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0-03-1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总体工作部署,根据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意见》(鄂扶组发〔2019〕14号)精神,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强化政策持续推进,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总体工作部署,根据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意见》(鄂扶组发〔2019〕14号)精神,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强化政策持续推进,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及“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为稳定长效脱贫提供强劲动力,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重点政策落实

  1.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强化县级主体责任,适当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共用经费,全面落实“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有效防止失学辍学。强化部门联动,加强被资助对象动态管理,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职业教育“雨露计划”等资助政策。不断充实乡村教师队伍,推行教师管理“县管校聘”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加强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开展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广“第二导师”等结对帮教措施。改善基层办学条件,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加强农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推进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确保2020年实现全市80%乡镇学校完成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扶贫办、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2.完善健康扶贫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完善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的相关要求,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在2020年底前转为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框架下进行,因地制宜推广“大病关爱壹佰基金”、“顶梁柱”健康保险等做法。全面推开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巩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果,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加强乡镇医保经办机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医生订单培养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全面做实对口帮扶,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重大疾病30个病种的专项救治工作。做实做细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坚持数据共享,强化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及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一票制”结算服务。(牵头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扶贫办、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3.全面消除住房安全隐患。建立危房改造动态管理机制,强化住房安全监测。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国家危房改造验收标准,对已完成改造的进行 “回头看”,特别是对因灾因年久失修形成的危房,强化巡检督导,督促整改,坚决消除危险源,杜绝“花钱刷白墙”。对边缘户、监测户和返贫户等贫困群众,逐户开展住房安全有保障认定,同步推进系统录入、数据比对,落实配套政策。强化统筹兼顾,落实分类补助标准,在做好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上,用好“消危减土”政策,对其他农户的危房改造进行统筹安排。(牵头单位: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4.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对具备条件的集中安置点,集约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纳入当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增强发展能力。盘活资产资源,加快搬迁户不动产权登记,引导搬迁户通过发展旅游、农家乐、家庭作坊等方式增收。强化管理服务,适当开发安置点公益岗位,实现“自我管理”。规范安置点加建、扩建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鼓励有条件的搬迁对象改善居住环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易迁办);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5.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回头看”,强化整改和巩固提升。督促各县市和夷陵区、点军区编制“农村供水规划”,谋划骨干水源。对于季节性缺水、高山地区供水易受冰冻灾害天气影响、突发断水、水污染事故等问题,建立完善应急机制,做好台账管理,持续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开展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水源安全。推进县级农村饮水公司化改革,科学核定集中供水工程水价征收水费,探索推广村级社会组织管理和受益户共管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牵头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持续抓好稳定增收

  6.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立足宜昌资源优势,围绕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粮油等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县、乡、村有特色主导产业和户有稳定脱贫项目,提高特色产业带动率。将产业扶贫项目优先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深入推进产业薄弱村提升计划,支持推动全市40个产业薄弱村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各县市区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到户奖补”等政策措施。推广“市场主体+贫困村(户)”带贫益贫模式,发挥扶贫龙头企业技术、收购、销售、品牌等方面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组织规范提升。引导市场主体发展生产,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家经营状况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主体。大力推广“农业+”模式,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稳固生态公益性岗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抓好金融扶贫,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做到“应贷愿贷尽贷”。巩固光伏扶贫成果,确保长期发挥效益。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落实,实施特聘农技员服务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7.扎实开展消费扶贫。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依托市县两级扶贫超市、物流企业等载体,搭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购销平台。鼓励定点扶贫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等参与消费扶贫,同等条件下优先消费扶贫农产品,鼓励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销售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贫困群众农产品进行代销收购。延伸产销对接产业链,鼓励在旅游景点、生态农家、城市社区等地设立贫困群众农产品营销点。开展“电商扶贫”行动,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抓好“快递下乡”,对接“淘宝”、“京东”、“天猫”等大型网上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总工会、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8.着力推动培训就业。强化“两后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确保全覆盖。组织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对象和市场主体开展专项培训,帮助掌握就业技能,提升创富能力。对依法开办个体工商户和自主、合伙经营及创办小微企业的贫困对象,吸纳贫困对象就业达到规定条件的企业,落实奖补政策。积极推广“劳务经纪人”做法,对接工业园区、新办企业等用工需求。统筹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妥创办“扶贫车间”,落实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持续夯实脱贫基础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加大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路、水、电、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补齐偏远边界村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工作部署,强化区域协调联动,解决五峰、长阳、秭归、兴山4县偏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20户规模以上自然村的通村公路建设,积极推广“路长制”管护办法。改造提升贫困地区农村配电网,减少供电半径,提高线路联络率。推进“气化乡镇”工程,提高贫困地区乡镇通气率。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偏远地区通讯网络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 “厕所革命”,实现“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目标。(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经信局、宜昌供电公司、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0.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加投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加大补“短板”力度,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紧盯农村“三留守”人员等重点群体,完善关爱帮扶救助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医养结合”模式,健全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机制,强化日间照料服务、失能老人看护等工作。完善农村基层妇联组织构架,帮助开展维权、创业就业等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强化信息动态管理,落实包保责任。加大残疾人帮扶救助力度,落实各类补贴政策。加大慈善助推脱贫攻坚力度。探索建立从彩票公益金、扶贫基金等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三留守”困境人员、农村失能贫困人口关爱服务的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残联、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医疗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1.狠抓扶贫资产管理。建立扶贫资产分级管理台帐,规范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扶贫资产稳健运营惠贫。对纳入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扶贫资产,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支持将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优先予以实施。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2.筑牢防贫保障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有针对性落实帮扶措施。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推动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具有返贫风险贫困和困难对象。积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建立防贫联防联控机制。坚持“农户自愿、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市场调节”的原则,对特定对象贫困群众,定制防贫保、防病保、产业保、伤残保、助学保等保险。完善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3.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扶贫扶志并举,补齐“精神贫困”短板。突出地方特色,抓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依托“国家扶贫日”,深入开展“脱贫先锋”、“脱贫之星”、“脱贫示范户”及“扶贫功臣”评选。深化农村精神扶贫“四扶四强”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依托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积极推广“巡回法庭”、“扶贫夜话”等做法,深化开展农村“人情风”整治专项行动,巩固提升“家风、民风、乡风”。(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四、持续强化工作保障

  14. 加大组织保障力度。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监委的监督责任,各级职能部门的主抓落实责任。各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制定统筹涉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推进巩固提升长效措施。深入动员整合社会各界力量,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5.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以“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四双”脱贫攻坚行动,着力建强村级班子、链接市场主体、培优富民产业、完善乡村治理。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坚持因村选人组队,从严管理驻村帮扶队伍,抓好结对帮扶。(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6.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抓好检查、审计,加强社会、舆论、群众监督,强化暗访和实地问效,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查处责任不到位、政策不落实、措施不精准、作风不扎实等问题。狠抓巡视、考核、督查及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做到一体推进,不留死角,堵住漏洞,标本兼治,以高质量的整改成果确保脱贫攻坚成色。(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市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7.统筹谋划长远规划。始终坚持“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实现脱贫攻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规划相衔接,谋划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加快实现减贫目标,助推全面小康。(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