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数读湖北——70年经济社会沧桑巨变”新闻发布会
栏目:湖北省统计局-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9-08-08 加入收藏
“数读湖北——70年经济社会沧桑巨变”新闻发布会

  OLDSRC="W020200807520845023665.jpg"

  时间:2019-08-06

  嘉宾: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

  内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8月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围绕“数读湖北--70年经济社会沧桑巨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发布会视频链接


   文字实录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今天召开的发布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载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和国家不仅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和经济奇迹”,也让广大人民看到了“如朝阳喷薄般的希望和未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省委领导批准,从今天开始至9月下旬组织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部分省直部门、市州县负责同志,从不同视角展示我省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今天第一场,我们特请来了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同志,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同志,请他们围绕“数读湖北--70年经济社会沧桑巨变”作介绍,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请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同志介绍相关情况。

  谢谢。

  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界瞩目,国人关注。在6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蒋超良书记、王晓东省长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湖北高质量发展”向中外媒体介绍了70年来荆楚大地、长江两岸的巨大变化。今天,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安排,我代表省发改委就“数读湖北——70年经济社会沧桑巨变”这个主题,与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同志一道,主要从数字的角度与大家交流和分享70年湖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新中国的成立奏响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湖北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与共和国同奋进,共成长。70年来湖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快步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一、湖北经济体量连上台阶升至全国第七,人均GDP实现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偏上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体量规模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湖北生产总值仅为24.51亿元,1978年则达151亿元。改革开放后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达39366.55亿元。其中,在2008年、2012年分别进入1万亿、2万亿俱乐部,并于2016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从在全国位次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均居第10位。十八大以后竞进态势明显,2012年进居全国第9位,2015年挺进全国第8,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第一次跻身全国第7,在中部仅次于河南,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全国第7。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大关。1952年全省人均GDP仅90元,1978年只达到332元,到2018年全省人均GDP达到66616元。按官方汇率计算,2018年湖北人均GDP达到10066.79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偏上水平行列。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人均GDP增速加快,2018年湖北人均GDP比2012年增加27646元。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307.03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303.22亿元。尤其是继2010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后,2013年、2015年又分别突破了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十八大以来,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2年增加了1483.98亿元,增长81.4%。

  二、湖北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服务业双主导的历史性转变,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型变为消费主导型,城镇化率由10%左右提高到60.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质效提升,201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47.51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533.61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1.5倍。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8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9%,比2012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9.1%,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730.09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330倍。三次产业构成由1952年的56.7:15.6:27.7调整到1978年的40.5:42.2:17.3,2018年则优化为9.0:43.4:47.6,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型的历史性转变。

  需求结构有力改善。湖北经济增长经历了主要由投资主导型到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再到消费主导型转变的过程。湖北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57.4%,共提高了22.6个百分点,且在2016年超过了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

  区域发展协同性增强。湖北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2018年,武汉GDP总量达到1.48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4位,宜昌、襄阳分别达到4064.18亿元和4309.79亿元,成为鄂西南、鄂西北经济发展的领头雁,GDP总量过2000亿的城市有荆州、黄冈,接近2000亿的城市有十堰、荆门、孝感,过千亿的城市有黄石、咸宁、鄂州、随州。

  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湖北城镇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城镇人口由1952年的271.41万人,提高至2018年的3567.95万人,城镇化率由10%左右提高到60.3%。

  三、湖北农业底盘不断夯实,规上工业企业从200家增至1.56万家,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400万户,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70年来,湖北从传统农业大省迅速发展成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大省,整体供给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农产品供给能力日益提高。2018年,湖北粮食产量达到2839.47万吨,比1949年净增2261.34万吨,增长了3.9倍;油料产量302.48万吨,增长了21.6倍;淡水产品产量458.4万吨,增长了86.6倍,淡水产品产量长期稳居全国第1位。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产品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优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占比超过77%,“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新增“三品一标”产品数量946个,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市场主体规模扩大。197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200家,到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598家,涌现出东汽集团、九州通药业集团、卓尔控股、长飞集团、烽火科技等一批上市企业。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与1952年相比,2018年的生铁、粗钢、水泥分别增长了966、691、427倍。高技术产品从无到有,2018年,汽车、工业机器人、房间空气调节器、微型计算机设备、移动通信手机产量分别达到241.9万辆、8961套、1842.9万台、1111.4万台、4373.6万台。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湖北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2018年,湖北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341.7公里,比1949年净增3999.7公里。201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7.5万公里,比1949年净增2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66.86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湖北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只有477万元,到2018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2380.51亿元。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569.79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2018年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480.73万户。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5492.4万吨标煤,是1978年的7.3倍。能源结构趋于优化,2018年全省规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为99.14亿千瓦时,占全省规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达到3.6%。

