、用新的理念支持农村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宜都市主动从传统的支持农村发展模式中走出来,用新的理念支持农村发展。

    1、树立以城带乡理念,实现城乡联动发展。一是把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行工农统筹规划。如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设沿江工业经济走廊,把项目摆在沿江农村,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延伸到了农村。近几年来,在完成近百公里工业园区道路建设骨架的同时,结合农村公路硬化,整合投入1亿多元,硬化通村公路960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通水泥公路。特别是在平原、丘陵地区形成省县级公路、园区项目道路与村级硬化公路的网状布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二是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行城乡统筹谋划。近年来,按照“公共事业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向农村普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的思路,城乡统筹谋划,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沿江5个城镇主供水管网联通,城镇供水主管延伸到了村口。目前,全市有5个乡镇、40个村、3万多个农户、8万多农民吃上了城市自来水。同时,鼓励广播、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42.4/百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使用宽带农户9000多个。三是把示范引路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实行点面梯度推进。从2006年开始,每年在平原、丘陵、山区分别选定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村安排20万元扶持资金,在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2007年,增加5个生态文明村,将50万元扶持资金一并整合到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发挥资金的整体作用。

    2、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安排涉农资金时,理性避免“大包大揽”。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对资金的投向、使用和效益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农村最需要、农民最欢迎、效果最明显的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5年,针对农村家庭经营后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实际,探索实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将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划归受益农户,受益户以受益面确定权益份额,管理方式由受益群体自主决定。改革的推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及时出台《宜都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按统一规划和标准、由受益户出资出劳维修的小型小利设施,市财政给予原材料补助。三年来,全市共改革小型水利工程10687处,涉及7.5万个农户,受益灌溉面积10.5万亩;受益户出资出劳维修1450处,总投资1070 万元,其中财政补助420万元。

    3、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体现财政支农人本意识,扩大公共效应,坚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村组难于解决而农民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农户生活环境的改善。从2003年开始,安排80万元启动生态家园建设项目,直到项目进入国家项目“笼子”,坚持逐年增加投入,目前全市共有1万多个农户完成“一池三改”建设任务。2006年,投入50万元对5个重点养殖小区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结合推广沼液微灌技术,提升生态家园项目建设档次。同时,安排150万元全面启动庭院净化美化工程,鼓励农户硬化道场、散水沟、垃圾池和接线道路,对实施户给予水泥补助。近两年来,共完成庭院净化1.74万户,总投资3000多万元,财政补助水泥资金266万元。这样,通过市财政安排的对接资金,链接国家生态家园和农村道路硬化项目,延长了项目链,扩大了项目建设效益。2007年,安排100万元探索生态村建设试点,逐步向农村生态文明目标迈进。

 

    三、用新的路子提升农业效益

 

    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宜都市在大力改善农业装备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引导农业走结构调整之路,壮大产业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的自愿和选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采用财政贴息、种苗补贴等方式,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近4亿元,形成柑桔、茶叶、清江鱼、畜牧养殖四大优势骨干产业基地。结合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新发展柑桔8.4万亩、茶叶1.5万亩,直接为农户兑现种苗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全市柑桔基地达到23万亩,茶叶面积达到7.5万亩。

    2、鼓励产业走龙头带动之路,发展市场农业。挖掘产业优势,重点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针对柑桔产量大,丰年柑桔滞销的实际,引进从事柑桔中小果深加工的浙江丰岛集团,从企业落户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农发项目的投资参股,市财政先后投入2800万元,目前企业年加工柑桔能力达到1.8万吨。由于丰岛食品公司对柑桔市场的拉动,桔农不再为柑桔的销售问题发愁,过去鲜果市场无人问津的残次果时下成为“抢手货”。同时,企业还解决了2500多名农民工季节性就地转移,仅这两项农民每年直接增收2600多万元。

    3、探索走优质高效之路,培育现代农业。一是大力支持无公害、有机食品的发展。2006年,投入80万元支持红花套柑桔精品园建设,运用各项技术手段精细管理,全程无公害化生产,100亩精品园产出的优质柑桔卖出500万元,是实施前的10倍。2007年,安排100万元支持13个优质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建立精品示范基地28个,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394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0个。二是运用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带动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激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与农户对接,实现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资源共享。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9个,专业协会达30家。三是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鼓励创建新品名牌。每年安排20万元奖励资金,鼓励对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对于当年获得产地认证、商标注册和获得著名品牌、驰名商标的分别给予奖励。

 

    四、用新的方式扶持农民致富

 

    1、健全科技服务新体系。抓住“以钱养事”改革契机,创新服务新机制。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事业单位全部转为企业性质的技术服务实体,人员身份退出事业编制。将全市40个技术服务实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政府出钱、购买服务、认定资质、设岗定责、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机制,实行合同化管理。2006年,增加“以钱养事”资金143万元,其中安排畜禽防疫员防疫工资100万元,不再向农民收取防疫工资,减少农民负担300多万元;安排民堤民垸维护费和排涝电费43万元。2007年,投入“以钱养事”资金646万元,当年增加145万元,其中安排农技服务中心设备装备费60万元,增支服务费41万元,示范基地38.3万元,培训费5.7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零负担。

    2、拓展农民培训新领域。按照“送出去的农民转移好、留下来的农民培训好”的要求,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晓政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纳入财政支农范畴。一是精心实施“阳光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择业就业能力。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有序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截止目前,共培训4.5万人,成功转移剩余劳动力3.4万人。二是开展专项培训。每年安排培训费70万元,以普遍培训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培训为载体,以专项技术推广为抓手,启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项目、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为广大农民开展全方位、全程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三是加强科技示范户建设。全市3000多个科技示范户编印科技入户示范手册,从中选取1500户进行重点培育,真正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探索农民保障新途径。一是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2005年,在政府主导下,围绕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运用三方筹集资金(政府、村集体、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养老保险、医疗补助、就业服务)、三个层次衔接(16岁以下、16岁至60岁、60岁以上)的“三三”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破解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1.6万农民受益。二是积极探索特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对于农村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农村最低生活线标准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共有8000多人进入农村低保,年发放低保金240多万元。三是积极探索村干部社会保障机制。2006年,出台《宜都市村干部养老保险补助办法》,在职村干部按城镇人口标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全市有1900多名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