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奏好三部曲 激发创新力
栏目: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1-06-02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企业和产业要“走出去”和“走上去”,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牢固树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企业和产业要“走出去”和“走上去”,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牢固树立抓知识产权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奏好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益运用”三部曲,为宜昌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我市先后获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2020年6月,宜昌成为继武汉之后,全省第二个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奏出创造曲——

  专利质、量均居全省市州首位

  从“0”到25个产品相继上市,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球阀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成立不足13年的湖北泰和石化设备有限公司,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奇迹?

  公司负责人给出了答案:牢牢抓住核心专利这个“牛鼻子”。目前,企业成功申报知识产权100多项,授权知识产权67项,其中有5项发明专利为企业核心专利技术。

  像泰和石化这样通过发明专利而“跃上枝头成凤凰”的例子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居全省地市州首位。全市共获得国家级专利奖10项、省级专利奖10项,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19项。目前,全市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优势企业30家;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17家,其数量居全省市州首位。

  线上线下培训,提升企业竞争力。每年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组成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市14个县市区,走进多家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专利分析、企业贯标、质押融资、专利导航和专利评议等培训,年均培训场次40余次,覆盖科技人员及师生5万余名。

  此外,开展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工作。三峡大学获批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宜昌)基地,分站每年新导入用户达1万余人,先后为全市企事业单位提供参考咨询、定题跟踪、代检代查、专利检索、外文翻译、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和科技查新等多种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提升服务质效,建设成果多点开花。自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以来,各县市区加快推进国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五峰、远安县5个县(市)成功获批国家试点示范单位。全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培育7家省级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2020年新引进6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全力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创造合力。近年来,宜昌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与补贴,不断鼓励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十三五”期间,全市有2508件专利、456件商标等共获得2062.4万元补贴及奖励,全市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奏响保护曲——

  创新发展有保障

  秭归屈姑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商标争议程序等法律途径取得驰名商标保护;稻花香集团在白酒、饮料等数个类别中,申请注册了 “香花稻”“稻花苑”等18个由多种字体和图文组合的防御性商标,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一个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瞬间,汇聚成“十三五”期间,我市多措并举,为创新护航的工作强音。

  统筹协调,构建“大保护”格局。2020年12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会召开。会上,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起联席会议、信用监管等8大机制,形成了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互相配合与支持。

  “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来都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高水平的保护工作,必须依靠部门合作,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的格局”。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多方合作的基础,是“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社会共识。

  自2017年起,我市就围绕部门协作,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商务、海关等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调配合,建立电子商务领域、展会和海关领域保护协作机制;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对失信企业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开展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的通知》,加强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推动形成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共治格局。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知识产权保护的堤坝筑得更牢。

  重拳出击,营造“严保护”氛围。“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查处假冒专利等案件1060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105件,结案率100%。宜昌获批省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先后获批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百日执法行动业绩突出单位。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我市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零容忍”。

  “十三五”期间,市知识产权职能部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行动、专利代理机构蓝天行动、“铁拳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保持打击侵权假冒高压态势。

  精准发力,构建“快保护”机制。加强与宜昌名标企业(协会)的联络和协作配合。制定并落实了《宜昌名标联系人制度》,开展点对点、人对人的“四书”指导帮扶,搜集整理打假需求,进一步提升商标监管执法工作效能。

  设立县市区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4个。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宜昌市知识产权协会,发挥社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组建宜昌市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服务等志愿活动。开展海外护航工程,推进安琪酵母、五环钻机、经纬纺机等20余家大型出口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机制,化解国际知识产权纠纷。

  奏好运用曲——

  知识产权成“真金白银”

  “非常意外,没想到一份专利证明也能申请贷款。”4月18日,湖北碳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继磊感慨地说。该公司是轻资产型公司,中国银行给公司办理了2项专利权质押融资,评估804万元,企业发展需要流动资金的难题迎刃而解。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还能享受50%的贴息政策。”在吕继磊看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仅门槛降低了,融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2020年12月4日,我市全面启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融资担保集团、农业银行三峡分行、湖北银行宜昌分行、三峡农商行、兴业银行宜昌分行、光大银行宜昌分行共同签署《宜昌市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合作协议》,企业的“知产”变“资产”变得更加顺畅。仅2020年,全市企业进行专利权质押金额达14.7亿元。

  “除了质押贷款外,加快专利转化运用也是推动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的题中之义”。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心共对69项专利进行产业化资金支持,共拨付资金683万元,项目共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利税近6亿元。

  此外,我市还加快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宜昌自贸片区专利导航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形成成果,成功发布《宜昌自贸片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助力企业定位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认证;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创造、保护、运用全覆盖的一体化平台,2016年至今,全市贯标完成企业由零家增至66家。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宜昌知识产权工作将按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重要思想,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具有宜昌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必将成为宜昌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