  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年外贸规模突破5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过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近120亿美元

  70年来,湖北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大。195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为0.82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1.73亿美元,2018年突破500亿美元,达528.02亿美元。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全省贸易关系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由1978年的香港、朝鲜、日本及前苏联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18年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2018年,湖北省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值分别增长15.7%、24.3%和27.7%,三者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0.2%;同期,湖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67亿元,增长17.5%,高出全省整体增速6.3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农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2018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220.9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4.2%。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如集成电路增长46.7%;液晶显示板增长17.3%;汽车增长10.5%;汽车零配件增长33.8%;轨道交通装备增长1.5倍。

  外商投资持续升温。1990年,全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仅2900万美元,到2018年则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19.41亿美元。2018年,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418个,实际使用外资119.4亿美元。

  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深入。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开启了招商引资新征程。201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营业额64.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48.8亿美元,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0594人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17.8亿美元。“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五、科技创新释放新活力,大批科技成果国际领先,研发队伍超23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近2%

  70年来,科技事业和高新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

  科技队伍壮大。截至2017年,湖北全社会拥有R&D人员23.53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4万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91万人年,占6.51%;应用研究人员2万人年,占14.26%;试验发展人员11.09万人年,占79.23%。

  科技投入加大。2007年,全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达到228.68亿元,比1988年增长11.8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达到11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2%。2017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700.63亿元,比2007增长约5.2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7%。

  科技成果丰硕。2013-2018年,湖北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0319项,其中针对绝大部分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评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2450项,所占比重高达23.7%。湖北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从2008年的21147、8374件增加到2018年的129820、64106件;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54918、11393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18倍、10倍。2018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675亿元(按新口径计算),光纤光缆、光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六、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近22辆,城乡社保体系基本建成

  7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8年,全省从业人员3580万人,比1952年、1978年分别净增2560万、16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目标控制范围以下。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8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总人数达到1138.52万人。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54.63元、14977.82元,分别是1980年的83倍、88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下降,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30,分别比1980年、2012年缩小0.13个、0.10个百分点,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201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26315.35亿元,人平储蓄达44531元,而1978年、2012年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分别为6.97亿元、13607.35亿元,人平储蓄分别仅为15元、23589元。

  生活质量极大改善。消费能力增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95.91元,是1980年的65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46.26元,是1978年的130倍。消费结构明显升级。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1%,比1982年下降29.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78年下降42.6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日益普及,2018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6.34辆、电脑74.19台、空调166.15台;农村居民则分别拥有21.63辆、31.92台、86.25台。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层次水平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2018年末,全省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01.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047.2万人,离退休人员55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83.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53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7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54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90.8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6.1万人。

  记者朋友们,为方便大家做好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我们特地制作了《喜迎新中国成立70年 数读湖北大变化》,用数字解读湖北发展,用数据印证湖北成就,将在发布会后提供给大家。大家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取。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这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湖北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建设是湖北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是湖北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是湖北发展的力量源泉。正如蒋书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的:湖北从“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穷窝子”“水袋子”,到沃野千里、稻菽飘香的“米粮川”“鱼梁洲”;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弘历史,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注脚。

  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在这奋进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实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在媒体的名称。

  人民网记者:湖北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增加,更要是高质量的发展,这对经济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介绍一下70年来湖北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谢谢。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70年的发展表明,湖北产业结构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失衡到合理的发展轨迹,产业布局更加科学。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56.7:15.6:27.7,调整为2018年的9.0:43.4:47.6,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湖北基本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质效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量近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增量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工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贡献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钢铁、电力等少数行业支撑,如今形成了以汽车、农副食品加工、电子、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烟草、电力和医药等千亿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1952年上升19.9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统筹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湖北的城镇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2018年底的60.3%。改革开放前,我省城乡差距很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处于分割状态。城镇化率到1980年也只有16.8%,近30年的时间内仅提高7个百分点左右。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开始加速,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1978—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从690.23万人增加到3567.9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45.2个百分点。

  从农重工轻到三产协调,从城乡分割到融合发展,从一城独大到多极支撑,湖北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所迸发的新动能后劲更足、态势更强、基础更稳。

  湖北之声记者:刚听到您介绍了见过70周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湖北省GDP同比增长8.0%,请问我们采取了什么具体有效的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今年以来,在全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多、风险挑战更大的背景下,全省经济延续了近年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上半年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好于预期,主要指标全面实现“双过半”,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从容应对、克难奋进的结果。

  从发改部门来讲,主要做到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紧扣重大战略抓落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意见》,积极承接国家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国家存储器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累计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先进存储等3个国际级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十大战略性举措和“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58项重大事项全部启动,91项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止6月底,已累计完成“交钥匙”31.55万户、87.29万人,占“十三五”总任务的98.91%,尚余2808户、9446人,任务正在抓紧推进。二是紧扣重大政策抓落实。大力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分区域、分专项的银企对接,融资近300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3只,规模共计124.3亿元,居全国第5位。在连续3年出台3轮降成本基础上,出台第四轮企业降成本措施,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用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6个方面,提出了26条措施,预计全年可降低企业成本1510亿元左右。三是紧扣重大项目抓落实。始终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促发展的“定海神针”,坚持“三定”调度,推进“三库”建设,省政府每个季度开展投资和重大项目专项督查,对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办排名。今年以来我省投资增速始终稳定在目标值以上,稳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重大项目加快建设,41个省委省政府督办的重大产业项目,296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73.8%和73.1%,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4.7和9个百分点。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鄂州机场建设全面展开,沿江高铁湖北段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四紧扣重大改革抓落实。对照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高标准制定《湖北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方案》。“3550+100”关键改革任务初见成效,全省大部分地区企业开办实现了3个工作日办结;武汉、黄石、襄阳等地不动产登记实现了5个工作日办结;积极探索工业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50个工作日、100个工作日以内的实施路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先建后验”“区域性统一评价”等改革稳步推进。

  上面介绍的这些工作,下半年我们还将继续坚持,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争取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长江日报记者: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考察长江,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问诊,对湖北作出“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和“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等重要指示。今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召开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强调中部地区崛起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快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请问,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总体思路上,主要是坚持“三个两手”,即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手抓传统改造升级;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投资拉动;一手抓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点上突破,一手抓产业延伸串珠成链。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项目推进洽谈会,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推动了产业承接和区域间经济协作,如引进了总投资460亿元的京东方项目、总投资350亿元的华星光电项目等,有力推动了我省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1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湖北更大力度做好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将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全地域规划布局,明确定位,找准方向。切实抓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实施意见的项目化、具体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44个细分领域,细化、完善产业链投资指南,为承接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新兴产业转移开拓空间。二是坚持全产业链调整升级,抓住重点,整体提升。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培育新兴龙头产业,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打造“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打造中国信科、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的核心龙头企业。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做强传统支柱产业,对接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和产业,持续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企业、纺织、食品、机械、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品升级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确保全年技术改造投资稳定在5000亿元以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紧盯长三角、粤港澳、环渤海等地区,积极引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为技术升级、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全要素优化配置,扬长补短,落地落实。继续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等资智工程,用好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更大力度开展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创新融资。围绕服务企业、发展产业、扩大就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聚焦“3550+100”等重点改革任务,开展季督查、季通报、季排名,推动湖北营商环境加快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为湖北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垄上频道记者:壮丽七十年,数据看湖北。在这70年当中,湖北人民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湖北的人民收入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品质日新月异,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正实现由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彰显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执政理念在湖北结出丰硕成果。

  (1)湖北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达 76.95岁。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1953-1982年这三十年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6.6岁。1990—2000年这十年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67.9岁延长到72.63岁,提高了4.73岁。进入21世纪以后,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87岁,比2000年提高2.24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卫生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6.95岁。

  (2)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54.63元、14977.82元,分别是1980年的83倍、88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下降,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30,分别比1980年、2012年缩小0.13个、0.03个百分点,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3)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湖北经济70年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带动消费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2018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95.91元,是1980年的65倍。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89.2%下降到2018年的69.6%,生活从勉强维持温饱到留有余钱改善居住环境和丰富精神生活等。

  (4)居住环境舒适化,交通通信便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和居住水平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从1980年的仅6.8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的42.77平方米,是1980年的6.3倍。

  随着交通通信业的发展,居民的通讯工具经历了公用电话到家用座机再到手机的变化,交通工具经历了自行车到摩托车助力车再到汽车的演变,滴滴快车、共享单车让出行更加便捷高效,高铁、动车、飞机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当下移动电话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2018年湖北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9.18部,比2000年增加247.74部;固定电话逐渐被取代,百户拥有量从2005年的91.91部减少到2018年的13.94部。湖北家用汽车保有量发展的很快,特别是在“十八大”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湖北家用汽车平均100户家庭拥有量从2000年的仅0.2辆,2012年的12.48辆,发展到2018年的36.34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4辆。

  (5)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人们精神生活逐渐丰富。

  70年辉煌历程,湖北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层次水平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2018年末,全省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01.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047.2万人,离退休人员55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83.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532.2万人。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业余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剧场、影院、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馆一站”的建设力度加大,覆盖面更广,基本实现免费开放。2018年末,全省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86个,群艺馆、文化馆125个,公共图书馆116个,博物馆157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96个,放映单位1663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广播电视台77座,有线电视用户1119.6万户。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9.1亿份,各类期刊1.2亿册,图书2.5亿册。文艺“鄂军”名震全国,辛亥首义、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神农故里等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回首湖北70年,荆楚大地焕然一新,湖北人民丰衣足食,令人欣慰,催人奋进。现在,我们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落实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改革报记者:湖北一直很重视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大省。最近的中美贸易斗争,也让大家更加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那么,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湖北70年来的科技发展情况,湖北的高校多,科研院所多,创新资源丰富,请问湖北是如何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谢谢。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40年前,湖北从武汉邮科院的一根光纤起步,到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光谷正式诞生,再到如今汇聚中国信科集团、华为武汉研究院、小米等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光谷作为全国光电子产业基地,即光纤光缆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光谷的历史进程、发展进程是湖北科技创新的缩影。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支撑湖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3-2018年,湖北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0319项,其中针对绝大部分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评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2450项,所占比重高达23.7%。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54918件、11393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18倍、10倍。放眼世界,展示“中国跨度”,“湖北建桥军团”在3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了近200座特大桥,中铁大桥局已成为世界上设计建造桥梁最多的企业。提升“中国速度”,世界上标准最高的高铁在湖北设计,时速486公里的高铁运营试验世界纪录留下了湖北印记。

  近年来,湖北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湖北光纤光缆、光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675亿元(按新口径计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从2013年的12位上升到目前的7位。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湖北现在有国字号的基地4个,打造了“芯屏端网”联动发展的生产业态。

  把科教优势发挥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殷殷嘱托。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重点做到“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两轮”推动,即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供给。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聚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大力优化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布局,着力推动前沿引领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重大突破。“深海一号”下水、鲲龙AG600水上首飞等,这些国之重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有湖北的科技元素。光纤通信、北斗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强化创新制度供给。近年来,湖北相继出台了“科技十条”“科技创新20条”等系列政策,含金量很高。武汉东湖高新区已聚集60多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第二总部”和2000多家“互联网+”企业,吸引这些企业聚集,靠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省财政筹集100亿元支持科技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建设,筹集100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和科研院所建设。

  第二,坚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坚持发挥科技平台引领作用。把重大平台建设得更好,不断增强相关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二是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企业作为创新的“台柱子”,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湖北现在有659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芯屏端网”相关企业近40家,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三是坚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作用。我们着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湖北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聚焦重大产业创新。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是2011年的12倍。

  第三,坚持多层次构建科技人才队伍体系。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湖北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工作,助推人才“第一资源”向创新“第一动力”的转化。截至2017年,湖北全社会拥有R&D人员23.53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4万人年。同时,依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实施,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和人才服务模式。截止2017年,湖北已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65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6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108名,创新团队15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7个,均居全国前列。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留在湖北就业创业,每年毕业生大体上是40万人,现在有70%留下,比例还在逐渐提高。

  70年来,湖北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指明了突破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剖析了薄弱环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勠力同心,奋勇突破,为湖北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懈奋斗。

  长江云记者:建国70年以来,我们一同见证了湖北由“九省通衢”升级成为“九州通衢”,现在更是要打造成为“祖国立交桥”,能否简要介绍为建成“祖国立交桥”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

  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刘正斌:我省“铁、水、公、空”发展均衡,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初步形成,“祖国立交桥”地位日益显现。今后一段时间,全省综合交通将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支撑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发展布局,按照新建与扩能同步、通达与通畅并重、通道与枢纽共建的原则,着力补短板、强骨干、优衔接、提质量,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方面,加快汉十、郑万高铁建设,积极推进沿江高铁,谋划武汉至贵阳、武汉至南昌高铁,加快建设“四纵三横”普速铁路网和“三纵三横两斜”高速铁路主骨架。

  公路方面,建成国高网、科学加密地高网、有效扩容拥堵路段、全力建设过江通道,加快推进安来、呼北高速公路湖北段、利川至咸丰高速公路、武穴、嘉鱼长江大桥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內捷外畅的“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骨架网。

  水路方面,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长江航道“645”工程、汉江枢纽通航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布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成功能完善、资源集聚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畅通成网、干支联动的高等级航道体系,无缝衔接、开放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

  民航方面,加快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荆州机场和改扩建襄阳、宜昌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恩施机场迁建等前期工作,建设麻城、枝江等一批通用机场,构建全省运输机场“双枢纽、多支线”、通航服务市(州)全覆盖的机场布局体系。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感谢6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两位嘉宾的解答。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